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苏州人夏季里的口福(散文)
苏州人会吃,也会写。那陆文夫先生一篇《美食家》,让全中国的人民都记得了他,也记得有个叫苏州的地方,同时也记住了苏州的美食。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苏州不单单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每个季度都有不同的美食,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养育着一代代的苏州人。春季里的百草丛生,蔬果满盈自不必说,我就写写夏季里苏州人的口福吧。
一
清明节过后,天气变暖了,但初夏的阳光还是讨人喜欢的,柔柔的,酥酥的,就像母亲温暖的手拂过脸面。野花开了,草也长高了,那种生长在池塘边的箬叶也变得宽宽长长的了。小心地站在池塘边,弯腰,伸出手,挑选那些宽叶,采摘一些,回家放开水锅里略煮,放凉,洗净。准备好若干糯米,淘洗干净,放清水中泡一会,沥干,用酱油着色、调味。然后将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块,大小同钢蹦儿,放料酒、葱姜、胡椒等拌匀,腌制二个小时。准备好扎䋲,便可以开始包裹粽子。
苏州人包的粽子是“小脚粽”居多,所谓小脚粽,便是外形像古时候女子三寸金莲的小脚,前端细尖,后端像脚后跟。箬叶大的可用一张,否则就是二到三张。将箬叶卷成漏斗形,食指和中指夹住尖端,其余三指托住“漏斗”的圆椎体部分放于掌心,加入一半的米,然后放一两块腌渍好的五花肉,再放一些米,另一手将箬叶盖过去,拉紧,整理好,将绳子在“脚背”到“脚跟”处缠绕,一只小脚粽便包好了。小脚粽比其他形状的来得紧一些,不易散开。放入钢锅中加水,煮开后用小火慢慢煮,煮上半天,待有香味飘出,离煮熟就不远了。
煮熟的粽子是初夏里飘来的第一股清香,淡淡的箬叶香,有了竹子的味道。
想起竹子,便想起清静的竹林。涓涓的溪水,阳光轻巧地挤进竹林,斑驳的光影,旧日的怀念,那屈原的汩罗江,那伍子胥的胥江河。执一支心香,剪一缕清风,听一曲籁音,捧一本诗书,品粽子的清香,便是这初夏里最美的时刻。
二
“夏至三庚入伏”这句古话,里面有两个知识点,一是“三庚”,所谓“庚”就是天干地支里面的老七,一庚为十天。再一个是“伏”,所谓“伏”便是“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入了伏,气温一天比一天高了起来,气压又越来越低,湿度也大了,而风却小了。这样的天气,味蕾“感冒”了,吃什么都不香,就想吃些凉的、爽滑一些的食物。于是苏州的一碗面便是百姓们的首选,那“风扇凉面”是夏日里的一面小旗,每家面馆都会有。
真正代表苏州人夏天里的一碗面,是“三虾面”,比起时令当季的大名鼎鼎的“枫镇大肉面”、“卤鸭面”还要来得受欢迎。
三虾面,不难理解,有“虾籽、虾脑、虾仁”,这河虾到了伏天便肥了起来,个个腹中都有饱满的虾籽(卵)。
进入面馆,点一份三虾面,是极有面子的,一张红“钞票”还不够,还得再加一张,找个零头也不用数就放口袋里,现在大多数是手机支付,知道贵,打开了支付界面也不缩回了。
吃这个三虾面是有讲究的,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汤面,就是将三虾放在盛有汤的面上。另一种就是拌面,面和三虾是分开的。用托盘将三虾(分于三个小碟里)和面一起端上来,服务员或老板就会微笑着为你服务,来为你拌面。将一半的“三虾”倒入面中,快速地拌起来,只见那动作好快,将面抬得好高,这面还慢不得,拌慢了,面就“坨”了,千万别怪给你拌面的人那个猛劲,秀气的就会面不入味。直拌到每根面上都沾上了虾籽,这时你才可以拍照和吃面。余下小蝶里的三虾之二虾(虾籽全部倒入面里拌了),便由食客细细品味其味道了,那丰腴的虾脑,油油亮亮黄澄澄的;那虾仁嫩嫩滑滑的,嚼一口好有弹性。
三虾面,是面中的“爱马仕”,贵就贵在全部是手工操作。先不说河虾的价格,来说说这三虾的“剥”法。那河虾清洗干净后得用手指从虾的脖子下到虾尾间,将虾籽刮下来,这是技术活,得一推一刮,既要轻又要准,动作要快,慢了虾子会反抗,虾籽不能完全刮入水盆,也会刮得不彻底。剥虾脑么,就是将头部掐了,放入开水里。这水也有讲究,得放葱姜烧开。待虾头变红时,迅速捞出,剥出虾脑,丢弃虾壳。剥虾仁吧,不能硬来,因为是活虾,壳和肉是连在一起的,必须放冰箱里冷冻一下,时间大约二三十分钟吧,根据河虾的多少来取决,然后拿出来,一推一挤,虾仁便从腹部完全脱落。
三虾面,以前是“非富即贵”之人的口福,如今早就成了百姓的普通食物了,吃的是美味,享受的是口福,过的是生活质量。
三
