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徐霞客赞游叫岩(散文)
早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交通是非常落后的。徐霞客,江苏江阴人(1586~1641)。他游历了中国广阔的地区,几乎靠得是自己的两条腿。(他经历30年考察撰写的《徐霞客游记·江右日记》共60余万字,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大自然,描述大自然的方向,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含赞美铅山叫岩的词句。)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称奇、赞叹不已了。
明崇祯元年(1628年)春夏之交,刚过“不惑”之年的徐霞客一路游历经江苏来到了浙江衢州地界。这天傍晚,随同的有一位书僮打扮,年届弱冠、相貌英俊,细嫩肌肤的人。他俩风尘扑扑,显得很是乏累,眼看着就要日薄西山,霞客对书僮说:“宛儿,我们就在这省际交界的地方住宿一晚吧?”书僮一听高兴笑嘻嘻道:“遵命,公子说得极是,我早就走累了!”他们来到附近的一家客栈住宿下来。
主仆晚饭后出门去散步,只见西边的落日余晖,映射出一片金色的霞光,景色十分壮丽。观赏景象之后,夜幕已经徐徐降临。他们回到客栈,见一位客商模样的人进店投宿,他们相互问候,客商姓饶,铅山河口人。他们在闲谈中似乎很投缘,到该歇息的时候了,客商关心问道:“仁兄下一程将往哪儿走?”霞客微笑拱手说:“在下尚未决定,请问兄台有何高见?”客商呵呵笑道:“仁兄如有兴趣,不妨前往铅山游览,或多或少您会喜欢那里的山水风光?”霞客高兴答应说:“好,那我主仆明日就动身前去,久闻你们江西铅山是个游历的好地方,谢谢兄台”!
时值初夏,清晨的信江上,帆船点点,经过整夜航行,徐霞客坐在一艘扬帆远航的商船沿江西下。他见晨曦中,明月西沉,一轮红日冉冉东升,一丝丝从江面升腾的白雾沿着江面飘荡,渐渐散开,商船仿佛在空中穿云破雾,恍若仙境。一会儿雾气在阳光中慢慢散去,蔚蓝色的天空,万里无云。
霞客站立在船头,浏览着两岸风景,很是喜欢。蓦然发现远处的江心有一座貌似石印的石山,独孤在江水中。他急忙向舱内喊道:“宛儿,宛儿,快出来一下!”舱帘掀起,宛儿出现在舱门口,令人眼前一亮,宛儿变成了一位倩丽的妙龄少女,上身着粉红色上衣,下穿着天兰花网裙裾,头插金钗斜戴一朵鲜艳的红花,风眼柳眉,面似桃花,风情万种,笑眯眯说:“相公又发现什么稀罕物了呀?”霞客上前几步拉着她的手兴奋一指前方道:“看见水中的石山了吗?我还发现这附近山光水色非常美,我们上岸去一游如何?”这时的书僮摇身一变,竟然成了霞客的女友。
只见宛儿手撘凉棚观察了一会儿,石山右岸的江畔山水景色十分秀丽,只见古树参天,漫山遍野的青山和眼前的碧波绿水,果然是一处游览佳境。答话说:好啊!我也想陪伴相公登陆一游!”随后,霞客进舱内向船主提出停泊靠岸。此时传来阵阵钟声,像从不远的地方传来,他问正在将船拢岸的船夫道:“这钟声从何而来?”船夫说:“岸上的山下有一座庙,每天这时候都会有晨钟传来。”霞客谢过,携着宛儿离船上得岸去。
这时,一漁翁撑着一筏竹排,排上站立着四只鸬鹚,鱼筐中足有二十多条活蹦乱跳的草鱼、青鱼、鳗鱼、黄鱼等,须眉斑白的渔翁容光焕发,哼着小曲,乐悠悠地拢了岸。霞客心想:他昨天晚上照了夜火,今早满载而归了。快速上前施礼说:“请问老丈,此处是什么地方?”渔翁刚要挑担子,(一根渔划,一头鱼筐、一边四只鸬鹚)见状停顿下来,拱手答礼道:“此地名叫岩,客官是外地人吧?”用手一指岸上又说:“从此小道上去就是我们的叫岩村了。”霞客一边道谢、一边沿着小路上台阶走,又问道:“此处有寺庙吗?”渔翁介绍说:“从村里向左走一段路,就能看到对面山坡下的叫岩庙。”说罢就向右进村去了。
