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刷瓦丝的人(散文)

精品 【东篱】刷瓦丝的人(散文)


作者:瘦马 秀才,1353.4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96发表时间:2022-08-18 21:16:53

刷瓦丝,三个字里藏着多少生动的故事,可我很长时间也不知“刷瓦丝”是怎样的意思,差一点就成了我一辈子解不开的谜语了。
   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在那一带,问及是哪的人,很多人,包括临近的,都说是“刷瓦丝”的。刷瓦丝的人,是一个招牌?有什么的好?我从了解这里的人开始吧。
  
   一
   在我牙牙学语的时候,村里有个姑娘嫁到了一个叫“刷瓦丝”的地方。当时我很小,我的记忆里没有装进一丁半点关于那位姑娘出嫁时的场景。
   “刷瓦丝”是依据老家方言发音的,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真的不懂,我压根没想过要弄懂它,也不知道“刷瓦丝”究竟在哪里。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在村口看到一个衣着朴素的妇女,她带着三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来到村里。村妇们在她背后叽叽喳喳地议论着,这时,我才知道,她就是当年那个嫁到“刷瓦丝”的女子,她叫李文英,是带着女儿来娘家躲计划生育的。李文英瘦矮个,皮肤黝黑,留着两条油光发亮的粗长辫子,小鼻细眼,我很难用“好看”或“不好看”的字眼来形容她的长相。在我眼里,她就像立秋后一蓬匍匐在田埂上的毫不起眼的马兰头。
   李文英的娘家在村子的北边,那座泥筑瓦盖的房子已有些年头了。外墙根长满了青苔,石灰粉刷的外墙斑驳不堪,尚存的墙面上满是霉点,像是贴着一张张长满雀斑的老脸。老屋的后门有一个“过水”的小池塘,紧挨着池塘有一大片竹林。李文英有六个弟弟,弟弟们个个长得五大三粗,而且都是“说打就掼”的主,加之“刷瓦丝”隶属外县,村民对李文英到村里躲计划生育,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刨绝户坟、敲寡妇门、断人家后是当时村民最为不齿的事。若不是情非得已,是没有人做这些龌龊事的。
   虽然村里没有人刁难李文英,李文英娘家人对她更是呵护有加。她六个弟弟都没结婚,一家人团结得跟块铁板似的。李文英和她女儿在娘家人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谁若犯浑欺辱了她们,六兄弟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村民的同情,娘家人的疼爱,并没有让李文英在娘家的日子过得舒心乐意,她常常有一种坐卧不安的焦躁。她的大弟和二弟都到了说媳妇的年纪,家里人口多、房子少,弟弟找对象原本就“先天不足”,她生怕由于自己和女儿的到来,耽误了弟弟们的婚事。
   愁人夜半听风声,想着父母年事已高,可自己对他们的养育之恩却点滴未报,还让他们为自己操心劳神,文英在娘家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结婚五年了,自己肚子不争气,连个“带把”的都生不出来。文英觉得自己既愧对夫家人,也愧对娘家人,人前人后,她都感到自己矮人三分。回娘家躲计划生育后,她就没串过门,见了村民也很少主动搭讪,只是遇见长辈,迫不得已地打声招呼。
   闲来无事,我常掂着自制的弹弓到竹林里打鸟。我老看到李文英挺个大肚子,从后门进进出出,一会刷碗洗碗,一会洗衣洗菜。空闲时,她会搬把小竹椅,坐在池塘边,怔怔地看着那片青翠茂密的竹林和竹林上空悠远空旷的蓝天。
   女儿的郁郁寡欢,让文英母亲心疼不已,她老开导女儿:有身孕,生闷气,对自己和肚里的小孩都不好。这些李文英岂能不知,可事情摊到自己头上才能体会到轻重啊!心头悬着千斤担,哪能说想开就想开,说放下就放下。李文英常常暗暗发誓:这胎无论男女,生下来就回家,怎么罚就任由“刷瓦丝”大队干部了,有儿无儿全由命定,再也不生了。
  
   二
   新中国虽然成立几十年了,但在农村,“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迂腐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人们不在乎儿子有没有能耐,孝顺不孝顺,在村里只要有几个儿子,做父母的便觉得对得起祖宗,在外人面前腰杆好似也硬了很多。文英丈夫家香火不旺,到了文英丈夫这里,已是三代单传了。“刷瓦丝”大队干部对李文英怀孕外逃一事,也是风声大雨点小地追查一下,便草草收场了。那是个计划生育大政策大如天的年月,“刷瓦丝”大队若得到举报,哪会让她在娘家安生养胎啊。每每想起守口如瓶的父老乡亲,李文英就激动不已。