苏州人的夏天,在赏荷的同时,也品尝了荷花给予人们的馈赠,那便是“藕”。能吃到藕,便是夏天快要结束了,来到了节气上的“立秋”,而真正意义上的秋天还没有来到,我们将这夏秋之时,仍然称作为夏季。
夏天的荷花,点水的蜻蜓,拂堤的杨柳,洁白的云朵,尽情地展示着夏天的美妙,那柳枝上的蝉,似琴声绕梁。撑一把遮阳伞,站在荷塘边,赏花赏风景的同时,看着农人弯腰拾起脚下的泥藕,在水塘里晃两下,一根洁白的肥胖的藕便呈现在面前。举起来,问游客有需要么,并介绍说,这是苏州本地藕,是七孔藕。
早就听说过有“七孔藕”和“九孔藕”,每次买回家,洗净切开后,总会细细地去数这个“孔”,但是并不知道两者的区别。
老农细细道来,七孔叫“红花藕”,看外观,短而粗壮,表皮颜色比九孔藕深一些,内孔也不是太白,但是吃起来“糯”,烧个排骨藕汤,味道“呱呱叫”。
细细品来,七孔藕是苏州本地的,那么九孔藕,便是“外来户”。其实呢,苏州的藕也是九孔的,只是因为生长环境的关系,还有两孔没有发育好,而九孔藕最大的特点就是脆,水分足足的,来个清炒或者凉拌,非它莫属。
看着老农诚实的眼神和微笑的脸,我买了一根(三节)回家。捧着这段藕,竟然莫名地想起小孩子胖胖的手臂,还有那可爱的哪吒。摇了摇头,自己轻轻地笑了笑。
去菜场,买了排骨,回家后系上围裙便上阵。排骨洗净在开水里烫过后,放一边。将藕去皮,切成滚刀块,水中泡一下,顺便倒点白醋,这样处理能让藕不变黑。将排骨和藕在油锅里略煎一下,煎出香味,表皮略现浅黄即可,放作料略翻炒一下,让作料充分进入到排骨与藕中,使其入味,然后放水大火煮开,转小火慢炖。
离开厨房,手拿一本书坐在门口,时不时地看两眼闻一下,待香味溢出,基本可以品尝。此时的藕已经变了颜色,有种粉粉的微红,可爱的颜色。用筷子触一下便酥酥的,咬一口,糯糯的,那丝还连着,“藕断丝连”,用筷子能绕上好几圈。而价格偏贵的排骨,却成了藕的陪衬。
苏州人若是在饭点时遇见,便自然而然地问上一句:今朝吃格啥个菜。吃个排骨藕汤。蛮好,蛮好,通通气。
所谓通气,也就是说夏季里很容易腹胀,因为贪凉吧,吃藕可以排气,还能起到清热呀生津呀,活血呀,还有一点,就是缓解疲劳。夏季里出了汗,很容易身体疲劳,吃点藕,会精神一些,这也许是苏州人最喜欢的。
苏州人说藕这个字时,会用第四声。在苏州话里,用第四声的并不多,而藕却是另例,也许因为这藕是荷花的根茎有关吧,自身带有一种仙气与高傲吧。
四
在苏州的夏季里,有一种食物,既可以当零食,又可以用来烧菜,这便是菱角。
在节气上的“立秋”之时,也是夏季的末期,菱角大量上市了。菱,是苏州的“水八仙”之一,所谓水八仙,便是生长在水里的,在不同季节里成熟的水生植物,它们却不能聚齐。水八仙,指茭白、菱角、莲藕、芡实、慈姑、荸荠、水芹、莼菜。这些水生植物,大多数是食用根茎,也有食用叶片的(莼菜、水芹)。
苏州人在饮食上有讲究,也可以讲是嘴刁,不时不食,只吃应时食物。在夏季末期的时候,河荡、池塘里,成熟了菱角,可以一直吃到秋季的末期,在这些日子里,若是不吃这菱角,似乎不是地道的苏州人。
菱角,这名字听来,就知道有角,而没有角的,也可以称为菱角,比如说那种“和尚菱”,圆滑滑的,并不触手。
苏州的菱角分为好几种,从形状上看有两角的,有三角的,有四角的,还有没角的。这些菱角吃法也不一样,分生食与熟食。
生食的当属水红菱,表皮是水红色,有两只角,像只小船似的。苏州姑娘大嫂们,头扎巾布,身穿蓝花衣,坐在一只船形的水桶上,双手翻飞,口中飘出: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姐姐她多开心,妹妹呀她多高兴。就好像两角菱,同根生呀,我俩一条心……后来呀,有关人士就改了,将姐姐妹妹改成了郞呀妹呀,将开心与高兴改成了有心呀有情。但是采红菱的歌还是不错的,当吃着菱角时,特别想唱这首歌。水红菱上市的时间较短,因为它长着长着就变老了。
同样长着两只角的还有“老乌菱”,这家伙可是硬得很,绿中带黑的相貌,有着两只弯弯的角,像牛角一样。这个菱必须是熟食,洗净,放入水中煮熟就行,剥开硬壳,这菱肉呀如同栗子一般,香甜粉糯。
四角菱,好理解。好奇的是有三角菱的,一角在上面,两角在旁边。
苏州的菱,有次序地上市,倒也是好现象,吃完此菱食那菱。我特别喜欢用菱角炒来吃,将菱角(除水红菱外)剥皮去壳,洗净切片或滚刀块(视配菜而定),炒肉片、炒木耳加辣椒、或是来几种水八仙一起炒,名曰“荷塘小炒”,那些菜沾上菱角的香甜味,加上菱角的脆,更使味蕾激进爆发,分泌出大量的“馋吐水”,使人欲罢不能,停不下筷子,眼睛始终在这个菜上。若是素食主义者,可以用菱角做豆腐汤,洒点葱花,便成了“一清二白”,美味还健脾益气。
苏州人,在清苦的夏季里,没有“待亏”(亏待的意思)一张嘴,给味蕾与心情,有了很好的慰藉。
谢谢老师支持,谢谢,谢谢,祝老师天天快乐,心想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