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白相苏州城(散文)
一
白相,是吴侬方言。意义是指嬉戏游玩。
老一辈的苏州人,“玩”字从不挂嘴边,总是用“白相”来替代,如今年轻人很少说“白相”。
年轻人的吴侬方言已经不正宗了,是那种“苏普”,就是苏州话里夹杂着普通话。这也难怪,一些“舶来词”跟“舶来品”一样的多。曾记得有一次女儿回家给我说了一个笑话,笑话里的主人公是她自己。笑话其实一点也不好笑,可她觉得好笑,而我却听来有点不舒服。单位里的外来员工听我女儿说话怎么听不像是“正宗”的当地人,说她是“外来妹”,而“正宗”的苏州人,觉得我女儿的发音也是带有“苏普”的味道,问她什么时候来苏州的。她笑了,而我却笑不出来。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说话却像外来人员一样,没有一口流利的苏州话。这是方言的流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不重视。看我严肃起来,女儿说,我苏州话说得很好呀。于是,我让她说个“白相”,她始终没有咬清楚那个“白”字的发音。
我们单位里有位老员工,他对吴侬方言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对于旧苏州方言的读音了解不少,就一个“切音”能跟我说好长时间。所谓切音就是将两字合即成的音,就拿“白相”的“白”字来说,就是“白盖薄之声转”,当然,此处的“白”字并不是普通话里的拼音bai,而是带有戏剧声的beg,否则这个“白相”还是说不起来的。
白相,也有薄相与孛相一说。苏轼《次韵黄鲁直赤目》:“诵诗得非子夏学,紬史正作丘明书。天公戏人亦薄相,略遣幻翳生明珠。”其中的薄相就是白相,也就是普通话“玩”的意思。清代诗人张鉴《冬青馆诗·山塘感旧》:“东风西月灯船散,愁煞空江孛相人。”这里的孛相也是白相。近代中国语言文学家茅盾的《搬的喜剧》:“搬场?又要搬场?真好白相哉,才搬来几个月,又要搬场?”
这“白相”二字流传着众多文字故事与传承,也是吴侬方言的骄傲。
二
若是在苏州,提起白相,不得不说的是:首先要白相虎丘山。
虎丘的“三绝九宜十八景”,能领略到苏州的园林之美。所谓“三绝”就是“云岩寺塔、剑池和千人石”。
老苏州人眼里的虎丘叫云岩寺,塔随其名,如今叫虎丘塔。到苏州不看虎丘塔是一件憾事。正如苏轼所言:“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邱,乃二欠事。”
白相虎丘山,三绝必游,而九宜十八景早已不全。
进得虎丘山的山门,首先看到一座小桥——“海涌桥”。早先的虎丘便叫“海涌山”,缘由是虎丘山本是海上一岛,海潮时隐时现,最后从海中涌出一山。这传说倒有几分仙境。
小桥只有几步长,跨过小桥,便是“断梁殿”,抬头看那个正梁,是由两根断木相接而成。全殿没有金属作构件,只用竹和木钉,这是六百年的活,古老的苏州工匠,真会“白相”,可叹古代民众之智慧。
向前走便是“憨憨泉”,一口井被“锁”着。相传梁代的僧人憨憨法师,自小患眼疾,耳朵灵心眼好。一次挑水经过这儿时,踩在青苔上摔了一跤,他想到下面可能有泉水,就开始挖了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真的挖出了泉眼。就这样,白相出名堂精来了,憨憨泉见证了劳动人民的善良与智慧。
再向前走,有个“试剑石”,这个故事与干将莫邪夫妇有关,吴王阖闾为了争天下,要求干将夫妇铸剑,一百天后宝剑铸成了,吴王挥剑试刀,于是身边的大石头被劈成二片,事后吴王因为此剑还杀死了干将。若干年后,干将的儿子在他人的帮助下得以报了仇。苏州人民为了纪念这对夫妇,将横穿人民路的东西向大道命名为“干将”路,将城区东部位于东护城河东侧,在相门桥下与干将路交错的南北向道路命名为“莫邪”路。
话有点扯远,老苏州的人就是话多,多说几句,自己认为是“好白相”,可是听者有点不耐烦。
回到正题上,此时,我们来到了“三绝”中“的千人石”处。此磐石呈暗红色,十分神秘。传说是当年吴王夫差藏宝之地,为了保守秘密,在此石上杀害了上千名工匠。
千人石的北面便是“三绝”中的另一绝“剑池”,被称为“天下第三泉”。
第三泉上面有“虎丘剑池”字样,传说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独子所书。
目测剑池,有个四五十米宽的样子,水有点呈淡绿色。