   天遂人愿,怀胎十月,文英终于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感恩村民的庇护,儿子满月那天,李文英在村里摆了十几桌简单的宴席,款待全村的父老乡亲。席间,李文英不顾父母的劝阻,喝了满满一碗黄酒。一碗酒下肚,李文英再也控制不住压抑多年的情绪,她时哭时笑,说了很多动情的话,说得村里的老太太和小媳妇一块跟着她流眼泪、抹鼻涕。至于,她回到“刷瓦丝”后受到怎样的处罚,我就不得而知了。
   据说,村干部找她谈过话,无非是要遵守计划生育政策。后来听说,劝人的话变成了十足的同情,文英的日子过得非常不好,刷瓦丝的人给了她不少的帮衬,这是文英每每要抹泪的原因。刷瓦丝的人也穷,帮了什么,帮了多少,无法说得清,但文英记得住,她的性格也从此开朗了很多,逢村中人就问候,因为她受恩于村人,不能以涌泉相报,那起码也要施以恭敬的礼节。恩德是一种教化,无需多么好听的言辞,一双眼神,一点微不足道的东西,一句温暖的同情话,都是一种教化,文英受到这样的教化,她鼓足了勇气做人。
   一晃,又过了几年,李文英已人到中年。地里的活要忙,年迈的公婆要照顾,身后还有四个儿女,李文英哪有精力捯饬自己,一天到晚穿得邋里邋遢的,两条原先粗而油亮的辫子也变得细细了,头发枯黄得就像晒干的稻草。我冷不丁遇见她,若不细看,还以为是外地来的老太太。
   我初中快毕业时,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开始松动了,不少大队还悄悄地搞起了土地承包。社员做生意、耍手艺,只要到生产队交上相应的买工分钱,就不用躲躲藏藏,更不会挨批斗。有本事赚钱不再是“投机倒把”,更不是什么“资本主义尾巴”,而是有能耐的表现。农民生产致富、经营致富的意识正在江南这片美丽富饶的山水间觉醒,人们翘首以盼党的富民政策早日出台,仿佛喷薄欲出的红日早在山下等候,只等破晓时的那声公鸡啼鸣了。
   到了立秋,农村一年当中最为繁忙的“双抢”(抢收抢种)季节便宣告结束了。那时,村里有句“秋后插秧,等同撂荒”的俗语。稍有种地常识的农民都知道,在江南农村,立秋后栽下的秧苗,无论日后怎么精心管理,也不会有好的收成。过了立秋,田畈里就很难见到忙碌的景象。也是这个时季,李文英和他男人,一个弓着身子在车前用绳子拽,一个弯腰蹬腿在车后推,他们的宝贝儿子则坐在独轮车的后座上。装满红心李的独轮车,一路吱吱扭扭朝村子挪来。来到村里,李文英也不吆喝,径直把李子推进娘家。文英的丈夫扛把锄头到地里帮丈母家干活;李文英则带着儿子串门去了,红心李就由弟媳妇们忙碌。其实,这也是文英夫妇的精明之处,乡里乡亲的,提秤论斤两,开口说钱财,真的有些生分,毕竟,村子里人对她家是有恩的。但不收钱,他们也贴不起,种红心李的山林是他俩跟生产队承包的,本钱还没收回。由弟媳妇们去卖,夫妻俩也免了与村民讨价还价带来尴尬。
   李文英夫妇的车刚进村,肚里满是“馋虫”的小孩就把红心李进村的消息传遍了全村。人不死、心不老;牙不掉、嘴还馋,农忙刚结束,大人也想吃点红心李解解馋,也“犒劳犒劳”忙碌一季的自己。红心李进村不到半天便销售一空。青皮、红肉、小核,红心李酸酸的、甜甜的、还有些许的涩味。刚称完,我便在衣服上胡乱擦擦,就忙不迭地揣在嘴里。
   也在那个时候,我知道了“刷瓦丝”是一个大队的名称,在离村子七八里的西南方向,那里是山丘地带,非常适宜红心李的生长。
  
   三
   我高中毕业便离开村子,去了遥远的北方。大概过了二十多年,养育我的故乡早已物是人非,我的脑海里也装进了很多异乡的人和事。人在他乡,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常会思念自己的故乡。奇怪的是,我从未想起过李文英和她的红心李。
   一次休假回家,我听说“刷瓦丝”已成为本地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听亲友介绍,“刷瓦丝”富起来的主要原因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后,“刷瓦丝”人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劳动积极性。他们如虎归林,如鱼得水,广大村民依据地理优势,开展特色养殖、种植、旅游。没几年“刷瓦丝”就富得流油,村民也享受着许多让其他村村民眼热的优惠政策:大队所有人上学、就医都是免费的;村民年满60岁就可领到一份不菲的工资;每天中午,村里还为老人提供丰盛的免费午餐……听闻“刷瓦丝”富起来的消息,我竟莫名地想了李文英,苦尽甘来,她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了。虽然离开村子后,我再也没见过她,但我真为她嫁到这么好的地方,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前年,姐夫故去,我回到了老家。姐夫是他们大队第一个考上浙江大学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所在的大队不少人考上了大学,但考上浙江大学的学子还是屈指可数。姐夫虽在城里上班,但一到周末便回农村老家,一是为看看自己年迈的父母;二是到自家宅基地里忙活,江南土地肥沃,气候湿润,稍为动动手,瓜果蔬菜就吃不了。说来也巧,姐夫老家也在我村子的西南方向,离我家有八里路。这么多年来,我竟从来没有把姐夫家和“刷瓦丝”联系在一起。“刷瓦丝”这三个字怎么写的?它又具体“躲在”那个犄角旮旯?我依然一无所知。
