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韵】农村·童年(散文)

精品 【宁静·韵】农村·童年(散文)


作者:北方雪飘飘 举人,5636.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92发表时间:2022-08-17 19:30:56
摘要:农村里的童年生活,也是我一辈子最快乐的阶段。在农村待的那些年,让我一生难忘。这些宝贵的经历,就是我一生的财富,为此感到幸运。


   一生当中,一般说来,童年时代,应该是最好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最开心,无忧无虑,欢乐无比。然,城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生活环境不同,自然感受也不同。两者之间并不对等,也毫无可比性,各有各好。
   对我来说,农村和城里,刚好各有一段不同的生活经历,以十岁之前和十岁之后作为一个分界点。十岁之前,我在第一故乡山东农村的老家,那时爸爸还在世,跟爸妈在一起;十岁之后,我在第二故乡成都城市的市内,那时爸爸已去世,跟亲戚在一起生活。
   如果在两者之间做一个选择的话,一般人大都会选择城里,但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农村,感觉还是在农村的生活更开心快乐。对我而言,那意味着儿童天性的自然释放,真正的无拘无束,活得潇洒随性。
   跟我在城里的生活相比,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城里虽然吃喝不愁,生活品质,环境条件,各个方面比农村好得多,物质优渥,所谓的在别人眼里的享福,但是在精神上,远不如我在农村自由自在。
   四十年前,在我的第一故乡山东农村住过的第二个家,在那里上小学,从一年级上起,到四年级时离开的家。那时候,我们一家人都在农村生活,爸爸在外地上班,要每隔段时间休班时才回来,平时家里就只有妈妈和我们几个孩子。
   那时候很贫穷,物质匮乏,手头拮据,但精神上是开心快乐的。看来物质优越,并不见得就是快乐的条件,也并不一定是幸福生活的保证,虽然相对有一定好处,但不是绝对。
   也许这也是真理,当你一方面不丰富时,另外一方面反而很富足。如圣经中所言:“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我在农村待的那些年,童年阶段很幸福,回想起来,昔日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都让我怀念,都让我留恋。当时那些根本不值一提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最简单不过的日常生活,现在想来,都觉得挺有趣有意思。回过头去再看,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简单幸福,温馨美好。
  
   二
   过去的生活片段,时常涌上心头,令我怀想。我想,既然是难以忘记的事,肯定是当初的感受很深刻,所以不容易忘记。
   记得就有那么一次,我还小,跟着妈妈出去,妈妈用车子拉了一袋麦子,要去用电机加工,磨成面粉。在磨房里,轰隆隆的机器声震耳欲聋,房间空气中弥漫着白色的粉面,人的身上脸上眉眼间,都沾满了白色的面粉。
   眼见一大袋小麦,很快就磨成了白花花的面粉,完后付钱,我听见妈妈大声对人家说:“带的钱不够,只有这些了,差两分钱就算了吧,别收了”。
   傻傻的我不知所以然,只想着要为妈妈解难,毫不犹豫地掏出口袋里的钢镚,那是我留着准备买冰棍的零花钱,递向妈妈,自豪地说:“给,我这里有!”
   满心欢喜的以为妈妈也会高兴,没想到却被妈妈一下子拨拉开我的小手。机房里轰轰作响,听力不佳,视线不清,小小个儿的我,发出的微弱童声,那人肯定不会注意,也不会听见。我听到妈妈还是坚持给人家说算了吧,就让让吧!让我完全蒙了,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幼小的我根本弄不明白,那时家庭条件那么不好,妈妈要操持这个家,养育那么多孩子,她都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计划着那一点微薄的收入,但凡能节约一点是一点,绝不会大手大脚。
   我当时不懂,只是一味觉得,人要诚实。幼小单纯的心灵,没有一丝丝杂念,清澈透明,哪懂得世间之事,并不就只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并不就是绝对的对错之分。
   直到后来才明白过来,其实,即便是妈妈那么做,跟人讨价还价,能省则省,也是情有可原,可以理解,并没什么不对,也没有什么不好。讨价还价是很正常的,人家最后不也同意了吗?做买卖就在于商谈,互利互惠,两厢情愿,这再正常不过,没什么大惊小怪。
   那时生活又那么艰辛,那么不容易,妈妈活得本就很难……岂是我这样,没经历过世事艰难,没吃过苦的无知孩童所能懂的道理。
  
