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值得歌唱的青春岁月(赏析) ——《那些年我们走过的青春》读后
因琐事缠绕,久未拜访江山文学网,是朋友向我推荐一篇刊于江山的小说——《那些年我们走过的青春》,读着就随文中故事的步步展开而有了急于看下文的兴趣。读完掩卷而思,更觉获益匪浅,仿若炎热夏季饮了一杯清茶,浑身清爽,于是写出以下数语,算是我的读后感吧。
这是一篇写在改革开放后农村人、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背景下的,以年轻人爱情为主线的人生故事。因作者在立意和写法上有其独到之处,便将一个已反复出现的并不新鲜的题材,写成一篇曲折生动、新奇感人的故事,似给文坛带来一缕清凉惠风。
从小说的思想意义来看,作者通过故事的演绎、场景的展现、人物的刻画,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新时期农村发展变化的画卷,画卷中以小雅、子墨为主角,以二姨、丽丽(小雅同学闺密)、小刚(小雅前夫)、小雅小姨、钱宝(小雅二姨父)为配角等各色人物,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从不同侧面诠释作者想要表达的“歌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的主题,印证作者“人本善”的人性认知。他们的本性多是善良朴实、奋发进取的。尤其是小雅的二姨,作为第一代外出闯荡的女青年,当时怀着对美好生活、美好爱情的憧憬,到改革开放前沿深圳去打拼,改变了穷苦命运。其自强不息、追求真爱、助人为乐的曲折故事处处焕发出大爱大善的人性光辉。作为鞭笞对象的小刚、钱宝等人,也并非大奸大恶,其人生轨迹也不无闪光点。小雅和小刚、二姨和钱宝,即使婚姻破裂或名存实亡,也并未表现出狭隘的“非爱即仇”的极端行为,她们选择的或是悔过自新,或是抛弃前嫌和平相处——这些性格鲜明、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的人物,其实就是当今农村社会年轻一代的主流。反映出人的精神面貌,在进步与落后的冲突交织中前行,人在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同时,也在被社会改造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三观”。这其实就是作者的创作主旨所在。
回过头来,从作品的标题就可看出:“那些年我们走过的青春”,一个“我们”,可见作者是将自身置入作品中的,虽然作品中并没有他的角色,但似乎处处都能看到他若隐若现的影子,或许是他的感情、或许是他的经历。文如其人,这是我赞赏此文的重要原因。
作品要影响和吸引读者,除了好的思想意义,还得要有艺术魅力。《那些年我们走过的青春》从将作者自身置于标题开始,就有了让人产生一睹为快的吸引力。文章开门见山,采用倒叙的手法,推出一个引人关注的故事,这样的开头引读者“上钩”后,他才通过回忆、对话、现场描绘展示等多种手法的交织运用,不露痕迹地、不急不燥地将跨越十年的曲折感人故事,像层层剥笋,娓娓道来,引导读者随着故事中人物的轨迹、情景的转换、或悲或喜、或恨或爱,逐步了解剧情、融入剧情。
行文中有时会让你感到写得太繁冗、太啰嗦,但细品又能品出人生真实况味。有时你会觉得有的情节、人物与故事主干无关,但一转念,你又感到这才显得真实可信。这大概也可说明一种艺术观:有时一种艺术残缺、瑕疵,也会成为一种美。
当故事讲完,你的精神受到震撼、得到享受,你的灵魂受到洗礼、得到升华。这种交织运用多种手法来讲述一个头绪复杂的故事,能做到故事脉络清晰,引导读者从头到尾畅游其故事情节中,这就证明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作品的艺术魅力。
从粗糙的阅读中,我还发现作品中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这种手法用得自然得体,对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事物变化是很有帮助的。这里有人物性格行为的对比,有同一事物前后变化的对比。人物的对比最明显的是小雅的二姨和小姨的对比。同母所生的两姊妹都漂亮可人、聪明伶俐,但性情人格上却有明显区别。特别是对待亲情、爱情问题上更有云泥之别。二姨善良仁慈,有爱心、有担当,对待亲人关爱备至,对待爱情忠贞不二。小姨却自私、任性、放荡不羁。不仅对小雅虚情假意,以利益为前提,就是对有恩于自己的亲姐姐二姨,也冷酷无情,甚至横刀夺爱。作者正是用对比手法刻画她们,让她们各自的形象得到鲜活真实的显现。小雅和丽丽是同学加闺密,她们也都聪明、漂亮、善良,不同的是丽丽开朗大方,重情重义,却学习让其头疼;小雅内敛执着、追求真爱、且学业让人羡慕。作者写这对闺密主要是用了衬托手法,让其绿叶红花相互映衬,让双方的美好形象更为突出显现。写家乡的柳叶镇,则是用前后对比的手法,寥寥数语,便将柳叶镇昔日和当今不同面貌勾勒出来,让人看到农村乡镇面貌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该文写作上可圈可点之处还较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当然,文学作品几乎都不是十全十美,没有瑕疵。要说本文的瑕疵,本人能指出的主要是:个别语句、词语不够精炼准确,个别情节和人物的确显得有点多余,这当然是瑕不掩瑜。总之,《那些年我们走过的青春》,不失为一篇难得的优秀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