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花烂漫 >> 短篇 >> 诗词古韵 >> 【山花】咏红薯(古韵)

编辑推荐 【山花】咏红薯(古韵)


作者:刘行燕 白丁,73.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45发表时间:2022-09-08 06:41:25
摘要:莒南诗词学会会长葛树民先生近日参观相沟东沈保红薯博物馆,赏读郭沫若《满江红•纪念红苕传入中国三百七十周年》有感,并依韵和而咏之。红薯原产南美,后传入菲律宾。福建籍华侨陈振龙从菲律宾带入家乡,而繁衍至大江南北。四百年来,红薯养活了中国十多亿人口,为中国人口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红薯的引进,就没有今天人口的十四亿的规模。                           

咏红薯
  
   一、词
  
   1、满江红•参观东沈保红薯博物馆
  
   葛树民原玉
   红薯当家,养活了,炎黄十亿。四百载,功如天大,问谁能比。蒸煮一锅填饱肚,烹调千样彰厨艺。论春秋,感叹忆当年,《舶来记》。   家南美,十万里;输华夏,一朝至。谢华侨挟入,振龙心冀。热土东西无沮丧,大江南北皆如意。看今朝,科技助神威,成奢侈。
  
  
   【附郭沫若原韵:
   我爱红苕,小时候,曾充粮食。明代末,来由吕宋,传入中国。三七零年一转瞬;十多亿石总产额。一季收可抵半年粮,超粟稷原产地,南美北;输入者,华侨力。陈振龙本是福州原籍。挟入藤篮试秘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
  
   孟庆彬依韵
   小小番薯,镌刻了童年记忆。多少载,星移斗转,总难忘记。一日三餐作主饭,歉年不足无它济。可以说,纵海味山珍,也难比。 生南美,延菲地;振龙引,铭华史。借此民任衍,猛增十亿。科技更新优质品,价值翻倍成奢侈。到如今,名气冠神州,全球喜。
   【注:1.菲地指菲律宾。 2.振龙即华侨陈振龙。】
  
   何西亮依韵
   难忘当年,民生苦,薯陪四季。岁始起,安排田亩,首为先计。苗圃栽培勤守护,顺秧除草精管理。至秋后,均有半吨瓜,长抒气。 生南美,千万里,输华夏,经风雨。助炎黄生存,其功该记。事始只为吃饱肚,而今三餐无踪迹。何曾忘?虽境过时迁,常追忆。
         
   2、鹧鸪天•咏红薯
  
   滕厚国原玉
   作菜熬粥粗面馍,农家离了哪能活?
   一身是宝济民庶,四季当家主饭桌。
   蔓延垄,体囚窝,根接地气雨风多。
   五折性价谁说贱,多少精英唱赞歌。
  
   何号之依韵
   绿叶青藤土垄窝,春播夏种好成活。
   秋来笑看丰收景,一日三餐好处多。
   登喜宴,上餐桌,甘甜美味任凭说。
   人间山竽名声好,烧烤想吃快递托。
  
   王兴峰依韵
   红薯诗长故事多,白干香远世人歌。
   扎根入梦成甘物,饱腹充饥解困魔。
   推石碾,荡纱箩,蒸馍煎饼一波波。
   如今再把灵丹唱,相对还将妙曲和。
  
   田兆玲另韵
   龟坼春田苗育难,插秧适浅衍生还。
   下锄起垄除杂草,挑动翻藤防蔓延。
   勤管理,降霜前,汗珠浇灌望丰年。
   丹心红铸民众辞,青史留名华夏田。
  
   二、七律
  
   1、咏红薯
   文/ 卞春亭
   红薯丹心为众昌,坡头薄地秀风光。
   根深沃土抒盛世,叶茂华天恋故乡。
   茎蔓秸鞠能饱肚,瓜干淀粉解饥肠。
   接人待物农家饭,助力中国奔小康。
  
   2、咏红薯
   文/张继农
   旺于炎夏日偏长,缘蓄阳光多聚糖。
   岂羡红花高处挂,唯将大爱暗中藏。
   也曾带梗充人腹,每见装车入酒坊。
   年少无粱为主食,今兴酒桌作肴香。
  
   三、绝句
  
   1、咏地瓜(通韵)
   刘贵府原玉
   叶茂薯秧长,佳实土中藏。
   浑身皆是宝,酿酒又流糖。
  
   星光依韵
   瓜秧叶茂餐桌上,好菜香甜美肚肠。
   更数地瓜当喜宴,诗朋众友快收藏。

共 11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词大气,诗磅礴,有气势,烁文采!好诗词!劲推力赏!问好作者!期待新续!【编辑:黄江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江山        2022-09-08 06:42:17
  好诗词!劲推力赏!问好作者!期待新续!
《江山文学》永远都是最棒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