   三
   说起在农村的日子里,可干的活还真不少。毕竟,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农民靠天吃饭,也靠辛苦下力,下地干活种地。有付出才有收获,偷不得懒。
   也是巧,就在前两天,在我弟弟的QQ空间里,发现他有一段视频,他和弟媳周末闲着没事,两人居然开着车,从城里跑到了乡镇,在农民的麦地里去捡拾农民收割过后,那些残留在地下的麦穗,重温他以前在农村老家时经历过的生活。
   我看到居然收获还不小,袋子里装了不少麦穗,他俩这是忆苦思甜去了,去感受劳动最光荣。弟弟人品本就很正,他很正直传统,勤俭节约,很多良好品德他身上都有,还又是共产党员,作风优良,他绝不会为了贪图一点小利,冒着酷暑去捡拾这点麦穗。
   他大概觉得白白丢弃了也是可惜,浪费了粮食。他是在重温过去艰难日子时的不易,自己在给自己上一堂,传统教育课,那就是,人不能忘本。
   他这一举动,还又让我联想起以前回山东探亲时,听妈妈也说起过这样的事。哪个楼的哪个婶子阿姨,人特别勤快,即使住进了单元楼,成为了城镇户口那么多年,可是依然没有丧失劳动人民的本色,依然保持着在农村生活时,勤俭持家的传统作风,从不奢侈挥霍贪图享受。
   她们平时闲不住,不是做这就是做那,总之一天天就是找活干。听说去捡拾过附近农民地里遗弃的红薯,土豆,玉米,挖过野菜,每次都收获满满。真是不可想象,我听着觉得很吃惊。
   她们还骑着电动车,跑到周边农村的地里,待那些农民割完麦子,忙完麦收之后,她们便进到地里,去捡拾遗漏的麦穗,多的能捡到好几百斤!天哪,那是什么概念?几百斤粮食啊,那就意味着几百斤麦子,几百斤面粉,几百斤馒头……虽然只是毛重,但就算去掉外壳,净重没那么多,那也不算少。
   庄稼地里处处都是宝啊,虽然这些捡到的麦穗,不用花钱就归你所有,可是也需要你去劳作,付出汗水才有的收获。听说了这些事,真让我暗暗称奇,真心佩服这些朴实的长辈们。
   她们年轻时在农村,吃过苦受过难,经历过苦日子,养成了热爱劳动,勤劳肯干的习性。即使年纪大了,也闲不住,还是一如既往保持勤劳,这种精神难能可贵,现代人活得那么讲究,一般人还真做不到。
  
