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卖瓜记(散文)
一
在我的记忆中,老屋门前的风景美不胜收。远处是一座风光旖旎的大山,近处是一个色彩缤纷的小菜园。菜园与老屋毗邻,就像老屋最亲密的恋人,与老屋温婉相依,深情相守。每逢夏天,菜园里姹紫嫣红,滴翠流玉,红红的西红柿饱满圆润,宛若一盏盏红灯笼悬挂在枝条上;绿色的黄瓜翠色欲滴,好像一条条碧玉带飘动在藤架下;紫色的茄子光滑油亮,犹如紫水晶一样泛着荧光。而最惹人瞩目的,是吊在藤蔓上的一个个瓠瓜,挨挨挤挤,摩肩接踵,长势喜人,每一个差不多都有五六十厘米长,胖乎乎的,绿莹莹的,憨态可掬,温顺可人,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瓠瓜营养丰富,纤维少,肉质细嫩多汁,母亲换着花样给全家做着吃,有时候切成薄片炒着吃,有时候切成小块和其它的蔬菜一起炖着吃,还有时候用来煮汤喝,瓠瓜吃起来味道鲜美滑爽,细细品味还有淡淡的甜味。成熟的瓠瓜越来越多,即使全家人天天吃,顿顿吃,也吃不了那么多瓠瓜。那时候父亲因腰椎疾病在家休养,很长时间处于失业状态,家里的生活异常窘困,过得紧紧巴巴,母亲在心里悄然滋生了卖瓜的想法。
晨光熹微,母亲就起床了,去菜园里采摘了一些翠绿的瓠瓜,装进了一个竹编的背篓里,并用一块厚布盖在上面遮挡阳光。吃完早餐后,母亲背起装满瓠瓜的背篓,就领着我朝着硅石矿的方向走去。
硅石矿是一个矿厂的名字,也是一个地名,需要翻过家门前的大山方可抵达。我曾经和哥哥一起登临过家门前的山,站在山巅之上,遥望过山那边的小镇,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房屋掩映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朦胧迷离,犹如瑰丽的梦境。
通往硅石矿有一条山路,这条山路迤逦曲折,九曲十八弯,像一条细长的青蛇蜿蜒盘旋。最初的路段是一个斜度较大的上坡路,妈妈背着沉重的背篓,一手牵着我的小手,缓慢而费力地向上攀爬着,爬上山坡后,视野变得开阔,路面变得平缓。母亲放下背篓,和我坐在路边松软的草地上休息。山路两侧的树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芳草青青,山花烂漫,有蝴蝶在花间翩翩飞舞。一阵清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花草裹挟着泥土的芬芳,耳边不时传来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和高亢的蝉鸣声,此起彼伏,那是大自然演奏的最美的天籁之音。极目远眺,山峦叠翠,云雾缥缈,淡淡的霞光给黛色的山峦涂上了绯红的霞彩,描摹出一幅迷人的画卷。
歇息片刻,母亲站起来背起背篓,牵着我的小手,继续沿着山路行走,当我们来到山坳口处,往山下走的路就不好走了,路面不再是先前的土路,而是崎岖不平的石头小路,险峻陡峭,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一脚踩空,跌落山谷。
母亲的肩上背着沉重的瓠瓜,走路有些吃力,她一步一步缓慢行走,仿佛是探地雷一样小心翼翼,又好像是如履薄冰般步履艰难,由于石头路面狭窄逼仄,只能容一个人走,她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她。“慢慢走,小心脚下,注意安全!”母亲慈爱地提醒着我,并不时回头看我一眼。她自己走在前面,也许是想用她的身体保护我的安全吧。
经过两三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平安到达了硅石矿。这是母亲第一次来硅石矿卖瓜,人生地不熟,她边走边打听。
“大哥,请问去菜市场怎么走?”母亲询问迎面走来的一位伯伯。
“大妹子,你继续往前走,穿过前面那条铁路线,再向右拐,差不多走十多分钟就到了。”伯伯指着前面的铁路线说道。
