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庙会(微型小说)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个秋天。
九月十九日是观音的三个生日之一:出家之日。地处三乡之间的云水寺举办大型庙会,隆重庆祝。
这是一个秋高气爽,冷热适宜的好日子。加上在这个季节里,地里的棉花已经采摘完毕,田里的稻谷还无须收割,周边的农民既有空闲也有一点钱财来赶庙会,在这里逛上那么一整天……因此,庙会上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参拜了观音,逛过了街市,购买了需要的东西之后,有的人回去了;但更多的人却留了下来,等待看下午的大戏演出。在那个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非常贫乏,一年到头难得看上几回戏,更何况这一天请来的还是县城里有名的双凤班,又怎么能不留下来一饱眼福呢?
大戏终于开演了。寺庙对面的戏台上响起了一阵紧锣密鼓,人们立即从四面八方涌来。倾刻间,戏台下面便聚集了黑鸦鸦的一大片人群。
按照惯例演完了跳加官之后,便是一出出有关观音的折子戏。因为是观音的生日,更因为台下众多热情的观众,演员们格外卖力,精彩的表演赢来一串串喝彩和掌声。
然而戏还没有演到一半,天气就发生了变化:原本一蓝如洗的天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变得乌云翻滚,紧接着下起了瓢泼大雨。舞台下立刻一片混乱:除了极少数有先见之明带了雨伞的人,撑开雨伞继续在雨中看戏以外,其余的人都四散逃奔,寻找躲雨的地方。原本空无一人的寺庙里,立即挤满了躲雨的人们。
那雨“哗哗”地下了一阵便也停了。几个性急的后生率先跑了出去,但还没走上几步,就被接踵而来的第二阵雨给淋了回来。这一阵雨没有前一阵急,不大不小,不徐不疾,“淅淅沥沥”地下着,丝毫没有停息的意思。
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戏台上的大戏演完了,撑着雨伞看戏的观众也走完了,广场上冷冷寂寂,连一个人也没有了……
但终于有人送伞来了。他们一边走一边呼叫着要找的人的名字;被叫到名字的人便欣喜地挤出人群,与送伞人一齐走了。
躲雨的人一个一个地被接走了。最后,寺庙里只剩下十几个或因路途太远,或因家中无人送伞的男女。他们一个个呆呆地站着,发愁地看着屋外“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雨丝,盼望着它们能有个停息。
一直在佛前诵经的住持忽然站了起来,缓步走出佛殿。他抬头看一看天,转身对跟在他身后的一个小和尚说:“圆净,你去僧房把师兄们的雨伞都拿来。”
“是!师父。”圆净回答说。
没有多久,小和尚圆净就抱着一大摞雨伞回来了。
住持将雨伞一把一把地分发给大家,说:“天色将晚,施主们快回去吧!”
“谢谢大师!”大家喜出望外,众口一词地说道。接着便一个个地撑着雨伞走进了雨中。
第二天上午,借出的雨伞陆续送回来了。小和尚圆净清点了一下,发现少了一把,并且缺少的正是他自已的那一把新伞。他清楚地记得,昨天师父是把他的那把伞交给了一个三十多岁身材瘦小的男人的,但是直到午后,那个男人也没有把雨伞送回来。
圆净不觉有点担心起来:那可是他花了半个月的例钱买来的一把新伞……他不觉一次又一次地向外张望,希望能看到那人前来还伞的身影。
住持好像看出了他的心思,说道:“圆净,别老是向外张望了。人有诚信,该来的,迟早会来的。”
然而,一直到夜幕降临,那人还是没有把伞送回来。
“也许,那人是被什么事情耽误了,明天一定会送回来的。”圆净在心里对自已说。
然而,第三天,第四天……一连过了许多天,那人仍然没有把伞送回来。
圆净终于彻底地失望了。他在心里安慰自已说:“算了!不就是一把伞吗,就算是行了一次善,施舍给了他吧。”但话是这么说,心里却始终无法释然,那毕竟是他花了半个月的例钱买来的一把新伞呀。
然而,就在圆净彻底绝望,不再惦记他那把伞的时候,那个三十多岁身材瘦小的男人,却又忽然出现在了他们面前。那人恭敬地把圆净的那把伞交还给住持,解释说:“请原谅我直至今天才来还伞!那天我回家之后身体就有点不适,半夜里忽然发起高烧,没想到这一病就是许多天,实在无法前来还伞……”
“无妨无妨。只要施主平安,一切都无妨。”主持说道。
送走那人以后,主持把伞交给圆净,说:“现在你放心了吧?”
“当然放心了。师父,还是您说得对:佛有慈悲,人有诚信。”圆净回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