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走进托老院(散文)
一
“大白”一词,是时代赋予的称呼,也应运有了使命,它的诞生,必定会成就一段历史。
由于在医院工作,身份的特殊性让我们始终坚守在抗疫的一线。疫情来的突然又迅猛,造成人力严重不足,基层医疗机构也就全员待命,办公室也好,后勤科也好,药房收费处财务科等都参加了核酸采样培训。我呢也被抽调到省某家托老院去检测核酸。
平日里上下班总会经过托老院,只因这里与我没什么关系,也就没有走近过,从来也没想过要走进去。近来国家总是在提倡社区康养,目的是让老年人能有一个既现代又温馨的托老之地,康养社区也就成了国家重点扶持项目。正因有国家扶持这一利好,再加上人口的老龄化,全国各地都办起了托老院,康养的广告也随处可见,那亲如一家的用语,想必在里面生活的老人也都有一种归家的感觉吧。
记得有一位藏族朋友曾不解地问我,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我们这些人要把亲生父母送去托老院,在他们那里是不会这样做的。我无言以对,因为我没有参与,也就没有发言权,只能猜测,可能是当儿女的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老人吧。
这波疫情看起来要接近尾声,几天来一直想为托老院写些什么,可又不知该如何起笔,如何落笔,因为这一起一落间留下的全是沉重。还是从头开始写吧。
二
我们一行人全副“大白”的武装,提着大包小包,就这样走进了托老院。托老院是一排三层小楼,院子很大,满目青翠,随处可见健身器材。由于是提前一天通知,所以院中除了几个保洁的阿公阿婆外,是看不到其他人的。老人们都在各自的房间里等着。这里一般是两人一个房间,一来是可以节省费用,二来两个老人也好相互之间有个照应,遇到情况可以第一时间通知工作人员。当然也有特殊,条件好又想清静的老人,也可以申请住单间,服务也相对更为周到。
我们每到一个房间,看到的是干干净净的床铺,被子也是豆腐块的,这应该归功于工作人员吧。老人各自坐在靠窗的椅子上,看到我们进屋,他们的眼神瞬间让我泪目,怎么形容呢,好比在寂寞的沙洲忽遇水源,又好比只身在大海里浮沉时遇上小船。这种眼神不应该出现在这个环境清幽而又充满温馨的地方。测核酸也好,打疫苗也罢,他们都是那么的配合,那近乎卑微的成全,像极了幼儿园里着急找父母、积极顺从老师各项指令的儿童。他们还对我们这些晚辈问候,让我想起父母见到自己时的神情。
由于我们都穿着防护服,说话很不方便,可又有谁忍心对老人保持沉默。在允许的距离内,我们尽量回答着老人那些零碎又亲切的问题。从谈话中不难看出,他们对外面世界向往,对家怀念。也许,他们每天在盼望着儿女到来,盼望有一天再回到自己生活的家。在盼望与失望的时光交替中,他们的眼神也越来越浑浊,里面只有长久的寂寞。许多老人自家一别,就在这里完成了最后的人生旅途。
三
托老院是封闭管理,按理说疫情轻易也不会蔓延至此,人民政府奔着生命至上的理念,要做到对人民负责,我们也就听从号召,三天一检,不漏一人,这也让我们有了更多与老人接触的机会。又是一天,由于怕上午太阳太大,我们一行起了个早,七点多就到了托老院,而这个时候也正是老人们坐在活动室休息的时候,大家也都戴着口罩,有的坐着轮椅,有的把头依在手杖上,有的低着头,看上去没有一点的生气,谁也不讲话,就这样在沉闷的空间里静坐着。也许他们在回忆过往,思考人生的意义;也许是习惯了这种沉默,什么也不想,把思考关闭,过往的一切归零。
在行走的这几日,我看到的工作人员也是有限的,他们一个人有时要照顾好几位老人,健康的还好照顾,有些行走不便的就很难做到万全了。托老院的活说白了就是个良心活,老人是否如愿也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可能与疫情有关吧,我几乎看不到老人们的家属来过。我也不想去问老人的家事,不想知道他来这里的原因,看着他们这样没有希望地消耗着生命,一种难言的悲,在心头日渐积厚。
看上去他们都在七十岁以上,他们这一代人不容易,在历史的洪流中浮浮沉沉,或为农,或为商,或为工,或为仕……都曾为这个社会付出过青春和汗水,经历了太多。他们为儿女的付出又岂止是青春和汗水,那是他们全部的热情和毕生的心血——从呱呱坠地到成家立业,这个过程,老人们都积极、热情、无私地参与着。可许多老人,等来的不是尽孝而是啃老——对孙子的照顾成了理所应当的命中注定,熬到头来还不如一个保姆,没有工钱还要倒贴,稍不留神还会遭受晚辈的白眼。榨干榨净了父母最后的剩余价值,再往托老院里一扔,自己住在老人的房子里心安理得。
