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洒向山村都是爱(散文)
九月,金秋送爽,我来到我的启蒙老师吴秋萍家。吴老师已八十二岁高龄,却耳聪眼明,精神矍铄。她那慈祥的目光和亲切的话语,仿佛又将我拉回到了难忘的小学时代。
一
我的老家地处偏僻落后的贵州山区,距离最近的合箭村民办小学有十四五公里远,要下一个弯弯拐拐的长坡,过河后爬过又陡又长的山路,再走一段窄窄的泥巴小路才能到学校。要是遇到下大雨,小河涨水,寨里的孩子就上不了学。1970年8月,上级领导了解到这一具体情况后,决定在村寨里办一个教学点,解决这里孩子们上学难问题。
二十五岁的吴秋萍,听说上级要在家乡办教学点,准备聘用一名民办老师的消息后,喜出望外,赶忙找到上级领导,主动要求当民办老师。领导看她是高中毕业生,人也年轻,就同意了她的请求。哪料吴秋萍家里人认为当这个教学点的民办教师,成天同小孩子打交道,报酬又低,又苦又累。家里不但公公婆婆年高体弱,需要她照管,而且农活繁重,加之丈夫在外工作,家人都不同意她干这个差事。可她看到自己的同学们有的当上了民办教师,还有的当上了国家干部,都有着自己人生追求,现如今自己有这个机会,不仅能为家乡教育尽绵薄之力,还能多学点知识,无论怎样也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于是,她耐心细致给家里人做工作,一家人看她心意已决,也只好依着她了。
当时,上级虽同意办教学点,可一分钱的办学经费也没有,真可谓是白手起家。这下可苦了吴秋萍,没有教室,她就找生产队长商量,准备把集体闲置的面条加工房用作教室。可打开门一看,房顶上瓦片被大风掀开,土坯墙被雨水冲出一条条深深的水沟,地面凸凹不平,低洼处淹着水,潮湿发霉,老鼠乱窜。吴秋萍二话不说,用自己家里节省的钱买来瓦片,请捡瓦匠把房顶上的瓦加密盖实,然后买来水泥、石灰分别打了地平,粉刷了墙壁。
吴秋萍又回家给公公婆婆做工作,把家里存放多年,准备用来装修房子的木板捐了出来,找木工师傅做了黑板、桌椅板凳等。为节省开支,她自己亲自动手,把学校房前三十多平方的空地铲平夯实,整理成平地,用作学生课外活动场地。经过一个月的辛苦努力,一个像模像样的教学点建成了。寨里男女老少对吴秋萍纷纷竖起大拇指,孩子们欢呼雀跃,从此不用过河走路,在家门口就能上学读书了。
二
开学后,吴秋萍老师成了大忙人,上有老下有小,不但要给学生上课,公公婆婆和家里半大不小的两个孩子也要靠她照顾。她每天天不见亮就要起床,先到地里忙一会儿,又急忙赶回家里,给公公婆婆和孩子们煮好饭后去学校。刚开始办学时,一些学生家长看到吴秋萍在家里一人忙出两人来,哪能教好书,死活不愿把孩子送来读书。
吴秋萍走东家,入西家,苦口婆心给村民作工作,可仍有个别人家半信半疑。她心里清楚,要让大家信服,只能靠自己干出个样儿来。于是,她从走进教室的第一天起,就暗下决心,自己再苦再累,也绝不影响教学工作。她每晚都要把第二天上课的内容面壁试讲,直到自己满意才睡觉,每天提前到教学点,打开教室门等着学生们到来。
“爱学生,就要像爱儿女一样。”吴秋萍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谁都知道,农村娃娃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在家放任惯了,上学第一天就上一年级,难管难教。加之学校就在家门口,刚开始时,个别学生偷着跑回家,家长不管不问,甚而还袒护自家孩子。吴老师针对这一情况,主动找家长,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沟通,要求配合她管好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她经常利用晚上时间,登门给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或生病在家的学生补课。
记得小时候,我患有支气管炎病,上学不到一月,因感冒又咳又喘,上不了课。那段时间,吴老师每晚都来家中给我补课。她家大儿子和我同龄,也生了和我同样的病,她知道我家困难,没钱买药,就经常把买给儿子的药分一些给我服用,并时常叮嘱我天气有变时,注意加减衣服,预防感冒,她对我像对亲生儿子一样。寨里那些持观望态度的家长看到吴老师吃苦敬业,一丝不苟的样子,心悦诚服,都主动把孩子送来教学点读书。最终全寨当年二十六名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第二年秋季开学,教学点按上级要求开办一年级和二年级两个班,可没有教室,也不增加老师。吴老师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采取办复式班的办法给学生们上课。为了上好课,她一点空闲时间也没有。开学不久,婆婆生病辞世了,年迈八十岁高龄的公公又生病躺在床上,吴老师担心公公卧床久了,身上长疮,就时常抽挤时间给公公翻身,帮老人擦洗身子,无微不至服侍着老人。老人因生病心烦气燥,时常冲着媳妇发脾气,说什么对他照顾不周之类的不实之话,叫她别再当老师了。吴秋萍听后,从不生气,总是心平气和地对公公说:“你看父老乡亲那么信任我,我怎能丢下他们的孩子不管。”
