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人之将老(随笔)
当同事某一天在自己的姓氏前将“小”改成“老”字,我为之一怔。从那一刻起,我开始警觉,难道自己真的老了吗?
从孩提时代到二十四五岁,曾经年轻得自负,骄傲得仿佛老和自己无关似的。对未来,志气满满,有幻想,没规划。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甜点咸点酸点辣点皆可,我有强大的胃动力。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干了就放手,大不了从头再来。没什么令我望而生畏,跌倒了躺一会儿再爬起来。时间是一日三餐,今日复明日,时间是“两点一线”,明日何其多!这一切,可能源于我误解了鲁迅先生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不知不觉,人过三十天过午。这是母亲最喜欢念叨的一句话,她一直用这句话,鞭策我们兄妹努力学习和工作,时间不等人。倏忽过了而立之年,事业平平,只在天地间立起个一百八十公分的身高,但没觉着有多懊恼,太阳当空照呢。为了操持小家,栉风沐雨,寒里来暑里往,渐渐地,额头生出了皱纹,有人叫自己“老韩”了。这样的称谓,只是在自己小时候,多次听见乡亲们这样喊父亲,很亲切的,暖暖的,每次听见这样的喊声,父亲都会爽快地应答,旁边的我,心底也似滚过一阵七月的麦浪。但现在听到有人这样叫我,多少有些不适。从此,我开始暗自盘点周围同事或朋友的年龄了,内心窃喜,还好,上限总有一两个年长的人担当,感觉处在这样的年龄区间自己很舒服,很安全,就像身处悬崖之上,虽然有些恐高,好在前面有坚固的护栏。但这不能排除叫自己“老韩”的人慢慢多了起来,我的心理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怎么回事?曾经的“小韩”怎么转眼就变成“老韩”了呢?我内心纠结,不肯接受。因此,再遇到谁叫自己“老韩”,要么我装作听不见,要么我勉强应一声,声音在喉咙里犹豫、挣扎,有点像天边的一声闷雷。
仿佛一觉醒来,四十不惑的我开始清醒。刚步入四十岁,就得到了提升,是主管级别的部门经理。四十岁才做主管,无论如何,不能算是大器晚成吧,但我还是非常高兴,晚饭时候,多喝了一瓶啤酒。我一再安慰自己,横向比痛苦,纵向比幸福,不去看已经在各种岗位上做得风生水起的同学如何如何,只回望自己身后的那片原野怎样起起伏伏。事业尚未成功,同志仍在努力,四十岁就是一朵花,一朵铁树开出的花。人到中年的四十岁,暂时跟老搭不上界,但我非常愿意听到儿子叫我“老爸”。为了证明自己没老,我在四十五岁的时候,找准时机跳槽了,并开始一个人到外地独自工作生活。
五十知天命。这句话,也许客观,但的确内含消极成分。对上班族而言,意味着职场的路快到尽头了,不会得到提拔了,上班的目的就是为了熬下班了。已经进入了职场最后的十年,这个阶段,极易发生心理早衰。所以,这十年,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最为重要。毕竟不年轻了,要学会取舍了,要清楚,自己哪些事要抓紧做,哪些事不要做了,但切记:不能混。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本本分分做好本职工作,甘于平凡甚至平庸。我依然早出晚归,恪守职业道德,我依然善待每一个数字,工作态度和质量依然获得同行的点赞。只要不放弃,虽然身边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了,凭着经验,自己的饭碗还守得住,端得牢。我要珍惜为数不多的每天八小时工作日了,时刻提醒自己,且行且珍惜,不懈怠,不认命。
五十五岁一过,我开始数岁数了。老了吗?我走路还大步流星,毛头小伙儿若不提速都未必跟得上。胃口一如既往地好,高兴了还能自己整上二两。只是喜欢翻来覆去听老歌,然后兀自感慨时间过的真快;喜欢去翻老照片,不管是影集里的还是电脑文件夹里的,边看边唏嘘不已。我家住在五楼,忽然觉得五楼好高啊,开始盼望加装电梯了。悄悄关注退休的话题了,尤其延迟退休的讨论。说到退休,我说不清楚自己是盼望退休还是畏惧退休。平日里,单位里盼望退休的同事,说起来一大把,其实大部分是在说着玩玩。一次乘公交车,我被人流推挤到一对坐着的母子面前,年轻的母亲抬头看我一眼,立刻叫孩子站起来:喏,给伯伯坐。曾经是我经常给老人让座,如今别人开始给我让座了。我没有坐,谢过小朋友,赶紧挤到后面车厢,故作镇静地站着,在车窗上照照自己,还是难以确认自己是否真的明显地苍老。