母亲道了一声“谢谢”就和我继续往前走,跨过两条伸向远方的铁轨,向右拐,走了不多时,就看到了一个不大的菜市场,有卖菜的,有卖米的,有卖水果的,也有卖鸡蛋的……各种各样的物品,琳琅满目,吵杂声不绝于耳。一位阿姨和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坐在离我们几步远的地方,他们面前摆放着一篮子蟠桃。阿姨梳着齐肩的短发,乌黑油亮,她的上身穿着一件浅蓝色的夏衣,脚上穿着一双平底凉鞋,虽然穿着质朴,但难掩那种秀美端庄的气质和神韵,那个小男孩长的虎头虎脑,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穿着背心短裤,乖巧地坐在阿姨身旁。
“大姐你好!我第一次来卖瓜,也没啥经验,我可以坐在你的旁边吗?”母亲友好地和阿姨打着招呼。
阿姨转过头来,打量了一下母亲,目光又从母亲身上移到了我的身上,笑着说道:“大妹子,就坐这里吧,我儿子和你的女儿还是个伴。”
母亲在阿姨身边的空地上,放下肩上的背篓,把盖着瓠瓜的那块紫布平铺在地上,从背篓中取出瓠瓜,一根根整齐地摆放在紫布上面,绿色的瓜,紫色的布,真是两种明艳的色彩搭配,给视觉一种强烈的冲击。母亲摆好瓜后就坐了下来,我也跟着坐下来。
我的眼睛被阿姨面前的那篮子蟠桃深深地吸引着,我家也有桃树,但没有蟠桃树,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到蟠桃。蟠桃,在我的认知里,那可是极其珍贵的仙桃,记得《西游记》中王母娘娘有一片蟠桃园,几千年才能成熟,吃了能够成仙入道,长生不老。我不想成仙,只想品尝一下蟠桃的鲜美滋味。
阿姨看到我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篮子里的蟠桃,就从篮子里挑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蟠桃,对小男孩说:“把这个蟠桃给那个小妹妹送去。”小哥哥手里拿着蟠桃,站起身,快步走过来,伸手把桃递给我,微笑着说道:“小妹妹,这个给你。”我看了母亲一眼,不知该不该伸手去拿,母亲见状,赶忙说了一句:“快谢谢小哥哥!”我说了一句“谢谢哥哥!”就伸手接过小哥哥手里的蟠桃,小男孩憨憨地笑着,露出一颗可爱的小虎牙。妈妈回过头来,和阿姨道了一声“谢谢!”我咬了一口蟠桃,清香浓郁,鲜美多汁,那甘美的味道我一生都忘不了,苦涩的人生因为有了这份甘甜而变得分外甜美。
二
有人陆陆续续地从我们面前经过,大多数人都会驻足于阿姨的面前,对蟠桃颇感兴趣,我们面前的瓠瓜,就像被打入冷宫的妃子,无人问津。论姿色,蟠桃就像是一个古典美人,白里透红,天生丽质,风姿绰约,楚楚动人。瓠瓜就像一个壮年的小伙子,腰圆背阔,憨态可掬,哪里能和人家清丽婉约的古典美人相媲美?比味道,那蟠桃,鲜美可口,想当年,只有王母娘娘和天上的神仙才能吃到,身份是何等尊贵!而瓠瓜只是一种大众的瓜,炒菜或炖菜时,如果不加入猪肉添香,真的没有太多让人迷恋的美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相对比瓠瓜,人们更倾心于蟠桃,无可厚非。
阿姨的蟠桃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个顾客买一斤,那个买两斤,不到一个小时,满满的一篮子蟠桃,就卖光了。而我们的瓠瓜,母亲背来时是十个,现在也还是一个不少,静静地躺在那里做着一帘幽梦,无人打扰它们。看着这些悠闲的瓠瓜,别说我坐不住了,母亲也坐不住了。
阿姨卖完桃,没有立刻离开,她看到我们着急的样子,开始帮我们卖瓜,阿姨问了母亲瓠瓜的价钱,母亲告诉她按个卖,一个瓠瓜一元钱。
“卖瓠瓜了!一元钱一个,物美价廉!清脆爽口!”阿姨洪亮的吆喝声,立刻吸引了一堆人过来围观。“这瓠瓜有一种清香,在这炎热的夏天,有消热解暑的功效,而且还有药用价值呢,这个大妹子的瓠瓜质量好,卖得又便宜,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大家快买吧!”
一位叔叔说:“大姐,给我来一个瓠瓜,今晚让我媳妇炒肉吃。”“好嘞!”母亲欢快地回答着,将一个瓠瓜递给那位叔叔,同时接过他递过来的钱。在阿姨热心的帮助下,在叔叔踊跃的带动下,躺卧在地上的瓠瓜越来越少。阿姨看到瓠瓜卖得差不多了,这才站起身,准备回家。
母亲拉住阿姨的手,说道:“今天多亏了大姐帮忙,要不然我一个瓠瓜都卖不出去,太谢谢大姐了!我也无以为报,这两个瓠瓜就送给大姐吧。”
阿姨说啥也不要,说道“大妹子,不用客气,你家的瓠瓜质量好,只是你没卖过东西,没有经验,下次有经验了,就好了。你辛辛苦苦栽种的瓜,我哪能要啊!”
