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花烂漫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花】三色青海(散文)

编辑推荐 【山花】三色青海(散文)


作者:海上稼轩 布衣,284.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37发表时间:2022-08-11 16:36:11

第一日,白色
   2005年,我和几个朋友去了一趟青海。早上我们在虹桥机场集合,乘飞机去青海。飞机飞行了3个小时于中午11点10分准时降落在西宁曹家堡机场。
   下午没有什么活动,我们就去了青海最大的清真寺——东关清真大寺。
   我们到达的时候正好是一场穆斯林礼拜结束,成千上万的信徒从寺中涌出,非常拥挤,但秩序井然。男人们头上的白帽子,白头巾形成了一片白色的海洋。
   白色的浪潮退去,我们走进清真大寺。清真寺其实就是一个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没有太多的装饰,一切都是那么简朴。居中的主殿是阿訇传经布道的场所,里面除了一排排整齐的地毯,几乎什么都没有。一位类似导游的阿訇说,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无形的(所以不塑像),真主是无处不在的(所以也可以在殿外甚至寺外做礼拜),教徒跪拜的方向朝着圣城麦加。每星期五的礼拜大约有2万人参加,大部分人都跪在广场或者走到等露天场所,地上划有白线以保证每个信徒跪拜时进退有序。到了古尔邦节、开斋节,人数要超过10万,到时候教徒就跪在寺外的马路上。
   做礼拜并不事先发通知,也没有强行的规定,全是信徒的自觉行为。
   同行的朋友信然点起一支烟,马上就有一位信徒走过来,“请你自重一点。”那严肃的神情,俨然是一位护法使者。
   阿訇说,寺中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不拿工资的,都是自愿来为真主奉献的。
   在教徒心目中,教主是神圣的,教义圣洁的,教徒的心是洁白的。
   我们向虔诚的教徒献上洁白的哈达。
  
   第二日,黄色
   下午我们去著名的塔尔寺,相传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降生地,他诞生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菩提树(其实是白旃檀树),那棵菩提树长出十万片树叶,每片叶子上都有一个“狮子吼”像(即释迦牟尼讲经时的法相)。宗喀巴的母亲思子心切,给在外学习的儿子寄去自己的一缕白发,但是宗喀巴不愿放弃学习,遂用自己的鼻血画了一幅自画像,嘱咐母亲在长菩提树的地方修建一座塔,见塔如见子。母亲按儿子来信所示,在信徒们帮助下,以这株菩提树和宗喀巴所寄自画像为胎藏,砌石建塔,这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后来,该塔一再改建易名,成为现在大金瓦殿中的大银塔,是全寺的主供神物,汉语塔尔寺即由此塔得名。
   塔尔寺的菩提树之所以神奇,不仅它的长势姿态优美引人,令人更惊奇的是它的每片叶子上清晰地自然显出一尊狮子吼佛像。佛像色呈墨绿或淡绿,树干皮上还显示出文殊菩萨的五字心咒和其它字母,犹如绘画大师神笔绘制的惟妙惟肖之佳作。寺内除大金瓦殿为大银塔里面的旃檀树外,殿前有几棵从殿内蔓生出来的旃檀树。1992至1996年维修时,人们亲眼看到从大金瓦殿内延伸出来的树根部。据传,祈寿殿庭院内在进行开光烧祭仪式后,因汇集了宗喀巴大师的佑灵,诸佛菩萨的慈慧,在开光烧祭的法坛处生长出一棵自然显现文字的旃檀树,天长日久,此树周围又生长出11棵旃檀树,树枝伸出院墙。每到盛夏季节,浓荫蔽日,院内凉爽宜人,乳白色小花朵挂满枝头,芳香随空气飘散,让人精神怡然,所以人们又称祈寿殿为“花寺尔”。塔尔寺传颂着这样一个故事,祈寿殿院内生出几棵旃檀树幼苗后,被嘉木样活佛院的一位管家悄悄挖了一棵,准备移植到拉卜楞寺去。晚上将树苗放到嘉木样活佛院内,入睡后梦中看见塔尔寺护法神殿的大护法神对他说:此树苗你不能带走,你也带不出塔尔寺。醒后管家赶忙将树苗栽到该院后面的花园中,后来长成一棵大树,至今昔根深叶茂,为该院的一大景观。
