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长安回望绣成堆(杂文)
“长安回望绣成堆”,听徐炳权老人讲他们当年如何创办“立新”诗社,如何在已故淮安市诗词协会老会长尚云等领导的培植下,立新诗社先后被评为“省诗教先进单位”和“全国诗教先进单位”,以及他本人作为诗社的秘书长荣获“省诗教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时,我的脑海里不禁冒出了杜牧的这句诗。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杜牧当年过华清宫写下这句诗显然带有讽刺的意味,而我拿这句诗用来形容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在欣赏自己曾经创造过的风景,那是纯情的敬佩与褒赞。
因为在市诗词协会办公室为大家服务的机缘,我这几年认识了不少老年诗人或者叫做诗词爱好者的,徐炳权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徐炳权先生退休前是市六中搞后勤的,由于爱好诗词,退休后与原来三中退休的李耀南、夏学洲等人于2006年4月组建了立新诗社。
经过几年努力,这个基层诗社就出现了6名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先后创作了千余首诗词作品,发表在《江海诗词》、《大运河诗声》、《百川》等省内外诗刊上,更多的是刊登在《淮海诗苑》、《清河诗声》、《清江浦诗词》地方杂志上。他们还于2006年底编印了一本《立新吟草》,2014年编印了一本《全国诗教先进单位立新诗社纪念册》,2017年又编印了《全国诗教先进单位立新诗社纪念册续集》。最让他们值得骄傲的是由市诗词协会会长荀德麟先生主编的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淮安诗征》中,收录了他们诗社10人诗词作品共53首。李耀南先生还出版了名为《家庭诗词集》个人诗集,夏学洲先生也出版了《枫叶》诗词集。
他们的事迹还被《清河年鉴》2010年和2011年两次记载。
徐炳权先生向我叙说这些过程与成就,眉宇间掩饰不了的自豪与满足。是的,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是一种态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或者抱有“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的,也是一种态度。孰优孰劣,真的不好评判。
徐炳权先生和我讲到市诗词协会老会长尚云在病重时,还为他们诗社能否批准成为全国诗教先进单位一事操心,认为不能带着遗憾离世。我听到这里,不禁动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应该不只是面临宏大伟业才可以产生的这种感慨,在说不上是大事的境况下尚能产生悲壮的激情,其性质与“了却君王天下事”并无二致。
由于拆迁的缘故,立新社区已经被撤销了,原有诗社的人员居住也分散了,最主要的是他们年龄也都大了,但还有几个联系得上的老先生经常在一起谈谈诗,有时还会相互唱和一番。这些老人的名气自然比不了白居易为首的“香山九老”们,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他们收获的快乐一点也不亚于“香山九老”吧?
他们看到我们《淮海诗苑》有个基层诗社介绍的栏目,便产生一个心愿,能否在某一期上也介绍介绍他们诗社,几个老人还从《淮安诗征》中一笔一划抄下属于他们的作品,集中研究了介绍诗社的短文措辞。徐炳权老人还两次来到我的办公室,带来当年记载他们事迹的两大本厚厚的《清河年鉴》,以此证明“所言不虚”。我又一次感到喉头一热,在这些老人的心目中,那个立新诗社展现的永远是一幅“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生机勃勃的图景啊!
我也步入老年,但和比我更老的诗人词家们相处,每每都让我感动,感动于他们对中国包括诗词在内的传统文化挚爱的情结,感动于他们对人生不虚度的苛求,感动于他们试图用自己萤火虫般的光照亮世界的勇气!
人活一世,可以平常,可以平凡,但绝不自甘平庸,这些比我年长的老师朋友们正在现身说法,行为示范。“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环顾莽苍,仰望穷碧,我又生出“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豪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