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看点】遇见《拉瓦锡》(随笔)

编辑推荐 【看点】遇见《拉瓦锡》(随笔)


作者:王菊梅 童生,579.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61发表时间:2022-09-06 08:35:48
摘要:人生,总有遇见,一些人,一些事,给我启发,催我上进。如今,人到中年,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我感谢曾经带给我影响的人,还有写出这些影响的书,279年前出生的拉瓦锡,便是如此。

【看点】遇见《拉瓦锡》(随笔) 有人说,生命中总有一些遇见,或为引导你,或为启发你;遇见不同的人,遇见不同的书,或为启迪你,或为引领你。而我以为,遇见《拉瓦锡》这本书,正是如此。
   15岁,我进城插班上初三。新学期,学校开了一门新课程——化学。之前,我一直存在偏科问题,除了语文成绩不错,其他科目总在及格线之下。只是,未曾料到,新学期开设的这门化学课,让我颇感兴趣。
   记得那时上化学课,老师每隔几天会向我们演示一个小实验,比如磷的自燃,氧气的促燃等等。偶尔她做试验时,也让成绩好的同学上讲台,做一点辅助工作,令我很是羡慕。
   某一天,她在讲氢和氧这两种元素时,说到了一个外国人的名字,一个名叫拉瓦锡的发现者,说他是迄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化学家。
   彼时的我,年少且孤陋寡闻。第一次在化学课堂上听闻一个陌生的外国人名字,已是好奇心徒增,更不必说他又是基础化学的奠基人,怎能不令我向往呢?
   其时,在我的日常学习中,除了课本和小人书,所谓的课外书,不过是哥哥们看剩下的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小说,至于外国名著则从未涉猎,因此,对于像拉瓦锡这样的伟大人物,内心的崇拜可见一斑。
   真是“无巧不成书”。那年冬天年末的一个周末,我和姐姐去新华书店买日历。进到店中,她巧遇熟人一起聊天,我则漫无目的地浏览书架上的书。突然,一本名为《拉瓦锡》的书映入我的眼帘,迫不及待中,催促店员速速取下。
   那是一本黑色封面的书,作者是凌永乐。封面为拉瓦锡的一张卷发贵族肖像照,正下方是拉瓦锡三个大字和英文字母拼写,底部为出版社的名称,除了这些字体和肖像为白色镂空体外,其余的皆为黑色。
   时隔多年,之所以对这本书的封面印象深刻,缘于它那与众不同的黑色。八十年代初,书稿的封面虽不像现如今的书籍,设计缤纷色彩,线条艳丽。但主流方向多以白色或浅色基调为主,意外出现一本底色纯黑的“另类”封皮,在我看来,不是个性张扬,便是标新立异,仅仅一瞥,便足以吸人眼球。更何况,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我无限敬仰的顶级化学家。犹如无妄之福,突然从天而降,央告姐姐必买不可。
   那个周末的晚上,一个年少的小姑娘,就这样沉浸在拉瓦锡的世界里,沉浸在那本黑底封面的人物传记中,生平第一次走近这个频繁出现在化学课本上的人,如饥似渴地找寻我想象中亟待确认的某个答案。
   原来,我以为他只是氧和氢的命名者,是“元素”一词的定义者。却不知,这个出生于法国贵族家庭的少年,在20岁便取得法律学士学位,成为律师。46岁发表了第一个现代化学元素列表,列出了33种元素,提出了规范的化学命名法。凭借自己执着勤奋的精神,他把处于混乱状态的化学发明、发现,整理得有条不紊,为现代化学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撰写了现代教科书《化学基本论述》。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给人类最重要的贡献——否定了燃素的存在。从而,推翻了统治欧洲近一百年的错误燃素说,揭示了氧气的本质,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倡导和改进了定量分析方法,并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
   然而,这个世间少有的翩翩公子,这个被人们尊称为“近代化学之父”的人,最可悲的却是,在其充满荣耀与悲哀的一生中,不仅被后世喻为商界loser,还由于包税官的身份,得罪了某个同行,在不稳定的法国政权大革命斗争中,最终被这个怨敌送上了断头台。
   没有人知道,正是在那一夜,在《拉瓦锡》的唏嘘感叹中,一个严重偏科的女孩,从内心深处投下了对这位化学奇才的敬意,也在不经意间,激发了她对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动力。
   后来,上了高中,化学,一度成为我的骄傲,再后来,选择理科的我,更是将化学成绩保持至年级领先。
   高考结束后,情非所愿地进入一所卫校就读。入校不久,才发现自己所学的检验专业,在未来的课程设置中,将开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化学科目。
   卫校三年,常常感叹自己幸亏化学成绩略占优势,否则,哪有机会与那些录取分高出我近30分的学霸同学一起PK专业?看来,看似阴差阳错不得已学了检验,事实上也算歪打正着撞对了运气。
   只是,当时并不知道,这些冥冥之中的安排,是不是来自于最初对化学的好奇兴致?是不是来自于遇见《拉瓦锡》的那个夜晚?是不是由此成全了自己并不看好的检验专业?
   多年以后,当我终于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所学,对不同检验数据加以分析和比较,从中发现问题;终于可以选择一些关键数据跟踪实验进度,作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时,会在某一时刻,冷不丁跳出那本传记,跳出书中曾记载的某个试验,或者某个相似的细节。
   由此,便从心底由衷感慨,年少时与《拉瓦锡》的那次相遇。
   如今,人到中年,偶尔在恍惚间,眼前会幻化出二百多年前一个化学家无惧生死的科学分离试验——生前和刽子手约定自己头被砍下后的眨眼知觉试验。
   一个名叫约瑟夫•拉格朗日的科学家——“砍掉他的头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是再有一个那样的头可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的惋惜声。
   那是对一个献身科学试验的勇者,在最后“疯狂”中的佩服;那是对一个毕生热爱化学的泰斗,在生死抉择时的敬仰。
   如今,当我回看自己在专业领域里的点滴收获时,有时会想起一个人,想起那个人于我的引领。而这种引领,最早应该追溯到那本名叫《拉瓦锡》的书。
   从好奇到追逐,从探究到执着,关于这本书的影响,早已深入脑海。它给我力量,催我奋进,指引我在此后近40年的学习和工作中,学会用严谨的态度,去思考和统计分析,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总结和判断推理,由此,实现了自己对职业的最大尊重。
   原来,少年时代遇见了化学课本,便遇见了《拉瓦锡》;遇见了成年后的职场优势;遇见了医者之路上服务社会的我。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

共 23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句话,一本书,一个人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忘记这是谁的名言了。但是,今天却在这篇随笔中找到这句名言最好的注释。作者在少年时原本对化学并不怎么感兴趣,甚至感到枯躁无味。偶尔在一次化学试验课上听到化学老师提到了一个名叫拉瓦锡的外国人名字,从而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后来考是医校,也是由于化学成绩优秀的原因从事了医学检验学科,并在这一领域内出人头地。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2-09-06 08:54:52
  一篇很借鉴意义的随笔佳作,欣赏了,问候王菊梅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王菊梅        2022-09-06 13:03:51
  感谢社长不辞辛苦清早编辑拙文,很久没在平台写文了,有些生疏了,见谅!
2 楼        文友:油心廿        2022-09-10 15:15:28
  您得感谢有一个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您的感谢您自己的努力!
   您的感谢永恒的学习追求行动!
   为您的一直努力追求也行动着!
回复2 楼        文友:王菊梅        2022-09-11 14:15:07
  我得感谢你给我的评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