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画坛“苦行僧”(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画坛“苦行僧”(散文) ——记“火车头职工艺术家”刘思阁


作者:浮山书屋 白丁,4.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08发表时间:2022-08-08 09:22:40
摘要:作品满怀深情向读者推荐了荣获“火车头职工艺术家”称号的中国山水画画家刘思阁先生。这位耄耋之年的画坛“苦行僧”身上闪现的画品人品令人肃然起敬。


   画坛“苦行僧”
   ——记“火车头职工艺术家”刘思阁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代题记
  
   暮春。我顶着蒙蒙细雨,相约来到了著名山水画家刘思阁先生的住所。生于1942年的刘思阁瘦削干练,一头银发,双目炯炯,谈笑朗朗。明亮洁净的客厅里悬挂着他的一幅六尺巨幅画作《山带螺青雨后来》,取意于清《随园诗话》:《登城楼》“江浮鸭绿晴方好,山带螺青雨后来。”但见画面远山含黛、浮云缭绕、瀑布飞溅、石径弯弯、山路幽幽、青松滴翠、庙宇亭阁、一江春水、渔人轻舟……如此仙境引人入胜。
   进入其十多平米的画室,书橱占据了一面墙,放眼一望千册藏书。一张大画案,上置文房四宝。又一面墙上悬挂着一幅正在创作中的巨幅丹青。一幅《案头青花伴墨香》的画作上,青花瓷的画筒里置放着几轴画作、笔筒里插放着画笔若干。一幅书法作品上书“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唐朝诗人虞世南的名诗《蝉》。署名是邱零,我深谙邱零先生借此诗的潜台词,思阁画作名声远播,是画作自身的艺术成就使然,并非还要“藉秋风”。
   我的目光停留在书橱里的那一摞红彤彤的荣誉证书和几尊奖杯上,分别是由国家级艺术评审委员会、中国美协、文化部、铁道部、山东省、青岛市、济南铁路局等颁发的。最醒目处,放置着由中共中央颁发的红彤彤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和一只朱红绒盒。盒里静静地卧着一枚金灿灿的奖牌,这是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的“火车头职工艺术家”。
   一、心系万里铁道线
   1970年,年近而立之年的刘思阁与军营依依惜别,转业来到了青岛铁路分局,在铁路文化宫担任宣传指导员。
   这位从即墨古城走出来、又走上从戎之路的美术爱好者,自幼喜欢画画,因家境清贫,走了一条无师自学之路。一本《芥子园》画册成了启蒙老师。他嗜画如命,经常拿着树枝在河边沙滩上画,利用包装纸、烟盒纸等一切能作画的介质学习绘画。投身军营后,得到部队首长的关爱,后经名师点拨,几经历练,迅速成长为颇有名气的军旅美术工作者。他吮吸着黄土地万千青绿上的雨露和泥土的醉人芳香,又历经大熔炉里几番锤打淬炼,集风骨、正气、灵气、亲和于一体,将古城的古香古色和军营的磅礴豪气交织于胸,促进了成熟的心智、夯实了厚实的底蕴、塑造了高洁的品格、孕育了质朴的心灵。
   青岛铁路分局辖区是整个胶东半岛。通车于1904年、全长395.2公里的胶济铁路上,星罗棋布着机务、车务、车站、工务、电务、车辆、客运等50多个基层单位,含有教育、卫生、生活供给、公检法多种系统,拥有4万余名员工。已有了丰富的农村生活和火热的军旅生涯的刘思阁,来到铁路面对着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他铺下身子,开始学习、了解、熟悉铁路的方方面面。
   他伫立在青岛火车站的钟表楼子前,似听得见这位“世纪老人”在深情地倾诉它的前世今生:上个世纪初叶,德国人修建这条线路,每一根枕木、每一段钢轨、每一个车站、每一节车厢,都深深地烙印着侵略者的骄横和贪婪,记载着筑路劳工的斑斑血泪和早期胶济铁路工人当牛做马的悲苦辛酸。
   1949年,胶济铁路迎着胜利的红旗浴火重生,万千铁路员工们在党的领导下,迅速抢修抢通战争中损毁的线路,配合全国解放支援前线物资运输。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几万铁路员工昂首挺胸,当家做主人。他们爱路爱岗,艰苦奋斗,忠于职守,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怀着对百年胶济路的神往和对铁路员工深深的敬意,他深入车站、线路、工区、列车……与不同岗位的铁路员工接触交谈,洞悉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他的脑海里开始留忆着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画面:说话大声大气、身着一身油污工装的机车“大车”和伙计;车站月台上忙碌春运喊破嗓子的客运员;风雪中沿线巡视线路的巡道工;专心致志的话务姑娘;调车场上飞上飞下的年轻调车员;在飞驰的列车车厢里汗流浃背的列车员;手执检点锤在车辆转向架上仔细敲打诊断的检车员;铁路医院的白衣天使;一身戎装的铁警……
