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牧字者(散文外一篇)

精品 【流年】牧字者(散文外一篇)


作者:方雪梅 布衣,30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71发表时间:2022-08-18 14:31:43

【流年】牧字者(散文外一篇) 每次看到宣纸上的书法作品,我就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仿佛目光洒在一片积雪的原野。而时光的鹅毛大雪,在这无飞鸟、无草芥的原野,飘落了数千年,将古往今来的苍茫与深邃、喧嚣与清寂,都寄放在一种纯白里。我似乎看见,从贾湖刻符和甲骨文里出发的汉字,被一代代捉笔者驾驭着,穿过秦汉魏晋的碑额,跨过唐宋明清的砚池,以篆、隶、楷、行、草的身姿,迎面奔来。
   在我的心里,宣纸就是一片浩大的原野,是传统文化致远的重器。一管不朽的中国毛笔,在这旷野上留下了横竖撇捺的“车辙”,历千载而不风化。这些润湿与枯涩、朴厚与飘逸、疏密与浓淡的墨迹里,站立着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黄庭坚、柳公权、董其昌们……他们是中国笔墨的来路、文化原野的牧字者,亦是行笔挥墨者的指路牌。
   同样以颜柳赵董们为导航,芸芸书者,有人法度缠身,亦步亦趋;有人走出了颤微微的暮气;有人匠气灌顶,书路越走越逼仄;有人师古亦破古,从先人笔墨里脱缰而出,走出了自己的个性和漂亮的艺术姿势。我敬重的书法家王超尘先生,当属后者。年近期颐的他,将先人精粹与自己的探索脉迹,糅合并置为一体,以几十年砚池躬耕的勤勉,修成一手苍茫老辣书风,其笔下草隶,更是成为爱书藏家的珍品。
   欣赏他的作品,我从线条中看到了东汉《张迁碑》的峻实稳重,笔势奔放;看到了《西狭颂》《石门颂》的浑厚飘逸,势方意圆;更看到了晋人《好大王》碑的方正、朴拙;也还看到了其中的何绍基韵味。最重要的是,先生的每一笔每一划里,都有自己的审美意趣和艺术考量,其中之新意以风驰电掣之势冲进我的视野。
   “湖南近三十年来的书家,以我之陋见,能入书史者寥寥,而超尘先生是我心中不多的能入书史者。”著名评论家龚旭东先生的这段评价,并非故作雷霆之声,以引世人目光流量,而是一个态度严谨的评论家,对超尘先生书法艺术成就最客观最有力度的褒扬。
   的确,中国书法的来路上千痕万辙,要在前人书法的千百年流变中,在书法艺术的各种可能性空间都被反复探寻发展的状况下,泼出新的墨痕,写出自己的鲜明个性,无异于在绝壁上开疆拓土。而超尘先生偏偏是个在艺术路途上,不畏披荆斩棘的人。躬耕砚田数十载,他将篆书、行书、草书、楷书的笔意,大胆揉入自己汉碑笔法的作品里,形成了气韵极为别致的“王氏隶法”。他的作品,以汉碑《好大王》的饱满均匀,方正古拙为始发平台,大胆地在结体中揉入草书笔法,打破了传统隶书大小一致、因规循矩的绳墨,行笔时根据整体结构,忽大忽小,在变化多端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语言。这种几十年琢磨出的独创性,使其作品有了极高的辨识度。
   因为含蕴了奇特的美感和震撼力,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不少作品被收入《中国书法选集》《中国古今书法选》《全国文史研究馆书画藏品选》等选集中。细心的书法爱好者们还发现,在黄鹤楼、岳阳楼、炎帝陵、曲阜、漓江、南岳、常德诗墙等名胜景区,随处可见超尘先生书写的匾额、楹联和碑文,其墨迹勒石可谓景中之景。
   所有这些成就,并非一夕之间浓烟急火而成,其背后是一位老人,在宣纸原野上艰难行进的大半辈子。1925年,他出生于澧水之滨的津市,自幼爱写写画画,后师从名家孙世灏、张一尊。职业生涯中,他当过美术老师,当过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美术设计师。整个人生中,书画二事仿佛是一种精神契约,如影相随。离休后,他侧重书法创作,坚持不懈地研唐楷、习汉碑,临习揣摩其形其神,循法而入,破法而出,历经几十个春秋,形成了自己高古、苍浑的书法审美境界。而今,已臻上寿的先生,始终保持着儒者的简淡潇远之气,低调隐居闹市,过着淡名利、远尘嚣,牧字宣纸,笔墨酣畅的生活。
   今年初春,我拜访了超尘老先生。面容清癯、神情安详的他,将我带到书房,指着墙壁上那幅点画峻厚、线条灵动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兴致勃勃地与我谈起音乐与书法的通感,说二者都有其内在的韵律与节奏感,且都是从作者心里生成的;书法作品讲究行笔着墨的轻重缓急,枯笔飞白的恰到好处,这种韵律与节奏,是否舒展,是否自然流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成败。他说:书作应该不断求新,不能几十年都是一张老面孔,我花大工夫搞书法,能给后来的书法爱好者,留下点经得看的笔墨,就不虚此生了……
   说话时,长沙城正下着大雪。窗外的雪光,映照着他的白发和半壁书法作品,有一种寂静之美。人生晚岁,本该山静日长,可这位老书法家,依旧在宣纸原野上,扛着笔砚,牧字前行,让人感佩。我想,中国的毛笔,一定会因此而雄强;中国文化的原野,也一定会因此而更广阔。
  
