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飘零(散文)
下岗后的首次创业尝试,以失败而告终。为了尽快找到位置,摆脱困境,我开始了漫漫的求职之路。几经浮沉,屡遭风雨,两年后已是布满伤痕。而我的天空,仍未出现一抹彩虹……
一
最初的几个月我不知道是如何走过来的,我知道的是,不管你如何努力,眼前依旧是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我弄不明白,在企业几十年的工作,一直有声有色,井井有条,如今却是如此不堪?幸亏几本当年的札记,帮我在纷乱中渐渐捋出一些头绪.打开那一本本已褪色破损的笔记本,犹如在心头掀开一段沉重的历史。作为那段历史的主人公,一只漂泊的风筝,我从当年潦草匆忙的札记中,还能多少寻觅到那只风筝沦落的痕迹,嗅到它四面楚歌,心临深渊时的腥风苦雨……
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把我和城镇的一家家中介所、一个个劳务市场相联。(那时候中介机构盛行)。每天重复上演着从希望到失望的悲喜剧,我依然乐此不疲。全镇上以及城市周边的几十家中介场所是我经常光顾之地,连那些路旁水泥杆墙上张贴的招聘广告,我都要驻足观看,我在这里那里寻觅着,到处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我去过的中介机构,多以介绍体力劳动用工为主,其他偶见的一些“体面”工作大都含有“水分”。我曾看到这样一则信息:“某某报社唐山工作站聘编辑、记者。”我循着地址去后,又了解到隐晦的信息:求职者需先定出本报社二十五份报纸方可录用。这哪里是在寻编辑,明明在招营业员。无独有偶,在一家《大众阅读报》的招聘中,上演着同样的暗度陈仓的滑稽剧。
年届天命,又身体羸弱,未知水深水浅的我,每天被失望折磨的筋疲力尽。会在札记中“发泄”着:“真的很吃力,也很灰心,这条路走得通么?浩浩天地间,芸芸众生,各有归属,就没有我的立锥之地么?上天你有失公平啊。”也会在札记中我一片茫然:“找到一个准确定位,这是自己苦苦追寻的目标,却现实竟是如此残酷,几个月来悬空的感觉让我几乎忘记了踏实,都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我的出发地究竟在哪里?”
二
在近四个月的奔波中,我大部分都在求职的路上。风筝总有落地时,可我的下面是苍茫大海,哪里寻得到一块儿容身的绿洲!
记得我从事的最长一份工作,也就是两个月左右,那是在一家通讯公司做催费员。那时候手机固话都没有欠费停机一说,很多欠费用户需上门催缴。第一个月按时保量完成了任务,也许公司清欠办认为我能力还过的去,第二个月就给我分配了一些老赖客户。这一下出了难题,我死磨硬泡才完成了当月任务的一半儿,在与客户的沟通过程中,我发现不仅是客户的原因,公司存在着许多不透明收费.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当时的难题早已解决,可在当时,我却因此被淘汰出局。
也曾经遇见过一份令我心仪的工作——茶庄办公室主任.彼时国内流行茶道。茶庄作为生意场上老板的谈天说地之所,曾风靡一时。我欣然前去应聘。走进古色古香的茶庄,身着旗袍的服务小姐手法娴熟的给客人表演着茶艺,大厅里光鲜的货架,各色名茶琳琅满目,茶客们品咂香茗,一股幽香通过味蕾袭满全身……但遗憾的是,最终还是因年龄上的原因与该岗位失之交臂。是啊,谁不愿意招那些青春勃发的年轻人呢?我释然了。
面对求职路上的艰辛和坎坷,我也曾转换过思路,若是自己创办实体会怎样?事实上,这个思路是对的。几年后得到了验证,可当时却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未能如意。一则缺乏资金,二则可能选择的项目上还是不适合。我当时想办一个“文书服务部”,经营一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文体,亦或法律诉状的代写业务。这里有一个插曲:我曾根据下岗后自身的感受,写了一篇题为“下岗之后”的文章,被市里党报刊用。一时热血上涌,想沿着写作这条路走下去。后来又投过两篇,均石沉大海。生计事大,就暂时搁置了这个念头,自认为这方面儿有些优势,于是就有了办店的想法。或许是几十天的奔波中头脑渐趋理性的缘故,我谨慎的咨询了劳动局就业处的有关人员,果然他们给出的答复是要慎重,要在做好市场研究前提下进行。我细细忖之,终于打消了这个念头。
当一切的努力都化为泡影,我曾经想过走走关系,有一个亲戚是一家钢铁厂的书记,有一天我去单位找他,他看见了我,似乎已知来意。眼皮稍抬,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旋即他放下报纸,拿起了桌上的文件,旁若无人的看起来。我正要趋步上前,门外进入一工作人员在书记面前耳语了几句,此时,但见书记起身跟着工作人员出门。久等未归,我只好讪讪而回。