他们穿村而过,来到了一个堤畔的高处,举目望去:叫岩就像一张绿色的网,四周绿荫蔽日,远处隐隐约约传来牛羊的叫声。霞客又禁不住感叹道:“好一派幽静的所在,此真乃世外桃园矣!”他从包袱中取出了一支大号毛笔,宛儿见状,随着取出文房四宝,舀了点路边沟沟坎坎中的净水,即刻磨好墨,端起送到霞客身旁笑盈盈说:“相公兴致真好!想必又要在此留下墨宝了?”霞客呵呵笑道:“我从22岁开始,足迹遍布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此时为首次来到这江西铅山境界,凭借我多年的游历经验,可以根据地经观察判断,这叫岩是一个出人才的好地方,有风水宝地。”
说罢将毛笔浸透了墨汁,几步攀爬上山边岩壁,左手拉住壁缝隙间长出来一棵树的树枝,右手握笔,就在一块较平整的岩壁面上,挥洒疾书“渔翁隐寺”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次日有一路过的石匠将这四个字雕刻起来)
当他们来到叫岩庙院内,宛儿很快看见了三口水井,她将笔砚台放在了最下边的一口水井舀水洗净,装入袋子里,随着等在那里的霞客拾级上了正殿大门。有僧人出迎,引入殿内,他们敬香礼佛后。霞客携宛儿从大殿出来,游览古刹内外之后,来到了江边。见寺庙半邻崖岩石壁、面向信江而建,在夏日的阳光照耀下,寺庙倒映在江水中,霞客不禁拍手叫绝,由衷贊叹道:“此景象属奇观,如诗如画,令人神往也!”
随着僧人指点,霞客在宛儿的陪伴下,经过山间小道,一路游览了“金钟罩蟒、麒麟、獅、象”山景,遍覆了鼓岩、羊岩、馆材岩、穿岩等,待他们回到山间小路时,宛儿已累得香汗淋漓,娇喘吁吁。霞客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不忍心再去看完其它景致。眼看天色已经不早,还须搭船沿江而下。他拿出折扇帮宛儿打起扇来。宛儿回头默默含情道:“看情形相公想离开此处,要到他处去了?”霞客叹息一声说:“如此美景,实在难得,又有美女相随,本想在此间寺院住宿一夜,因你是女儿身有所不便,此处无客栈投宿,我们就此作归舟游,返回如何?”宛儿听了作沉思状道:“饶先生话不虚传,铅山果然真有如此仙境,不虚此游了!”霞客若有所思说:“我们俩一路游览时,我已经开始打起腹稿,要赞美、赞美叫岩这罕见的美丽风光。”
他俩站立在叫岩寺院前,眺望矗立在江心天然生成的一座石山,(金印山)山峰清晰可见。万千年来,它巍然屹立,是信江的中流砥柱,河道的守护神,江中碧波荡漾,清澈透亮,舟楫往来白帆点点,扬帆远航;岸边杨柳依依,花红叶绿,山清水秀,美景展现在眼底。
霞客游兴不减,词兴大发,请宛儿执笔记录。他深情地吟诵,在著名的《江右日记》中赞美道:“三十里西至叫岩,濒临石壁盘突,下插深潭,澄碧如靛,上开横窦,回亘峰腰,穿穴内彻,如行廊阁道,窗棂片牖都辩。崖上悬书‘渔翁隐次’四个大字,崖右即有石蹬吸波,……绕麓一山家,庐云巢翠,恍有幽趣……其前对之山,圆亘而起者,曰团鸡石岭,是为铅山之西界。团鸡之西,即叫岩寺也。叫岩前临大溪,渔隐崖突于左,又一崖突于右;右崖之前,一圆峰兀立溪中,正如扬子之金、焦,浔阳之小孤,而此更圆整,所称印山也。寺后岩石中虚,两旁回突,度以一轩,即为叫岩。岩为寺蔽,景之佳旷在渔隐不在此也……。”
徐霞客赞游叫岩,时过境迁早已被后人淡忘。但他保留下来的《江右日记》流传至今。四百多年过去,昔年的叫岩古庙,已完全在“文革”期间被人为烧毁,现存遗址中仅剩一排岩壁房梁洞。原庙宇边有三口水井,从上到下,依然如故静谧地流淌着清澈的泉水。多年无人问津,井壁边缘长有厚实的绿色苔藓,有的长势茂密,丛中摇曳的无名小花,似乎在向我们娓娓诉说,那远去的年代,在此寺庙里曾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