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赤子心 故乡情(随笔)
永远当学生;永不言愁,永不言累,永不言苦,永不言败,永不言止;多付出一点,少索取一点,人生会更有意义。
——肖志夫人生格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优秀格言集》收录
湘潭,人杰地灵;湘潭,精英辈出。留守在湘潭这块沃土上勤奋耕耘的人不计其数,走出湘潭,又时刻想念家乡、热爱家乡、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积极帮助家乡引资招商的赤子也是数不胜数。肖志夫,一个湘潭老百姓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在他一大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作的艰辛调研、为湘潭县新县城搬迁、为彭德怀元帅诞辰100周年募捐近100万、为湘潭如何保护“伟人故里”名牌和2006年国家邮政局发行《军中作家发明家肖志夫》个性化邮票一套被誉为“军中第一人”等等不俗的业绩中,不难解读出肖志夫“志诚青山添春色,夫倚霞岭壮大观”的博爱情愫与赤子襟怀。
一 永远的一颗战士的心
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肖志夫在忠诚地践行着这一理念。1963年,当“苦日子”的阴霾尚未从中国大地散尽,肖志夫,一个曾经的军人和现在的农民的儿子,降生在湘潭县边陲山区的青山桥霞岭乡一栋破旧的农舍内。坚强的父母和山区的绿水青山,给了他质朴、坚韧的性格的同时,也赋予了他健康壮美的体魄,更多的是赋予了他“咬定青山不放松”倔犟的恋乡情结。
“心之官则思,不思则惘”。不知哪位古人把人性的心理刻划得如此微妙。有人说肖志夫的名字中的“志”字底下有个“心”字,是个“劳心”的命。肖志夫认同了。他自己也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忧国、忧民、忧军”,官不大,却知自己肩膀上的责任不轻。
肖志夫忘不了1985年春节在湘潭市民政局走亲戚时的那一幕: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湘潭市地图,他想找他的家乡——湘潭县霞岭乡的位置。终于找到了,但是标着一种与众不同的褐色。他感到很奇怪,一查图例,才知道原来是“贫困乡”的标记!自那以后,那刺眼的褐色便成了这位年轻军人抹之不去的一块“心病”。“贫困乡贫困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贫困?”、“怎样脱贫致富?”等问题常常萦绕在他的脑际。他总想抽出机会,到家乡的贫困乡作一次全面深刻的调查,以了却远方“游子”的心愿。为此,他先后阅读了《农业统计学》《农业技术经济》《中国农村经济》等书籍,收集了《红旗》《人民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有关农村商品经济的文章近100篇,写下了10万余字的学习笔记。他的女友谭祎,虽然从小在城市长大,却深受肖志夫的感染,也及时从书信中传递各类有关“三农问题”的信息。
1988年元旦,肖志夫和谭祎结婚了。元月6日,便开始了他们别出心裁的“新婚农村调研”之旅,出发到霞岭乡展开调查。也许是天公有意考验这对新婚夫妇,元月5日还是阳光普照,6日,却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气温骤然下降。恶劣的天气没能阻挡住他俩坚韧的信念,天一亮,他们便提着公文包,带着相机和手电筒,骑着单车上路了。有几个村子交通不便,只得每天徒步30多里,有时因路途遥远,不得不留宿在农民家。每当深夜归来,他们相互数着脚上的血泡,看谁脚底的血泡多,谁是“炮兵司令”。节外生枝的是,当他们采访调查正在兴头上时,家里的一间杂屋被村上人非法拆除了。见状,有人对肖志夫说:“你家的房子都被人家非法拆了,还在这里搞么子调查,快去打官司吧!”肖志夫很冷静地找了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后,很快调整了情绪,又一头扑入调查之中。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俩走访了30多户农家,遍及霞岭乡的8个山村。调查归来,他又走访了市农委,询问有关政策,当时,他的假期已满,又续假半个月,昼夜奋笔疾书,写出了《怎样加快贫困乡脱贫致富的步伐》的专题调查报告。2月20日,肖志夫怀中揣着一大捆调查材料,踏上了南去的列车。当列车徐徐开动时,肖志夫对送行的亲人说:“我有一个打算,准备再利用假期走访全市的贫困乡村,为家乡的腾飞尽赤子之心。”他的这一惊人之举很快被媒体认同,《湘潭日报》记者专题写下了《他们的婚礼最风流》的报道。
在广州,他惦记着湘潭;在军营,他惦记着战士。军营生涯27年,有25年奉献给了他无比热爱的军需事业。25年与军需工作打交道,管部队官兵吃饭穿衣问题。他先后参编和主编了《基层政策咨询手册》、《锅碗瓢盆奏鸣曲》、《渡海登岛作战军需保障论文选编》,并出版了个人专著《部队生活保障浅论》、《军需官感悟》、《爸爸妈妈的大玩具》、《军需官》等丛书,共计128万字;前2部由总后军需部长作序,《军需官感悟》由时任广州军区政治委员刘书田上将题写书名,发全军部队。同时还有军粮“市场保障”、伙食费“独立保障”、后勤“立体保障”、饮食和商业服务“纯社会化保障”4项理论成果在全军领先。
