
【江山·耕耘】【流年】清水出尘(散文)
“等你吃了两个清水粽,一定跟圣女一样,如清水出尘。”那日,我吃着清水粽,回想那日她说的话,味蕾上的满足和内心的幸福齐齐上阵,消灭了这些时日的疲惫。
清水粽是流年编辑芦汀宿雁(流年人都叫她雁子)从宁波寄来的。端午节那日,在互发祝福时她问我吃粽子了没,我告诉她“武威不生产米,也吃不惯米,吃的都是面食,也没有苇叶,更不会包粽子……”端午节的祝福还萦绕在耳,在闻不到粽子清香的武威,我便收到雁子从远方寄来的一盒清水粽。
打开包装,粽叶清新的味道扑鼻而来。我将粽子放进水里,煮七至八分钟,剥开粽叶,咬一口,软糯的清甜浸润心田。味觉、嗅觉果真有了清新出尘的感觉。在江山这些年,虽然自己耕耘不出圣女笔下的锦绣文章,但作为一个吃货,味蕾是真的清新了。
某日,读雁子的散文《南塘老街的旧时光》。她在这篇散文里写过这样一段话:“五芳斋的青团子,老沈家的油赞子,南塘鱿物的鱿鱼,临海的十五羹,我也爱不释手”。原来,那如清水出尘的雁子,也是素爱美食,一定和这些与烟火息息相关的清香之物有“不解之缘”吧?只嗅一嗅,那些物件就有了生命,有了灵力的加持。而“南塘老街”在雁子的笔下,就是一个新旧相融合的地方,有清水一样的粽子,也有如雁子一样,怀一腔浓得化不开的故人情怀,走进去,就会邂逅一场不一般的心灵约谈。
我有幸,也跟着雁子参与了这一次心灵约会。
后来,在蓝素电台上听到《南塘老街的旧时光》这篇散文,很震撼。也从此记住了“南塘老街”这个地名,想象着雁子与她的闺蜜们,在春风骀荡的日里,在热气蒸腾的南塘老街,偷得浮生半日闲。因此,我爱上了雁子的散文。我在想,是什么样的女子能写出如此别出心裁的作品。在这篇散文里,震撼我的不仅仅是她笔下的青团子、油赞子、蟹黄包……还有她赏景不忘读书,不忘寻找创作灵感的文人本色。
“一株芸香草托梦给他。他冥冥有知,她是明代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嫁入范宅,彳亍于藏书楼下却终不得登阁、含恨而逝、化为芸香草的书痴钱绣云,在向异度时空的他传信求书。”这明明就是化身钱绣云的雁子,在向二十世纪的木心先生求书。我读懂了——钱绣云,雁子是也。而雁子,终接续了明代书痴钱绣云的愿望,殷勤于藏书楼上,阅尽阁中书。这也正迎合了她在《一脉书香出阁来》中与钱绣云的通感:“同为嗜书的女子,即使隔代,灵犀也能感通。”
半阳的街面,一只静静伫立的邮筒,一台与旧时光赛跑的老式挂钟,手杖触地时发出的有节奏的旋律,像一阙充满传奇和误读的生命之诗——这些意象都来自那个写《从前慢》的老人——木心。
他对雁子说:“世人哪,不要弄污我的书。雁子,我的诗文集,可都带全了?”
书痴雁子回:“沉甸甸的《木心回忆录》我就背在背包里嘛。我能不知道吗?他是你学识的集大成者,也是你亦师亦友的情谊佐证。”俯仰之间,明代的钱绣云、二十世纪的木心先生、今朝的雁子,在南塘老街的概念书店里照面。“概念书店”雁子用了几分钟来构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她会用余生的时日去回味。我亦是。
雁子的写作风格很独特:言简,意蕴;文散,意聚;韵足,言尽处意犹未尽。还有稍带古文的、自成一体的写作模式,满满都是中华文化的渗透力——这只是我对雁子浅显的认知,在她的文字中,我能读出她写作时的认真及追求文成时的尽善尽美。
听完《南塘老街的旧时光》,我去翻她的文集,一篇篇读,再结合她在流年编辑群里时常问流年顾问江凤鸣先生的,这段时间读什么书、读某某作品对人生有没有启发、某某作品值不值得一读……看完是真的佩服她学习的执着与耕耘文字的用心。她所问的这些作品里,有古籍、现代史、史记、诗歌等等。说实话,她问的这些作品,别说读过,大部分我都没听过。在她的文集里,除了这篇最早引起我兴趣的《南塘老街的旧时光》,吸引我的,还有她对《红楼梦》中人物的解析。
研读红学是个极费脑力的工作。《红楼梦》我读了两遍,到现在都理不清书中人物的关联性及那些人物出现在文中的用意。在读过雁子的诸多随笔后,再去翻读《红楼梦》,觉得以前读书,就只为读书,根本不求甚解。
这些作品中,有对红楼十二钗、副钗等这些人物的独特见解,还有对这部作品中只出现过一次两次的小人物的解读。最让我震撼的,是她解读《红楼梦》中人物时,跳出常人的思维,把现代影视剧与《红楼梦》中人物相结合,穿插叙述,形成鲜明的对比,让红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质的飞跃,更由此,见证了她读《红楼梦》这部作品时所下的功夫。她的耕读之路,是形而上的。她追求的作品,必是要超乎物外,而又能在红尘中与真理并存的。
