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生活】粥的故事(散文)
一
依稀记得,小时候是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点对于生长在北方农村的我来说,深有体会。
那个时候农民整日辛苦劳作,勤于耕耘,但是限于当时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粮食产量一直很低。当时有“交完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说法,但是剩下的那部分,也只能够一家人勉强果腹,甚至还时常会发生亏空的情况。直白点说,就是吃不饱。既然粮食不够吃,又不能饿着肚子下地,因此人们有了充饥的好主意,就是少吃主食,多喝粥。
对于干旱贫瘠的北方农村来说,要煮稻米粥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因为大多数农户家中是没有大米的。但是谷子和玉米还是有些积蓄,所以小米粥、玉米粥、南瓜粥在当时来说,绝对是餐桌上的主力军,人们的饥饿都要靠它们来战胜。
在我的记忆里,我家的早饭,永远少不了半锅玉米粥。每日天刚蒙蒙亮,母亲就开始忙活早饭了,首要就是烧上半锅水,待水沸后,用瓢舀来一些玉米面,一边抖着手让面均匀地进入锅中,一边用另一只手拿勺子不停地搅着,以免出现面疙瘩。然后盖上锅盖,继续烧火。不久,粥的香味就飘出来了。
一家人围坐着炕桌,一人一大碗喷香的玉米粥,就着自家腌制的咸菜条,一顿朴素无华的早餐就这样开始了。像我们小孩子,喝上一海碗基本就饱了,大人饭量大,而且需要下地干活,所以都会多喝一些,我记得父亲最多时喝过四碗。当然,咱讲话不能过于偏颇。有时候年景好,早餐桌上也会摆上一些玉米饼子、高粱米等主食,但那些也不是每天都能见到的。
午饭自是少不了粥的,但是会熬得稀一些,因为午饭能吃得到主食,不然一天的时间是扛不住的。我们这边中午一般很少喝玉米粥,大多用小米熬,因为中午时间短,基本就是下面熬米粥,上面热主食。小米稀粥熬熟了,主食也就热透了。
晚饭更不用说了,还是粥。各式各样的粥,黏黏糊糊一大碗,喝进肚子也能混个“饱”。大人们常说:“晚上喝粥,好消化,不积食,长命百岁。”这话我不知道真假,反正我经常还没睡着,就已经饿的肚子咕咕叫了。每逢这个时候,母亲就让我睡觉,并说“睡着就不饿了。”
所以,我小时候很讨厌粥,因为它经常欺骗我的肚子。
二
与现在的年轻人说起来,也许大多不信,可我小时候真的是喝粥比吃主食多。不过有时候,我对粥也是有一丝丝好感的,虽然大多时候还是讨厌。我这里所说稍有好感的粥,就不是简单的玉米糊糊,或者清汤寡水的小米粥了。
红薯粥,对于北方人来说并不陌生。在熬玉米粥时,加入滚刀块的红薯(现在熬制都是去皮的,小时候是不去皮的,洗净即可。)一起煮。火候恰好时,粥是香的,红薯是糯的,喝起来甜滋滋的,很合我的胃口。还有重要一点,喝红薯粥比寡粥要扛饿。若自家或邻居家种一两分地的胡萝卜、芜菁之类,那粥的样式就更多了。不过胡萝卜的还好,芜菁粥我一直喝不惯,因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怪味道。
最能打牙祭的就是腊肉粥,这粥一般只能在春天能喝到。过年时嘴里省出的半斤熏肉,被母亲置在盐罐子里,月余后,就成了我们这边的腊肉。隔三差五,母亲就从盐罐子里把那条腊肉掏出来,切上一小片,再切成绿豆大的肉丁,放到锅里一起熬。这种粥熬熟后,透着一股子粥香和熏肉的混合味道,喝起来咸丝丝的,咀嚼起粥里的小颗粒,更是过瘾。偶尔也会加入一些菜叶一起煮,原来那个时候,母亲就已经懂得膳食营养均衡的道理了。
母亲说我小时候很贪嘴,没少闹出笑话。曾经有一次,跟着母亲去隔壁串门,见邻居大婶正在切腊肉丁,我知道她家要煮腊肉粥,我们家好久没见荤腥了,自然而然就垂涎三尺了。坐了一会儿,母亲起身回家时,我却死赖着不肯走,眼睛死死盯着案板上的腊肉丁,似乎要从瞳孔里伸出一双手来。大婶见状,忙留我在她家吃饭。母亲哪里好意思,毕竟日子都不宽裕,便死拉硬拽地把我弄回家。我那个伤心啊,从邻居家一直哭到我家里屋,仿佛丢失了最喜欢的玩具一样。出乎我的意料,邻居家粥熬熟了,特意给我送来一碗,我才开心起来。而且邻居家的腊肉粥实在是好喝,直到最后连碗都舔了个干净。
直到现在,一家人闲聊时,大姐偶尔还会提起我那段不光彩经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三
