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耕耘】【柳岸】我来江山这两年(随笔)
近期,柳岸社团约我写一篇耕耘江山的征文,我感到有些勉为其难。我是一个长期从事新闻记者职业,晚年遭遇几番死去活来的古稀老人。来江山时间不长,写文也不多,没有底气在藏龙卧虎的江山文学园地妄谈“耕耘”,充其量我是来江山开始了一段虔诚的文学修行。
一
我入驻江山文学网的前后期间,做过一次开颅手术,做过三次开胸手术(其中第一次因术后大出血重复开胸止血),置换了心脏主动脉瓣膜和心脏大血管。
心脏手术一般都要辟骨开胸,手术风险大,人体元气损耗大,术后恢复时间长。我和大多数病人一样,在术前极度恐惧、绝望、焦虑。因此,医院要对病人反复进行术前心理疏导,直到我的精神有所放松,才被推进手术室。长达7个多小时的手术,虽然从鬼门关逃过了一劫,我却依然感到绝望、烦躁和自卑。毕竟心脏是人体的主要器官,植入异物更换了部件,生命会更加脆弱,心理上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
想起当记者的那些岁月,常常是一杯浓茶一包烟,夜深人静独坐案前,通宵达旦赶稿。在烟雾缭绕中,在浓茶苦涩味道里,在蚊子叮咬下,头脑越来越清醒,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所谓的重头报道,打磨出一篇又一篇获奖作品,成就了恩施州首届“十佳记者”荣誉……
直到高血压性心脏病缠身,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收获不光是自己心血的耗费,更是以透支身体为代价换来的!
人生本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我经历了几次死亡的威胁后,觉得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等待死亡的过程。
在心脏手术恢复调养一段时间后,我在2020年3月注册了江山,首次踏上文学习作之路,以寻求精神的解脱,灵魂的救赎,让生命活得更有意义。
文学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也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几次大手术之后,年届古稀的我由于心功能减低,免疫力下降,精力、记忆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大不如前。我虽然不能再像当年那样熬更守夜写文了,仍然坚持劳逸结合,每天断断续续写两、三个小时或者读书看电视。在电脑键盘上敲打一段时间,就在客厅或者到公园的麻柳堤上走一走散散心。
几个月后,我再次频繁出现胸闷心衰的症状,不得不完全停止了写文。2021年3月到武汉亚心医院复查,确诊为心脏升主动脉根部瘤压迫了心脏,瘤体直径达到了64.5毫米,血管随时有破裂的危险。不得不再次进行开胸手术,置换了主动脉大血管,拆除了埋藏在心脏里的“定时炸弹”,还将上一次植入的心脏主动脉机械瓣膜换成了生物瓣膜。
术后恢复调养了5个多月,我又回到江山踏上文学习作之路。
让我在精神上备受煎熬的是在2021年10月下旬以来这段时间。22日早上,单位组织退休人员在本市一家医院体检,完毕后我回家正吃早餐,医院电话通知我,CT查出疑似心脏主动脉血管夹层,赶快到医院急诊室候诊。真是祸不单行啊!我心里一着急,放下碗筷直奔医院。
血管夹层就是血管内膜破口,血流进了内膜与中膜之间。由于心脏主动脉血流量大,很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分分钟就会致人死亡。血管夹层是埋在我心脏里的又一颗“定时炸弹”!
亚心医院大血管病区主任将这次平扫CT片与之前的增强CT片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我的心脏主动脉夹层暂时还不能确诊,需要做增强CT进一步检查。可是,我在手术前前后后几个月内已经做了6次CT检查,其中增强CT做了2次,再接着做增强CT检查,我担心副作用太大,一旦确诊后将面临第四次开胸手术,像我这样的年纪和身体状况,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于是我要求暂时不做检查,听天由命多活几天。病区主任只得嘱咐我坚持服药调养,稳定血压心率,稳定情绪,注意休息。
我每天从睡梦里醒来,第一时间就是担忧心脏里的“定时炸弹”会引爆。我想,与其这样整天沉溺于想象的恐惧中忧郁而死,倒不如静下心来继续把精力投入文学写作中,排解恐惧和忧虑,释放精神压力。
这次体检之前,我正在写反映老家剿匪斗争的中篇小说《核桃观的钟声》。为写这篇小说,我构思了很长时间,前期已经付出了很多心血。若是半途而废,着实心有不甘。
于是我放下一切心理负担,把精力投入到小说的构思写作中,在12月下旬完成了3.6万字的中篇小说《核桃观的钟声》,获得了江山精品。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旦精神垮了人就没了。
在担惊受怕的这几个月,我于孤独寂寞中一门心思写文,在江山文学网接连获得12篇精品,其中包括1个中篇小说、1个短篇小说,另一个中篇小说《山里山外》也即将完成初稿。
侥幸的是,一直困扰我的血管夹层“定时炸弹”直到现在居然没有引爆!