   酷爱中国山水画的刘思阁,把自己的美术创作定位于为人民铁路服务。几百万铁路员工赓续“二.七”血脉、以铁的纪律甘于奉献,确保国民经济大动脉安全畅通的高尚精神和动人事迹,深深感动着他,他要用手中的画笔,让自己的作品采撷着铁路员工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万紫千红”,紧扣着时代的脉搏,深刻反映着人民铁路的火热生活,展现“老铁们”的时代风采。
   一位资深老铁路向刘思阁介绍他在陇海西线上见到的一个难忘的画面:那年酷暑,他出差去西宁,列车因线路出现故障停在大山之间的一段区间。透过车窗,他惊奇地看到一个工务段的巡道工人像一只大壁虎,双臂张开,趴在铁道旁的一块巨大的绝壁上,朝上张开着嘴巴,承接着从悬崖上流下来的一点又一滴的涧水。他说,当时他被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巡道工的形象从此刻印在刘思阁的脑海里。他构思着为那些不论春夏秋冬,用步丈量着铁道线,一丝不苟确保列车安全的工务段巡道工奉献一幅作品。他的一幅《除夕巡道图》几易其稿,出现在观众面前。画面上,大山在夜幕下显得格外的黝黑,雪正在纷纷扬扬地飘洒着,树木、山谷都披上了银装。在一片静谧的氛围里,从山间穿行过去的钢轨上,巡道工心系万家灯火,为了铁路畅通,冒雪顶风跋涉巡道。画面氤氲着雪夜的诗意,洋溢着一种豪气、责任和担当,让人们在为画作的艺术感染力而醉心的同时,不禁向那些平凡的巡道工致以深深的敬意。此作8尺竖幅,在山东省九大企业举办的美展中荣获银奖。
   1985年九号台风从青岛正面登陆,随即北上,横扫胶东半岛,让胶济铁路和蓝烟线受到重创。列车被困、车站被淹、线路受阻,青铁分局万千员工奋战在线路上,抢险保畅通,保旅客生命安全。无数动人的事迹让刘思阁热血沸腾。他深入战台风一线,采访先进事迹,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战斗旋律。创作出《战台风》这幅佳作。画面上他采用大写意手法,粗犷的笔墨勾染,展现狂风暴雨、洪水滔滔。轨道、线杆、桥涵隐约可见,抢险员工那种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此作同年参加由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中铁文协三家联办的美展,荣获二等奖。
   被联合国誉为“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三大奇迹”之一的成昆铁路,是他多年向往的地方。他去云贵川采风。车行在一千多公里的成昆铁路上,但见青山叠翠,云绕其间,连绵不断,一路隧道相连,山谷中民居炊烟缭绕,美不胜收。区间小站旅客站上等车,实是一幅入诗入画美妙的作品。成昆线上的所见和感受,再次触动了他的灵感。回青后他将记忆中的山区小站,移入丈二匹巨作中进行二次创作,大横匹上,凭借一轮中天月光,显露出大山中的小站之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于站台上,一列徐徐进站的火车与候车的旅客互动,深山峡谷之幽深被打破。画面从构思到处理大色烘染为主,整体着色以墨、花青为主调,人物点写其上,皎洁月光笼罩在深山峡谷中产生的幻奇美感,宁静、安祥而又富有动感。此作为6尺竖幅,问世后好评如潮,参加全国铁路职工第二届美术书法摄影展览荣获金奖,原作复制后由铁道部馈赠朝鲜。
   作为铁路文化宫的宣传指导员,他深知自己肩头的责任。在职30多年,他几乎走遍了青铁分局的各个单位。创作了大量的安全运输、事故警醒、缉毒等各类宣传画和挂图,各级宣传栏、光荣榜都常常显示他匠心独运的画作,为铁路企业的改革发展和文化建设奉献着光和热。他爱惜人才,通过举办美术学习培训班等形式,发现、挖掘、培养众多的美术爱好者,组织他们到铁路沿线采访写生,精心备课,认真传授。参与和组织举办部、局、分局各级各类美展总计近50届(次)。
   如同涓涓流水流过心田,又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他为企业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殚精竭虑,青铁分局美术人才不断涌现,佳作不断。不少登上了国家、省部、市局各类美展的“大雅之堂”。江志俊、王钊芳等一些优秀人才成为各级美协会员,单明波还成长为青岛山水画院院长。刘思阁本人“著作等身”、获奖无数,成为全路知名度颇高的职工艺术家。
   二、寄情故国山水间
   刘思阁对千年前的苏东坡“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这一番告诫很是认同。他理解的就是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而作为画者的“博观”,就是要拥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要达到这个标准,不认真刻苦写生,是不可能“达标”的。他笃信:“纸上得来终觉浅”,想要创作出一幅好作品,并非闭门造车靠画贴、靠摹取别人的东西,这样的画作会造成千篇一律。