   姐夫临去世前,叮嘱家人自己百年后想埋在大队的公墓里,那里埋的都是他的父老乡亲。若是人去世后,真有灵魂的话,把灵魂依附在自己熟悉的故土上,死后或许就不会觉得孤单。我目睹过几位身在异乡,即将离世的老人,他们对故土执拗般的依恋,真的让我动容。虽然姐夫的户口在上大学时就迁出了,在法律上,他和这方土地已没有任何关联。但村委会出于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也念及姐夫的恋土之情,最后还是满足了姐夫的遗愿,同意让他入土故里。
   刷瓦丝的人,不管户口在不在,哪怕只有一息灵魂,也都可以回归。姐夫生前说起死后的去向,觉得自己属于刷瓦丝,不会让灵魂离开这个地方的,那么笃诚,那么执着,刷瓦丝给了他什么样的许愿,他如此任性。我想不出道理,只能用“故土难离”几个字来概括原因。
  
   四
   我在姐夫遗体前上了一柱香,跪拜之后,安抚姐姐一番,便和哥哥、侄儿帮着去做“风水”(修墓)了。车从城里出发,七拐八拐,大概过了个把小时,车在半山腰间停下。盛夏时节,山里草木葱茏,景色秀丽。走进林间,山坡上满是厚厚的松针,松针上还零星地落着松塔。年少时,我曾背着竹筐,在附近的山上,用竹笆扒松针。松针是烧火做饭上等的柴禾,即使潮湿了,火也能烧得旺旺的。那时的山坡给我们扒得光溜溜的,毫不夸张地讲,即使用放大镜,也难在地上找到几根松针。几十年过去了,世事变化之大,我真的有些感慨。
   我在林间站了一会,就卷起袖子,忙着搬砖、和水泥、推车……一直以来,姐夫对我关爱有加,帮姐夫做“风水”时,我也格外卖力。其实,人一去世,气化清风,骨肉化灰,世上的一切,对于九泉之下的逝者来说已毫无意义,只是活着的人,仍然费钱费力,根据村风民俗表达着对逝者的哀思。
   我好久没做体力活,加之天气异常炎热,刚干个把小时,我就汗流浃背,大有上接不接下气的狼狈之态。哥哥劝我休息一会,我也没客气,就地坐下休息。我俯瞰着山岙间的绿水荡漾的水库,心里泛起了一丝久违的愉悦。清清亮亮的水面,几只野鸭不紧不慢,旁若无人地游着,野鸭泛起的涟漪像是给倒影在水里的群山蒙上一层轻纱,让我产生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凉爽的山风掠过水面,轻轻柔柔地向我徐来,我浑身的疲惫在山风的轻拂下,不知不觉消失了。
   此地离姐夫的村子不到二里路,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姐夫自然了然于心。我想,向来做事非常有计划性的姐夫,暮年时,他肯定不止一次来过这里,他早就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姐夫勤劳善良,凡事不甘人后,拼搏忙碌了一生,终了,能长眠在故乡如此优美的地方,也不失为一种圆满。正当我神游之际,忽然,“当……当……当……”一阵悠扬的钟声从对面的山里传来。
   “哪来的钟声?”我不解地问道。
   “‘刷瓦丝’。”哥哥答道。我竟然来到和自己神交已交的地方,不可思议,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我不由默默地感叹道:“这人啊,很多的错过并不是没有缘分,而是由于自己的漫不经心。”
   我有些兴奋,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山顶。只见对面的山岙里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寺庙,寺庙的天井里松柏青翠,轻烟缭绕,由于天气炎热,寺庙里走动的人很少,这让山中的寺庙越发显得幽静。看了一小会,我又去干活了。
   傍晚时分,姐夫的“风水”做好了。我们收拾完工具,坐车回村了。忙了整整一天,大家都很累,再则姐夫刚刚去世,此时到寺庙游玩真的有些不近人情。尽管我清楚,自己这一走,不知猴年马月再来此地,可最终我也没好意思提议到寺庙里转转。
   坐在车里,我撩起衬衣的下摆,把眼镜擦了又擦,我还特意摇下车窗玻璃,睁大眼睛,细心地留意着“刷瓦丝”周围的一切。到了岔路口时,一块古色古香的松木路牌映入我的眼帘,路牌上赫然写着“山外寺”。没想到一直来土得掉渣“刷瓦丝”,用文字表达出来,竟是这般的古朴典雅,意味悠长。
