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生活】村里那棵白杨树(散文)

精品 【柳岸·生活】村里那棵白杨树(散文)


作者:劳神 秀才,2017.8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545发表时间:2022-09-04 15:32:25


   不久前,外侄给我传了几幅照片,我才知道村里那棵大白杨古树已经轰然倒下,寿终“圆寂”了。
   世间万物有生必有死,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村里那棵白杨古树的逝去,却让我久久沉浸在失落和伤感之中。
   其实这棵白杨古树在几年前就已经落叶干枯,我还拍了照片留存纪念。村里顾及树下房屋和行人安全,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剔去了白杨树的枝丫,留下光秃秃的双叉躯干倔强地挺立着。从图片上看到,倒在地上的白杨古树躯干底部撕裂破碎,木质已经枯朽,居然还强撑了这么些年!
   据地方志古树名录记载,我们村里这棵白杨树属于毛白杨。此类速生树种的最长寿命在200年左右。村里这棵大白杨树到底生长了多少年?史料没有记载,村里也没有人说得清楚。我最近问过95岁高龄的父亲,他记得小时候看到的这棵白杨树,就已经是几个人牵手才围得拢的古树了。由此推断,这棵白杨古树可能已经达到高寿了。
   历经多少风雨雷电,白杨古树傲然如磐,绽放着生命的激情。在大办钢铁的年代,村里很多大树被砍伐,投进了一座座炼钢炉化为灰烬。不知是人们动了恻隐之心,抑或是古树保护政策的尚方宝剑显了圣,总之这棵白杨古树被幸运地保存下来,成为村子里一道最古朴的风景。
   我们村里这棵白杨古树,不像高原上的白杨树那么钻天笔直,也不像戈壁滩上的胡杨树那么婆娑醉美。这棵白杨树躯干长到四、五米高就开始分叉,两股主叉上又长出若干大大小小的虬枝,它们较着劲儿恣意横生,撑开了直径10多米宽幅的树冠。酷暑盛夏,白杨古树像一把巨伞罩在高家坝上;严寒季节,白杨古树黑黢黢的裸枝秃丫迎风摇曳嘶鸣,满目沧桑。
   护佑着一方水土,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白杨树,是我们村里最后一棵古大树,也是村里的地标树。方圆几十里地的人有可能不知道齐心村,但一定晓得大白杨树。
   寒冬腊月,外出谋生的人们在回村的车上,远远看到那棵大白杨古树,就巴不得一步跨进温暖的家。在他们的心目中,大白杨古树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大白杨古树不仅见证了村里古往今来的世事变迁,也陪伴我度过了喜怒哀乐的成长岁月。大白杨树下有摆不完的龙门阵,有忘不掉的乡情,剪不断的乡愁……
  