就在当年,家乡又遭受特大干旱,给许多农民家庭带来了灾难,好心的吴老师又把家里省吃俭用的450多元钱拿出来给10多位经济困难的学生垫交了书费,硬是让寨里的学生没有一个辍学。那些年,她不知给多少个孩子缝补过衣服、书包、鞋子等,也记不清她给多少个生病的学生请过医师,家乡的父老乡们都称吴老师是乡亲们的“贴心人”、“好老师”。许多学生感动得表示要搞好学习,用以报答吴老师的厚爱。
三
多年来,吴秋萍老师始终把“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自己教书育人的座右铭。记得那年她调合箭村民办学校任教后,离家更远了,由于长期工作紧张,压力大,生活无规律,患上了胃病,但她仍带病坚持上课。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从不落一下堂课。
紧张繁重的教学工作使她胃病加重了,连续三天没吃一点东西,扶着黑板给学生讲课,直到其他教师把她送进医院。可她在医院住了几天后,就悄悄返回了学校。医院曾给她开过一张休息一月的“疾病证明书”,她却悄悄把它丢掉了。
有一次,吴老师上坡除草时,不小心划伤了左脚,因伤口感染,化脓红肿,不能穿鞋。在那一个多月里,她硬是天天赤着一只脚,撑着一根木棒,一瘸一拐坚持到学校上课。
吴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记得那年我们上小学四年级,吴老师是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期中考试时,有个名叫周易的同学得了59分,找到吴老师,恳求她增加一分。吴老师微笑着把卷子里的错误一一指出并讲解给周易听,他根本听不进去,死缠着要老师给自己加一分。吴老师坚决地说:“分数一点也没有错,一分也不能加,在知识面前不能有半点虚假。”事后,吴老师听说周易父亲性格暴躁,经常打骂儿子。她了解情况后,立马赶到周易家,给他爸爸做工作,周易才免遭毒打。打那以后,周易刻苦用功,每次考试都考出了好成绩。
无独有偶,四年级期末发放成绩册时,班上有位名叫安韦忠的同学,平时学习不够努力,为了给父母交差,就自己把成绩单上的分数涂改了。有同学把这事告诉了吴老师,吴老师鼻子都差点气歪了,决定到安韦忠家去,把真实情况告诉他父母。
到安韦忠家一看,他母亲因病去世两年了,父亲从早到晚干农活,一个人忙不过来,他原打算让儿子辍学回家帮他,但看到儿子成绩册后,心想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继续送儿子读书。谁料,纸最终包不住火,当吴老师来到他家,告诉安韦忠涂改分数一事,让他配合自己教育孩子时,他一气之下,大骂了儿子一通,干脆叫儿子别上学了,让其在家干农活。吴老师耐心地劝导安韦忠的父亲,直到他同意儿子读书后,才连夜赶回到家中。
新学期开学好几天了,安韦忠一直没有到校。吴老师心想,要是再耽误了学习时间,将来升初中后就赶不上趟了。吴老师心急如焚,又来到了韦安忠家。到家一看,安韦忠父亲前不久生了一场大病,用光了家里的钱,想到儿子成绩差,又不想让他继续读书了。吴老师见状当即表态,他儿子的书学费她来承担,并答应给他补落下的课程。吴老师临走时,反复叮嘱孩子父亲说:“你儿子正是学知识的时候,明天一定叫他去上学。要不你会毁了他一辈子的。”韦安忠父亲拉着吴老师的手,感动得热泪盈眶,不知说什么好。后来,韦安忠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考上大学,参加了工作。
几十年如一日,吴秋萍一直默默无声地在合箭村民小任教,连年被县、区、乡评为先进教师。1987年,她被录用为国家正式教师。她教过的学生成千上万,许多学生考上了大学或中专,走上了工作岗位,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现今,吴秋萍老师虽己退休,但心里仍然挂念着家乡的孩子们。这些年,她用节省的退休金,先后资助了村里六名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她人退心却末退,心系山村教育的热情丝毫未减,值得颂扬,令人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