相传剑池之下是吴王陵墓,前些年,苏州政府有关部门曾几次抽水寻找陵墓与宝物,最后都是“呒没”。(这“呒没”是吴侬方言里“没有”的意思。说这个“呒没”时,会手心向上,做出一副很遗憾的样子。)
沿着石阶,拾阶而上,穿过圆门洞,别有洞天,此时的山与景,已经不是最重点的了,应该去看看虎丘最大的“一绝”了。
虎丘塔,塔身向北倾斜,让人担心,总有一种摇摇欲坠之感。沿着斜塔转一圈,能看到塔有八面,共七级(大约寓意七级浮屠吧),由下而上逐层而缩,缩成漂亮的孤型。塔身是砖块,框架是木头。若是学建筑的,可以用一些专用名词来形容此塔,平座、腰檐、柱额、斗栱等等。
此塔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难以想像当时的工匠怎样砌成的。这样大的工程,在工匠手里可能就是“白相相”,也许是竭尽全力了。
苏州人会自豪地说:虎丘塔是世界第二斜塔,也是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此塔建于北周年间与苏州古城是同年代的,所以老苏州们一直挂在嘴边的是:先有虎丘塔,后有苏州城。
康熙帝也喜欢虎丘塔,并赐虎丘山寺为“虎阜禅寺”,还题过几首诗。七绝《虎丘》:“小阜回岗落照红,长廊曲榭称西东。独怜涧石潺湲水,霸业消沉在此中。”乾隆皇帝也六下江南,数次来虎丘。皇帝老儿也喜欢白相苏州城。
苏轼白相过的虎丘,我们苏州人称之为虎丘前山,近几年来开发了后山,值得“白相相”。
“前山美,后山幽”,拥有“一线天”“二仙亭”“西溪环翠”“书台松影”等等。后山是夏日里最好的幽静之处,竹林深处群鸟绕林盘旋,白鹭成行,植被茂密,恬美如画。
如同吃苏州的大席,前面是正餐,后面是甜品,悠哉悠哉,舒服到心里。
三
上海人说“白相大世界”,苏州人会说“白相观前街”。
苏州的观前街,就是缩小版的“大世界”。
白相观前街,就是尝一尝美食,赏一赏美景。出了此店,进入他门。观前街的店铺一家紧挨一家,若是要白相,可能得准备半天。我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不能一一道来。
观前街是东西向的一条步行街,东起临顿路醋坊桥,西至人民路察院场,全长约780米,若是走一走逛一逛,从东头到西头,不消一刻钟。可是走走白白相,可得要几小时。
白相观前街,首先要白相的地方就是“玄妙观”,是苏州有名的道观,也许“观前街”的出处与玄妙观有关,因为观前街在玄妙观的正前方。
玄妙观最初名为“真庆道院”,后改为“开元宫”“天庆观”等等,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有名的“江南第一古观”。
三十多年前,我认识一位居士,他常常在玄妙观集会听课传道,他不蓄长发,也吃肉,只是初一月半或道家节日时吃素。如今玄妙观有没有传道与集会,还真不知道。
对于玄妙观,老苏州人都是喜欢的,因为东脚门有不少“白相”的“么事(东西)”,听的有:评弹、说书;唱的有:卖梨膏糖的“小热昏”;吃的有:采芝斋的粽子糖、桂花糕、刮喇松脆慈姑片、奶油五香豆等等,说起来,“馋吐水(口水)”要哒哒滴。
回过头来介绍一下“小热昏”。小热昏也叫“小锣书”,顾名思义,用小锣、快板的形式,以说唱结合来卖梨膏糖。小时候,我最爱骑在父亲的肩上去玄妙观听小热昏。回家后父亲学给母亲听:梨膏糖,初到贵地借个光;药草膏,药草糖,吃到肚里驱寒凉;诸君各位如不信,送你一块尝一尝……惹得母亲笑不拢口。
小热昏还分流派,苏派、浙派、海派,但都是大同小异。若是来到玄妙观,不听一听小热昏,算是瞎“白相”哉。如今唱小热昏的基本看不到了,若是能遇到真是运气好。
若是白露时节,还能看到“斗赚绩(蟋蟀的苏州人叫法)”,旧时苏州斗赚绩就是一个赌字,如今不赌了,还有了一个叫“蟋蟀协会”呢。
三清殿是玄妙观的正殿,也是江苏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物之一,此殿是宋代的,古老悠久。
对于正山门、西山门(如意门),都是与道和观有关,我不是太喜欢。而如今跨进这些门,进入眼帘的都是小商铺,卖的都是与苏州传统的物品有关,苏州的小吃,苏州的丝绸,苏州的传统纪念品,苏州的土特产等等。
出了玄妙观,向西走,大街两旁有康熙年代创建的陆稿荐肉店,光绪年代的叶受和食品店,乾隆年间的松鹤楼,咸丰年代的三万昌茶叶店,民国时期的小吕宋,同治年代的乾秦祥绸布商店,解放前夕成立的新华书店等等,充分体现了苏州的古老城市与传统文化。
白相观前街,还值得一看的是观前街的南边有个叫“北局”的地方。东边有第一天门(以前是光裕书场所在地)、电影院、珍珠弄(以前是交易珍珠的所在地)、太监弄(苏州人口中的“吃煞太监弄”,也就是姑苏城中心的美食一条街)。北边有兰花街(以前专营兰花的场所),西有小公园。周围有开明大戏院、大光明影院、苏州书场、人民商场、还有好几家宾馆酒店等等,吃、喝、玩、乐、住,完全可以在北局享受。
