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耕耘】【宁静】家有一本经(随笔)
一
家是什么?甲骨文写成上面是“宀”,下面是“豕”,也就是猪。大概意思是能在屋子里养猪,就是家。家养的猪是用来吃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大块吃肉,吃饱喝足,其乐融融,我理解这或许就是“家”最初的含义。
以文学社团为单位,构成“江山文学网”的组织架构,这是“江山”一大特点和优势。这些社团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个“家”,当然这个家里是不养猪的,而是涵养与文学相关的文字。一家人通过QQ、微信围坐在一起大啖文字,神清气爽,谈笑风生。这样的家,是一个抒发情怀的港湾,慰藉心灵的栖息地,文学爱好者的精神乐园。
我是误打误撞来到“淡泊宁静”社团的,理由无非就是深受“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影响,以为到此可以淡泊,理当宁静。事实上,淡泊也好,宁静也罢,都是一种理想状态,骨感的现实面前,谁人不是忙忙碌碌,谁人不是奋勇争先?所以,宁静这个家并不宁静,也不淡泊,反倒是一天天忙忙叨叨的,激流勇进,浪遏飞舟。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宁静这个家未能免俗,也有一本“经书”,一条一条的,不单要念经,还得落实到位。打开“经书”,第一条:提高文稿质量,多拿精品。这“经文”很像唐僧的紧箍咒,套在每一位社团领导、编辑以及优秀作者的头上,按照精品要求写作和编辑。
远的不说了,实际上我来江山才一年多,远的我也说不上来。上周,宁静社团一篇散文申报绝品并公示出来,这周三就要评审了。口中念着“精益求精”“精益求精”,作者和宁静社团管理人员齐动员,开启全面挑刺工作。周一晚上,社长浩渺若尘邀请我一起修改这篇散文,约定时间晚上九点开始。
说心里话,我是打怵的,之前曾多次与女社长为文章“夜话”至凌晨,太熬心血了。可是,宁静社团已经很久没有绝品文了,大家盼着绝品文,如同盼着吃一口太上老君的蟠桃。咬牙上阵,一字字,一段段,改来改去,有时为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也要讨论半天,文稿更新时又是凌晨。不管这轮绝品文评审结果如何,我们聊以自慰的是拼尽了全过程,努力了就不会后悔。入睡时,我心中默想,一点都不淡泊,但可能致远了吧。
8月7日,在江山文学网组织召开的社长会议上,董事长赵兴华强调:“坚持精品路线,发文不在多,而在精。”读着会议纪要,我在想,尽管“精品”是个紧箍咒,但它是一个文学网站取得成功的基石,必须坚持下去。“精品”这个经,不单家家都要常念,于作者而言,也要坚定“精品意识”。
我刚来江山时,无所畏惧,随性得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追求精品的路上变得越来越慎重,越来越严谨。慢慢地,我由写篇文章的随意转化到文学创作的严谨上来。我想,这就是赵兴华董事长强调精品的意义所在。
二
一个个社团就是一个个家,又都常住江山,便构成了左邻右舍。俗话说,“哪有筷子不碰牙的,哪有勺子不碰锅的”,左邻右舍难免会有竞争。竞争是好事,百舸争流,千帆竟过,只要有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环境就好。
二十多岁的时候做过共青团工作,记得有一次团市委领导来调研,我一激动喊出了“我们就是要见荣誉就争,见红旗就扛”。如今已经年近花甲,争不动了,也扛不住了,但这精气神得有。所以,打开“经书”,第二条:积极进取,该抢就抢,该争就争。
