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在天柱山遇见马铃关(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在天柱山遇见马铃关(散文)


作者:姜光丽 进士,739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61发表时间:2022-09-06 17:34:04

美好的遇见,是每个旅人心中最久远的期待。在天柱山乡,我意外地遇见了马铃关,遇见了一群可爱的天柱山人。
   下午三点上饶市区出发,过铅山伦潭水库后,拐进叠石村参观,又“上七下八”翻了座高山,在傍晚的一片蛙声中,走访老源坞。晚上七点多,才到达位于高泉村的天柱山乡政府。吃晚饭时,得知第二天一早,工会组织全体乡干部攀登马铃关比赛,我立即眼睛发亮,举起双手大喊:“攀登马铃关,我要报名。”
   凌晨6点,我从住的民宿赶到乡政府,乡人大副主席徐诗霖从食堂跑出来,塞给我一个大包子和一个鸡蛋,赶紧上了车,十几分钟后,大家汇聚在浆源村。这里是车道的尽头,有一个中草药基地及生态康养中心,一管清泉在路边石臼上低吟浅唱,再往前,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在荒芜了的绿色梯田间蜿蜒。
   曙光初照,红旗飘扬,精神抖擞,整装待发。简单列队,拍照记录。书记出马,一声令下,志在夺冠的勇士们,如离弦之箭,向前奔跑。重在参与的我们,也不甘落后,一边轻松愉悦地谈笑风生,一边兴致勃勃地健步如飞。
   阳光照在山顶,空气湿润清新,山上树木繁茂,田里杂草丛生,涧水潺潺有声,满眼绿中穿行。
   据史料记载,古时从江西通往福建的道路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是由抚州市临川、黎川两县越东兴岭经杉关入闽,这条道路较为平坦,所以是古时人们常走的一条路线;第二条是经过鄱阳湖地区进入铅山县,再通过铅山县与福建省交界的分水关、马铃关等赣闽“八大关”进入福建省,这条道路较为便捷,且距离较近,因而也是古时人们常走的一条路线。
   在《铅山县志》中,列有温林关、观音关、分水关、桐木关、鸭木关、马铃关、云际关、火烧关,它们或为省界,或为县界,俗称赣闽“八大关”。马铃关和云际关均在天柱山乡,云际关已经损毁,而马铃关在“八大关”中保存最为完好。
   走上“羊肠小道”,才发现作为古驿道,路面其实不窄,只是被杂草占着,只留中间一条行人踩出的细线。阳光初照山尖,在山坳的晨曦中,冲关的队伍早已分成几个梯队,我走在第二梯队的领头,向前紧追不舍。
   这段路有点长,弯弯绕绕,通往山坳的尽头。走了很久,走完梯田,走进树林,再过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开始正式登山。
   山势陡峭。太阳还没照到这里,茂密的原始森林,光线有些阴暗。早起的鸟儿传来几声鸣叫。合围的枯木,倒在路边腐朽。鹅卵石铺砌的台阶,表面磨得溜光,缝隙长着青苔。涧水欢唱着一路相伴。年轻的天柱山乡党委书记纪念,看起来像是亲切随和的邻家女孩,她善意地提醒道:“大家注意安全。我每年都要爬几次马铃关,前后一共摔过两次。”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保存完好的古驿道不长,像是只为了留给后人一个追忆和怀想。再往上,是铺满枯叶的泥土路,脚踏沙沙有声,我们一步一步,和着涧水鸟鸣,共奏一曲清晨晓光曲。
   见半山亭,山路便已登一半。依山而建,木石结构的人字披瓦房,是2005年浆源人集资重修。亭子里面的木板上,写着捐款人的姓名。亭前,有小路下到涧边,供路人饮水洗漱,躲雨休憩。
   有人超越,有人休息,我们互相鼓励着,继续攀登。太阳穿过林梢,在路面洒下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光影。看见一处涧水的垂直落差高达五六米,便想到春天会是一个漂亮的小瀑布。
   “他们已经到了马铃关!”正爬着,两个村民从山上下来。随口一问,他们竟是属于福建光泽县的人,住在马铃关山顶上的村,在山下属于江西的浆源村打工,每天穿越马铃关口,往返于这条古驿道上。
   “加油!加油!马上就要到了!”草木茂盛,80度陡坡,举目四望,关和人在哪?如果不是听见伙伴们快乐的呼喊,谁也不知道上面还设有一个关口。这个马铃关,藏得可真深。
   偏偏,路边山坎有个塌方,新鲜的黄泥巴,又刚好堵住路边的一线山泉。黄泥被前人踩烂之后,这一段路,陡峭湿滑全占了。莫非是提前给我们预设的另一个关口。
   手脚并用爬上陡坡,还在摩挲着指尖上的泥土,猛一抬头,眼前豁然开朗——马铃关,敞开温暖怀抱,披挂千年风霜,就那样无言地,静静地,矗立在我的面前,矗立在两峰之间。
   马铃关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清咸丰三年(1853)重修。它坐东朝西,背靠闽西大地,俯瞰赣东群山,其西侧属于江西省管辖范围,东侧则为福建省管辖范围。百度资料显示,在天柱山乡政府所在地高泉村西偏南十几里,海拔700米,两边的山峰分别为海拔1065米和1395米。