   二
   大白杨古树生长在村里的中心地带高家坝。
   常言道,树大招风。过去有人认为,是大白杨古树给高家坝上招来了一方风水。仅仅在民国年间,大白杨树附近就出了几家地主和几个国民党地方官员,一度时期火了高家坝,也羡慕了全村人。
   世事无常态,风水不常在。在新中国诞生初期,人民政府清匪反霸斗争的浪潮涤荡着国民党的残余势力。高家坝上的几个地主和国民党官员,被押解到大白杨树旁边公审后,就地枪决了。后来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次运动中,这些地主和国民党官员的遗孀又成了贫下中农批斗的对象。上世纪70年代初,路线教育驻村工作队还在大白杨树旁边办起了阶级教育展览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决定给全国地主富农摘帽。当时贫下中农思想一时还转不过弯。
   村里有个地主子弟名叫李宣,在生产队里干活从不偷奸耍滑。诸如生产队建房筛石灰,春耕季节下水田推草皮(肥泥),深更半夜守水灌田等重活苦活,李宣都任劳任怨干到底。
   县里的驻村工作队将李宣推荐为劳动模范。在白杨古树旁边的操场上,李宣跟贫下中农劳模一起走上大会主席台,在上千人羡慕的目光中,光荣地接受劳模奖状和奖品。
   那时村里最高的劳模奖品无非是蓑衣斗笠和锄头之类,现在看来好像不值钱。可是在大集体年代,不少农户还要靠信用社贷款才能买得回来这些东西。在地主子弟李宣看来,这奖状和奖品不仅是至高无上的政治荣誉,更是自己身份地位的改变!
   一个表彰大会,推出了一个特殊劳模。工作队抓住这个突破口,推动了摘帽工作的进展。
   当时,我在大白杨古树旁边的学校教书,工作队张队长安排我将地主子弟评上劳模的事写一篇报道。我把稿子分别投送到公社广播站、县广播站和《恩施报》。稿件很快被《恩施报》发表,随后县广播站也播报了。
   让我没有料到的是,投送到公社广播站的稿件居然好久没有播出来。后来我才知道,公社广播站的编辑收到稿件,心想那么多贫下中农劳模不报道,为啥偏偏报道一个地主子弟?那位编辑害怕犯路线错误,就把这篇稿件给“枪毙”了。
   几天后,公社广播站编辑看到上级媒体都采用了这篇报道,那位编辑就拿着被“枪毙”的稿件去请示公社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委员批评广播站编辑说,上级的广播、报纸都采用了,我们还是老眼光看不清主流,像小脚妇人一样摇摆不定!后来那位宣传委员在恩施报社《学习通讯》刊物上针对这件事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说:“……从这篇稿件的一压一登,反映了我们基层宣传工作者对党的政策学习和理解不深不透,思想解放还存在很大差距。”
  
   三
   俗话说,人老成精,树老成神。鄂西南边陲深山的少数民族群众,自古以来不仅崇敬本民族的图腾,更敬畏神灵,甚至达到迷信的程度。
   在人们看来,大白杨古树采百年天地之灵气,受百年日月之精华,是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化身。
   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的生日,六月十九是观音得道之日,九月十九是观音坐莲台的吉祥日。每逢这些日子,远远近近的民众前来给白杨古树披红挂彩,进香祭拜,祈福免灾,寻药治病等等。就连平时婆媳之间、妯娌之间、邻里之间不睦,也要到白杨树下赌咒发誓,求神断理。
   村里的高中毕业生孙先茂跟着蒲老中医在村卫生室学医。村卫生室就在白杨古树对面,中间隔着一条马路。孙先茂经常站在村卫生室门前,看着求神药的人们在白杨古树下争先恐后剥树皮,拔野草,而前来卫生室求医问诊的人却寥寥无几。
   眼看着古树粗糙的树皮和树下的野草被人们当做神药取走,身为医生的孙先茂心里不是滋味:病人喝了这些树皮杂草,只能在心理上得到暂时的安慰,疾病并没有得到治疗。孙先茂由此看到了农村医疗水平还满足不了群众需要的现实,懂得了医生悬壶济世的职责所在。
   他除了跟蒲老中医刻苦学习望闻问切诊病,死记硬背汤头歌诀等基本医疗技术,还潜心钻研那本厚厚的《黄帝内经》,遇到深奥难懂的问题反复向蒲老中医请教,师徒俩人常常为某个疑难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蒲老中医看到这个弟子不但在医术方面肯学肯钻不盲从,而且人品好,有医德,是个可造之材。蒲老中医不光把自己的医术毫不保留地传给了徒弟,还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徒弟。
   蒲老中医去世后,孙先茂干脆把村卫生室搬到白杨古树下面,人医和神树成了隔壁邻居。这时孙先茂的中医医术已经小有名气了,不仅在本村,周围好些村的人也慕名前来大白杨古树下请他治病。但孙先茂不满足现有水平,自费到市卫校进修了西医业务,在中西医结合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少数贫困村民由于缺钱治病,往往把小病拖成了大病。2002年春天,大淌村一位姓黄的农民背起老父亲走了10来里路,来到白杨古树下求“神药”医病。原来他的老父亲得了肺病没钱治疗,眼看越拖越严重了。看到身无分文的父子俩,听着老人的痛苦呻吟,再看看老人的儿子脚上被偏耳草鞋磨起的血泡。孙先茂先给老人打针服了药,安排老人在卫生室住下来治病,还免费招待父子俩的生活。一个疗程以后,老人病愈出院,100多元的医药费挂在了账上。后来老人的儿子上山扯黄枸皮卖了钱,才补交了这笔费用。
   对一时掏不出钱治病的村民,孙先茂常常是先治病后给钱,一个小小村卫生室常年赊欠挂账达到2万元左右。
   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和小孩遇上生病常常出不了门,尤其是夜间生病求医更难。孙先茂常年坚持送医上门,无论是本村还是相邻的几个高山村,无论白天夜晚,随喊随到。
   乡村土路坡陡弯急路面狭窄。孙先茂骑着自行车出诊,每逢遇上天雨路滑,还得把自行车扛在肩上。后来他买了一辆摩托车,常年奔波在送医上门的艰辛路上。2003年1月,《恩施晚报》记者采访报道了被村民赞扬的好心医生孙先茂。
   孙先茂自己患有比较严重的高血压,长期得不到休息和治疗而积劳成疾。2013年农历10月,进入不惑之年的孙先茂突发疾病溘然长逝。
   噩耗传来,远远近近的村民们冒着严寒前来为他们的好心医生送行,为他举行了最热闹的葬礼。
   孙先茂英年早逝,妻子和女儿继承了他的事业。
  
