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父亲的一把京胡(散文)
一
我上高一那年,父亲病故了,那是我一辈子都抹不去的伤痛,5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深深地怀念他。
父亲一生清贫节俭,没给我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有一把跟随他多年的京胡留给了我,虽然这是一把很普通的乐器,在我看来它却是非常珍贵的。它是父亲的心爱之物,他更是父亲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经历的缩影。每当我看到它,就仿佛看到父亲在拉琴,那高亢婉转的琴声在我的耳畔久久回荡。
我的父亲虽然喜欢拉京胡,但他不是专业的琴师,而是一位厨师,厨师给人的印象都是胖墩墩的,可我父亲却是高高的身材,不胖不瘦,清瘦的面庞,略高的颧骨,有时带上一副老花镜,倒像个文人。父亲去世那年才59岁,如果现在还健在已经110多岁了。
他年轻的时候就跟名师学到了一手好厨艺,起初在山东老家镇上的小饭馆里掌勺,他做的鲁菜远近闻名,我的母亲经常夸赞他。可是好景不长,一些地痞无赖慕名而来胡吃海喝一顿却不给钱,说是赊账。有一次父亲仗义执言却遭到了他们的拳打脚踢。长此以往,饭馆开不下去了,父亲虽然有一手好厨艺却无处施展,便随着闯关东的一伙人来到了哈尔滨,经同乡介绍,在一家饭店当厨师。虽然手艺不错,但还是被人看不起,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而且工作不稳定,一家六口人全靠他微薄工薪支撑,生活困苦,举步维艰。
二
解放后,起初他在一个小学食堂里做饭,干的时间不长。大约在1950年,空军第一航空学校招聘为飞行员做饭的厨师,他通过了严格地审查被聘用了。从此他进入了人民解放军的大熔炉,开始了新的生活,也翻开了他最自豪也是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一页。
如十里春风吹拂,千里大地解冻一样。部队火热的生活温热了父亲那颗饱经沧桑的心。部队的教育,首长的关怀,同志们的关心,让他切切实实感到自己再也不是为别人卖命的工具,而是革命大家庭的主人翁,再也不是被人看不起的厨子,而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的劳动者。尤其处在抗美援朝的重要历史时期,航校要尽快地把更多的飞行员送上前线,做好他们的伙食工作至关重要。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父亲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他被评为一级厨师,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多次立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家至今还有一张他带大红花接受首长接见的照片。我还记得它曾带回家许多奖状和一些本本,第一页都有一颗鲜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航空学校政治部的大印,那是他获得的奖品,后来都被我的姐姐们收藏了。
父亲不仅工作出色,还是航校业余文艺活动的骨干,那把京胡就是父亲得到的奖品。
父亲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京剧。那时经常有戏班子进村子里唱戏,他总是挤在前面看。也许是天资聪颖,也许是兴趣使然,他对京剧艺术的酷爱,让他成为了京剧票友。他不仅对看过的每一出折子戏的内容,程式记得一清二楚,而且对每一出戏的皮黄唱腔了如指掌。所以他后来不仅学会了拉京胡,还会打小鼓,人称鼓老,专业术语称之为司鼔,亦即京剧伴奏乐队的指挥。
那时航校办了一个业余剧团,父亲平时就拉京胡给那些爱好京剧的清唱者伴奏。有一年,部队组织文艺汇演,航校业余剧团编排了一个京剧现代戏,内容是抗美援朝方面的,演出很成功并获奖了,父亲任司鼔,还参与了唱腔的设计,得到了首长的表彰,那把京胡就作为奖品送给了他。
三
父亲工作很忙平时不在家里住,只有休假时,回来住两天。他刚去航校的那几年我还没上学,我总是盼着他回家。他回来就可以听他拉京胡了。他拉琴的情景至今还不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总是先把松香加热后滴在胡琴上,然后翘起二郎腿,把一块白布铺在膝盖上,再慢慢地旋转胡琴的弦轴,调好音后,那时而高亢时而低回的琴声就回荡在房间里。让我感到无比的温馨和快乐。
他不仅能拉一些唱腔也拉一些京剧曲牌,他拉的西皮快板激昂奔放好似高山上的瀑布飞流直下,他拉起二黄慢板则凝重,平静如泣如诉。他最喜欢那首“夜深沉”的曲牌。他说尤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经常拉这首曲牌,因为这首曲牌一气呵成,坚定有力,给人以力量,去战胜困难。
我的父亲性格内向,为人忠厚淳朴,平时不苟言笑。可是他和我聊起京剧却滔滔不绝,有说不完的话。给我讲过杨家将一门忠烈的京剧折子戏;讲过包公的不畏权势,伸张正义的故事;讲过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的成名经历;还讲过梅兰芳先生拒不为日本人演戏而刻意留须的爱国情怀。他经常讲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这些都成为我抹不掉的记忆。我常常想,这哪里是在给我说戏?这分明是在教我如何做人,分明是在告诉我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热爱自己国家的人。而今天能告慰他老人家的是我和我的姐妹们已经成为他所希望的人了。
耳濡目睹,环境熏陶,我和我的姐姐妹妹也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的姐姐在高中就是学生会的文艺部长,唱歌跳舞,样样都行,上了大学也是学校文艺骨干。我的妹妹也喜欢唱歌,唱戏。我上小学时就学吹笛子,经常和别的孩子一起合奏。还挺像回事的。我还经常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退休后,仍在市老年大学学习钢琴。我唯一的女儿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戏曲和音乐一脉相承,音乐是戏曲艺术的灵魂。我们在父亲那里继承了热爱音乐的基因,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在父亲那里学到了许多戏曲音乐知识。父亲这把京胡给人力量,让我们家庭充满欢乐,充满活力。
四
不幸的是64年初父亲就病倒了,那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严重的高血压病折磨的他头昏脑胀,胸闷气短,晚上难以入眠,虽然几次去医院,但疗效不佳。那个年代的医疗条件也不尽人意。春节过后父亲病情加重了,我用手推车送他去医大一院住院,结果他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最后合并尿毒症,已无药可医,最终永远离开了我们。
父亲留下的照片不多,我保存了两张,一张全家福,一张是空军航校领导和老职工的合影。每当看到它们,我的心里总是像翻江倒海一样,眼泪会不由自主地流下来。我为父亲过早离去而痛心,也为没有为他尽孝而感到内疚。
父亲去世前的几年里,我也跟父亲学过京胡,那时我已经上初中了,也许是太贪玩,似乎没太用心。直到他去世后,不知为什么,像有一只手在推着我,看到这把京胡就想拉一下,有时竟像着迷了一样。也会拉一些京剧唱腔,尤其是那些样板戏。我也最喜欢拉“夜深沉”,可是无论怎么练都拉不出父亲的味道来,这时我有些后悔了,为什么父亲在世时没有好好向他学习呢?
父亲留下的这把京胡一直伴随着我,那年我去了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后来去上海上大学我都带着它,空闲时就拉一拉。虽然水平不及父亲,但拉琴让我开心,让我和父亲贴心,让我对未来有信心,足矣。这把京胡已经成为了我的好朋友,好伙伴。它不仅带给我美妙的音乐的享受,还带给我许多难忘的回忆,它可是我们的传家宝啊。
2022.9.8首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