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生死漫谈(随笔)

精品 【晓荷】生死漫谈(随笔)


作者:亭上秋风 举人,4571.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97发表时间:2022-08-09 23:11:26

从生到死的距离很短,短促得只在一个呼吸之间,只要一口气接不上来,呼吸就停止了;随之,心跳也会停止,大脑终止思考,意识模糊直至消失。一旦那个叫“灵魂”的东西离开了躯体,人也就成了一具碳水化合物,宣告肉体的死亡。
   据说灵魂的重量是“21克”,我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事;我只知道,当一个人的灵魂与躯壳分离,他就脱离了尘世的苦难与欢乐。之后,他所承受的一切又转嫁给了身边的亲人,生生死死,如此循环往复。
   一个人的离去,总会给家人带来无法弥合的空缺与创痛。长这么大,我第一次真切面对亲人的死亡,以致在脑海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
   那是七月底一个周六的下午,妈妈打电话来说表哥在医院抢救,快不行了,要我和弟弟去见最后一面。表哥是舅伯的大儿子,和妈妈年纪只相差四岁,他们从小一起生活,共同成长,平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感情很是深厚。我和表哥一家也只是逢年过节走动一下,没事很少来往。
   以前对死亡的认知来源于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对死亡的理解只停留在抽象的层面。说实话,看到有人死去,只是觉得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内心倒没有体验到那种入骨的悲恸,也没有掀起大的波澜。
   感情的深浅决定疼痛的层度,这是不争的事实。当时处于浅层状态,到现在好像渐渐缓过神来了,偶尔想到表哥在世时的亲切友善,他死亡前的最后一刻总是在我眼前浮现。我无法形容,也不想描述,大脑中一闪现那个画面,内心就有一种锈刀割心般的钝痛。在我的潜意识里,我总想刻意地忘掉那个关于死亡的近距离特写。
   那天,我到了医院,表哥的病床边围满了亲人。表哥十年前就得了肾衰竭,这期间都靠肾透析和药物维持生命,随着身体各重要部件日渐衰退坏死,就算华佗在世都无回天之术了。
   不过医生还是建议家属将病人送往ICU抢救,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在那里抢救不过是延缓一口气罢了。那是隔离病房,亲人都不能在身边,当病人终止呼吸的那一刻,该是怎样的孤独与苍凉!在常规病室,至少还有亲人守护在一旁,进行最后的告别,无论对生者还是逝者,都是一种安慰。
   表嫂和两个孩子经过一番考量,最终达成共识:不去ICU。大家都赞同这个理智又清醒的决定。长期以来,世间有很多人无法挣脱一种伪道德的绑架,尤其是在面对生老病死这件事上,看不清事实的本质和真相,认为只要有一口气就得抢救。在一个家庭里,总有两方各执己见,在送ICU抢救还是放手这个决定上存在很大分歧。
   不竭尽全力去救吧,好像不仁不孝,对于那些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好的家庭来说,倾家荡产、卖房借债送进ICU抢救,最后也是人财两空。让活着的人陷入更沉重的负累之中,绝不是做长辈的本意。还有就是,病人长期承受病痛的折磨,精神和肉体沦陷在巨大的痛苦中,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已经完成了尘世该承担的责任,尽到了该尽的义务,当身体这部机器零件已经腐朽坏死,不能再运转了,这时候,死亡反而是一种解脱,应该坦然接受,从容面对。
   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人的呼吸非常困难,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一瞬间,痛苦是剧烈的,灵魂要逃出身体的掌控,意识拼命地抓住灵魂不放,身体如冰山爆裂,江海决堤,灵与肉进行着最后的较量。
   一旁的亲人们内心满是悲伤,又无能为力,世间的伤痛莫过于此。妈妈与表嫂站在一旁,眼里含着泪水,没有惊慌失措,很是平静镇定。
   表嫂尽心尽力照顾表哥几十年,尤其是做肾透析的十年,表哥时常有并发症,送往医院抢救是常态。她说这十年过得担惊受怕,没有一夜能安然入眠,时常半夜起来,把手放在表哥鼻子下面,看是否有呼吸。现在熬到了最后一刻,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人最终是要死的,死了,一切病痛的煎熬就结束了,包括照顾的人,也问心无愧了。凡事心安,到死也就无悔。
   妈妈学佛,自称居士,她说在亲人离世的时刻,一定要保持安静祥和,本来病人就处于生死关口,任何哭声,话语都会给病人内心带来极大的波澜。因为内心的不舍、牵念会扰乱病人的意识,使得灵魂不能安然脱离肉身。
   我通过对生活的观察,看到在很多时候,那些自诩为硕士博士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对生死的认知和理解,不一定比一个有佛性的老人来得通透。
   这源于佛学的智慧,它并不是迷信,是个体生命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所淘获的独特体验。从差异中提炼共性,再从共性中提炼看待生死的智慧,使得佛学以哲学的最高形态展示出来,且比哲学多了一份感性和温情,更能安顿普罗大众的身心。
   妈妈让弟弟带几个男性亲属出去,找一个地方吃饭,说病房人太多,阳气太盛,磁场太杂乱,让病人无法专注地整理灵魂。我心想:人真的有魂吗?谁也没见过魂是什么样子,但人人都知道这种无形的东西存在。这种叫“魂”的东西决定这一个人的生死,区分着人与人的本质。
   病房内只留下妈妈和表嫂看护,我和几个亲人刚乘电梯下楼,就接到了妈妈的电话,说表哥走了,走得很安详。
   世间的事就是这么巧,巧得连科学都无法解释清楚。我想,无论是面对生还是面临死,人都需要保持内心的安静,只有在安静的状态,才能处理好灵与肉的关系。
   当四周环境过于嘈杂的时候,连死神都是害怕的。人在赴往死亡的道路上,应该是轻装上阵吧,抛下一切,不带任何行囊,包括记忆。不过走之前,还是得将灵魂洗涤干净,整理好,方能安心离开。死亡,不是结束,是等待下一场开始。人如果这样想着,心里就会释然很多,开明很多。
   随后,大家忙着张罗后事。之前,我读到秋水翁文章里的一段话:“一个生命的回归要靠另一个生命的助力”,当时我就深有感触,这人何其智慧,早已洞悉生死。现在目睹人死亡后的一系列繁杂琐事,的确如此。每个生命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或者说,每个人的灵魂各自成章,尘世的牵连又纵横交错。
   这个时候,理性与担当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的人家,一旦面临亲人离去,都陷入悲伤,手足无措,乱成一团。表哥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在北京工作,一向很有主见,很拼,很冷峻,体现出长女的担当;小女儿在武汉工作,就像那种影视剧上的娇娇女,遇事一脸茫然,无法担负重任。
   帮助一个生命的回归,要像打仗一般紧张而有序,首先做什么,其次再做什么,得有一个冷静睿智的人来指挥。表哥的大女儿很多年没有回家乡了,年龄不到四十岁,做起事来一点也不含糊:她让一个叔叔联系殡仪馆;让母亲处理病房的事;让妹妹在家族群发消息,通知在外地的亲属赶回来参加葬礼;让婶婶联系请客的酒店等等;自己拿着银行卡楼上楼下刷单,结账,找主治医生办理死亡证明等琐事。
   次天,我到了殡仪馆,见亲人们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全然没有小时候所见的或嚎啕大哭,或小声悲泣的场面。
   妈妈要我去给表哥上个香,我看到那场景,一时眼眶一红,泪水在眼里打转,悲伤来袭,泫然欲泣,但我很快就用意念控制住了。现代的人,习惯了情绪不外露,连哭都是无声的,放在心底的;不像从前的人,什么都要表现给别人看,好像不亮开嗓子大哭几声,就不足以表达出对逝者的深情。
   悲伤,不一定要用眼泪表达,庄子鼓盆,载歌载舞,那才是最深切的悲痛。在死中,透着对生的热烈与豁达。你爱的人,爱你的人,只希望你活得快乐,而不是悲伤,你若懂了他们的心,就不要消极沉沦。妈妈常对我们三个孩子说:“以后我死的时候,你们不要哭,你们要笑,你们要双手合十,开心地祝福,这样我才能走得安心”。这也是一种豁达。
   小时候常听婆婆说:人活一口气。这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对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骨气志气。生命靠气来维持,而体现生命价值的就是灵魂。
   我一直记得加缪说的一句话:“如果人有灵魂,不要以为我们得到的是成品,灵魂需要一辈子的时间来形成。而活着,无非就是为了此一漫长而痛苦的孕育过程,当我们以受苦造就新的灵魂,准备好了,死期也就到了。”当一个人开始关注灵魂、关注心灵的时候,才是他自我人格形成的开始,他的生命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状态。
   说实话,学会坦然面对死亡,有条理地给亲人处理后事,也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经一事,长一智,这次近距离面对死亡,让我更懂得生命的珍贵与价值。当一个人尊崇于自己的内心认真地活好每一天,在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也就无怨无悔了。
  
