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散文) ——追忆我的老领导
丁兄,一路走好!
几天前,我的一位老领导走了,他叫丁文阁。
虽然他已经年近八十,但是,似乎在走的前一天,他还能够骑自行车上市场买菜。因为经常看到他骑行的身影,感觉他的身体不错,听到消息,我曾经怀疑是误传,被确认后,不禁让人唏嘘!
回忆起来,他是我到渔业公司,成为工人阶级一员以后,实际接触的第一批领导干部,当时还是“阶级斗争”的弦蹦的比较紧的时候,近海队叫近海连,他是连的指导员,一个渔业公司的普通中层干部。
虽然,他也是渔工出身,并且曾经是船员中的轮机长,毕竟作为指导员,已经是脱产的领导干部。当时,在大部分时间,办公室都看不到他的身影,他都是和渔工摸爬滚打在一起,战天斗海,无风一身汗,浪里浑身湿。即使以后,职务不断晋升,当到渔业公司的一把手,带船出海,也是他的家常便饭。除此以外,开海前,顶着刺骨寒风,破冰下海抱冰块的有他,伏季休渔期,冒着酷暑,挥汗如雨抬石头修码头的人群里,还有他。
当时的近海队,生产主要靠十六只风船(确切的说,应该叫帆船,因为忌讳“帆”的谐音,尊重大多数渔民和海上工作者的风俗习惯,才叫风船)顾名思义就可以知道,风船的生产和航行,主要是靠自然风来做动力的。虽然现在来看,风船低碳环保,甚至有它的浪漫,但是无风寸步难行,风大危机四伏,船员工作的辛苦和风险可想而知。仅有四只机动的木质渔船,主要是为了在风大浪急时保护风船安全的,也为了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拖带风船回家的。因为当时的机动船没有生产任务,风船船员在战天斗海的工作中,机动船上的人,是可以优哉游哉的欣赏风景的,所以,即使偶尔有领导上船“视察”工作,也都是可以提着保温杯,穿着整整齐齐,在机动船上,居高临下俯视船员工作的。而老领导丁文阁“带队”出海,不仅从来不上机动船,而且是穿着和船员类似的服装和装备,直接到风船上顶岗。工作起来更是看不出和船员的区别,同样是满脸汗水,一身盐碱。风浪工作中喊得声音嘶哑,下船后带着明显的鱼腥潮气。到真正一线的风船劳动,是他的传统和常态,甚至坚持到他成为渔业公司的一把手以后。习以为常,也就没有人“客气”的请他上机动船“视察”了。他的这个作风,一直延续到风船被彻底淘汰出生产序列。不同的是,随着渔业公司的发展,他不仅在渤海湾内带队上近海队的船,也在黄渤海带远海队,或者到非洲公海带渔轮队出海。
当渔业公司的生产船也全部是机动船以后,他再带船出海,如果机器运转正常,他就作为普通船员和泥水打交道,如果机器运转不正常,他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轮机人员一起钻进机舱,和柴油、机油打交道。曾经有一次,我的轮机油压不稳定,工作时间越长,油温越高,油压就越低,低的让人提心吊胆,他为了即保证单船安全,又不耽误生产,在叮嘱兄弟船随时随地和我保持距离,注意观察动向以后,硬是和我滚爬在一起两天,一直到彻底排除故障才离开我的船。有这样的领导,经常跟船,或者带队出海,不仅能够与当地和兄弟单位协调关系,还能够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问题,更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有力的促进了生产。
他事业的上升期,也是渔业公司的蓬勃发展期,在他主政期间,基本风清气正,渔业公司不仅近海队,远海队,渔轮队都得到发展,陆地上也道路通畅,冷库林立,修造船厂建成规模,成为了市内让人眼红心跳的好单位,也跻身了国家二十二家大型渔业单位之一。
如果说,刻意的搞好上下关系,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的话,他这方面可能不及格——对上,既不能够让局领导长期重视自己,对下,又不能够培植亲信维护自己,所以,不久以后,他就被关系学的“优等生”,充分利用“经济鱼”这块敲门砖,上下疏通,先架空,后取代了。
他离开渔业公司以后,这个单位,虽然也还“辉煌”过短暂的一个时期,但是,那只不过是“惯性”和假象而已,以后的领导就被假大空和假劳模控制,门面招牌越来越大,经营状态一天不如一天,最后把一个好端端的团级单位给整破产了!
当然,人无完人,晚年的他,充分的饱尝了不受重用的失落和世态炎凉,明显表现出了心灰意冷和玩世不恭的心态。平心而论,我们不能够苛求他成为完人,更不应该抹杀他的成绩。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曾经渔业公司的发展,他是功不可没的!渔业公司的破产,水产局领导任人唯亲,罪不可赦!
我曾经在QQ日志里,写过很多悼念文章,悼念的人中,有同窗之谊的老同学,有彼此尊重的邻里,更多的是无缘相见,却值得我敬重的网友,这些网友,都是人品佳,文笔好,充满正能量的人。
作为我年轻时曾经的领导,老年后的邻居,他也是我敬重的人,也赢得了很多对他熟悉的,我的老同学的尊重(我们同一批到渔业公司的抚顺知青,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觉,所以也可以说,我对他的悼念,也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对他的悼念,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悼念,也是对正能量的推崇和呼唤吧!
你的热情鼓励,是我们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能够坚持写作的动力,再一次真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