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鹅去凤来(散文)
西河水缓缓东流,在小坡处拐了一个弯,弯成了一个河湾。湾畔,有一个美丽的村子叫凤来。
凤来村对面是珠江源古镇,中间隔一条街,街名凤栖坊。古镇那边店面古香古色,诱人的传统小吃店香味缠绕;凤来这面农家气息弥漫,让人流连忘返的现代美食以及农家乐互相映衬。店与店门牌均有一个凤字的图案,像凤凰起舞。街面干净清亮,车辆线内停放规范有序。我有些惊讶,城乡结合部的街道是这个样子,连街名也那么有意味,令我遐想。
凤栖坊,是不是凤凰休息的地方呢?我走进旺旺百货店问。
店老板是一位中年女人,笑眯眯回答,是这个意思。我又问,村名叫凤来,这么好听的名字,有什么缘由吗?女人想了一下说,我说不上来,村里年长者可能知道。老人们下午常在树下乘凉聊天或打牌,度着他们的时光。你问问吧。
女人叫丁春娥,丁是凤来一组的大姓。村子里还有李家、朱家等。她有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她说,烟火要生,日子要过,得靠自己,所以我要开店,自家的房子自家开,压力不大。凤栖坊,只有我一家自家房子自家开,其他家的都租出去了。这两年受疫情影响,人丁稀少,缺少人气,生意难做。丁春娥说到这里笑了笑,说,我只盼疫情早些过去。
我记住了丁春娥的话,第二天下午,走进凤来一组。怎么说呢?震撼!对,就是这两个字最能代表我此时的心情。村子占地一百多亩,南北东西几纵几横耸立着一栋栋相连的新楼,共计三百二十套。墙体清一色的白色,窗户上面是凸出的淡淡的天青色瓦檐,底层一律的商铺,二楼至四楼商用、居住都行。村中心是一个小花园,分成四块,花花草草,绿树绿藤掩映着一排排路灯。凤来村其实就是一个居民小区,只不过是居住的人来源都是老凤来人,你熟悉我,我熟悉你,人情味、乡情味、邻居情浓郁真挚,话匣子诚恳厚重。
村中心小花园旁,有一棵枝叶茂密的香樟树,像一把绿色大伞立在那儿。秋后的太阳依然像个火球,热得让人跟坐在火塘边似的。香樟树下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清凉舒适。几位老人坐在树下石台上,七嘴八舌聊得正欢。这可能就是丁春娥说的属于老人们的时光吧。
石台上正好有一个空位,我坐了上去。
几双眼睛落在我身上。一个老人问我,你是哪家亲戚?我笑笑,连忙说,老乡们好,我是市教体局的,我们凤来社区是市教体局的挂钩帮扶单位,我是来帮忙的。
一个戴帽子戴眼镜的老人笑了,说,我认得,市教体局给过我们凤来社区很多帮助呢,时常有市教体局职工到凤来做志愿者,一句话,人财物都帮了很多。
对对,我赶紧接上话说,您老信息灵,知道的事情多嘛。
坐在戴帽子老人身边的另一个老人说,那当然,他八十多岁了,在我们丁家,他很有学问,万事通呢,什么都知道。
我暗喜,这不是我正要找的长辈吗?我说,我们凤来村好,人好地点好,清秀整洁,村民住房豪华气派。我很想知道为什么叫凤来呢?老人家能说说吗?
