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韵】饮食之变迁(散文)

精品 【宁静·韵】饮食之变迁(散文)


作者:孙兰茂 秀才,1843.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09发表时间:2022-08-10 13:11:09
摘要:父母亲已年逾花甲,他们经年累月地在田里劳作,而吃的却是玉米煎饼!每念及此,我心里都是酸酸的。

老话说,民以食为天。我的父母亲则常说,“人生在世,一为吃,二为穿,人情来往乃为三。”这种说法,大概从我记事时开始,直到成家立业,一直在唠叨。长时间紧紧巴巴地过日子,长时间处于不能放开肚皮吃饱饭、吃好饭的窘境,吃饭对庄户人来说,的确是始终难以忘怀的头等大事。
   看过电视剧《老农民》的人都知道,牛大胆分到了土地以后,他拿着地契祭拜父亲,趴在坟头上一边痛哭,一边含着咱家有土地了!有的农民拿到土地契约后,激动地趴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抓起一把黄土就往嘴里填,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为什么我的眼里总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大诗人艾青说出了农民的心里话。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难以割舍的命根子。没了土地,就没有饭吃,人们会被饿死。
   我清晰地记得,邻居家的孙老伯伯,在人生的弥留之际,他还在拼命地哀嚎着:“我要吃饭,我要吃饭!”当时,已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的主食虽以山芋干为主,但已经不再挨饿。邻家老伯经历了集体“大食堂”后期的忍饥挨饿,经历了六十年代初的自然灾害带来的饥荒。为了充饥,他吃了太多的草根和野菜。他是被饿伤了、饿怕了,他是被草根和野菜伤透了心。所以,“我要吃饭”的呼唤,就牢牢地镌刻在了他的心里。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家里的山芋干、山芋叶、以致院子中间一颗老榆树的树皮都被吃光了。我怎么都咽不下去那用谷糠掺杂野菜做的馍,弟弟也时常饿得嚎啕大哭。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父亲带着一家人逃荒到了黑龙江省的安达市。一开始,父亲在市郊的菜园子里做工,母亲要饭。后来,母亲也到菜园子里挣工分。慢慢地,一家人有了土豆和玉米饼子吃,尽管没什么下饭的菜肴,倒也吃得香甜。因不再挨饿了,母亲就兴奋地说:“是土豆救了咱家的命,等以后混好了,要把土豆放在供桌上供起来。”
   在东北过了三四年的时间,因受“文革”抓“盲流”(异地流浪者)的影响,再加之老家经济状况稍有好转,父亲就带着一家人返回了老家。
   老家的饮食习惯是吃煎饼。用山芋干掺杂一些杂粮做出的煎饼,黝黑的、亮亮的,卷上大葱大酱亦或是青豆粒炒的辣椒,给人以总是吃不饱的快感。
   做煎饼的程序是,把山芋干放在水里浸泡,剁碎,放在石磨上磨成糊状,再用铁鏊子烙成煎饼。石磨直径约九十厘米,上层厚度约二十厘米。使沉重的石磨转动起来,需要两三个人用力推。做煎饼,隔三差五的早晨都要推磨磨糊子。早晨的三四点钟起来推磨,是我们小孩子最不愿做的事。往往是父母亲二人推了一阵子,母亲急着去烙煎饼时,才把我和弟弟叫起来和父亲一起推磨。听到母亲的叫声,我满身的酸楚和困倦便一齐袭来,那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痛苦!
   七十年代末,老家人从山东引进了玉米良种“掖单二号”,产量从亩产二百多斤,一下子提高到了七八百斤以致上千斤。从此,老家人由吃山芋干为主,改变成了以吃玉米为主。
   玉米淀粉含量高,糖分高,营养价值远高于山芋干。可是,玉米作为日常主食,对身体素质差的人来说,无异于是一种戕害和折磨。正因为吃玉米煎饼,喝玉米糊糊,吃玉米窝窝头,使很多人的身体都处于“发饱”(涨肚)、反胃状态。
   因吃了玉米,加上疟疾的肆虐,我的身体一天天垮了下来。身上瘦的皮包骨头,走起路来左右摇摆,简直就没个人样。有人讥讽我说:“有玉米吃,却享受不了,就是一个受苦的命。”听了冷言冷语,我心里是一百个不情愿和极度的不舒服。
   好在恢复高考了。在县城补习班的日子里,为增加营养,父母亲不再让我吃玉米煎饼,而只吃用小麦烙的煎饼。慢慢地,我的身体恢复了健康,学习成绩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父母亲已年逾花甲,他们经年累月地在田里劳作,而吃的却是玉米煎饼!每念及此,我心里都是酸酸的。
   在困顿的年代,农民被牢牢地捆绑在土地上,外面的世界亦如一潭死水。记得有一次,父亲带我去赶集买山芋干。车子装好了,已是中午时分。父亲怕我饿着,就让我看着车子。他出去转了一大圈,才买回来一两熟花生。父亲说:“卖馒头的人都被市管会的人赶跑了,就这点花生还是偷偷地和人家商量着才买回来的。”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卖馒头、卖花生怎么就违法了?我怎么想也想不明白。难怪家里吃饭总是煎饼、咸菜、萝卜豆,什么时候才能吃上点好的呢?
   土地实行大包干的经营模式以后,加上良种的推广,小麦产量成倍增长。因而,父母亲就不再吃玉米煎饼,而只吃小麦煎饼了。母亲告诉我,父亲在吃玉米煎饼期间,得了一次肠梗阻,是哥哥用平板车,几次拉着他趟过大沂河,到官湖医院给治好的。怕你在外求学分心,就没对你说。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做煎饼从磨糊子到烙煎饼,全程实现了机械化。以前农户家做煎饼用的石磨和鏊子,早已不见了踪影。村上有了几处卖煎饼的摊点,有小麦煎饼,杂粮煎饼,还有煎饼果子。想吃什么样的煎饼,随便挑,随便捡。
   此外,村里还开办了几家小饭店,有卖早点的,有卖烧菜的。村民们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地做饭做菜。早晨睡足了、睡醒了,女人们会拖着慵懒的身子,拿着钢精锅一类的盛饭工具,向卖早点的摊位走去。买回来的是热粥、油条、肉包子、茶叶蛋等,一家人吃得分外热乎。
   中午来了客人,去村里的小饭店,吃饱喝足了再回到家里打几圈麻将。晚饭分明已经做好了,小孙子却嚷着要喝羊肉汤,老爷子则二话不说,拿着汤锅就奔赴小饭店。
   退休之前,我早晚都是自己做饭吃,时间久了,竟练出了一个好身手。切菜、烹炸、配料大体上都做出了一些模样。心想,退休以后,要在老婆面前露一手。可没想到的是,老婆说她一个人做生意,因忙不过来,早就不做饭吃了。并且说,外边卖饭的一步三个摊子,要什么有什么,花个三元五元、十元八元的都能吃得很好,没必要像以前那样,整日围着锅台转。社会现代化了,生活小康了,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应是情理之中的事。