二 振兴湘潭,我们共同的责任
“岂羡伏枥马,甘当拓荒牛。”熟悉肖志夫的人都知道他为湘潭人民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又是默默无闻的。湘潭人民可能不会忘记近几年来促进湘潭发展的几件大事,如湘潭县城搬迁、彭德怀元帅纪念馆的建成与彭德怀诞辰100周年纪念等重大项目,却不一定了解这些项目都凝聚着肖志夫等不少湘潭籍人士鲜为人知的艰辛。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湾,几十里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湘潭县,出了个毛泽东天下把名扬……”湘潭出了个伟人毛泽东,但湘潭县却一直有县无城、有县无址。1992年年底,湘潭县县址搬迁湘潭易俗河,为加快湘潭县作为全国享有盛誉的“粮食大县”、“牲猪大县”、“中国湘莲之乡”的发展吹响了进军号。作为身在广州的肖志夫按捺不住了,心里总在思考:我能为家乡人民做点什么?可喜的是当时的湘潭县委、县政府领导接纳了他这“冬天里的一把火”。
在1992年11月27日一次湘潭老乡大聚会上,“湘潭籍在穗工作人士联谊会”在分部东城宾馆召开,约有150人参加。原湘潭县委彭中泽副书记主持会议,时任县长殷正海介绍了湘潭县县城搬迁情况、湘潭县经济现状以及发展规划,还介绍了一些可开发项目。肖志夫和宾馆老总王建凡,分别负责联络邀请和会务准备。肖志夫的积极热情与务实精神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当时的殷正海县长还称他为“老肖”,彭中泽副书记还现场“封官”,称他为在广州工作的湘潭籍人士的“秘书长”,由此,肖志夫一心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的劲头一发不可收。在他的主观努力下,他为湘潭军分区、湘潭县武装部解决了不少实质性的困难,其中包括基建物资、军用装备、油料炊具等等,在同行眼中,肖志夫成了有名的“嫁出去的女、泼不出去的水、心里老惦记娘家的女”。而肖志夫则认为,如果湘潭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个城市建立“一帮一”的关系,充分利用别人的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发展自己的经济,恐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而且湘潭籍在广州工作的人不少,湘籍大官、大款也不少,自己完全可以起到和发挥“撮合”的作用,成为为家乡建设服务的纽带与“红娘”。
1997年3月29日,广州市珠江宾馆6楼会议室。湘潭市党政军领导向广州军区有关领导汇报纪念彭德怀元帅诞辰100周年活动筹备工作情况。军区文国庆、谭冬生副司令员,宋文汉参谋长等领导出席,还有湘潭籍在广州工作的军地厅局级以上领导30多人参加,肖志夫作为特邀工作人员参加了这一会议。
捐款活动并非一帆风顺,更多的是“热情碰冷脸”,广州“XX”集团捐献某类似活动时,一抛就是150万元,而要他们为彭德怀元帅纪念活动捐资时,却是总经理避而不见,仅派一位副经理应付了事,不仅不捐款,还数落了一大通废话。
为迅速配合家乡人民筹办好彭总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肖志夫起草了《元帅戎马倥偬功盖千秋,世人踊跃捐资敬仰功勋》稿件,并在《战士报》上刊登,希望多争取到一些捐款,让彭德怀诞辰百周年纪念工程倍受社会各界关注。
这一倡议很快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广州军区主要领导对此非常重视,明确表示一定要给予大力支持。解放军三总部、总参兵种部、兰州军区、东海舰队某集团军、湖南省军区等单位为彭总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带头捐资,并派领导参加纪念庆祝奠基典礼。某集团军号召全体官兵捐资50万元为彭总塑像建馆;湖南省军区还号召所属军分区、警备区、人武部开展捐资活动。群众性的自愿捐资活动也正在广泛掀起,众多湘籍老乡为“彭总百周年”慷慨解囊,肖志夫作为联系人和“秘书长”,连续打了几天电话,并陪同原湘潭县武装部部长沈运球等人,挨家挨户送请柬,终于让上百名湘潭老乡在东山宾馆聚会。与会,肖志夫带头以个人名义捐款1000元,然后,大家慷慨解囊为纪念工程捐款,一下子捐了71万元。值得一提的是事先通知“不接受个人捐款”,临时一改变,很多人措手不及,有的不得不临时回家拿,湘潭老乡对家乡大事的热情可见一斑。继而,在湘籍人员的大力支持下,湘潭县赴广州接受捐赠人员“未费家乡一枪一弹,抱回了数百万”,为彭德怀元帅铜像的铸建和百周年庆典增砖添瓦、送来了“及时雨”。
对于这一切,原市政协主席殷正海如是说:“我们的这些活动的成功,如果没有肖志夫等同志的穿针引线和前期宣传鼓动,没有他们的艰辛,我们到广州这人地生疏的地方,真不知该有多难!”