   写竹记
   去桃江竹海前,我在宣纸上,见过各种梅兰竹菊。它们的花叶覆盖了国画史册的大半个江山。虽然被类比为四君子,但在我看来,三花有堂上贵气,不及竹木入俗、近烟火。
   历来画者,多把梅花画得苍古孤傲,兰花含蓄,抱着小香。菊呢,大朵细朵都阒静,显出隐约的愁来,把好好的高秋,弄得有了悲意。只有竹子,不蕾不花,不撩蜂蝶,无开无谢,立得坚劲。
   北宋有画家,画竹生风。所画冬笋夏竹,姿态生动,萧萧有声。求其竹画者,踏破门槛。此画家名文同,字与可。他种竹千枝于青砖老屋四周,天天巡顾,察其粗细,观其荣枯,搁万千姿态于心里。待到出笔时,满纸竹风,吹得看画人心旌晃荡,恨不能入竹为虫。文同写竹,写出了一个“胸有成竹”的典故。表亲苏轼追他后尘,宋元人摹他笔意,成就了“湖州竹派”。文同先生有墨竹图传世,纸上枝叶,疑风可动,不笋而成。我没有这个眼福,只能在桃江竹海,在漫天漫地的绿影里,对他的笔墨,作种种遥想。
   东晋王子猷,爱竹爱得不厌其烦。每到一地,只要停歇三天,就会请人在居所旁植竹数枝,是曰“不可一日无此君”。居无竹,为子猷先生所不容,只不知道先生植梅否?梅寒而秀,竹瘦而寿,都是上好的寓意。郑板桥老先生的墨竹,兼了众妙,也是劲节虚心,独立不惧的。即使生在破岩中,郑氏之竹还是有骨有节,于萧萧风声里,听得出民间疾苦。这样的竹,有情感有良心,多多益善。
   白居易的《雪夜》之竹,发出的是诗人谪居江州“衾枕冷”的孤寂声。“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十一个方块字,将晚唐的飞雪与冬夜的寂静,传递了千年。一场大雪,让远去的诗意,在竹林闪回。那些大雪满弓刀的夜晚,却越来越模糊了。
   此时此刻,桃江的竹,关联着一方人家的生计,相比梅兰的形色,又多了一份担待。这里的竹,多入器物,竹篮、竹席、竹床、竹椅、还有竹雕、竹屏风等。竹家什也好,竹文玩雅器也好,都远及天涯,销达四方。满山的竹笋,冬也入菜,春也上桌,让周边村庄的日子,有了回味。在竹林深处徜徉,我们遇见村民正在荷锄挖冬笋。面对满山遍野的绿竹,他的脸上有满足的神情,“显摆”地介绍:我们这里已在建湖南最大的竹产业基地了,将来日子会更有搞头呢。
   环顾四周,这里也是竹的天然博物馆,楠竹、水竹、黄竹、龟甲竹、罗汉竹、慈竹……几乎集纳了南方天空下所有的品种。站在观竹楼的高处,满眼竹浪,绿得无法无天,翠绿、黛绿、黄绿、嫩绿……从眼睫一直翻滚到丘岗远处,流泻成汪洋。这一刻才知道,海这个词,搁在这里,是7万亩新竹老杆站立在一起作的注释,真乃贴切至极。

共 289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牧字者》是介绍书法家王超尘先生。书法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书法不是用毛笔蘸着墨汁写成的毛笔字,虽也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字,却是讲究法度的艺术。书法家王超尘先生躬耕砚田几十年,将篆书、行书、草书、楷书的笔意,揉入自己汉碑笔法的作品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王氏隶法”,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语言。特别是离休后,王先生坚持不懈地研究唐楷,学习汉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高古、苍浑的书法审美境界。而今,王先生年事已高,却还保持着儒者的简淡潇远之气,隐居在闹市中,过着清幽,牧字宣纸,笔墨酣畅的生活。《写竹记》是写四君子中的竹。竹没有三花的高贵与美丽,却有着刚直不阿的品性,深受许多人的爱戴。所以,画竹,种竹,品竹成了一种嗜好,形成了竹的天然博物馆。天然博物馆里有楠竹、水竹、黄竹、龟甲竹、罗汉竹、慈竹……是竹的海洋。两篇短文意蕴丰厚,语句优美,书法专业知识性强。读罢让人受益。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823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2-08-18 14:39:00
  历来都喜欢书法,也敬重书法家,却不太懂书法知识,这篇文章让人受益。感谢分享!
五十玫瑰
2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2-08-18 14:39:34
  感谢将美文安放流年,祝写作愉快!
五十玫瑰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