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一缕书香慰平生(散文)
在安静的清晨或者午后,独坐窗前,沏一杯茶,捧一本书,一字一句地读,一页一页地翻。空气是清新的,阳光是明亮的,心情是陶醉的。茶香伴着书香,一分一秒的时光,都是那么惬意而充实。
于是我特意买了藤桌藤椅摆放在阳台上,以便闲暇时坐下来读书写字。但所有的美好似乎只适合虚构。我每天都得为工作、为生活忙忙碌碌,到了周末也要为诸多家事操劳,能真正静下心来读书写作的时间,真的是少之又少,也难免时常叹息,总觉得辜负了时光,蹉跎了岁月。
但我从小养成的读书习惯却从未改变。阳台上的藤桌藤椅长时间空着,我枕边的书,是万万不能少的。每晚夜静更深,家人都进入梦乡时,我总是开着台灯,捧着书本,静静地读,直到困得眼睛睁不开,才沉沉睡去。仿佛读几页书就能消除所有的疲惫和劳累,连梦境里也会有书香萦绕。
《三国志》作者陈寿言,“一日无书,百日荒芜。”其意为只要一天没有读书,便没有心情去做其他事务了,可见古人对读书是何其重视。书是万事万物之本,而读书则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如此日积月累,纵使多么愚笨的人,也会有所悟,有所成。
古人读书留下诸多典故,匡衡“凿壁借光”;孙康“映雪读书”;韩愈“焚膏继晷”;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骨”;欧阳修“铺沙识字”;李密“牛角挂书”……这些经典典故皆是讲述古往今来的先贤名士不畏家贫、勤奋好学、读书成才的故事,用以激励后人发奋读书,方能知天下,明事理,成大器。
近代文学大师们关于读书的很多至理名言,也是我们耳濡目染的。高士其说:“书籍犹如我们的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模糊。”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获取的精神财富对我们而言是极其宝贵的,常读书,常思考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更能学以致用,游刃有余。
而我自己则真真正正是读书的受益者。我一路走来,所有的收获和成绩,都得益于勤读书,好读书。所以说开卷有益,生命中唯我们读过的书,学到的知识最让我们受益,也能永恒持久地让我们充满活力。
有一次,某个朋友来家中做客,看到我书架上满满当当的书,赞叹不已,连声夸我们家的孩子学习好,爱读书。我老公打着哈哈说,是咱家这个大孩子的,雅号“书虫”,现在都是作家了,惊得朋友张大了嘴。我只是微微笑笑,不做言语。也许,在一般人眼里,女人最喜欢的应该是化妆品,新款包包,各式各样的漂亮衣服,而非这么多种类繁杂的书籍吧。
我偶尔去别人家做客,总会特别留意他们的书架上有没有我没读过的书籍,但结果总是很意外。大多数人家里装潢高档,家具讲究,有精致的酒柜宽大的衣帽间,却独独没有专门的书架。有正上学的孩子的人家,也就是在孩子房间里放个小小的书柜,存放的都是孩子的书本或是一些学生假期必读书籍。从中可见,他们家中的大人平日是很少读书或者从不读书的。
阅读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高尚的精神寄托,是引导我们走向文明智慧的必经之路。人有各种喜好,生活中有各种情趣,但若一个人从不读书,我想他的人生必定是乏味而贫瘠的,是没有信仰和目标的。
初中时学过一篇文章《黄生借读说》,里面有一经典句子,“书非借而不能读也。”其意为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而那个时候的我,正是如饥似渴借书来读的年纪。那时的农村经济还相当贫困,庄户人家能供孩子上学就已是相当不易了,哪有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读。同学之间能互相借阅的,也都是一些缺头少尾、破破烂烂的杂志、故事、连环画之类的书。但就是那样的破书,能借到一本也很不容易,一得有交情,二得有人缘,三嘛,得有一种死磨硬缠的饥渴相。有时候,磨了很久也借不上一本喜欢的书,心里那种懊恼气愤的情绪是难以排解的。借来的书都限制了归还的时间,白天上课,只能晚上写完作业再读,所以那时通宵熬夜读书对我来说已是常态。母亲总是忧心忡忡,一边为我能刻苦学习欣慰,一边又为我房间里的长明灯耗费下高额的电费发愁。那时她若知道我读的都是借来的闲书,恐怕就会断然喝止了。而现在的我,尚有很多新书买来就放在书架上,很长时间都读不完一本,可不就印证了“书非借而不能读”的名句。
书读多了,就免不了生出也要写书的冲动,而这样读读写写,很多人就写出了名堂,成了大大小小的文学家和诗人,一辈辈传下来,就有了《四书》《五经》《史记》《左传》;有了《春秋》《汉书》《唐诗》《宋词》;有了《资治通鉴》《儒林外史》、四大名著……有了现当代作家们空前繁荣的文学创作时代。也有了众多像我这样酷爱读书的小书虫,啃呀爬呀,猛然一回头,身后已是一片枝繁叶茂,繁花似锦。
曹公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而我却常想:何以寄情,唯有读书。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虽生命短暂,年华向晚,但有书相伴的日子,总能让人心灵充沛,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充满朝气和希望。
人生如此,又何尝不是一种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