   我哪想到“山外寺”这几个字竟被故乡的方言隐藏得那么深,那么久。我丝毫没有埋怨故乡方言的意思,方言是一方水土在生命繁衍生息的漫长过程中凝结而成的生命音符,是这方水土上不知多少代人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毫不夸张地说,方言是一方水土不可替代的灵魂。那些貌似土得掉渣的方言里,或许还包含着至今无法破译的事关这方水土命运的“密码”。很多看似粗拙的背后,往往潜藏着深沉和博大。若是有闲,不妨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方言,把古老的方言和悠久的文字结合起来,或许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刷瓦丝啊,也没有什么传奇故事,人是普通的人,村是普通的村,但刷瓦丝却是远近都叫得响的名字。那个文英,曾躲避计划生育而隐居其中,也因刷瓦丝的红心李而过好了下一辈子,多么神奇啊,我的姐夫,死也要回归刷瓦丝,成为刷瓦丝的人,太多的事都无法找到确切的原因。不过,刷瓦丝曾经给了属于它的人以温暖,所以,人们愿意做刷瓦丝人。
   刷瓦丝人并不出名,或许只有他们自己迷恋这个名字,这还不够么?
  

共 556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写故乡的文字,的确新颖。题目“刷瓦丝”几个字就是“山外寺”的意思,作者居然到了晚年才弄明白了。刷瓦丝的故事是从一个女人逃避计划生育开始的。就一般写法看,以一个人来反映一个村庄的过去,简直不可思议,但读完,便知,这个人是可以代表一个时代,也代表一个村子的过去他,这个人身上不仅仅是一种遭遇,还存留着那时村民人性的味道。这个人叫李文英,作者眼中的新媳妇,居然就像衰败的马兰头。她的家境并不好,其下六个弟弟,都面临着娶妻的困难,偏偏她摊上了计划生育的大事,躲避惩罚,她只能隐身于那个刷瓦丝。她终于迎来了分娩,生了个大儿子,但这也没有改变她的命运。村民们对她生下儿子也给与了呵护和关怀。但儿子并未给她的家庭带来好转,反而让她过着衰败的日子。是改革开放让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的人们发生了巨变,李文英也因为捣鼓“红心李”而让生活出现了转机。一早就外出闯荡的作者,晚年回到他的故乡,此时,故乡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她没有见到李文英,但我们完全可以推知,她也会和刷瓦丝人一样,步入了小康日子。再次和刷瓦丝接触,是因为作者的姐夫的亡故,他要回到这个地方料理后事,故土难离,刷瓦丝收留了一个飘零的灵魂,也让作者重新再看看今天的刷瓦丝,刷瓦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名字,作者终于明白了,因为方言,故乡人叫“山外寺”为刷瓦丝。生活中,还有多少被我们忽略,或者我们一直蒙在鼓里的东西,哪怕是一个地名,可能都与我们有着关系,藏着我们的生命密码,弄懂这些密码,需要一颗热爱故乡的心。故乡的人,故乡的网上,故乡的的土地,故乡的墓地,在作者笔下,都带着特别浓重的情感色彩,这种色彩并非一直是华美的,倒是充满了伤感的意味,故乡色彩的改变,都要归于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这篇文章极具思想深度,不是特别写那些变化,那里的好,而是从一个人物入手,剖开她痛苦的过去,而描写她的现在几乎是用笔带过,只从村民生活的整体入手,加以介绍,这种详略的安排,极具巧心的,也打破了常规。一个不见经传的土里土气的村名,原来并不出名,是原来躲避计生惩罚的世外桃源,如今巨变了,是真正的世外桃源。故土难离,离开了,故土是否会收留离开的人的遗骸?山外寺给出了温暖的答案。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夫非常地道,起笔落笔,看似无疑,但却是巧妙。文章里有太多的信息值得我们去琢磨,而且是有分量的东西。力荐赏读,感受作品 的深度和精彩。【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823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8-18 21:20:16
  刷瓦丝,方言的三个音节,多年来,作者也始终不解,回到故乡吧,去证明它是山外寺的代号。写故乡之变,可能我们都喜欢写表象上的今昔,但作者另辟蹊径,写一个人物的变化,找到引起这个变化的缘由。感谢瘦马老师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问候瘦马老师秋祺,谨祝创作快乐,期待更多的佳作。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瘦马        2022-08-18 21:39:54
  谢谢社长精心编辑,编按写得非常好。社长辛苦了,敬茶。
2 楼        文友:枫桦        2022-08-19 03:00:13