此评价一点也不过份。肖志夫为了让每年的广东湘潭联谊会办得更有特色,更能为家乡建设牵线搭桥,他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2007年3月2日,以胡中梅会长为首的湘潭在粤人士联谊会精心策划、认真准备的“湘潭在粤人士联谊会”在珠江宾馆举行,到会约300人,市委书记彭宪法率湘潭市、县领导出席。这次联谊会第一次有了主题:“振兴湘潭,我们共同的责任!”肖志夫还专门设计、印制了彩色门票。会上,彭宪法书记介绍了湘潭的政治经济形势,老乡们都为家乡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感到振奋和鼓舞。还带来了家乡地道的花鼓戏,为晚会平添几分乡亲乡情,让大家产生一种“回家”的感觉。肖志夫同志还在联谊会上向彭书记表达了一个心愿:如果有合适的平台,愿意创新一种就业模式,转业选择自主择业,在广州拿钱,回湘潭工作,为家乡人民做义务劳动。
三 我为家乡经济建设摇旗呐喊
肖志夫是一位既敏于行又敏于言的思想者,他说:“立德、立行、立言,对于一个新时期思想践行者来说,是三者都不可偏废。”
2000年8月,总后勤部通知广州战区在两湖地区物色一个大米加工厂作为战备粮加工基地,他马上想到老家湘潭,他在第一时间内向当时的湘潭县主要负责同志和相关部门领导汇报,但因硬件设施不够条件而没促成。
2001年春节,湘潭市委、市政府到广州召开春节团拜会,他将自己的14项专利及技术资料当面呈交给湘潭市主要领导同志。
2004年10月,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对农民增收发挥了多大作用?农民增收还存在什么问题?应当怎样解决,他再一次利用休假带着家人深入到农村开展“农民增收”问题专项调查,写出了1万余字的调查报告《湘潭农民增收问题专题调查》,以很详尽的数据和事例,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中央1号文件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尚存在的一些问题,《湘潭日报》以整版刊登。2005年8月17日,国家信访局信复:“肖志夫同志:你2004年8月写给胡锦涛、温家宝同志的信及有关湖南省湘潭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均已收悉,我局已及时将有关内容综合报送中央领导同志参阅。感谢你对‘三农’工作的关心。”
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2006年9月5日,肖志夫的《要保护好“伟人故里”商标》的长篇调研文章,更让众多学术界、经济界人士刮目相看。正如一名读者对文章的评论所言:
“肖志夫的长篇来信,字里行间体现了一种‘责任’,一种具有强烈‘湘潭人’意识和振兴伟人故里的责任。正因为有了这种责任,他二十年如一日地把自己融入湘潭这个大家庭中,不分份内份外,搞调研,筹资金,寄材料,提建议,为这个‘家’操心、尽力、呕心沥血。这就是极端负责任的主人翁精神,值得每个湘潭人学习。”“我以我血荐轩辕。肖志夫同志不正是用心血和行动真真切切地表达了一个赤子爱国思乡的情怀吗?”并感叹“多好的老乡啊!”
四 济人须济急时无
有人说肖志夫是全方位的奇才,但他对此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我是大爱、博爱加仁爱,一个人必须从爱家乡开始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能为之付出的一切。”
1990年9月,他掏空家底做信封,将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制造的1万个“双面标准信封”专利产品,捐赠给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作为“专用信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