入驻江山两年来,我把文学写作当成一次修行,一边养病一边写文,写写停停,停停写写,虽是艰辛,欲罢不能。
虽然文学写作对我而言似乎太沉重,我想只要生命不息,就不会放弃。
二
我教过书,先后在广播电台和党报当过20多年编辑记者,退休后又被返聘从事写文和摄影工作。大半生除了与文字打交道,没什么业余爱好。
古稀之年在家养病,行尸走肉一样活着,精神很是落寞,我来到江山就是为了寻找精神家园。在江山文学网,无论作家也好,草根文学爱好者也罢,只要作品符合发稿标准就能及时采用;只要作品有质量,还能入选江山精品文。江山文学网的精品路线是激励文学爱好者提高文学素养的检阅平台,这也是江山人丁兴旺的凝聚力!
我的新闻职业终了之日,便成为文学写作起步之时。
在江山文学网40几个社团中,我最初选择了人生家园。我将自己以前写的一些有散文特点的文稿发给社团,一连发了好几篇,虽然都被社团发表,却无缘江山精品。我自认为这些文稿质量尚可,有的还在《光明日报》阅读公社网发表过,为什么不能获得精品呢?我感到有些困惑不解。
不久,柳岸社团开展《寻》征文活动,我开始给柳岸社团投稿。社长老百和总编醉里清风与我私聊,热心指点,我才逐渐明确了江山文学网的发稿规则。之前我在人生家园社团发的这批文稿已经在其它纸媒和网络发表过,不属于首发江山的作品,按照规则不得入选精品,我心里才有了底。
我与柳岸似乎有某种缘分:老家的麻柳溪是我小时候的乐园,进城当记者直到现在,我常在城区清江河边麻柳堤上散步思考写文。平缓的江水静静流淌,凉爽的江风阵阵吹拂,给我带来神清气爽的快感,一篇篇文稿就在麻柳堤上酝酿而成。
于是我扎根柳岸社团,致力于首发文稿的写作,接二连三地获得了精品,成为了“江山之星”。
几十年的新闻采访经历,有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积累,这为我后来从事文学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在报社担任副总编辑期间,我的职责之一是负责新闻报道的选题策划。久而久之,历练了我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抓选题的基本功。一些文友觉得我在散文写作中比较注重选题,其实就是得益于新闻职业敏感的养成。
我们这里地处鄂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是巴楚文化的交汇地,人文历史深厚,旅游资源富集。我以独特的视角挖掘有地域特色的人文地理资源,围绕古城、古寨、古道、古建筑和体现民族习俗的农耕文化破题,力求每篇文稿都有比较鲜明的特色。比如散文《父亲的翘扁担》在选材的时候我舍去那些家长里短,千人一面的素材,紧紧围绕父亲的翘扁担着笔,尽情描写父亲在川鄂古盐道上那一段苦难征程,那一段传奇的人生之旅,从而避免了同题散文内容趋同化现象。
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在表现手法上也不无相通之处。早些年新闻业界就提出,新闻写作要向散文化方向发展。我在新华社《半月谈》杂志(2002年第9期)、人民日报《人民文摘》杂志(2008年第8期)和国务院发展信息研究中心网站(2016年1月4日)发表的几个长篇新闻通讯,除了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在表现手法上也都体现了散文的一些特点。
几十年新闻记者职业如履薄冰,新闻真实性理念已经在我头脑里根深蒂固。我发在江山文学网的散文都体现了非虚构性和在场性的特点,每篇散文内容真实接地气,有一定生活底蕴,具备根的形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新闻写作向文学写作转型,我深感自己最大的弱项就是文学素养低,文学语言贫乏。我必须取长补短,弥补这些差距。