  题目的解惑,与文章里的故事分不开。好好的一个地方,竟然会有如此多的记忆,让人难以忘记。那个年代已经过去,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山外寺也越来越好。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2 楼        文友:瘦马        2022-08-19 09:04:24
  谢谢社长的关注和惠评。遥祝社长佳作连连,身体康健。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08-19 07:34:47
  老师写了一个藏在方言里的故事,有开有合,娓娓道来,通篇引人入胜,似借用了小说的写法,值得好好学习,欣赏,祝老师笔丰,秋安!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瘦马        2022-08-19 09:05:51
  谢谢老师谬赞,遥祝秋安。
4 楼        文友:岚亮        2022-08-19 08:45:58
  深度佳作。非常赞同瘦马老师关于对方言的理解和解读。拜读学习。
回复4 楼        文友:瘦马        2022-08-19 09:08:04
  人在异乡,倍感乡音的亲戚。谢谢老师留墨,遥祝秋祺。
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08-19 09:39:53
  文章构思巧妙,塑造典型人物反映着乡风淳朴、人情厚重以及家乡的变化。字里行间流泻着别样的乡愁与乡恋!好文!湘莉拜读学习点赞!遥握问候,谨祝秋好精彩纷呈!
回复5 楼        文友:瘦马        2022-08-19 10:11:52
  老师热情漾溢的鼓励,让我倍受感动,谢谢!遥祝秋好,诸事遂心!
6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08-19 12:21:54
  瘦马老师的这篇这篇文章立意新颖,别出心裁,构思巧妙。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乡音和深深的乡情,还有淳朴善良的乡亲,故事感人至深。刷瓦丝,是曾经躲避计划生育的孕妇李文英的故乡,也是名校毕业的瘦马老师的姐夫的故乡,本是一个不起眼的村庄,自从三中全会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闻名遐迩的富裕村,令人赞叹!文章内容厚重,思想深邃,文采飞扬,彰显了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拜读老师佳作,大赞!问好瘦马老师,遥祝秋琪!
回复6 楼        文友:瘦马        2022-08-19 15:01:02
  谢谢总编老师谬赞。遥祝初秋康宁,敬茶。
7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08-19 13:07:31
  李文英的故事,“刷瓦丝”这个村子的前世今生,李文英这个人和村子都是从寥落衰败走向富裕繁华,非常别致的构思,非常劲道的笔触,读来饶有兴味,引人入胜!方言味道浓郁的地名,有种古朴飘逸脱俗之美,作者笔之所至,皆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读感。感佩才思,问好瘦马老师!
回复7 楼        文友:瘦马        2022-08-19 15:03:22
  谢谢老师顾励,你的鼓励是我学习写作的动力。遥祝笔丰体健。
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8-19 14:00:59
  这种边叙述,边回忆,把身边花草,池塘,野鸭,松塔等融入叙事之中,是文章高明之处,我本想文章最后有一个和李文英偶遇的情节,可是作者笔锋一转,说道了“山外寺”,格局明显大了,似有时代脉搏在跟着跳动,我等晚辈学习了!
回复8 楼        文友:瘦马        2022-08-19 15:04:27
  老师过誉了,谢谢你的鼓励,遥祝秋安。
9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2-08-19 19:45:09
  好文章,刷瓦丝回忆家乡故事深度佳作,阅读收获满满,遥握老师愉快!
回复9 楼        文友:瘦马        2022-08-20 05:54:55
  谢谢老师谬赞,遥祝秋好。
10 楼        文友:红花草        2022-08-19 21:23:03
  许多地方的方言与普通话大相径庭,有的还完全篡改了意思,这个“刷瓦丝”与“山外寺”还是有一些相似度。故土情深,拜读老师好散文,学习点赞!
回复10 楼        文友:瘦马        2022-08-20 05:55:53
  谢谢老师关注、鼓励,遥祝秋好。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