   四
   在十岁之前,我就在农村住,其他时间就没有再接触过农村的事,其实也有点稀里糊涂分不清,庄稼地里的那些事,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比如收割麦子,只大体知道是夏天。
   这次偶然看到弟弟和弟媳,在只剩下麦桩的地里,捡拾麦穗的情景,更加勾起了我的回忆,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在我的第二个家住时,其实也曾拾过麦穗。
   记得在农村上小学时,每逢夏收时节,学校就组织同学们,去地里捡拾麦穗,让我们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进行课余实践劳动活动。
   农民种地确实非常辛苦,我不太清楚流程,专门咨询了一下懂农事的人,才大概知道,种庄稼比如小麦,要经过精心的播种,施肥,浇水,打农药,一系列的田间管理。
   麦苗慢慢成长,好不容易挺过寒冷的冬季,迎来春雨贵如油,雨后疯长期的春季,度过开花期,扬花期,自花授粉,终于结出饱满的新麦粒,最后到成熟收割。一路走来,农民付出很多,真是相当的辛苦,很不容易。
   麦收过后,农民们还要忙着翻晒麦子,防止不够成熟和干燥,容易导致潮湿发霉。至于地里还遗漏了不少的麦穗,他们都忙得无暇顾及,只有放弃。
   要做到颗粒归仓,绝不能轻易浪费,因此学校总会适时组织我们,去地里捡拾麦穗。夏天天热,我们大家戴着草帽,顺着田埂地垄,有顺序的一排排,按照划分好的片区,仔细的查找地上遗漏的麦穗,一个个干的都很仔细,绝不会想到偷懒。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还算淳朴老实听话,很少有偷奸耍滑,故意偷懒,逃避劳动的,我们干活都特别认真,还唯恐漏下没捡到。一个个热的小脸红扑扑,衣服都被打湿,满头大汗。
   天热口渴,学校给我们送来一桶水,不是白水,水里面加了糖精,水变得特别甜。物质匮乏年代,糖精替代白糖,水变得有甜味,那就是我们最好的饮料。我们觉得开心不已,能尝到甜味就很满足,哪管它是否是化学物之类,那时候也不懂。
   糖精这东西现在还有,一些商家,为了减少使用成本,用糖精代替白糖,制作糕点甜食。可化学的东西,怎么能跟天然的原材料相比?以前是没有选择,现在物质丰富,按说就不应该再使用。
   坐在地头休息时,除了喝糖精水,让我们最开心的,莫过于老师给我们讲故事。我还记得,有个男老师,讲过《西游记》,唐僧,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白龙马师徒,西天取经路上,历经磨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
   老师讲得绘声绘色,特别搞笑。他学猪八戒学得能笑死人,连比划带表情,非常传神,还嘟起个嘴巴,嘴里念念有词,嘟嘟囔囔,哼哧哼哧,发着牢骚,像极了又馋又懒的猪八戒。我们笑得前仰后合,开心极了,老师讲得也太生动了,让我们全都痴迷在故事里,忘记了劳累,不知道疲倦,每次都盼着他再讲,真是难忘。
   这些故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直没有机会读到这本书。直到后来我去了成都,上初中时,才算是了却心愿,终于读到了这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小说《西游记》。
  
   五
   对于那时候的我们来说,拾麦穗,不觉得是在辛苦干活,而是一项快乐的课余活动。因为我们可以喝到,平时喝不到的糖精甜水,这确实是说明了物质匮乏。还有那些听不到的故事,老师平时不会在课堂上,讲这些有趣的故事,所以反而不把劳动当辛劳,而是件乐意干的事,觉得劳动很光荣,积极性很高。
   从这件小事也能联系起,知识的力量,精神的引导有多强大,追求精神,远胜于追求物质。物质上达到基本基础就行,如果欲望永无止境,有了还想有,人永远处在焦虑,比较,空虚之状态。而精神的富足,却能让心灵超凡脱俗,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境界不凡,层次抬高。
   精神的力量可以强化意志,鼓舞人战胜一切,人活着其实就活一精神,物质再丰富,没有精神做支撑,也是水中月,镜中花,空中楼阁,没有精神上的追求不可想象。
   就像我们喜欢读书写作,听歌看电影等,都属于精神层面,这其中感受到的心灵愉悦,灵魂救赎,远比穿名牌,吃大餐,醉生梦死来得有意义。物质享受过后带来的空虚,远比不上精神层面充实后的踏实。
   不管别人怎样,让我选,永远都是精神至上。人与人不同,人各有志,不必强融。其中的感受,冷暖自知,自我体会,自己的人生自己选,自己去走,只要你觉得好就行。当然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对错之分,怎么都是一生,人生苦短,怎么活都没错。只要你觉得,而不是别人觉得。
   在农村里呆的日子,儿时的生活经历,对我是有好处的,让我从小就能懂得,书本上所写得“粒粒皆辛苦”的确切含义,能理解农民的辛苦和不容易,这是非常难得的体验。
   农村里的童年生活,也是我一辈子最快乐的阶段,在农村待的那些年,让我一生难忘。这些宝贵的经历,就是我一生的财富,为此感到幸运。
   我在想,下次回老家,也选一个夏收季节回去,跟着弟弟也去尝试一下,在田间地头,捡拾麦穗的感觉,重温小时候干过的活,再去体验一回,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还能不能再找回,过去的那个自己,再见到那个爱喝糖精水,满脸都是汗水,却开心的憨笑,小脸红扑扑,爱听故事的快乐孩童……  