   四
   我家离大白杨古树的距离最远,我和大白杨古树的情感很近。
   我5岁才勉强走得路,却很渴望读书。入学之前我经常用火石(木柴燃烧的黑炭)在板凳或板壁上学写字。初次上学读书,已经是一年级下学期了。记得第一天上学,我跟着湾里的大同学一起爬上屋后面的大山,远远看到了高家坝上那棵大白杨古树。听说大白杨古树下边的老屋基就是我们的学校,我很高兴看到了读书的希望。
   过了10多年以后,我去大白杨古树旁边的学校报到当民办教师。我爬上屋后面的大山,远远看到高家坝上那棵大白杨古树,顿时油然而生自豪感。庆幸自己从事了太阳不晒雨不淋的教书育人职业。
   我任教的初中班教室就在学校丁字楼顶头。学生早自习时间,我经常站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望着大白杨古树出神,在心灵上跟大白杨古树对话,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如此年复一年,每当听到风卷白杨树叶“哗啦啦”如涌波涛,我的热血也跟着沸腾起来,似乎看到了光明的前景;每当看到风卷白杨树叶纷纷扬扬飘落的时候,我的心情也会因为前途渺茫而惆怅……
   看露天电影,是我小时候的主要文化娱乐生活。每次放映的傍晚,我爬上屋后面的大山,远远看到高家坝上那棵大白杨古树,就免不了一阵狂喜。起先看电影是在大白杨树旁边一家四合院里。宽敞的院坝架着放映机,正屋的檐上悬挂着雪白的银幕,院坝里黑压压地挤满了人。
   电影一结束,人们潮水般地涌出院坝,一棵棵杉树皮火把“呼呼呼”地舞起来,一束束火焰划破了漆黑的夜空。流动的杉树皮火把从大白杨树周边向四面八方漫延。站在高处望去,一条条火龙向远处滚动,渐渐浓缩成星星点点的“烛光”。这幅充满原始野性的乡村夜景,几十年来时常在我眼前回放。
   后来白杨古树旁边新建了学校,电影放映场从四合大院转移到学校大操场上,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露天电影。从此,大白杨古树就一直陪伴着我们看露天电影。
   乡村看露天电影,有时看着看着忽然下起了雨。要是雨下得小,是没有人愿意退场的;要是下大雨,就得另约时间放映了。有时候,我们汗流浃背赶到放映场,场坝里黑灯瞎火,也没听到发电机的轰鸣声,原来这次放映被取消了,人们还是聚集在场上眼巴巴地等候。不知过了多久,近处的人呵欠连天,骂骂咧咧回家睡觉去了,只有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不到黄河心不死,等到彻底没戏了才离开。
   夏秋夜晚,男人把孩子托在肩膀上打马马肩,成群的蚊子叮在大人身上,叮在小孩屁股上。大人看入了神不觉得疼,孩子被叮得嗷嗷叫。女人在旁边挥舞着棕叶刷子或树枝给大人小孩驱赶蚊子。
   冬天夜晚,高家坝上的“搂胯风”不停地扫荡在操场上,见缝插针往人群里钻。我们把双手拢在袖筒里,一个劲地跺脚,还是冷得直发抖……
   那时乡下没电,放映员用一根绳子绕在发电机的传动盘上,使出猛力一拉,发电机就“啪啪啪——嗡嗡嗡”地响起来,发电机一响,电灯泡一亮,场里的大人小孩都欢呼雀跃起来……
   一转眼又逝去了30多个春秋。几年前我回到村里,看到苍老的大白杨古树更多了些朽枝败叶,古树下的环境已时过境迁。
   大白杨古树旁边的露天电影很少看到了,古树旁边的学校也撤并到别处去了。
   柏杨坝是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故乡,原村小教学楼成了龙船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辅导基地,学校操场也成了村民们跳广场舞的地方。
   随着新一轮扶贫工程的推进,白杨古树下的泥结石简易公路变成了主干支路联网的水泥公路,公路两旁四季葱茏的桂花树行间,架起了一棵棵太阳能灯架,沿着公路边新建的楼房鳞次栉比。金桂飘香的季节,路边的庄稼和果园成熟了。只可惜,从此再也看不见村里那棵魂牵梦绕的大白杨古树,再也看不见那一把巨大的“伞”……
  

