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大山中的奇葩(散文)
我生活的大山是生动的,富有的,更是灿烂的。因为有一朵不凋的奇葩。这朵奇葩名叫柯来彬,他是一位用笔墨为大山涂彩的人。
一
《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幅画的名字。我虽不懂画,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还是有些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这幅画有姊妹篇,为横、竖两幅。
横幅,多枝临风摇曳,叶片大小相间,阴阳之处墨颜浓淡相宜,荷花为深红、浅红两种,迎着太阳开得峥嵘。还有几朵含苞待放,翘首迎风。荷塘下面来往穿梭的游鱼清晰可现。一只水鸟立在枝头,似乎陶醉的样子,一幅动态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竖幅,一枝临风不染的白荷释放出俊逸不屈的风骨美,壮烈而圣洁。白荷清新淡雅,荷叶层层渲染,描绘阴阳向背。婷婷玉立于荷塘中,意率笔纵,机趣自然,逐入禅境。
那一片亭亭出水的红荷,挨挨挤挤,风吹叶晃,朵朵摇曳,烂漫多姿,阳光普照,眉笑颜开。一片到一片片,从少到多,由远及近地一下子全部映入你的眼帘,此情此景,渲染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来。
《映日荷花别样红》是柯来彬先生所绘《荷花》组图中的其中一幅,除了这幅图外,还有《韵荷》《暮春荷花》《浅浅秋月荷》《连年有余图》等。品赏这些作品,用墨泼洒有度,挥洒自如,淡者如烟,浓似烈焰,荷叶水墨交融,浓淡适宜,欣赏一叶已觉满纸烟云;润色大气磅礴,数朵盛开的荷花,不仅是“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写照,还是亭亭的荷叶和幽幽荷香的强劲生命力的象征。
令人震撼的是,柯来彬先生这组《荷花》图竟然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列为当代国画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其价值也在当代“荷花图”中无与伦比。柯来彬何许人也,说出来也许你都不信,他是葛公镇悦民村的一位普通的农民艺术家。
他是画荷的高手,但他所生活的环境是大山,没有荷塘,不见荷开。为什么他这样钟情于画荷?他说,他想把荷移植到大山里来。多么美好而浪漫的情思啊,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的创意不会拘泥于眼下。我对这种情怀,越发产生敬佩之意,因为他用浪漫来写意大山的生活,改造我们的所见。
二
我知道柯来彬的名字,是在33年前。1989年,他的女儿读初中,有一次,我在房间里练毛笔字,他的女儿送作业本到我房间时,丢下作业本,聚精会神地站在一旁看着我练字,我问她会吗?她摇摇头说:“我不会,但我爸爸是书法家,我爸字写得可好呢。”“你爸爸是书法家?”我不太相信,方圆几里内,从没听说过有一位书法家,我对着她笑笑说:“你这个周末回去,叫你爸爸给我写一幅字,可好?”“嗯,好!”她转身跑了。
到了周一,她果然送来一幅字,展开一看,是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开卷即感光彩夺目,耳目一新。小楷行书,其字体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游龙蛇舞,纵横自如。清新飘逸,儒雅风存。飘而不散,逸而不漫,儒而不柔,雅而不弱,融合通汇,出神入化。我拍手叫好。只可惜葛公小镇没有表字的人,我只好找来订书机,把作品直接钉在房间墙上。宣纸很薄,生怕风吹下来,四周密密匝匝订了许多钉。从此,柯来彬的名字留在心间。儿子读小学前,背诵的第一首启蒙诗,就是这首《山行》。
1994年,我调到东流七里湖中学。两个月后,我突然想起那幅字,专门打车回来取,但早被新入住的老师扯掉了。那幅字陪伴我多年,倍感惋惜。好在已烙印我心中,成为永恒的记忆。
2020年,葛公镇镇府准备出版一本《葛公故事》,以此来宣传葛公镇,彰显古镇葛公的文化底蕴,我被安排做副主编,启动会上,有十来个人,其中有一个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70开外的年纪,高瘦个,头发凌乱,脸上皱纹密布写满沧桑,一身黑色便装,有点皱,有点旧。一副农民的打扮。我问文化站陈站长他是谁,站长告诉我,他就是柯来彬。我听后一怔,这就是我一直仰慕的书画大师?想像中,他应该是西装革履,长发飘飘,见面,才发现与艺术家的派头相差甚远。
他不出名,但他的影子一直活跃在我的脑海。不薄人情,用自己的创作来与人交往,他意识里,注定了是一种回报,这种回报,赢得了创作上的丰收。
三
带着好奇,我开始了解他。