共 44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题目挺好,农村、童年。这对于我这个扎根农村的人来说,简直美翻了。作者把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做了简单概括,并表态,这两种生活里,她更喜欢农村。作者回想童年时和母亲去磨坊的场面,把母亲讨价还价和自己那种慷慨举动描写得细致入微;看到弟弟驾车去捡麦穗,立刻想起自己曾经去地里捡麦穗的生活……读完全文,作者笔下的农村生活似一幅幅画卷慢慢展开,弄得我这个老农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如果让我介绍农村,我会摊开双手,问,从哪说起呢?感谢作者来稿宁静,期待精彩不断。【编辑:想飞的企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818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想飞的企鹅        2022-08-17 19:32:09
  改天来我家帮着我种地可好?咱俩比试一下。
告诉你多少次了,1+1=3,怎么还成天2、2、2的?能不能长点儿心?
回复1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2-08-17 19:59:42
  谢谢老师留言点评,我哪敢跟老师您比啊,惶恐之至,我其实没干过什么农活,什么都不懂。您别吓我,我觉得农村其实挺好的,空气也好,很自在。谢谢老师关注支持我,拜谢老师。问好老师。
2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2-08-17 19:56:54
  感谢老师的辛苦编辑,您的编者按总是很有意思。感谢老师对拙作的肯定,其实我根本半懂不懂,毕竟我住的时间不长,都是一些不诚实的感悟而已。谢谢老师鼓励支持!您受累,拜谢老师,祝您秋安。
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又悄无声息地化了……
3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2-08-17 20:02:50
  感谢老师的辛苦编辑,您的编者按总是很有意思。感谢老师对拙作的肯定,其实我根本半懂不懂,毕竟我住的时间不长,都是一些不成熟的感悟而已。谢谢老师鼓励支持!您受累,拜谢老师,祝您秋安。
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又悄无声息地化了……
4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2-08-17 20:06:29
  第二条回复有笔误,不是不诚实 ,是不成熟的感悟,删除不掉。见笑了。请勿怪罪。
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又悄无声息地化了……
5 楼        文友:旧时茅舍        2022-08-17 21:00:12
  童年,故乡,回不去的过往!老师的大作形象地再现了那一段物质匮乏可精神世界却无比丰富的时代!学习了!
回复5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2-08-17 21:15:32
  感谢老师来访关注,留言点评,给予拙作小文肯定,不胜荣幸之至。谢谢老师的夸奖鼓励,您的支持是我的动力。拜谢老师,祝您秋安。问好。
6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2-08-18 07:35:14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浩渺若尘
回复6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2-08-18 08:42:35
  谢谢社长老师鼓励支持!问好。
7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2-08-18 11:01:01
  又见老师大作。非常好的一篇散文,朴素的语言,叙说童年的故事,令人感同身受。特别是碾坊那段,为了省两分钱,母亲的做法,真实到残酷。那个跟着母亲一身白花花的小女孩,会不会是沈从文笔下的“三三”?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7 楼        文友:北方雪飘飘        2022-08-18 11:06:34
  感谢老师的来访关注留言点评,您太高看我了,谢谢老师的赞誉有加。不知怎的,您的评论让我鼻子发酸,也许又想到了过去……老师的高看我实在愧不敢当。老师一直都是我学习的榜样。谢谢老师夸奖鼓励支持!拜谢老师,问好老师。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