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悠悠玉米情(散文)
一
小时候,我经常和父母下地干活,与庄稼打交道。因家乡旱地多水田少,所以玉米成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主打粮食,也是家里最珍贵的“宝贝”。
十岁那年,玉米大丰收,看到父母每天忙进忙出,我也想帮家里做点事。每天下午放学回家,顾不上吃饭,就急忙背起小背兜去地里掰玉米。记得第一次掰玉米,我学着大人的样子,左手握住玉米杆,右手拿住玉米,使劲一扭,“哗啦”一声掰下来,然后往背兜里一甩。唉哟,真是急死人了,不知怎么搞的,手里的玉米总是不听使唤,要么甩到身后的土里,要么甩偏,就是甩不进背篼。父亲见了哈哈大笑,说我是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然后又说,这哪有你在学校里打篮球难,篮圈那么高,那么小,距离那么远,都能把篮球投进去。接着他又对我说,你往背兜里甩玉米时,用余光扫一下后面,用力要适中。我照着父亲所说,边学边干,很快就学会了。
晚上吃夜饭时,我不小心把碗里的一点玉米饭掉在了桌子上,父亲看我没管,就赶忙用筷子扫到自己碗里吃了。边吃边给我叙摆起五十年代末,家里发生的一件痛心事:那年村里遭遇了罕见的干旱,栽种的粮食颗粒未收,人们只能靠挖草根,剥树皮充饥,年仅十一岁的亲二叔因生病加饥饿,骨瘦如柴,活活被饿死了。话未说完,父亲眼里早已滚动着泪花。
母亲接过话题说到,这粮食很珍贵,来之不易。就拿种玉米来说,冬天要提早将土拌得细细的,春天播种长出禾苗后,又要在炎热的夏天除草追肥,一点也不得闲。只有精耕细作,才会有好收成。收割回来还要用石磨慢慢推细,再煮成饭,才能吃到嘴里,要是不出几桶汗水,想吃上饭,那是门都没有。现在虽然生活好些了,我们也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啊,一定要爱惜节约。
想到下午掰玉米时,自己不够仔细认真,父亲回头拾到许多漏掉的玉米,吃饭时又将饭粒落在桌上,看到父亲悲伤的神情,听了母亲发自肺腑的心里话,我脸刷地一下红了,心里“咚咚”直跳,知道自己错了,也终于明白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从此,我在生活工作中始终做到节省勤俭,吃饭时自觉将碗里的饭吃干净,从不落下一粒饭。
二
参加工作后,每当回家探望父母时,都会主动和家里人一道下地劳动,时时关心家里庄稼的生长状况。有一次在地里除草时,发现结出来的玉米棒个头小,心想可能是品种不好造成的。于是就给父母讲,来年打算到农技部门去买点新玉米品种,父母听了好生高兴,对我说,你和我们想到一块了,我们正准备给你说这事呢。你在外工作,路子多些,一定要记在心上,买点好玉米品种回家来栽种。
年底,恰遇息烽县黑神庙区团委为帮助乡村青年脱贫,请县农技员到区里举办科学种植水稻、玉米培训班,我有幸结识了时任县科委副主任、农技师陈昌其。我刚一开口,他就告诉我,近年来,县科委研制推出了一种名叫“息单一号”的玉米新品种,亩产可达1200多斤。我喜出望外,赶忙去买了十多斤拿回家里。第二年春播时,家里土地全部改种新品种,玉米长势良好,喜获丰收。村民们看到后,纷纷跑到家里,托我给他们代买玉米新品种。
次年初,我来到县科委陈昌其副主任的办公室,给他报告了我家种植新玉米种,获得丰收的好消息,他听后拍拍我的肩膀,高兴地对我说起了另一件事,县科委为大力推广农科技术,为农村脱贫增产增收,今年决定由他牵头,在乡镇选一个试范点,推广100亩地膜覆盖包谷种植新技术,所需种子、地膜和种植技术均由县科委负责解决。目前已有好几个乡镇申请推广了。我一听,正好家乡父老托我买玉米种,要是能在家乡选点试种,就能得到节省成本,产量高,收益多的好处,这真是件大好事,也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我一定要争取到。
于是,我赶忙拉住陈昌其副主任的手,不停地给他介绍家乡贫困落后的现状,请求他去我老家推广这一农科新技术。我话没说完,他就抢过话说,你家那地方我早去过,偏僻边远,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不适合办试范点。我听后,一点也不放弃,对他好说歹说,死缠不放。他看到我要是不同意,就誓不收兵的那股子执着劲,只好答应了我的请求,并建议由黑神庙区团委与县科委联合,到我所在的家乡选点推广玉米地膜覆盖种植新技术。