共 23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民以食为天。用作者父母亲话,就是“人生在世,一为吃,二为穿,人情来往乃为三”。这是一篇记事散文,作者回忆了困难时期各种吃饭不易的事,诸如家里的山芋干、山芋叶、以致院子里老榆树的树皮都被吃光了,吃玉米煎饼,喝玉米糊糊,吃玉米窝窝头,等等。这些发生在过去的关于吃的故事,如今年轻一代大概不理解,也许要问:为啥,不吃肯德基、麦当劳?但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这的确是一段难熬的日子。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过去的回忆中,而是将笔锋转到如今的好日子上来,新与旧对比,颇有忆苦思甜的效果。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吃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文章主题思想深刻,叙事逻辑清晰,值得一读。感谢赐稿宁静社团。【编辑:浩渺若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816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2-08-10 13:59:56
  拜读老师的文章,看后感觉特别亲切,因为老师所写得关于山东煎饼的部分,是我非常熟悉的事情。小时候我在山东农村老家里,妈妈就会摊煎饼,而且至今我也爱吃煎饼。看了文章让我回忆满满,老师写得非常详细,清楚,文笔流畅,拜读学习了。祝好。
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又悄无声息地化了……
2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2-08-10 17:58:24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浩渺若尘
3 楼        文友:孙兰茂        2022-08-10 18:51:59
  谢谢浩渺若尘老师,谢谢北方雪飘飘老师,谢谢您的编按、点评和推荐。遥祝您秋安、快乐!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