共 48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用细腻的笔墨,从“我”的口中,叙述了对一棵白杨树的情怀。不久前,外侄给我传了几幅照片,我才知道村里那根大白杨古树寿终“圆寂”了。白杨树的倒下,令我悲伤不已,我不禁想起和白杨树有关的故事。白杨树是我们村里最古老的一棵树,也是我们村里地标树。在方圆几十里闻名遐迩。它保护了一方水土,陪伴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在树下,枪毙过地主和国民党反动官员,也见证了地主的子弟改邪归正,成为村里劳动模范颁奖的时刻;古老的白杨树在村民眼里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是村民祈福安康的神树。在树下,民间名医孙先茂曾悬壶济世,把自己的中医医术无私地奉献给了村民,用高超的医术救过很多村民的命,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白杨树也见证了老中医的高尚医德;而我,和白杨树的感情更深,因为小时候白杨树下就是我们的学校,看到白杨树,我就看到了读书的希望。10多年后,我去大白杨古树旁边的学校报到当民办教师,远远看到白杨树,我就会有种自豪感。我经常站在教师外的走廊上,白杨树诉说我的喜怒哀乐,看到它心中百感交集。小时候,白杨树陪伴着我看露天电影,在春夏秋冬的夜晚,我在看电影中得到了精神快乐。如今,再也看不到那个魂牵梦绕的白杨树了,心中留下的是关于它的美好回忆……散文通过叙述一棵白杨树的回忆,描述了古老的白杨树给世人带来的快乐时光和美好回忆。散文语言朴实,借物抒情,抒发情愫,情节生动,故事感人,贴近生活,引人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905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2-09-04 15:35:40
  问候老师,写作快乐,初秋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2-09-04 15:36:05
  欣赏老师很有生活底蕴的佳作,为佳作点赞!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22-09-04 15:36:31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4 楼        文友:劳神        2022-09-04 15:45:09
  多谢刘老师辛苦编发和精心撰写的编按!遥祝秋安!
5 楼        文友:林火杉        2022-09-06 08:31:43
  又读老师大作,欣赏!
时光煮酒但求微醺,文字烹茶半苦半香。律己守正于先,雅俗皆品各半。一诗如梦,已忘却花香隔年。
6 楼        文友:劳神        2022-09-06 08:39:01
  谢谢林老师留墨点评!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