抢“精品”忙坏了编辑,累坏了作者。后台来了一篇文稿,最先忙乎的就是社长助理子骞。他要用百度搜一遍,再用360搜一遍,确认是首发原创。然后,各位编辑闻风而动,开始编辑。我不是社团编辑,但是当稿件太多,或者编辑们太忙,也会帮助顺顺文稿。一些优秀作者的文稿,对我来说是个学习机会,但很多新作者或者文字基础不扎实的作者,那文顺起来就要辛苦。有一天,上午九点,我下载了一文,内容挺好的,就是太凌乱。修改开头和结尾,理顺逻辑关系,处理好段落,纠正错别字和一逗到底的错误……不知不觉一上午过去了,快吃中午饭了。看着自己刚开头就搁置一边的散文,一脸无奈。不过,如果那文精了,又是一脸喜悦。
虽说按照精品要求修改了文稿,但初审也未必能精。对于初审不精的文章,淡泊宁静这四字还真起作用,大家不纠结,不生气,更不会怨天尤人,把功夫下到复议上,找错纠错,不断修改完善。我在到江山初期的许多文都是复议后精的,邀请社长和各位老师帮着指正错误,修改完善。然后,盯着电脑看,一见“红豆”,欢呼雀跃。
不仅要抢“红豆”,还要争上游。这没有什么可羞于出口的,不是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嘛。如果各个社团都甘于现状,不争不抢,江山首页何必排名,又何必奖励呢?干脆来个排名不分先后,滚动“播出”。为了排名,各家都是各显奇招,去夜校讲课的,接受记者部采访的,广撒微信推广文的……
有一次,我的一篇散文得到微信推广。为了不拖社团后腿,在规定时间里达到一千阅读量,我是豁上老脸,广发“英雄帖”。效果还不错,到下午五点多钟直上九百点。子骞在QQ中喊道,靠“余温”就可过千点了,节省一下资源,下次再用。我回道,根本停不下来。
晚间一看,一千二百多点,超额完成任务。想一想,社团因此拿到个满分,一天的时间里,江山因此传播在一千多个手机上,咱也是蛮自豪的。
三
社团如家,家与家不同。有的家里人才济济,集中了各路文坛英雄,这家显得华贵一些。有的家里人才相对较少,便会有捉襟见肘的窘迫,宁静家里相对“清贫”一些。于是,打开“经书”,第三条:关爱新人,培养草根作者。
培养草根作者,给草根一个舞台,这本来就是江山的初心。一些初来乍到的作者,或者刚刚开始写作的作者,看着一些华贵的家,不大敢敲门,便来敲宁静且淡泊的“草房”。可以说宁静在培养新人的过程中,付出了许多辛劳,许多新人第一篇精品都是在宁静社团上获得的。比如,旧时茅舍老师从第一篇精品到现在二十五篇精品,都是在宁静获得的。在这个不长的时间里,旧时茅舍老师的敬业勤奋精神也感动着宁静家人,现在她作为社团的常务社长,已经完全融入这个大家庭里,成为江山优秀的一员。
记得今年六月末的一天,一位名叫“北方雪飘飘”的老师飘到了宁静。我一看她发稿的架势就乐了,和我刚来江山一个样,无所畏惧,随意随性。我和她建立了联系,在QQ上反复沟通,既有批评,也有鼓励,再有以身“说法”。慢慢地,她显示出极高的悟性,开始由随意向文学创作转变。一个多月来,十多篇精品令其高兴,也让我们欣慰。
宁静家园培养的最成功的新人,应当非我莫属了。一年多的时间里,拿到了一百多篇精品。最令我开心的是,在社团老师大力帮助下,我学会了写小说,虽然只有五个精品,但对于小说零起点的我来说,已经弥足珍贵,像蹒跚学步的孩子,终于走出几步像样的步子。
家是什么?不就是这样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地方吗?江山是什么?不就是这样把一个个文学爱好者引向“五正”文学之路的地方吗?
写到这里,忍不住又到江山主页浏览一番,再一次品读社长会议纪要。赵兴华董事长的话语呈现眼前,传统文学正在回归主流,江山大有可为!江山任重道远!
啥也别说了,念好我们的“经”,写好我们的文,走好我们的文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