   马铃关关口海拔660米,相对高度约30米,关口两侧山峰分别高1065米和806米。现保存下来的、呈南北走向的垒石关墙及沿山脊自然形成的关墙约160米长。关门为拱形门洞,由条石垒砌,保存较为完好。门洞宽1.7米,高2.9米,进深3.5米;靠江西方向的门洞略低矮窄小一些,福建一侧的门洞则稍高稍宽,观其结构是因为关门安装在福建一侧,故福建一侧的门洞需要加高加宽;江西一侧关门上方石匾刻有“马铃关”三个大字。关城石条上“马岭关”三个字依稀可辨,右上角还有一行竖写的“咸丰年”小字。
   穿过门洞,便进入福建地界。两辆摩托车停在关口边,应该是我们路遇的那两位福建村民的。再往前,有一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落款是“光泽县人民政府”。福建这边地势平坦,有新开的泥土公路,汽车可以直达。不过除了公路,其他还保留着原来的模样。涧水在路底淙淙流淌,大片梯田任杂草生长,田埂和路边,开满了紫色的娇艳的野花。太阳刚从峰顶露出万道金光,整个高山盆地安然静谧,像是还沉睡在千年以前的梦境里。
   历史上,马铃关不仅是赣闽边界的交通“瓶颈”,更是军事攻防的边关要塞。据《铅山乡土志》记载:“闽省出入,咽喉属铅。七关扼险,八寨备边。”在史料中记载:马铃关坐东朝西,背靠闽西大地,俯瞰赣东群山,如屏障般立于“鸡鸣两省闻”的赣闽之界,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上”之势。因此,在战争年间,这座关隘曾阻挡过千军万马。“因为地势险恶,从古代竖旗起义的饥馑乡民,到一腔热血鼓噪而起的苏维埃红军,多少次激战马铃关,血洒山林。”
   “古代这里一直有驻兵,东边山上有个跑马岗,南边山下有一棚二棚三棚,都是军队安营扎寨跑马练兵留下来的地名。”我一个人站在福建的地盘上,正左顾右盼,身边一位乡干部,主动给我当起了导游。
   长得英俊高大,穿着维保制服,拎着蛇皮米袋,装着长钳短夹。见我盯住他的手,就提了提袋子,笑着解释道:“比赛结束,沿途清理垃圾。”原来今天不仅是登山比赛,更是一次环保总动员。
   “发奖了!发奖了!”掌声和欢呼声,在马铃关下的山谷间回荡。传说是因为江西一侧几里远的山下有马队行走时,关口的守关士兵可闻马铃声,所以才叫马铃关,但我觉得更大的可能,应该是驻扎在这里的军队经常跑马练兵,马铃的叮当声传到山下,老百姓便习惯性地叫它马铃关。等到建设关隘时,就继续沿用这个名称,把它刻进石碑里。
   “你看见山螃蟹了吗?全身都是红色的。”
   “哪里哪里,带我去看看!”
   “就在下面塌方的位置,黄泥堵住了水路,积成小水窝,山螃蟹就在水窝里。不过,现在没有了,这么多人走过去,这么大的声响,早把它吓跑了。”
   坐在马铃关前,等待合影时,我听见身边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的对话。
   刚听第一句,我也想跟着去看。到了最后,只能一笑了之。
   下山路上,我忙着观景拍照,慢慢落了后。一位拿着柴刀的大叔,守在我后面,耐心地等着我。
   “你好,你也是乡干部,来参加这次比赛的吗?你负责断后啊?”我主动和他聊了起来。
   “我不是乡干部,我就住在下面的村子里。我在中草药基地做事。我们余总参加了比赛,我是来帮忙的。”余总是位美女,路上我听见有人喊过她。
   “以前没有汽车,去哪都是走路。我们天柱山、太源、篁碧的人,买卖货物,出门逛街,都走马铃关。去光泽一天可以来回,去河口要走足足两天。以前这两边山上,都是巨大的古木,一个人抱都抱不过来。”
   有资料显示,在马铃关周边,有香果树、红椿、长叶榧树等十余种珍稀树种,同时还有众多珍禽异兽活跃其间,如黄腹角雉、白鹇、猴面鹰、灵猫、娃娃鱼等。
   “我们天柱山乡努力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种生态粮,吃生态饭。除了这些珍稀动植物,山里野兔很多。在佛寨村,还能看见两只鹰,经常在天空中盘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看见年轻的天柱山人徐诗霖的眼中,充满了自豪和骄傲。
  
   2022.9.2

共 33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生动的叙述,厚重的内容,作者亲身的登山参观,再现了在天柱山马铃关的独特风景和历史人文,这是赣闽两省交界处的独特风景,作者攀登参观,乐在其中,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美的散文,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2-09-06 17:35:33
  优美的散文,再现了在天柱山马铃关的独特风景和历史人文。感谢赐稿,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2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2-09-07 17:19:01
  中秋来临之际,祝愿文友更上一层楼,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祝你满载而归
太行飞剑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