母亲拉着阿姨的手就不放开,说道:“我家的瓠瓜还有好多呢,因为吃不了,才出来卖的,你如果不拿着,我心里过意不去,如果不是你帮着我们卖瓜,我还得翻过大山背回去。”
阿姨见母亲诚心诚意,感觉盛情难却,她只好接过母亲手里的一个瓠瓜,但另一个,她说啥也不要。淳朴善良的阿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阿姨帮我们卖瓜吆喝的声音,那是我听过的最美最动人的生活乐章。
三
当母亲和我把最后一个瓜卖完后,就开始背着背篓往家走,此时,心情是快乐的,步履是轻松的。路过一座黛瓦白墙的电影院时,看到门前正排着长长的队伍,我们不自觉地停下了脚步。出于好奇,母亲领着我走近一些,看到门口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电影《少林寺》,主演:李连杰,票价:一毛钱。”
“想看电影不?”妈妈转过头问我。
“想看!”我欣喜地点点头。说心里话,电影对于我来说,就像饥饿的人面对饕餮盛宴一样,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
我们开始排队等候,轮到我们的时候,母亲付了两毛钱,那是卖瓜的钱。母亲将背篓倚着墙放在一边,对卖电影票的中年男子说道:“大哥,我们进去看电影,麻烦大哥顺便帮我们瞅一眼背篓。”“放心看电影吧,没人拿你的背篓!”其实伯伯说的没错,那时候的乡民非常淳朴,我们小时候出门,家里都不用锁门。
《少林寺》这部影片真是一部经典的影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摄人心魄,我和妈妈看得荡气回肠。影片中觉远为了替父报仇,出家为僧,苦练武功,少林寺的那些和尚,除了老方丈,个个身怀绝技,武艺高强,为了解救唐王李世民,惹来王仁则血洗少林寺,老方丈为了少林寺免遭灾难,宁可自焚,可怜的方丈被火活活烧死,让人痛心疾首。众僧拿起棍棒,为保护少林寺,浴血奋战,舍身取义的精神让人动容。这部影片给小小的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即使现在回想,电影画面依然非常清晰,还有那首美妙的主题曲《牧羊曲》,优美动人,婉转动听。《少林寺》这部影片,那可是一代人最经典的记忆。这部影片虽然当时票价只有一毛钱,却收获了1.6亿票房的佳绩,经典就是经典。
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和妈妈感觉意犹未尽。妈妈背起空空的背篓,和卖电影票的伯伯挥手道别。我和妈妈沿着来时的路,往家里走去。我们边走边谈论这部电影,沉浸在电影精彩的情节中,爬山时,脚下仿佛也有了无穷的力量,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觉远春夏秋冬苦练功夫的场景,给小小的我传递了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动力。
在回家的山路上,母亲对我说:“多亏了那位阿姨,如果没有她的帮忙,我们还得背着卖不出去的瓠瓜回家,也不可能有钱去电影院看电影,多么善良的人啊!你长大了,要尽可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长大之后,当我遇到处于困境的人,我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因为阿姨给我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这次卖瓜的经历,不仅增长了阅历和见识,让我感受到了乡民的淳朴和善良,也让我懂得了母亲卖菜的艰辛,我的脑海中一直浮现出母亲背着瓜蒌艰难下山的背影,成为了我记忆中永恒的剪影。我也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轻易不浪费,因为我亲眼目睹了母亲挣钱的不易,我上学的每一支笔,每一个作业本,都凝聚着母亲的血汗。我从不浪费作业本的任何一页纸,作业本的每一张纸,都被我写的满满当当。直到现在,哪怕我挣钱再多,我依然保持着节俭的好习惯。
昨天在电话中和母亲说起卖瓜的经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道:“那次卖瓜之后,我还挑着一桶煮熟的玉米和一筐芸豆去硅石矿卖,用卖的钱给你和哥哥买鞋,买文具,那时候年轻,有力气,现在我可挑不动那么沉重的东西走山路了。你小时候生病住院,我提着一篮子鸡蛋去硅石矿卖,卖了八元钱给你付的医药费,那钱可是救命的钱!那时候真穷啊!现在我手里有了大把的钱,再也不用挑着重担,为了几元钱,翻山越岭去卖了。”电话这头的我,听着母亲絮絮叨叨的这番话,不自觉潸然泪下。
她接着又说到那位热心帮助我们卖瓜的阿姨,那么多年过去了,她依然清楚地记得那位好心的阿姨,还记得那个给我蟠桃吃的小男孩,时光虽然远去,但那些温暖人心的记忆深深地镌刻在了脑海,并驻留了生命中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