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宁静】农村建房,攀比之风可以休矣(随笔)

编辑推荐 【宁静】农村建房,攀比之风可以休矣(随笔)


作者:孙兰茂 秀才,1856.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80发表时间:2022-09-08 15:19:36
摘要:别人投来疑惑的目光,他就气哼哼地说:“我盖的是两层楼,可两边的邻居都盖三层的。这不纯粹是欺负我的吗?反正手里不差钱,我也要盖一栋三层的。”

有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因所从事的职业稳定,收入有保障,经过多年的打拼,他们在城里买了房。为了生活及子女求学上的便利,在把老家的土地流转出去的情况下,举家都迁到了城里。祖祖辈辈的乡下农民,从此变成了城里的新市民。像这样的人家,没特殊情况,几年都不一定能回老家一次。也有一部分打工者,因赚钱少,或赚了钱舍不得在城里买房,他们便租房子居住。对于租房一族,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能打工的人出来赚钱,未成年的子女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另一种是,全家都迁往城里,而户口仍然在农村。因租房一族,老家承包的土地大都没流转出去,节假日或农忙时节常常要往回跑。城里乡下兼顾,这给生活造成诸了多不便。
   城里经济发达,在城里打工或自主创业的经济收入,比在老家种地、农闲时打零工或做小生意的收入有着云泥之别。所以,农民离土离乡,融入城市生活,是大势所趋,是致富养家的不二选择。
   可是,打工的农民手里有钱了,乡村便逐渐出现了建房上的炫耀、攀比之风。原本好好端端的房子要拆掉重建;东家盖了两层小楼,西家就盖三层,或者更高。三层以上的楼房,现在已寻处可见。我所目及到的,有的人家竟然盖了六开间、六楼层的大房子,全然不像独家住户的样子。倒像是宾馆,亦像是高大的写字楼。有的村民,因手里不宽裕,建两层小别墅的,会被人耻笑。为了不被耻笑,既使举债也要盖三层或三层以上的。现在,像是形成了一个规矩,盖房子,最起码的要从三层起步。
   村东首有一个远房的亲戚,他的两层小楼才盖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因一家子都在远方的城里打工,房子盖好以后,一天也没在里面住过。今年春上,他找来挖掘机,硬生生地把房子拆掉了。别人投来疑惑的目光,他就气哼哼地说:“我盖的是两层楼,可两边的邻居都盖三层的。这不纯粹是欺负我的吗?反正手里不差钱,我也要盖一栋三层的。”
   在房子装修上,也是一个比一个豪华、阔绰。邻家因盖了一幢两层半的小楼,被人说没出息。他便赌气在装修上豪掷了五十多万元,引得前来观赏的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交口称赞他有钱、大气。
   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看上去无不让人赏心悦目。可遗憾的是,这些楼房大都是空置的。因打工才有钱,因有钱才建得起楼房。房子建好了,自己的实力得到了证明,虚荣心也得到了慰藉。打工的人便心满意足地告别新房子,继续外出打工。
   建房上的攀比之风,带来了一个让人心灵扭曲的恶果。那些没在村里建房的人,说起话来,少了以前的心平气和,多了一种愤愤不平。说出的话,让人听了以后,感觉浑身的不自在。
   邻居张老爷子,在老家有三间平房,坐落在邻里的高楼大厦之间。他觉得心里不是个滋味,便找到我说:“别看我在老家没盖楼,可我儿子在城里买了两套房,总价值上千万。卖掉回家盖房子的话,能盖出小半个村庄。不过,我不能和庄上的人一样,有钱都拿出来晾一晾,唯恐人家不知道似的。看见那些不知天高地厚、到处显摆的人,我就来气!走对面都懒得和他搭话。”我说:“这有什么好气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放平心态就好了。”
   儿女结婚比谁家的彩礼多,随份子比谁出的礼金多,买小轿车比谁的上档次。攀比之风是思想意识不健康的表现,是对社会财富造成巨大浪费的根源,此风断不可长!
   大家知道,中国古代西晋时的封疆大吏石崇,采用巧取豪夺的办法成了富可敌国的人。因斗富,他用蜡烛当柴烧。甚至砸碎了国王的珊瑚树以后,毫不含糊地又还给国王一棵更大、更好的树。腐败、奢靡之风盛行的西晋,决定了它是一个仅存活五十年便灰飞烟灭的王朝;挥霍无度的石崇,也在屠刀下结束了自己乃至全家人的性命。