上大学时我胃口不是太好,经常闹肚子,还没有食欲。看了一个老中医说是肠胃虚,给开了中成药,并一再嘱咐:“肠胃病不能依赖药物,得靠养,平时多注意饮食。”
寒假回家,向母亲无意中提及此事。母亲说:“跟你爹一样,他年轻时也是闹肠胃病,吃了好多药都没好利落,最后喝粥喝好了。这样,我每天都熬点热粥,喝上一个月,包见效。”
又是喝粥!小时候都喝腻烦了,现在吃饭我基本都是只吃主食不喝粥了。回想起来,也许正因如此才导致犯起了肠胃病。
一个多月的寒假,每餐母亲都会为我精心熬煮各式各样的粥,以小米粥为主,辅以南瓜粥,并且会加入花生、红枣、板栗等对肠胃有益的食材,上桌前还会加入一勺红糖。还别说,这个偏方挺见效,每次一碗粥下肚,便感觉胃口热乎乎地,十多天下来肠胃功能改善了不少。
待寒假结束,返校前母亲特意嘱咐我:“一定要记住,在食堂吃饭时要打一份粥,养胃。现在你还年轻,一旦落下病根儿,上点年纪就不好治了,一定要当回事……”听着母亲絮叨,我心里就像刚喝下半碗热粥一样,暖滋滋的舒坦。
我大学毕业后定居在了市里,母亲在老家每年都不忘种上一点谷子,收获后特意送到邻村的老磨坊,细细的碾去谷壳,等我回老家时给我带上。每次看到黄灿灿的小米,还有母亲慈祥的笑容,都令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不止于此,每次通电话,寒暄过后,母亲都要问我最近胃口如何,在没在喝小米粥,并一再叮嘱要注意肠胃。我明白,在她的心中,她这个二十多岁的儿子,永远都是那个懵懂无知的孩童。
后来,村里种谷子的越来越少了,而母亲却一直没有间断。
有一年,我明知道家中的谷子被雨水淹了,根本没得到收成。但是在我返城时,母亲依然给我用缝制的布口袋装了十几斤小米。问起来我才知道,这是母亲打听了好多人,才从邻村一个熟人家买了点隔年陈谷。得知此事,我心头不由一酸,眼圈发红,哽咽难言。而母亲一边低头帮我整理东西,一边唠叨自责:“唉,都怪我,早知道把谷子种在东台那块高地上了,那样就不会被雨水淹了,多少也能有点收成,那样你就能吃上新米了……”我再也抑制不住眼眶里打转的泪水了,又担心母亲看到,急忙扭身偷偷擦干。
自此,我又爱上了喝粥,因为粥里除了散发出香味,还有有无限的惦念与温情。
四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也步入了中年。回想起以前关于粥的故事,有时偷笑,有时叹息,有时感动。
由于工作原因,平时多久坐,且时常会有酒场应酬,而我又是一个不喜欢运动的人,日常饮食也不节制,因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体型富态,体重超标。直到年初体检结果出来,查出已经有中度脂肪肝,医生建议控制饮食,增加运动,规律作息。
我盯着体检报告,下定决心,一定要进行减肥了。于是,我每天上下班由开车改骑自行车,晚上步行去一公里外的公园里慢跑几圈,最主要的还是管住了自己的嘴。以往钟情的鸡鸭鱼肉,现在几乎很少能吃上几口,无论在食堂,还是家中,都是以素食为主。外部的应酬能推就推掉,即使去了也不喝酒,随便吃两口素菜应付一下。晚上回家基本是不吃主食的,就是喝粥。
听说多吃粗粮有助于减肥,但是这个时候年迈的母亲早已不种田了,于是便从超市买了小米、高粱米、玉米碴等等。每天煮不重样的粗粮粥,令我喝得也是不亦乐乎。女儿见我每晚只以粥充饥,便问我饿不饿。我笑着说:“睡着就不饿了。”信口说出,只感觉这句话很耳熟。
几个月下来,我减掉了十几斤脂肪。且不论是运动的成效,还是喝粥的功劳,现在感觉神清气爽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运动之外,喝粥,还是能占得一功的。周围的同事见我减肥效果明显,便有人就问我是不是吃减肥药了。我笑着回到:“最好的减肥方法就是运动,最好的减肥药就是粥。”
于是乎,我带动了公司的喝粥热潮,而且大家还特意建了一个名为“健康粥”的微信群,不断有人在里面分享煮粥心得,以及工艺做法,实物照片等等。而我,则当仁不让的成了群主。
粥在我的生活里,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碗粥,留下了历史变迁的影踪,也记录了社会进步的痕迹;一碗粥,时常激起回忆的浪花,泛起温暖的涟漪;一碗粥,是我不能忘却的情怀,也是我生命里无法抹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