三
在混混沌沌的日子里,我这只漂泊的风筝几乎要落进尘埃。按着惯性,仍在循着未知的路线,探寻着出路。有时候,我叩问自己:像你这样的下岗人员,该有成千上万,有很多人都找到了位置,你若比他们,缺什么呢?扬长避短,找一找自己的长处.苦思冥想,灵光一现,犹如身在谷底,看见崖顶垂下的一根绳子--不是还有个文凭吗?何不去试试?于是,我怀揣着一张大专学历证,去市里的人才市场上碰碰运气。
来到人才市场,但见摊位布满,求职者更多。即将毕业来此求职的大学生很多,加上一些离职的公司职员、未就位的会计师、律师等,这里可谓“谈笑皆白领,往来无白丁”。而对这些精英,我一度有些自卑,但去过几次之后,心便坦然。经过努力寻找,居然有所收获。
这是一家很有名的保险公司,在国内排名第二。我应聘的职位是区域收展员,一个看起来很光鲜的职位。按招聘人员的解说,此职位包括两方面内容,收是收缴保费,展是拓展,意思很明确,既要收缴客户保费,又要开发新客户。实际上不得不说这个职位包装的很好,说到底还是推销保险。我不明就里,还以为我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在这里不妨多说两句,不是人家的局做的好,而是自己的幼稚所致。没有在社会中的历练,走些弯路不可避免。我的弯路,甚至在一年多后还在持续——不,确切地说,应该是遭逢噩运。
老实说,这家保险公司在所谓“企业文化”上,做的很成功,这是我毅然入职并在其后便情绪高昂的原因。但在札记中没有发现清晰的思想脉络,也探究不到促使我转变的缘由.只有这样寥寥几行:“对于我来说,今天是个好日子,是我去保险公司就职的第一天,上午八点三十分,由冯科长先讲了一下公司的管理,收展员的职责范围和作用。听来令人振奋,此地或有驰骋空间。我决定在此一试。”由此只能得出,这是一个无路可走,疲于奔命的下岗人,当时的一种久旱逢雨的心理状态。
接下来是一周的培训,除了学习基本的业务知识,还进行话术模拟,印象深刻的是讲师的两句话:“未曾心力交瘁,不算干过保险;未曾万念俱灰,不算受过挫折”。才隐约知道此路绝非坦途,但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意境,还是在几个月后。
四
时间捱过我在保险公司的第三个月,压力便逐渐上升。前两个月试用期,在规定的区域里收收保费,每周有一次公司例会,倒是过得悠然,疲惫已久的身心已慢慢开始恢复。公司的例会很有特色,在全科五六个区中,选派代表轮流上台,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还可表演唱歌。但好景不长,第三个月开始,真正的考验开始了!从这月开始,就要发展保户,在公司称为业绩.没有业绩,工资就受影响,这才是保险公司实质的工作内容.难怪那些老员工在例会上愁眉不展,此时我才有了答案。
开始,我还算自信,以为在企业从事管理多年,阅人无数,动动嘴皮子应该不是难事。岂知隔行如隔山,我在企业上那些小伎俩,到了金融圈子里完全失效。何况自己生性秉直,不善变通,碰钉子就是很自然的事。也曾经用过培训中学过的话术,比如碰到那些对于保险条款百般挑剔的客户,话术里说:“世上哪有一头的好事儿,人家保险公司也是经营机构,他也不能做亏本生意,但即使如此,也不妨碍它的社会功能,对客户的保障依然是第一位的。”但这些为推销员设计的沟通范本,在实际操作中充满着变数。其实,当时的保险业已日渐式微,除了它本身急功近利外,推销员欺瞒客户的做法已广受诟病。他们在推销中隐去了本该客户承担的责任,然后在理赔时便开始了纠纷。民众一见保险员都躲避不及,何谈拓展业务.
此时,我才真正体味到讲师在培训班里说的那句话,真正尝到了身心俱疲的滋味。两个月下来,除了亲友的两个保险单和自己的一个,我在公司的业绩居于末等。一个我看好的朋友客户,曾经连续拜访达半月之久,使出浑身解数,对方全然不为所动。我在札记中载有去他家时在路上的感受:“我骑着破自行车,艰难地奔波在去往丁家的路上。前面是一坡道。我用尽全力,是用一副疲惫的身驱,承载着沉重的责任,在驱动着车轮。我的一颗心已不堪重负,快要达到极限了。”是的,我发现自己确实撑不下去了,只有离开这个地方了。
五
“我这只风筝,还能漂泊多久呢?”在看似无边的黑暗里,我还是打开了那扇尘封已久的门。
或许,每一次飘零,都提醒着一种新的开始。
我做过一个梦,梦里女儿的笑脸多么像迟来的春天,我仿佛触碰到了自己有力的心跳。终于明白,我并不是被风任意摧残的风筝,生命之线依然在自己的手中。
何以为飘零?何处不安生!我想,总会有一片适合我生长之地,那是我下一个春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