丁老人脸色红润,一身蓝布衣服,帽子也是蓝色的,与蓝天一个色彩,仿佛是剪裁蓝天做成的。他推推帽沿,慢慢说了起来。
很早以前,村里一个大富人家的丫鬟看不惯主人家奢侈糜烂和不顾他人生死的生活,心生不满。丫鬟对其他下人发牢骚,说富不过一把火,一年的旱。后来真的干旱了,连续两年,仿佛印证丫鬟说的话,大富人家真的着火了,把粮仓烧得只剩一堆黑炭灰,还连带毁了邻居房屋。人们只得重新搭建家园,一分为三,上村、中村、下村。第二年,不知从哪里飞来三只大鹅,分别落在三个村子。大鹅站立时有人蹲着那么高,起飞时翅膀一两米长。从此,有了上飞鹅、中飞鹅和下飞鹅的村名。很多百姓埋怨飞鹅带来了贫困,多年来三个村子都有人家穷得揭不开锅,讨不到媳妇。有时明明丰收在望,一场大水冲走了百姓的汗水,淹没了老人孩童的哭声。这一年,过早地吹起了北风,人们又穷又饿,求神求菩萨不见效果,饿死人的现象常常发生,硬生生被北风刮出了一堆堆坟墓。
人们在煎熬中度日。
村里年长的不会忘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兴水利,干部群众吃住在一起,清河道,垦田肥地,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有村民梦里出现鹅飞走了,凤飞来了,带来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上飞鹅、中飞鹅和下飞鹅更名了。鹅去凤来,从此,便有了凤来这个村名。
村里最年长者说,什么凤都不如共产党,是共产党给这儿的人民带来了丰衣足食,我们都是见证人。村里人发现老人说话时眼里闪着光,身子有些起伏。
改革开放后,凤来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2009年,凤来一组所在的位置被规划在学校建设区里,需要整体搬迁。凤来社区、村民小组一班人积极响应,党员带头,配合城市规划,与相关部门一道,做好凤来一组每一户的思想工作。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住惯了的山坡不嫌陡,村民起先多有不愿意,特别是村里有的已经富裕起来的人家,舍不得离开自己建盖好的楼房。一时,想法很多,说法多变,矛盾突出,有的甚至很尖锐。社区、小组一班人有时嘴皮说破了,才说动他们;有时入户讲到深更半夜,才有点效果。功夫不负苦心人,耐心细致的行动终有回报,绝大多数人的工作做通了,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趁丁老人说累了喝水的功夫,旁边一个穿青色白色相间碎花格子衣服的老太太插话了。当时想不通的今天想通了。还是现在好,统一建盖四层楼房,宽敞舒适,一家连一家,前面是街道,一楼是商铺。街上安装了电子监控,助力村子安全治理。后面是绿化带,上面停车。老太太听她在政府里工作的孩子说,盖得这么好在曲靖当时是第一家。村里建有两个公厕,兼有中心小花园。花园里种有各种花草,有四棵朴树,树周围是修剪过的灌木丛,一蓬蓬的绿油油。村街道相通,全部硬化,干净整齐,无论晴天雨天一个样。哪像没有搬迁以前,晴天有黄灰,雨天路面积水,水排不出去,臭烘烘的。今天这个优美的环境,以前想都不敢想。我们老年人心情好,命都要多活几岁。老太太说着自个儿人笑了起来,仿佛受到传染,旁边几个老人也笑了起来,尽管缺牙半齿的,却透着自豪和欣喜。
阳光透过香樟树枝蔓,斑斑点点洒落下来,落在他们的身上、脸上。老人们少了这个年龄的沧桑,多了几分“童气”。这一刹那,感慨从我心底蔓延开来,晚年生活,不正是应该如此吗?活着,乐着,安逸着。
我说,是了嘛,现在城市大了,经济发展了,条件越来越好,城市人口翻了几番。来这人做生意的人也多了,你们的房子值钱了,好好享受晚年吧。刚才在凤栖坊一条街,我与旺旺百货店女店主丁春娥交谈,像她一样做生意的也相信会变得越来越好。
是吗,丁春娥也这样说呀,她是我女儿。坐在我身边的老太太说话了,老人七十来岁,剪了个短发,很有精神。丁春娥是我小女儿,我有四个女儿,二女儿嫁到不远处的麻黄村,其他三个都在凤来,都有房,日子都还过得不错。
丁春娥是您老的女儿呀,这么巧呢。我连忙笑着说,还竖起了大拇指。
我当着众人夸老人女儿丁春娥,老太太不免有些不好意思,低头笑了起来,说,你来凤来与我们家还真有缘。
哈哈,我也被老太太朴实的话逗笑了,说,我来凤来驻村,我就是凤来人了。以后我会常来这儿与你们聊聊,听你们说说凤来,讲讲凤来人的故事。
好好,欢迎。望着一张张脸笑成一朵朵菊花,我顿时觉得到处亮堂堂的,我心里也亮堂堂的。
我告别几个老人,走在凤栖坊,微风吹来一阵阵凉爽。路边安装了体育健身设施,有几人正在锻炼。旁边空地,几个扎着牛角辫的小女孩正在跳绳,嘻嘻哈哈的笑声,引得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唱个不停。树下阴凉处,一辆婴儿车里,有一张胖嘟嘟的小脸,眯缝着双眼好奇地看着这一切。
我有些恍惚。我哪里是走在村里,分明是走在世外桃源。
这是我数次前往云南山川的理由!
气候温润,山川秀丽,民风淳朴,这也是爱上云南的理由!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小石头笔下的凤来,也如这般。
谢谢子青,谢谢雪妞妞,善解人意。村民听了,说喜欢,说要把这篇文章到处传,要把凤来故事讲出去。
所有来了,唯有走访调研,摸排情况,才有发言权,才能开展工作。不然是浮在表面的,做不了事儿。
这篇文是有感而发,得到雪妞妞表扬很开心,如有灵感,还会再写。
谢谢子青,万事如意!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快乐写作!

还不够深刻,还得努力。

素心隔离结束,大吃大喝三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