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神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神舟】闽地的腔调(散文)

精品 【神舟】闽地的腔调(散文)


作者:长弓珀尔 布衣,214.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76发表时间:2022-09-06 11:10:45
摘要:对闽剧艺术家们的采访感悟

【神舟】闽地的腔调(散文) 二十多年前,当我来到福州时,就被它的方言——福州话给震惊了:两个老太太在街边用福州话在“吵架”,她们“吵”得像炒豆子般噼哩啪啦,但脸上却带着笑。我心想,这里的人真不好惹,连老太太都这么大模大样地在街上吵架。过后,我把她们“吵架”的话模仿给本地的同事听,同事听了哈哈大笑说,她们不是在吵架而是在聊天。聊天像吵架,真难听——这是我对福州话的第一印象。作为一个有一点儿语言天赋的人,我非常喜欢学各种不同的方言,但因了不好的第一印象,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抗拒学福州话。
   谁承想,二十多年后,我因为工作关系,开始学习福州话,接触到用它演唱的戏曲——闽剧。今年初,由于要做一个闽剧的系列片,我开始了解闽剧——福建的地方戏之一。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经过多年发展,闽剧在辛亥革命后,进入兴盛时期,涌现出众多班社及有“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它是闽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是福州方言的活化石,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这些看起来很是悠久且高大上的介绍,让我有些云山雾罩,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现场去看一场闽剧来得实在。在同事的推荐下,我去剧场里看了传统经典闽剧《梅玉配》。
   原以为会在剧场里睡着,没想到我竟然完完整整看完了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深为折服,尤其在剧中扮演主角的闽剧表演艺术家林瑛,她精湛的演技,多变的唱腔和道白,让人物熠熠生辉,让人叹服。于是,在演出后,经人引见,我拜访了林瑛老师。
   让我惊讶的是,林瑛老师已经年过七旬,但是在舞台上依然光彩照人,舞台下开朗大气,一点不像古稀之年的老人。这次的演出是她时隔十六年之后,再度踏上舞台表演。她10岁开始学戏,如今是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主攻青衣、花旦。六十多年的艺界人生,她经历过闽剧的兴衰起落,被称作“闽剧的女儿”。
   林老师说,她从小就爱看戏,当戏曲演员是她的梦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闽剧进入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剧目。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闽剧给当时的福州人民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慰藉。其时,年仅十岁的林瑛考进了福建省闽剧院,开始了演员生涯。她师从当年的闽剧大师黄荫雾、陈平、郑奕奏、郭西珠等人,博采众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唱腔、道白。
   林老师不止一次提到“道白”是闽剧里最为重要的一环,道白说得好不好,是检验一个演员功底好不好的标准,这不仅要求演员的福州话要讲得标准、地道,而且说出来的话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活动。什么是标准、地道的福州话?那必须要有“虾油味”——福州人爱吃虾油,做菜时爱放虾油,吃菜时爱用虾油做蘸料,是必不可少的调料。有“虾油味”的福州话,就是福州人说的地道的福州话。但是现在能说有“虾油味”福州话的人已经不多了,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为了推广普通话,有关方面采取了一些极端的措施,使福州话成了上不了台面的语言,也给年轻一代一个认识误区——福州话是又土又俗又难听的方言——二十多年前的我也曾经这么以为。