   “外师造化、中得心原”,即以自然为师,造化为师。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发现素材,方能思路开阔,作品才能得到观者认可和好评。只有具备勤学苦练的精神,做到“手勤、脑勤、笔勤”,方可获得高层次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才能够去充分发挥、捕捉到自己创作的悟性和灵感,去开垦出自己一方独到的绘画天地。
   为了进一步开阔绘画思路,丰富创作经验,吸纳大千浩然之气,获得更加雄厚的创作素材,几十年来,他深入各地采风写生,不论严寒酷暑,疲乏艰辛,都在孜孜不倦地耕耘,堪称苦行僧。他说,僧者一生苦苦的修行,打坐参禅念经,食为素饭,衣是粗布僧装,四海化缘,辛苦一生,追求正果。作为画者亦是如此。
   他四赴云、贵、川、陕,几下湖广、闽赣、江浙,数登三山五岳。雪山草地、黄土高原、巴山蜀水、云贵高原、长江黄河之源头……祖国的锦绣河山见证了他踏雪沐雨,跋山涉水的辛勤努力,万里铁道线都成了他的画板。
   细心的观察,专心致志地写生。饿了啃一口面包、渴了就喝矿泉水,有时竟然忘记了吃饭。写生的历程多艰险,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与一画友结伴去华山,走了半宿,华山道上一人未见,第二天返程,见昨晚经过的登山路,旁边便是万丈深渊,不禁心惊担颤。
   鸟道、危谷、自然景观,幻奇大千世界所能见到的、能引起他兴奋的都要坐下来,记笔记、心记、脑记,蓄藏于胸中,认真地通过笔墨记录下来,他把写生的过程当作纪实创作,绝不草草记之,都是仔细琢磨,记好画理,感受其意象,让好东西入画、入脑、入心。
   胡杨树,一树两叶,有圆有长,不是用心观察,哪能得此真知?在九华山,他深入和尚居所,了解其真实生活,品尝其斋饭,见证其清苦、无欲、超脱。在泸沽湖,他到摩梭族家里去探望,探知其风俗。去苗寨看苗族服装色彩和帽饰形式。爬上傣族吊脚楼,鉴别其竹楼和木楼的异样风格……几十年来,他以滴水穿石、燕子垒窝的恒心和勤奋,不倦地探索,悉心地写生,日积月累,他厚厚的几本写生簿记下了几百张写生草图,累积了一生都画不完的稿图。
   清代恽寿平在《鸥香馆记》里写道:“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刘思阁深得其真谛。他崇尚李可染、黄秋园等山水画大师,对他们画作中凸显的意境之美和“精气神”潜心研究、学习。
   他被人们戏称为“画痴”。订了几十年的《美术》杂志,是他翻阅次数最多的美术书籍之一。他常常聚精会神地阅读、浏览,对其中佳作反复欣赏,乐不可支,深得其道。一旦进入创作佳境,“忘乎所以”,以至于废寝忘食。几十年来,他持之以恒地坚持每年除夕夜、元旦日都要作画一幅。生活中的一些偶遇,一旦激起灵感绝不放手。那年春节,他去给老友拜年,一下车,漫天飘雪,一片银装素裹,煞是壮观。他呆呆地立在雪天里,任雪花落满全身,那一美妙的感触让他欲罢不能,匆匆赶回家作画,竟然忘记了此行的目的。夏夜,他侧卧床榻,皎洁的月光把婆娑树影映透在窗帘上,他脑海里立马浮动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微风习习,窗帘摆动,俨然一幅灵气十足的山水画。灵感随即闪过,他速速爬起身来,窗前匆匆记录写生。
   天赋加上勤奋,承继更有创新,他的画技随着岁月的流淌,日臻成熟,形成了他“取材广泛、意境高远、构图严谨、笔精墨妙”的鲜明风格,笔下的中国山水画有了颇高的辨识度,以至于不见作品署名,只见画作便知是思阁之作。
   “在思阁的画作中,无论是尺幅小品还是丈二巨制,无一虚妄之笔墨,虚幻之丹青。故画作庄重厚实,毫无浮华之气。”这是青岛市美协副主席徐立忠先生的热情评价。徐先生从刘思阁的《山乡雨后》说起,此画篇幅不大,画面是沂蒙山特有的田坎乱石构成。思阁将每一筑坎石块都精心刻画,苔痕石纹,甚至石隙野卉小花,均一丝不苟地勾画点染。垒石以水墨渲染间留空白,更以重彩亮色点燃其中。阴阳向背,耀然纸上。远处淡墨滃染,仿佛水气缭绕,似有雨远去未尽。此画古法今法参以西法,不见痕迹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画出了山乡雨后的阳光和万物的葳蕤。如此尺幅佳作实属罕见。

共 786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记实散文,叙述“火车头职工艺术家”刘思阁的艺术人生,欣赏他的精彩画作,赞叹他是画坛“苦行僧”。刘思阁先生是著名山水画家,从参军到退伍专业铁路,从美术爱好者到知名画家,读此文章让读者对刘思阁的画品人品肃然起敬。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2-08-08 09:24:04
  叙述“火车头职工艺术家”刘思阁的艺术人生,欣赏他的精彩画作,赞叹他是画坛“苦行僧”。感谢赐稿,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