   2022年8月9日原创首发
  
  

共 33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人类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法则,也是回归宇宙能量本源的一种方式。读了老师的文章,无不感慨万千,人类真的有灵魂吗?我相信有,那是思维意识形态,也是人们为了思念逝者而寻找的一种无形的精神寄托。就如老师文中说的,“这源于佛学的智慧,它并不是迷信,是个体生命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所淘获的独特体验。从差异中提炼共性,再从共性中提炼看待生死的智慧,使得佛学以哲学的最高形态展示出来,且比哲学多了一份感性和温情,更能安顿普罗大众的身心。”其实对于死亡,坦然面对,何尝不是一种对逝者于自己最好的慰藉与怀念。非常不错的一篇深度好文,让我们重新对面对死亡时有了全新的认知与界定,也更理性知道了如何处理生与死的关系。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815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2-08-09 23:12:15
  一篇深度好文,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回复1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2-08-10 08:47:09
  小雨编评辛苦了,向你问好。
2 楼        文友:和谐自然        2022-08-10 00:12:03
  一个生命个体之生老病死,是一段历程,也可视之为一次循环。如何对待生死,有太多的认知。
   爱因斯坦在临终前讲过:这里的事情我已经作完了。当然,普通人能够如同爱因斯坦这样世界最顶极的大科学家之对待生死,实属不易。但无论如何,面对一个人的生死,如能够持之以致情致理的对待之,应该是为上佳。更具体的说,让逝者安然的离去,生者珍爱生命好好的活着,应该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吧。
   致于灵魂的有无,可能是一种虚拟的认知,因为没有任何办法去考证其是否存在。
   总之,社长的这篇关于生死的漫谈,很有深度!
回复2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2-08-10 08:48:02
  对先生的来访留墨表示感谢,向您问好,祝秋安。
3 楼        文友:劳神        2022-08-10 12:30:52
  一篇很有禅意的文章,借表哥生命即将结朿,灵魂扺达极乐世界的场景,将生与死的关系说得如此通透!读后掩卷深思,令人心胸旷达。
回复3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2-08-10 13:45:15
  我也拜读过老师的文章,感佩老师与病魔战斗的精神、勇气与毅力;感动于老师在文学道路上的不懈求索。祝福您安康吉祥。敬茶。
4 楼        文友:陌小雨        2022-08-19 08:58:44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