   狮子吼佛为释迦牟尼佛的第七化身,佛身像藏语音译“贡”,“十万”藏语称“本”,合称为“贡本”,意为“十万尊佛身像”。公元1577年,在菩提塔的右旁由贡巴哇·仁钦宗哲坚赞修建了一座汉式瓦殿,殿内供奉一尊12岁身量的弥勒佛像。称此殿为弥勒佛殿。藏语叫“贤巴林”或“贤巴朗”,僧伽大众将“贡本”和“贤巴林”合称“贡本贤巴林”,意为“十万身像慈氏洲”,慈氏即弥勒像,以此作为该寺的藏语寺名。
   400多年来,塔尔寺越修越大,逐步发展成一座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古建筑群。全寺四山环绕,殿宇宏伟,佛像庄严,梵塔棋布。其中,大金瓦殿和大经堂为全寺主体建筑。大金瓦殿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上下三层,飞檐四出,各抱形势,歇山式金顶,覆以镏金铜瓦,墙面用琉璃瓦砌成,图案精美,殿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誉为“世界一庄严”,殿堂正门上方悬有清代乾隆皇帝亲题的“梵教法幢”匾额。大经堂始建于明朝,民国元年遭火焚后重修,地上铺设地毡坐垫,可供3000僧人集体诵经,正西方供有无数佛像、藏文经典,设有达赖、班禅以及寺院法台座,柱间满挂各种堆绣的卷轴画。
   宗喀巴创立了黄教,塔尔寺遂成为藏传佛教(黄教)的中心。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的坐床典礼在塔尔寺里举行,同时他还在寺中待了8年,这使塔尔寺的地位更加显赫。塔尔寺最盛时期活佛多达70余位,有僧侣3600人。塔尔寺共有四大扎仓(即僧院),其中参尼扎仓(显宗学院)中喇嘛最多,要逐级学习《因明》、《般若》、《中观》、《俱舍》、《戒律学》这五部佛学大论,共调15个年级,每级需一年时间学完,学僧通常按规定时间前往各自所拜经师处听讲,并经常举行同级的剌嘛讲辩所学经论的活动,不论讲辩哪部经典都要依据因明学格式(即逻辑推导法)相互辩驳。若把五部大论全部学完,就可获得“噶仁巴”称号,这时就具备考试佛学博士“格西”称号的资格了。居巴扎仓(密宗学院)的学僧有二种,一种为完成显宗学业后再研习密宗教义的喇嘛;另一种为从小入密宗院修习作法仪轨和熟读密咒经典的喇嘛,不参加密宗学们考试,学成后充当咒师。曼巴扎仓(医明学院)的学僧专门学习藏医理论和制药技术。教材主要是《四部医典》及后人的注释,成绩优异者授给“曼仁巴”(医学学士)的称号。丁科尔扎仓(时轮学院)的学僧人要研习天文、历算等,也用农历(时宪历)的五行、天干、地支、七曜、九宫、二十八宿等配合推算,能熟记《时轮本续》且考试优秀者,授予“孜仁巴”(历算师)称号。在常人看来,僧人只会每天念经,其实他们也有他们的世界。
   塔尔寺不但是宗教的中心,也是一个艺术中心。其特有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称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
   酥油花是用洁白的酥油再调和成各种颜料塑制而成的。酥油在常温就会融化,所以艺僧们要在极低的气温下来从事这项工作,还要不时地把手放进雪水中降温。
   关于酥油花,有很多传说,其中之一说宗喀巴曾做了一个梦,梦见芳草野花都变成了一盏盏的酥油灯,在无边的灯光中幻化出了仙楼玉阁,周围祥云缭绕,珍禽异兽和乐起舞。为了再现梦境,宗喀巴组织僧人,用酥油塑成花卉树木和各种野兽,供奉在佛前。另外一个传说是,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的等身佛像,供奉在新修的大昭寺里,当时已是天寒地冷,没有鲜花,人们就用酥油塑成了一束花供奉的佛前,从此相沿成俗,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艺术门类。