如今逼近六十岁,参考数学的四舍五入规则,我应该算是老了,起码也是初老阶段。外观上看,眼角下垂,腰弯背驼,头发长得越来越慢,指甲长得越来越快。一块色斑就将自己变丑了,每次照镜子,我都要默念俄罗斯谚语,“人丑,不要冲镜子发脾气”。一些老毛病,像走失多年的亲人,忽然回到了体内。比如,颈椎病严重了,有三处突出,压迫脑神经痛,头一疼,又怀疑脑血管病变,去年住院一周做了血管造影大检查,大腿内侧留下个伤口,像被蜱虫叮咬过。经常觉得累,晚饭后,坐在沙发上打盹,电视机开着,“睡”电视。文体类似古汉语的体检报告,越写越长,大有赶超我年终总结的架势。老了吗?我还在质疑自己。身体状况确实大不如前,但我说话仍旧中气十足,好像在哪里看过一篇保健文章,说话有力、声音洪亮,是一个人健康必备的指标之一。我曾有点羡慕的奶奶灰还没有实现,至今头发中还只是有少许的白发雪痕一样若隐若现。中医讲,白发出现的位置,和肾气、肺气等不足相关联,虽然白发不是衰老的必然指标,但至少说明我的各个器官还在勤奋工作着呢。我没老吧,虽然记忆力严重下降了,经常丢三落四,眼前事想不起来,过去的事情越来越清晰,但我大事不糊涂,我轻松地突破了保健品和保健器材的围追堵截,我果断戳穿了骚扰电话推介的各种发财秘籍。说来也奇怪,银行里摇着扇子排队买国债的、证券交易所大厅里盯着大屏幕的,很多都是老年人。我也喜欢钱,但不迷信暴富。当然,说到这里,我有点底气不足,十年前我迷上了大A股,事实证明,钱不太喜欢我。
说到底,我有些怕老。最担心的是到时候身体不支持我了。我还要干上一段时间呢,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生命才臻于完美。也想多赚点钞票,可以好好孝敬耄耋老母,可以多帮帮有房贷的孩子,没什么不好。前段时间,中央两会上,有代表提出议案,关于老年人就业问题,我觉得,这个议案非常好,就业不是简单的老年人退下年轻人上岗。还有,年轻时以为死亡是别人的事情,后来,随着几位亲人相继离世后,觉得死亡其实离自己并不远,只是不愿相信,明天倒下的会是自己。不是危言耸听,有些时候,我的老花眼仿佛能看到死神的背影在人海中闪现。一日,大学同学群里,有人忽然提起已经病逝的一位云南同学,他在班级里还算是年龄小的,浓浓的伤感瞬间弥漫。怕老,不是怕死,谁不留恋这个美好的世界呢?这里住着我所有的亲人、朋友、同学和同事。
歌德说:“成为老人的艺术算不了什么,真正的艺术在于战胜衰老。”仔细想想,只要我们勇敢面对,老去的就只是年龄。如果身体如自己期望的那样还能挺住,岗位可以退,工作的热情可以不退。可以找份工作继续做下去,直至像袁隆平院士九十高龄还坚持到水稻试验田里去,也可以像褚时健七十四岁再开始第二次创业,成为中国橙王。出发没有早晚。当然,也可以选择放下工作,专心去生活。有时间了,发展下自己的爱好。爱养花的,好好恶补下花卉知识,不能养花水平只停留在不停地浇水上,可以旅游了,不一定非得名山大川,找疫情平稳的地方,能转就转转,如果老父母健在,那就更是天大的恩赐了,终于可以好好陪陪俺爹俺娘了,有自己喜欢的做不完的事情,如果能行,再咪几口老酒,保准每天红光满面。万一我们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不幸患了重病大病,也无需自怨自艾,更不要悲观,相信现代医学科技,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顽强与疾病作斗争,也能成为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上帝也许老了,它可能关上一扇门,忘了再去打开一扇窗,那我们就寄希望于自己,在书籍的字里行间,在音乐的美妙旋律中,开拓一条小径来,任心灵徜徉其中,走着走着,定会收到奇效,最终治愈自己。
面对人生必然,不妨我们慷慨赴老。老了,才真正知道时间宝贵,我希望自己老的慢点、再慢点,给我留些时间去回忆。
绿水长流,青山永在,我们要努力活得年轻些。
早上起来,打开电脑,被你的美文吸引力。
年轻真好,一切可以随性而来,一切可以从头而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到了而立之年,没有珍惜时间,不觉得有多懊恼,太阳依然当空照。
四十不惑开始清醒,提级升职不算大器晚成,心里还是高兴,四十五岁,为了证明自己没老,还打算跳槽。
有人喊自己“老韩”,有些不适了,内心纠结,不肯接受。
五十知天命,内含有消极成分,意味着职场走到尽头。心里极易早衰,不过,不能混日子,且行且珍惜,这样。饭碗草端的牢。
如今逼近六十岁,照照镜子,身子佝偻,满面衰老变丑。身体开始出状况。尽管身体出了大状况,也无需自怨自艾,悲观泄气。要时刻提醒自己,人老了,心不能老,学袁隆平院士,九十多岁还坚持在试验田里。
要面对人生必然,慷慨赴老。
韩老师写得这好,充满正能量,你的文章让“我”和一些人,迷途知返,积极向上。
文章紧扣“人生旅程”这条线索,真实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不同心态。思维缜密,条理清晰,语言朴实无华。读罢,与老朋友聊天一般,你的言语中处处充满哲理,充满人性的光辉。文章最后主题升华。难得的好文,向韩老师学习,周末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