在散文写作中,我尽可能寻找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平衡点,让二者达成和解;在语言锤炼上,把客观简洁的新闻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而这些都需要较高的文学素养。
提高文学素养绝非一蹴而就,得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修炼。这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多读多练。
江山文学网是一座文学大观园,有不少高手聚集在江山,他们是我身边不见面的老师。我除了坚持阅读江山夜校和江山访谈的文章,还尽量做到每天精品文必读、有真知灼见的编按必读,有的还要读上几遍。一些社团的发文往往跟评如潮,我很喜欢读那些言之有理,能给人启迪的点评。
新闻报道常常是因为任务而采写,文学作品则是因为自己有了冲动才动笔。我一旦进入写作状态,常常废寝忘食。在户外散步,我把思考所得记录在手机上;晚上睡觉,我把本子放在枕边,想到什么,马上记下来;初稿成型后,我将电脑文稿保存到手机上,逐字逐句反复修改,仔细打磨,直至挑不出大的毛病方才罢休。这既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读者的尊重。
三
我工作生活的城市是一座古城。
30多年来,我的足迹留在了古城的大街小巷,我的目光见证了古城的脱胎换骨,我的情感随着古城的兴衰而变化。如今用文学的眼光审视古城的前世今生,就产生了文学表达的欲望。
我以改革大潮冲开古城门为切入点,写成了《古城开封记》,又以城区清江桥梁为载体,写了《一座桥对一座城的守望》,使古城沧桑之变有了历史纵深感,两篇散文均获得江山精品。
千里川盐古道是历史上连接川鄂湘黔地区的经济文化大动脉,被誉为我国南方的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习俗沉淀在千里古道上,是文学创作不可多得的素材。
跨越鄂渝边界齐岳山的古盐道是千里川盐古道最险要的一段。退休后有了大把的时间,我像一个苦行僧几次踏上这段古盐道和沿线一些古镇寻访。发表在江山文学网的《神奇的盐道景观》《远去的盐道歌谣》《沧桑的盐道古镇》系列江山精品散文,就是从尘封在古盐道的历史中挖掘出来的,从我的脚板底下“抠”出来的。
人生经历了一个花甲的轮回,我对故乡的思念越来越深了。
我的故乡是一个闭塞的山湾。和湾里大多数人一样,我从小在这里经受了成长的种种磨难,饱尝了生活的困苦。几十年来,那些让我特别在意、予我伤痛和苦难的追求,已经从我的记忆中逐渐淡去,可是故乡的记忆却烙在了我的心灵深处,在血脉中循环。
正是江山文学网的艺术熏陶,提高了我的文学审美能力。回望故乡那个山湾再不只是闭塞落后的印象,湾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美好,湾里的民风至今还是那么淳朴善良……
我从小到大千方百计想逃离故乡,老了反而特别思念故乡,这种思念和牵挂就是我的乡愁。我一直以为乡愁是拂过心头的一阵风雨,感受得到却无法触摸。进入江山以后我才体验到,以文字为载体,乡愁也触手可及!
乡愁唤起了我书写故乡的激情。我在江山用文学的眼光切入故乡,将沉淀在山湾里的一缕缕乡愁打捞出来,在更深的时光里观察它、触摸它,用文字来塑造它。
在江山这两年,我执着于故乡的书写。写故乡的山水,写故乡的亲人,写那些有痛苦也有温度,有人情味也有内涵的往事。在老家那个小小的山湾里,我已经写出了14篇散文和小说,其中有11篇获得江山精品。
我把故乡的记忆变成有形的文字存放在江山文学库里。每当我读着这些乡愁浓浓的篇章,我的情感就回归到故乡,我的灵魂也得到了慰藉。我还把这些乡愁散文发在故乡微信群里,引起了同龄人的思念,也唤起了后辈人们对老家的情感共鸣。
人生是一场苦旅,文学写作是一次艰辛的修行。我在江山文学路上刚刚起步,不知还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