回到单位后,我立马将这件事给区领导作了汇报,征得领导同意后,又马不停蹄赶到县科委请陈副主任一道到我的家乡。当我把这一大好消息告诉父老乡亲时,很多人直摇头,犹如大路边打草鞋,有的说长,有的说短,部分村民认为推广玉米新品种可以,对什么地膜覆盖着玉米,能获得丰收将信将疑。甚而还有个别村民认为传统方法种玉米,产量低点,但无风险,死活不愿推广新种植技术。针对村民的想法,我及时登门上户,苦口婆心给他们做工作,并请家里人带头推广,最终让村民们磨子上睡觉,转了向,积极投入到了试范点中。
开春后,为便于管理,县科委就把试点选在老家寨子旁的一片平地里,在县农技人员现场指导下,按要求连片种植了上百亩地膜覆盖包谷。由于地膜覆盖起到了增温促长,保湿保肥等作用,栽种的玉米成熟期提前了半月,经现场验收,每亩产量比传统种植翻了两倍,达1400多斤。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事实面前,乡亲们终于相信了只有依靠科学,才能获得好收成,走上致富路的道理。
几年后,我调息烽县流长乡工作时,看到进入乡政府的公路边,一个名叫罗锅贤的上千亩连片耕地上,村民们仍然采用传统种植玉米方法,一年辛苦不够半年吃。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就立马组织乡党政班子成员开会研究,决定引导村民走科学种地,用科技提高粮食产量的路子,在罗锅贤一带率先推广玉米营养袋(块)育苗移栽种植新技术。
定了就干,干就干好。乡,村干部实行包村帮户,分头进村入户宣传科学种植玉米的好处,请来农科人员在田间地头对村民进行农技培训。规定机关干部职工,乡属教师每人完成1000个,中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500个玉米营袋制作任务,我以身作则,带头制作了1200个,制作好后分送给有困难的农户。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春播时,经过乡村干部的辛苦努力,终于发动村民连片推广了1480多亩营养袋(块) 玉米育苗移栽。移栽完成后,接着又指导农户精心加强田间管理。秋收时,我和乡里的干部看到村民们在地里有说有笑,掰着金灿烂的玉米棒,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心里好生开心。
三
这些年,无论我在乡镇,还是在机关工作,总是忘不了农村,忘不了地里的庄稼,心里常常想着为村民们做点好事实事。
1996年10月,我调息烽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局工作不久,根据县委、县政府有关帮村扶贫安排,由我局负责西山乡杉平村的脱贫致富。接到任务后,我和局里分管领导立马来到该村调研走访,了解到该村土地大多成斜坡状,遇到下雨,山上发水,部分泥土就会被冲走,稍遇干旱,因泥土太薄,又无水浇地,造成栽种的玉米及其它农作物常常减产或绝收的情况后,立马和杉平村支两委干部商量,议定将斜坡地改成梯土,在梯土旁修建配套畜水池。制定好方案后,我立马找到县有关农业部门解决了购买改造土地物资的所需资金,并和乡村干部一道组织村民投工投劳,逐丘逐块对斜坡进行改造。
通过村民历时两年多的艰苦劳动,终于将500多亩斜坡地改成了梯土,修造完工了大型配套畜水池若干个。村里一百多户人家在改造后的地里种上了玉米及其它粮食作物,如遇干旱,就用平时积蓄在水池里的水浇地,使昔日靠天吃饭的坡地变成了稳定丰产地。村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直夸县计生局扶贫扶在了点子上,给他们做了一件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前几年,我在花溪贵筑街道办事处工作时,上级领导为了公路边景观美好,要求路边可视范围内一律不准种植玉米及其它农作物,对已种的即将成热的玉米等要立马清除掉,改种成树木花草。当时,一位老大娘听说要拔掉她家公路边种植的玉米时,求我高抬贵手,并表态秋收过后一定改种。我看到老人惜粮如命的样子和乞求的眼光,仿佛看到了父母在地里弯腰劳作的身影,想到自己来自农村,实在不忍心干这事,就硬着头皮,拖着不办。后来,被上级领导知道后,狠狠训斥了我一通。
金秋送爽,又是一年秋收季,退休在家的大哥打电话给我,说他栽种的玉米成熟了,叫我回家吃新玉米饭。大哥的电话,把我带回了儿时秋收的季节,回想起过去一家人掰玉米,庆祝丰收的热闹场景,回想起吃着母亲煮的香喷喷玉米饭的悠悠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