   从闽剧开始,我一点点地接触福州话。我又找了一些林瑛老师的演出资料来看,其实,福州话唱出来也不是那么难听嘛,我想。这也是因为林瑛老师的唱腔优美动人,让人听之忘俗。1979年,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复排《梅玉配》,林瑛饰演好女主角之一沈红芳,首轮演出连演39场,场场爆满,自此奠定了林瑛“闽剧第一嫂”的地位。《梅玉配》原是京剧传统剧目,1918年,有着“福建梅兰芳”盛誉的闽剧泰斗郑奕奏先生首演闽剧版《梅玉配》,一百多年过去了,这部戏已经传承了七代演员,至今演出上千场,经久不衰。作为一出经典好戏,《梅玉配》入选了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人才培养项目等等。林瑛老师告诉我,今年新一代的《梅玉配》传承版也要上马了,我说演出时我一定到场观看。
   在做闽剧系列片的日子里,我走访了陈新国、陈乃春等闽剧名家,他们和林瑛老师一样,虽然早已年过古稀,退出舞台,但他们依然心系闽剧、心系舞台,在言谈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闽剧的热爱。当我问及他们对于林瑛老师的印象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大气,不仅是评价林瑛的表演,同时也是形容林瑛的性格。陈新国老师谈起了两件往事:一是林瑛敢承担责任,当年建闽剧艺术中心,钱不够,欠了开发商几百万没办法还,当时林瑛是院长,也为此发愁,四处“化缘”,过年的时候,林瑛和同事们正在食堂里吃饭,追债的开发商派代表来,林瑛见状,赶紧钻到桌子下面,难堪地逃过一劫;一是林瑛为了新演员能有机会出头,还不到四十岁时就退居幕后,全身心投入到剧团建设中,立志振兴闽剧,发掘和培养新人,院里的青年演员开始一个又一个地崭露头角,让一度低迷的闽剧市场重新活跃了起来。这么多年来,有很多人离开了这个行业,而她始终坚守在这个行业里,为闽剧奔走忙碌;行业里的人遇到什么事情,第一时间就想到林瑛,而她不管能不能帮得上忙,都会尽力去解决。“闽剧的女儿”,名副其实。
   转眼到了夏季,某天,林瑛老师打电话告诉我,他们正在排练传承版的《梅玉配》,我有时间可以去看看。我立刻约了摄像前往闽剧院。在排练场,我看到林瑛老师和《梅玉配》的原主演朱善根先生正指导年轻的演员们,两个年纪加起来超过150岁的闽剧大师,指导着一群初出茅庐的年轻演员,一丝不苟,严厉以对,演员们一点小毛病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和耳朵,动作不到位,就一遍遍地纠正,唱腔不到位,就一遍遍地示范,道白不到位,就一遍遍地练准。虽然排练场里有空调,但两位老人还是一头汗。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在采访中林瑛老师的学生、“梅花奖”得主陈琼说的一句话:戏比天大。因为“戏比天大”,林瑛老师会在脚趾骨折时,打了封闭,坚持上台表演,以致血染舞台;因为“戏比天大”,她会以身作则,培养出三位“梅花奖”得主;因为“戏比天大”,她和其他几位老艺术家在退休之后,依然退而不休,时时为闽剧事业奔走,为培养新生代而倾心相授毕生技艺……什么是应该要做的事情,在他们的心里,无论身处何处,自己都身负着传承闽剧的使命,无论怎么吃力,都要挑起这副重担。他们对闽剧的热爱,是对身后这座城市的热爱,更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这份热爱让古老的闽地的腔调,一代代地传承延续,永不消逝。
   拍摄结束,走出闽剧院,阳光依旧灿烂,未来可期。

共 25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刚听到聊天像吵架,语音似炒豆子般噼哩啪啦的福州话,让作者很是反感。没想到20多年后,因工作关系接触到福州话,接触到闽剧。经过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这才了解到闽剧和闽文化的宝贵,是福州方言的活化石,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曾产生了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接触到闽剧第一嫂林瑛老师,从她身上了解到只有带“虾油味”的福州话才是地道的福州话,也从她那儿领会到“戏比天大”的含义,以及由她而引发的为戏而产生的各种忘我精神和为艺术而献身的崇高品德。作者文笔流畅,叙事清晰,条理分明,意境高雅,堪称为一篇宏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佳作,推荐给文友们阅读。望长弓泊尔老师多多赐稿神舟,以壮神舟声色。【编辑:周世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913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2-09-06 15:47:25
  感谢长弓珀尔老师投稿支持神舟,您语言流畅文笔精湛的佳作令我赞叹,向老师学习了。期待老师创作更多好文佳作,多多投稿神舟,分享读者。问候老师!创作开心!
峥嵘岁月
2 楼        文友:琼奇一声        2022-10-12 21:14:39
  看了老师的文章,只听过福州方言的我对闽剧生出了浓厚的兴趣。有机会也去剧场看看听听。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