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不要试图改变他人——看【庄子.人间世】有感(随笔)
在《庄子.人间世》中,颜回请行的故事令人深思,庄子借孔子之口对颜回说的话,放到现今依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些金玉良言值得我用来警醒自己。
颜回意欲去卫国,因为卫君独断专行,鱼肉百姓,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颜回认为他有责任去救扶卫国,他想去卫国解救百姓,这个初衷当然是好的,但他没有想过此行凶多吉少,孔子担心他“出师未捷身先死”,于是对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醒颜回三思而后行。我觉得孔子的话句句在理,令人醍醐灌顶。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想成为得道之人,首先是要专注,不可有太多杂念,否则就会因为杂念丛生而自扰,一旦自扰就有忧患,如果连自己都不能自渡,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改变卫君呢?
孔子还说道德丧失是由于好名,智慧的外露是由于好争,名和智这两者都是凶器,会给人招灾引祸。颜回在并不完全了解卫君脾性的情况下贸然接近他,企图用仁义法度去对卫君展开说教,只会让卫君心生狐疑与排斥。卫君会认为颜回是想用别人的丑恶彰显他的美德,继而怀疑颜回是来害自己的,那卫君也不会放过颜回,逮到机会就会设陷阱,与颜回针锋相对,以他的能言善辩在气势上压倒颜回,最后反而是颜回因自己内心不够强大而只能妥协,在不得已中选择迁就卫君,这样就成了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如果颜回强行向卫君推行自己的主张,强行进谏,以卫君的自以为是、暴戾凶残,他只会要了颜回的命。
孔子说,从前夏桀杀关龙逢,殷纣杀比干,就是因为他们违反君主的意志才遭陷害,这也是追逐虚名的祸害,而那些君主也是追逐虚名实利的人,这样的人连圣人都不能感化他们,又何况颜回呢。孔子再问颜回心里怎么想的,让颜回说说有什么打算。
颜回告诉孔子他想用内方外圆的策略来改变卫君,用真诚与恭敬感化卫君,同时在与卫君说话时援引古人的教诲之言委婉地指出卫君的过失,这样就不会让卫君发怒。
孔子还是认为颜回不能改变卫君,因为那些方法是出于有为之心。孔子建议颜回先斋心,让自己的内心达到空明虚静的境界后再考虑到卫国去。孔子又叮嘱颜回去了卫国后不可为虚名动心,要懂得察颜观色、见机行事,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和不该说什么话,要心中有数。如果能做到心境空明,那么即便是不运用智慧,也能因为强大的能量感化万物,这时就可确保心想事成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伴君如伴虎,尤其是面对残暴狂妄的君主,更是危机四伏。昏君都是茅厕里的石头又臭又硬,难以教化,如果自身德行不够完备、气场不够强大就去接近这样的君主,结果就是,要么因为屈服君主的意志而被君主同化,从此失去自己的原则立场,变得唯唯诺诺,唯君主是从,要么因为自身不会审时度势通权达变而在无意中触犯君主,于是有性命之忧。
看了这个故事,用今天的话来警醒自己,就是在自身没有实力、没有绝对话语权时,最好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人,免得费力不讨好。不用管别人是什么样的人,做好自己就行了。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别人的性格、三观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并不是那么容易被他人改变的。
我们只能选择与我们同频的人交往,而不要想着去改变与我们的理念迥然不同的人。这也是避免平地起波澜,避免人与人之间产生不必要的麻烦、纠葛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