柯来彬先生1948年农历10月出生于葛公镇悦民村一户农家,家境十分贫寒,父母都是忠厚老实、勤劳朴实的庄稼人。从小,柯来彬对书画就表现出了不同常人的痴迷。那时候,经常有城里画家到乡下给老年人画肖像,他就悄悄地跟在后面偷着学,一笔一划记在心上,常常是忘记了回家吃饭。回到家里,就学着用铅笔在普通白纸上比划着,看到堂间后墙上贴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画像时,就开始模仿起来,那时也不知道这种画法是素描还是速写,反正画得象就可以了。一次他把画好的几张伟人像给父亲看,父亲觉得很象,就把那几张像贴到中堂上了,柯来彬高兴得不得了,非常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柯来彬先生爱好书画,加上天赋悟性,很快就领悟了书画的奥妙精髓,一路走来笔耕不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擅长书法、绘画,工笔细腻精湛,形象逼真灵动、栩栩如生,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
1972年柯来彬先生招工进了池州地区水泥厂,该厂座落在风景优美的池州市齐山脚下。开始几年,柯来彬一心一意地扑在工作岗位上,无心绘画写字。后来,接触到了贵池城里书画界很多朋友、老师,如陈志精、罗和平、徐华翔、宋江等,他们经常在一起进行书画交流、学习。这一切又重新勾起了柯来彬对学习书画的强烈兴趣。那时年轻,精力旺盛,学习不知疲倦,晚上常常学习到深夜。因家里贫穷,读书少,这时年轻的柯来彬深深的渴望把曾经耽误的时光补回来,让自己的知识水平得以提高和升华。
1985年,厂领导见柯来彬先生热爱书画,将来,厂里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就推荐他参加了安徽省艺术函授书画班学习。学习时间三年。三年里,柯来彬非常珍惜这个机会,每天泡在画室里,要么钻研绘画艺术理论,要么泼墨勾勒,下水作业。经常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合作。三年里,受益匪浅,并得到了书画大师兼校长郑伊农的指点,绘画水平突飞猛进。
1988年因母亲病重,为方便照顾母亲,柯来彬先生从池州水泥厂调到离家较近的洋湖供销社工作,没干几年,洋湖镇供销社因效益不好,职工纷纷下岗自谋职业,柯来彬生活由此陷入低谷。
生在农村,柯来彬作为一家之主,全家的顶梁柱,万般无奈,只好回到家乡,回到悦民村帮助妻子耕耘几亩责任田。因此,他开始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用他的话说,孩子读书,绘画写字挣不到钱,还不如回家帮助妻子种点粮食实惠。
不过,回家务农这段时间,柯来彬先生从未放下手中的画笔。农闲时,一个人,到山边,观察竹子,野花。到河边观察鱼虾的活动规律,到荷塘观察荷花的形态,一蹲就是一整天,有人说他是花痴。画痴,他笑笑,不说什么,遇到懂行的人,他说:“暴风雨来临的时候,竹子是什么样子;初升的太阳,照射在竹林中,竹子是什么样子,只有胸有成竹,笔下才栩栩如生。”“为什么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只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心有花样,才能画出不一样的风采。”白天在田地里劳动,晚上回来绘画,或琢磨绘画理论,经常在画桌边睡着了。这期间,柯来彬创作了大量作品,荷花系列、竹系列、菊花系列、鱼虾系列、鸟系列、牛羊系列、丰收系列等等,这些是从土地上刨出来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每件作品都渗透着柯来彬先生的心血和汗水。
生活的艰辛赋予了他创作灵感,勤奋让他出类拔萃,感悟生活,让他的作品有了深邃的意蕴,不辍笔墨,使他有了丰厚的人生。
四
柯来彬先生带着这些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书画展览,想不到,频频获奖,频频获得荣誉。作品编入多种画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农民书画爱好者,竟然成为“书画大师”,获得国家顶级殊荣,获得的奖励和荣誉令人不可思议。
2016年11月,经中书协、中美协、中文联严格审核决定授予“国家一级书法师”称号。他的作品出现在很多美术馆花廊里,赢得了太多的殊荣。我看完他的证书,一个个头衔,一个个荣誉,就像一朵朵花,缤纷多彩,耀眼生辉。
面对一系列成绩和荣誉,他不重名利,看淡物质,其朴实低调的作风,踏实平和的生活态度,亲民的作品价格更是受到收藏爱好者的一致推崇和爱戴,是收藏爱好者眼中名副其实的“德艺双馨艺术家”。
当书画家成名之后,若与经济挂钩,办艺术班,是很容易爆富的,我调侃他,是最穷的艺术家。他总是笑笑说:“旨在传承传统文化”。他在洋湖镇开了个“书画工作室”,几年下来,还是一辆破摩托车“咔咔、咔咔”,今年74岁了,精神却很好,依然骑着摩托风里来雨里去。据文化站陈站长介绍:柯来彬先生,现在依然坚持创作,而且作品越来越好。我调侃到:“哪天我也去找柯老师索要一幅收藏”。
柯来彬先生,乡土书画大师,植根于农村,植根于大众土壤,便是大山深处,山旮旯里一朵璀璨的奇葩。
我这样赞美他,他欣然接受。他说,我就是大山里的一朵奇葩,奇葩总有凋谢时,愿与大山老去,一生有画相伴,足以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