四
古时有二十四孝,安徽歙县棠樾的二十四孝牌坊至今还在,就屹立在那里。导游也在不停地向来往的游人讲诉着那远去的感动,但在这一群群的游人中,又有多少人把父母是丢在托老院不管不顾的呢?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理应被好好地传承,这份责任与担当,本分与良知,也应该融入现代社会的理念。养老是一个健康国家的责任,同时也是一个健康人性的展示,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也在我们的中国梦中——幼有所教,老有所养。
人类有时还真不如动物。看看老人们那一双双空洞的眼神,里面没有一丝丝希望的光。我们工作时的热情,恰是解脱他们孤独的短暂时光。我不敢去责备工作人员照顾的不够细心,血脉亲情尚且如此冷漠,又怎能去苛求一个外人,一个服务于金钱的工人呢!
曾经的我,以为托老院都如电视上看到的那样,老人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日了过的是那样的惬意,那样的随意。可现实是那样的骨感,以至于在炎炎夏日间,能让人背后有一种透骨的寒。
看来,人除了健康谁也帮不了你,有了健康才能在年轻时创造财富,有了健康才能完善足够养老的本钱,健康是保证人活到最后的尊严。可怜天下父母心,倾其所有为儿女,那份舔犊之情人神共睹,可最后落个被弃一旁,难怪老人们在一起也会偶尔调侃当父母的都是骨头贱。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对一些老人来讲,成了一生的奢望。
五
不由得想起不久前,相邻小区发生的一件事。一位老人本来同老伴两人一直住在乡下,老两口有退休金,日子过的倒也如意,不幸的是老伴因糖尿病先他而去,孩子们就让他把家里房子卖掉来到市里。老人很明白,死活不愿与孩子住在一起,怕日久产生矛盾,就在外面租房子住,平时接送孙子上下学,然后就回自己的租屋。孩子们也很少关心他的身体,直到一天老人突发心脏病死在出租屋,儿女们才哭天抹泪,悔不当初。
要说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可这种死的方式又怎能让人接受,辛苦操劳了一生,为儿女们都买了房,而自己最终却死在了出租屋里。他们都是干净地来到这个世上,走的时候又是干净的彻底,父母这一生看似都是欠儿女的债。
我陷入了深思。这一切背负不起的沉重,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迷茫中的我捋不出一点头绪。
惟愿这世界温暖以待!惟愿感恩才有福报!惟愿人间所有的承诺都不忘初心!
(原创首发)
"看来,人除了健康谁也帮不了你,有了健康才能在年轻时创造财富,有了健康才能完善足够养老的本钱,健康是保证人活到最后的尊严。"
“我陷入了深思。这一切背负不起的沉重,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迷茫中的我捋不出一点头绪。"
思考的一代。对长辈,健康,人性,社会,道德,的一系列的观察与探索。沉重的心情写着沉重的话题。
社会养老呼唤道德,教育,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视。
人与人之间,有纽带,或血缘的,或因缘的,或利缘的。父母与子女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不过,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报恩的,一种是讨债的。报恩的,不用说教,自觉自愿地全心全意为您服务。讨债的,自然斤斤计较,算计得你死我活,要离子散,家破人亡。按儒教传统,先重视家风建设,先重视忠孝教育,才有子孫的善良,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才有老人的被子孙养老。按佛教观点,一切皆缘,皆因果。一切皆因种了各种因,才有各种果。也许真的有前一辈子的恩人或仇人,这世前来报恩或报仇来了吧。幸福的家庭皆相似,不幸的家庭皆不相似。
谢谢橄榄色赐教,谢谢您的才思敏捷,愤笔疾书,一气呵成,口吐莲花朵朵。中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