   国家提倡杜绝铺张浪费,消除奢靡之风,对于实现党和人民所期待的风清气正、朗朗乾坤的社会环境,意义非常重大。诚然,农村建房无视铺张浪费,相互攀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斗富”“奢靡”的表现,其对社会造成的伤害,后果不堪设想。
   进城打工的人,特别是在城里买了房,且安家落户的人,子女已在城里入学,家庭收入来源也来自于城里,真没必要再在乡下拆掉旧房建新房了。因乡下养活不了自己的家庭,才被迫离开的,为什么还要对此情有独衷呢?其实,肩膀扛着嘴,到哪儿哪是家。
   有人说,野人怀土,小草恋山,这话一点都不假。家是割不断的根。常回家看看,是人之常情。可是,如果打算在老家长时间居住,盖一套房子无可厚非。至于逢年过节,如同旅游般地回家走一走,看一看。原来的旧房子既使坏了,修缮一下尚能居住,就没必要倾举家之力,抱着与邻里一争高下的心态,去盖像模像样的大高楼。再好的房子,长时间无人居住,也是会自然损毁的。相当于几十万块钱,慢慢地失去了,岂不心疼?
   事在人为。老家的人与人之间,不一定都能相处的很好;城里的街坊邻居也不一定都处成如同陌路一般。再说了,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步伐的加快,随着乡村承包土地逐步地向种田大户流转,农村人口将逐渐地减少。到那时候,年老的人离开城里的儿孙们,独自回乡下高大的楼房里养老,无异于自寻烦恼。毕竟乡下的医疗设施、文化娱乐氛围及日常生活的方便程度,与城里是有差距的,且这种差距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明显的改善。此外,因乡下人的稀少,还会加剧老年人的落寞感和孤独感。
   有人担心说,一旦在城里失业,就没了饭碗。这时候回农村种地,也不至于挨饿。这种想法纯粹是杞人忧天。试想想,上世纪大饥荒的五六十年代,挨饿、甚至饿死的,大多是农村人。而城里人总的情况要比乡下好很多。既然已经在城里扎了根,手里还有老家土地流转金的收入,在城里生活,你还担心什么?那么多的城里人都不怕死,就你的命值钱?
   不懈怠,不争论,不折腾,是保证改革开放、推进小康社会进程的法宝。同样,居家过日子,最害怕的也是无谓纷争,瞎折腾。房子盖好了,几年以后落后了,或者是见邻居盖的比自家的好,就推倒重建。见城里有钱可赚,就进城打工。一听说老家能赚到钱,就辞职回家。一脚踏两船,这山望那山高。缺少主心骨,且又见不得别人好。赚的钱都是被自己折腾掉的。这样稀里糊涂地混下去,日子能过得好吗?

共 24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对农村的现状是一针见血。在农村,方方面面都有了改善,整体体现了一个“新”字。作者对诸多变化不提,单单提及农村房屋的变化,可见作者对这种攀比之风是不太看好的。农村建房的现状的确如此,如果单从表面来看,这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致。假如究其根源,也正如作者所言,这是一种不良之风,也是一种虚荣心的膨胀。当然了,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氛围下,勤俭节约几个字在人们眼里似乎一文不值了。对此,我也是深有体会的。过去,简单的几间房子可以传承着居住好几代人,当时经常听到老人们这样说,“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他们说的“小修”“大修”,指的就是房子。现如今,别说几代人了,有些房子装修的味道还没散尽就要拆了重新盖,看了的确让人心疼。我们村这几年也出现了这种现象,老人见了会摇晃着脑袋说:“作死呀!”我不知道这种现象算不算作死,总觉得老人说的有点儿道理。【编辑:想飞的企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想飞的企鹅        2022-09-08 15:20:23
  只能作为倡议,估计不能实现。
告诉你多少次了,1+1=3,怎么还成天2、2、2的?能不能长点儿心?
2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2-09-09 10:35:57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浩渺若尘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