   酥油花由寺中的上经院和下经院分别在保密状态下制作,一般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每年正月十五拿出来展示(比试),评出获胜者。酥油花使用调有颜料的酥油雕塑而成,气温高了就会融化。一般到了4月份就开始融化。现在有了空调设备,我们才有一览酥油花珍品的眼福。
   今天是农历四月初七,是佛教的浴佛节(释迦牟尼诞生日)的前一天,寺中的神龛前都供上了用酥油糌粑做的贡品名叫“琪玛”,并且点起无数的酥油灯。据说这样规模的供奉一年只有9次。
   我们一路参观,顺便也了解了佛教(主要是藏传佛教)的一些知识,藏族人相信来世,所以寺中供奉最多的是弥勒佛。其次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还有一尊供奉文殊的大殿,左面是观世音,右面是大势至。原来这三尊菩萨的地位相当,这样一来是不是在宣传“唯有读书高”的观点?总算看到了我的祖师地藏王菩萨,我纳头便拜。这样一来,我们家人所信奉的三尊菩萨,我都一一拜谒过了。也许就是前世注定,我们的性格(或脾气、秉性等)都随着我们的祖师。我信奉地藏王,能解脱他人苦恼,解决他人困难,舍己为人,没有私心。妻子信奉大势至,爱憎分明,办事果断,敢想敢作,敢作敢当。女儿信奉观世音,心怀慈悲,嫉恶如仇,同情弱者,抑制强者。
   黄教后来成为清朝的国教,虽然清朝早已灭亡,黄教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已不复存在,但是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比如四川、云南等地),黄教的影响依然很大,甚至可以说是占主导地位。所以,今天我要向塔尔寺献上黄色的哈达。
  
   第三日,蓝色
   今天我们的重点是青海湖。青海湖是我国最大内陆咸水湖,出产一种名叫湟鱼的高山咸水鱼。由于湟鱼生长很慢(一年只长一两),加上捕捞过渡,湟鱼产量在再大幅下降,政府下令自2001年开始禁渔10年。因此,青海的市场(包括饭店)已经看不到湟鱼的影子了。更可悲的是,前些天鸟岛上死了一百多只鸟,旅游局暂停了鸟岛的旅游项目——这使我们感到非常遗憾。
   我们驱车登上日月山。日月山主峰高3500米,山顶有红色岩系裸露,故古称赤岭。传说当年文成公主离开长安赴西藏登上此山回望长安,天苍苍,路茫茫,便拿出唐太宗赐给她的“日月宝镜”来,想再看看大唐风光,可镜子了只有自己憔悴的脸,她万念俱灰,将宝镜抛于山下。后人就命名此山为“日月山”。日月山是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的分界点,也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山东是肥沃的湟水谷地农耕文化区,西是青海湖盆草原放牧文化区,自然经济文化景观东西分明。此山还是大丝路羌中道和唐蕃古道的咽喉之地,公元734年唐与吐蕃遣使于此划界立碑,定点进行茶马交易,并正式确定其为边防关隘,修筑过颇具盛名的石宝城,并留下了许多文化胜区。
   3500米达海拔,对我们这些生长在城里的人来讲,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高度,大家小心翼翼地登上山顶,在高山之巅俯瞰高原,大有“一览高山矮”的感觉。由于昨天下了一场雨,山峰上积起了一层雪,天上白云压得很低,完全与雪相融,远远望去,云雪一体,冰天一色。
   翻过日月山,继续前进,天忽然降低了,山风中嵌入了一块硕大的蓝宝石——那就是青海湖。天很深邃,湖似乎更加深邃,那蓝色比天空更深更纯。湖岸像一线白云,勾勒出湖的轮廓。走进湖边,再看湖水,宛若姑娘凝视的明眸,含情脉脉,清澈见底。
   姑娘的眸子里。印现出一颗闪亮的五角星——那是解放军的鱼雷发射实验基地。该基地原称151,因位于距离西宁151公里处而命名。由于青海湖水位下降,导致鱼雷试验无法正常进行,遂于80年代末期废弃。实验站早已退役,在里面工作的人也许都已经退休。但是文献记录着他们的青春,湖水见证过他们的功勋,岁月流逝,湖水依然,我想,那些默默奉献的人现在还好吗?这样的人在全国还有很多,他们都好吗?