“离合总关情,悲欣交集处,尚有一抹微茫之光,烛照着底层人物力争上游的人生谱图。”这是《红芸之恋》中,她赋予小红的一句谶言。在这篇作品中,她把小红、贾芸与章小鱼的命运串联在一起,她说:“职场上,机会是留给有正能量的人的,章小鱼是幸运儿,小红一样是幸运儿。”她赋予小红的谶言,在现代职场剧《正青春》中章小鱼身上,一语成真。章小鱼与小红有相同的、能与命运抗衡的勇气与通透的思维:小红的暂时被打压、出人意料的调任、贾芸谋职的一波三折,与《正青春》中章小鱼“剑拔弩张的反对立场、并肩而行的知己阵、销售业绩的实力比拼、职场人情的圆融把控、人才抢夺的腹黑术”何其相似,一个是底层逆袭,一个是职场逆袭,不同的时代,相同的经历,相同的结果,给雁子的启迪是:“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所以,她在这篇随笔的结尾写:“曹公慈悲,蒋勋慈悲,红楼情结如我辈,亦有一种相由心生的悲悯与爱,只为红芸、正青春的人生图谱。”
被贾府称为“祖宗”的宝玉,第一次遇见不知权势也不畏权势的二丫头。是乡野丫头的“二丫头”,她的率真与真性情,是与贾府那些识大体,懂礼仪的大家闺秀格格不入的,落入宝玉的眼中,就有了不一样的情愫。这场看似不经意的偶遇,在雁子的笔下,却是必然的。从研究红学的角度看,《红楼梦》中人物的出现,每一位都不多余。“选择‘那庄农人家,无多房舍’处暂做休息,虽是凤姐一时兴起,但也契合可卿托梦的现实内容,虚实相映。借宝玉之眼,通过他对二丫头思而慕之的情感轨迹,一窃他内心对田原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是《芥豆之微也有光》这篇随笔里,雁子对宝玉与二丫头相遇的解析。延伸到十二金钗之一的巧姐身上,就成了曹公的脂批,“伏脉千里,似乎确有姻缘一线牵的原味在其中了?”巧姐把自己的“缘”拱手给了板儿,板儿也将佛手还给了巧姐(红楼原文:柚子即今香圆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小儿长情,遂成千里伏线,”雁子如是问,也如是答。如许多个走进红学的专家一样,走进《红楼梦》,就有无数个谜需要解开。
在她的作品里,最喜欢与“芥豆之微”这四个字有关的人物。《刘姥姥的娱乐精神与人性之美》这篇随笔中,她给刘姥姥的“脂批”“穷思变,懂人迹的平民智慧,有心窍,以快乐别人为慈悲的娱乐精神,识情理,藏养以报恩的人性之美。”是最契合文心,也最近读者心。刘姥姥与小红、贾芸、二丫头一样,是出现在《红楼梦》中不多的人物,而雁子,却在这些人物的出场中,读出了曹公设下的伏笔。所以,雁子对胡小伟评刘姥姥“刘姥姥是贾府兴衰的目击者和客观的见证人,见证‘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腐朽沦落,彻悟红楼一梦不过是昙花一瞬,唯有朴素自然的乡村生活或济世安民方是善终。”达成了共识。
一部《红楼梦》,费尽天下文人几多心。雁子,其中之一也。或许正因为此,雁子才写出“笔者不免怅怅然,心生爱玲三恨,红楼未完。”这样的感慨。
雁子,有一颗悲悯之心,解曹公之心,懂世间冷暖,体民生不易。
芦汀宿雁,栖落在如画的江山,诗意的流年,她于二〇一〇年九月注册江山,至今已发文249篇,精品134篇,绝品1篇,十二年来在江山的耕耘之路,有迹可循。无迹可寻的,是她在耕耘文字背后的辛苦及付出的努力。
少年读书阁楼上,只闻书声;中年读书社厦里,页页心酸页页泪,己在其中又不在其中;如今读书静室中,鬓已星星也,才知人间真味是天真!这是读完雁子的作品后,收获所得。
雁子的心境宽厚明亮,在文学的世界里,一颗心,一双眼,一支笔,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耕耘文字,就是在耕耘人生,愿江山永固,流年常青,故人不散,耕耘将生生不息。
抱抱亲爱的鸟儿,编辑听雪的文辛苦了,敬香茶!
一点清水粽,逗引出听雪宝贝儿如此佳品。幸甚至哉。
谢谢乖乖,潜入拙文,耗费太多时间,并写下如许溢美之文,雁子汗颜。
你的解读,如解剖刀啊,把个雁子肢解了哈。喜欢,收藏。
愿流年的耕读之路,都是行而上的涅槃之旅。
特别致谢鸟儿编审,有劳。
姐姐从不吝给予听雪鼓励,听雪收下了,往后余生,将尽自己之力,写好每一篇文,不辜负姐姐对听雪的期望!
与姐姐一起,致谢鸟儿!
谢谢姐姐给予听雪的鼓励,咱姐妹携手,共同驻守流年,耕耘人生!
给姐姐上清茶!
听雪的文笔亦是我喜欢的,有着静水流深的美。

太佩服了,听雪,对雁子文风的研读,直抵精髓!
为你竖大拇指!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