四
白相苏州城,还得去山塘街走一走,白相相。
七狸山塘还是七里山塘,老苏州们会告诉你,这两个全对。七狸山塘,因为有七只石“狸猫”而得名。石狸猫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损失严重了,十几年前,山塘街又重新增设了七只石狸,每只都是坐姿,高度差不多十来岁的孩子高吧。
这七只石狸被安放在山塘桥(美仁狸,在山塘街的入口处。)、通贵桥(通贵狸,象征通往富贵之路的桥。)、星桥(文星狸,象征学识渊博。)、彩云桥(彩云狸,象征幸福。)、普济桥(白公狸,象征健康。)、望山桥(海涌狸,象征缘分,坐落在虎丘山景区的入口处。)、西山庙桥(分水狸,象征机遇。)下,成了古街一景。白相山塘街,就是来看一看这七只狸猫的。能找到这七只石狸,也是一种缘分。
山塘街,差不多七华里的样子,所以也叫“七里山塘”。东连接着“阊门”,西便到了虎丘。苏州人白相山塘街是要连着虎丘一起白相的,“七里山塘到虎丘”,走完山塘街,正好去虎丘半山腰“冷香阁”喝杯茶,坐在靠窗的位子,虎丘山千人石和盘山路收入眼帘,养眼养心。
白相山塘街,还得看古建筑,这条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小街,能领略到晚清和民国时期建筑之美。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小户,几落几进,纵向为落,横向为进。石库门、栅板门、遮堂门、矮挞门、雀宿檐门,名堂之多,数不过来,这些在改造过的苏州城新小区里是找不到的。老苏州们能细细地道来,什么门厅、轿厅、花厅、楼厅,三进五进的人家,什么三路五路的通道,体现出古苏州城旧时的平民百姓生活之富裕。
若是将山塘街细分来说,可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阊门至半塘街,西段半塘桥到虎丘。东段居民临水而居,差不多就是“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这个意思。西段居民不再是傍水而居,土地宽阔,花木丛生。应了那诗的后半段“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提到船,如今的山塘街大多数是画舫,坐进画舫,听评弹,弦索声中,软糯的女声传来:“上有呀天堂下呀有苏杭,城里有园林城外有水乡。”这两句,就将整个苏州城的风貌给概括了,然后就在“哎呀苏州好风光好呀好风光哎呀哎呀”里陶醉吧!忽然一转,“春季里杏花开雨中采茶忙,夏日里荷花塘琵琶叮咚响,摇起小船轻柔唱桥洞里面看月亮,秋天里桂花香庭院书声朗,冬季里腊梅放太湖连长江,推开门窗青山绿水巧手绣出新天堂……”这一段,将四季里的苏州全唱了一遍,此时在哎呀哎呀声中听众便合起掌拍起手来。
若是时间允许,可以去“古戏台(呈正方形,上下二层,双休日或节假日戏台上表演文艺节目)”“博物馆(商会博物馆)”“五人墓(颜佩弗、杨念如、周文元、沈扬、马杰五义士)”白相相,领略古苏州的文化元素。
山塘街,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
若是精神充沛,还可以去平江路白相相,那是一条历史老街,沿河的小路,因河叫平江河而得名。平江路是苏州城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区域的,是古苏州城的缩影。
白相平江路,与山塘街差不多,小河、古桥、古居民建筑、商铺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详写了。
五
苏州的园林以小闻名,而大的园林也有,这就去转转白相相。
姑苏城西南四五公里外有个叫“石湖”的景区,有东西南北四个进出口。从西门进来,行春桥的附近,有个大石头,上面刻着“石湖”两字,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当年宋孝宗将“石湖”两字赐给范成大,于是范成大便有了“石湖居士”,石湖便成了范成大的石湖。
问候老师下午好,遥祝秋祺。




感谢你对珊瑚的支持和鼓励,谢谢,问候老鼠兄弟下午好,多保重身体,期待我们姐弟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