   离开青海湖畔,我们赶到甲乙寺。甲乙寺是青海湖边上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里面有一位女活佛(据说全国只有两位)。甲乙寺没有围墙,过了一个写着甲乙寺的牌坊后,一块空地上有两间不大的寺殿和一排大约三四间的平房就是全部了,据说班禅大师曾在此坐床讲经。
   我随着大流听导游介绍了院中的风幡,然后进入转经房,看到十几个藏族妇女在转经(用绳子拉动),据说十世班禅赐予甲乙寺的转经筒,从93年赐予后,本寺的女活佛号召附近的信徒前来转经,从那时起到现在一直没有停下来过。我也顺手拉了几下。然后,跟着走进了旁边的那排平房中,房间里唯一的光源来自佛像前供奉的一排酥油灯,一位有一个金刚大法师(据说是女主持的大弟子)在右手边的椅子上念经,面前隔着一层幔帐,一位会说汉语喇嘛招呼我们先跪下,我照办了,可是同事却犹豫起来,他们不知是不是合适,看我跪下,他们也都跪在垫子上。大家闭眼,双手合十,听法师背诵经文,同时,开始许愿。待诵经完毕,喇嘛招呼大家睁眼。大家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只是坐着等待。喇嘛隔着幔帐询问法师,根据法师的指示,他劝退了两位,说可以退场了,随便看看吧。
   接下来,喇嘛又选了十几位,说可以到外面去请一炷香。这时殿中只剩四人,法师又对喇嘛说了几句。我和另外两位很荣幸地被赐予经文,接下来就是走到另一个房间去填写功德簿,我一气把家里人的名字全都写上,然后作了做了些贡献。据说,最后一位被赐予唐卡,至于贡献多少,大家都没说。
   出了寺,我们就直奔金银滩。金银滩是一片大草原,当年王洛宾在此拍电影,认识藏族姑娘卓玛,产生出一些火花,但是不久大家就各奔东西。情歌王子对此经历念念不忘,遂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些天在高原待惯了,对“广袤”也司空见惯了,所以看到草原也不觉得有什么稀奇,甚至连照片都没有拍。
   有些人忽然有人要“唱歌”(上厕所),司机就把车开到了原子城。导游介绍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诞生,第一颗氢弹在这里研制成功。基地退役后,数千名藏、蒙古等族群众迁入这个被重新命名为“西海镇”的小镇,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这里的将军楼、科研楼、住宅楼以及学校、影剧院、商场、医院、水电暖设备等公用设施都派上了用场。
   我有一个舅舅1958年来到青海,一干就是一辈子。舅舅曾经在海北洲工作,所以我对此地又多了一层兴趣。如今基地有了四通八达的混凝土道路,中心区的数十栋楼房以及影剧院、商场、医院等公共设施,或保持原貌,或以瓷砖装饰了带有民族风格的图案,同时,各种新兴建筑也拔地而起,小镇林木成行,花草吐绿。
   我们在城外的一个加油站下了车,我在地上狠狠蹬几脚,想深深感受这片土地带给我的信息。上了车,我就闭目养神,但是脑海总会浮现出舅舅的面容,浮现出鱼雷发射基地档案中那些年轻人的名字,浮现出在原子城工作的人们的身影,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大西北。
   藏族人民的哈达有三种颜色,蓝色的哈达寓意智慧,我就把青海湖当作一条湛蓝的哈达,献给所有为国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的最可爱的人!

共 557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色彩斑斓,五彩缤纷,是青海的特写。白色、黄色、蓝色,三日不同的色彩。文章笔法细腻,描述详细,值得一读。读了之后,仿佛置身于青海的色彩斑斓之中。好散文!劲推力赏!问好作者!期待新续!【编辑:黄江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江山        2022-08-11 16:36:50
  好散文!劲推力赏!问好作者!期待新续!
《江山文学》永远都是最棒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