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时光】流淌在心底的歌(征文·散文)
曙光从东方冉冉升起,五星红旗在晨风中飘扬,我站在天安门前,轻轻地唱起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这首流传了半个世纪的歌,此刻唱来,依然让人心情激荡。
今天是9月9日,是毛主席逝世46周年纪念日,不到七点,天安门前已集聚了不少的人。有孩子,有年轻人,还有拄着拐杖的老年人,他们神情肃穆,久久地凝望着毛主席像,与天安门合影。
北京天安门广场,这个神圣的地方,让多少人为之仰慕,又让多少人为之向往,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生长在新中国,读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可以说,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
语文书上、画报上、电影上的天安门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多么令人向往,我多么想走近千里之遥的北京,像我的同学一样,去一睹天安门的雄姿。
父亲所在的科研所,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北京迁来,大部分职工的老家都在北京,或在北京的近郊,单位里、家属区里讲得都是北京话。我的几个同学,一到节假日,都要回北京去度假,他们走之前,会自豪地向同学们宣布:“我要回北京了!”到北京就能去天安门,真让人羡慕。
开学前夕,他们穿着新衣新鞋回来了,用纯正的北京话说:“您看,这衣服、这鞋子漂亮吧?都是在北京买的。”
我不关心衣服鞋子,只关心他们去没去天安门,一个兴奋地说:“那当然是要去的了,我戴着红领巾,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走进天安门广场的。广场上人山人海,红旗飘扬,我们敬少先队队礼,注视着五星红旗慢慢地升起来。”那一刻,我羡慕至极,心里埋怨道:我父母为何不是从北京迁来的?
妈妈说:“那没什么,你爹爹也去过天安门。”说完,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日记本,慢慢地翻开,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黑白照片来。照片上的父亲年轻帅气,穿着中山装,精神抖擞地站在天安门前。我把照片捧在手里,反复看了好几遍,嘴里嘟囔着:“我也想去北京天安门。”
妈妈想了一会儿说:“你要经常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去感动老天爷,老天爷一感动,就会给你机会去北京的。”
我瞪着眼睛问:“真的?”
妈妈一笑说:“不信你试试。”
我半信半疑,妈妈有点迷信,动不动就说姥姥给她托梦没钱用了,就赶紧去路口烧纸;动不动又说奶奶给她托梦没衣服穿了,又买来纸衣服去路口烧;还有一次,竟然说姑父给她托梦房子漏雨了,就赶紧让表哥表姐去坟上看,果然姑父的坟墓被雨水冲了一个豁口,还挺神奇的。
不管迷信不迷信,我听了妈妈的话。从那天起,我天天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在学校里唱,放学的路上唱,回到家里还在唱。从小学唱到初中,也没能去北京天安门。那个时候,我也太天真了,就没想过去北京是要花钱的。妈妈是家属工,收入低,父亲虽是干部,收入也是一般般,还要供我们读书,还要给老家的祖父母寄钱,全家人能吃饱穿暖已经不错了,哪还有钱让孩子去旅游?
我并不知道,《我爱北京天安门》的词曲作者,同我一样,也没有去过北京天安门,也对天安门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是上海五年级小学生金果临创作的一首诗,是他的第13首作品。金果临当时13岁,比我大不了几岁。这首诗1969年年底创作完成,1970年发表在《红小兵》杂志上,上海女工金月苓看到后,为这首诗谱了曲,她是金果临的姐姐,那年19岁。富有才华的姐弟俩,凭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爱戴,对北京天安门的向往,饱含深情地创造出了这首歌,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心声,使这首歌红极一时,并经久不衰,一直流传至今。
我也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对天安门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却没有他们的才华,只是性格倔强,是一根筋,只要坚持唱《我爱北京天安门》,等待着上苍的眷顾。
这一等竟是二十年,我二十八岁那年,有幸与出差的夫君带着三岁的儿子来到了北京。为了去天安门方便,我们下了火车,直奔前门胡同里的旅馆。旅馆设在四合院里,一溜的平房,房间里全是大通铺,天气正热,窗户敞开着,没有窗纱,蚊蝇自由地飞进飞出。清晨起来,儿子身上被蚊子叮了无数个红包,小脸肿着,小胳膊也肿着,哭着挠着喊:“痒,痒,痒。”
找来清凉油,涂到儿子的红包上,我们就抱着他来到了天安门。一走进天安门广场,我的泪水就流了下来。二十年了,我终于来到了朝思暮想的天安门。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我心潮起伏,含着眼泪,一字一句地唱起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那歌词是从心底流淌出来了。
国旗升上去了,晨曦洒满了大地,天安门城楼金光闪闪,我们沐浴在阳光下,浑身暖暖的,我凝望着毛主席像,幸福的泪水又涌了出来。我们在天安门前逗留了半个多小时,全家与天安门合影后,才不舍地离开了。
从那以后,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我就心情激动,庄严神圣,闪着金光的天安门就浮现在了眼前,不由为之一振。
十年过去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我又来到了北京,是出差。因忙于工作,到北京好几天了,也没去天安门,正在急切地盼望周末。
周日清晨,我从南苑坐小公交出大红门来到了天安门。天气寒冷,广场上却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天安门城楼金光闪闪,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我心潮起伏,凝望着毛主席像,唱起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拍了一张与天安门的合影。
在那之后,因公几次进京,每次我都要到天安门广场,站在天安门前,凝望着毛主席像,唱一遍《我爱北京天安门》,拍一张与天安门的合影。
2008年国庆节,我带着年迈的父母来到了北京,十月一日,我们来到了天安门。天安门广场鲜花如海,人潮涌动,节日的气氛十分浓郁。父亲患有老年痴呆,平日双眼无神,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仿佛这个世界只有他一个。可当父亲看到天安门时,竟然两眼放光,嘴唇颤抖着说:“天安门,天安门!”那一刻,也许唤醒了他曾经的记忆。
母亲望着天安门问我:“还记得当年让你唱歌的事吗?”
“当然记得。可唱了那么多年,也没有去天安门一次。”
“唉!那年头家里穷,也无法满足你的要求,又怕你失望,才让你去唱歌的。但是,这些年来你一次次来北京,难道不是唱歌的结果、不是老天爷的恩赐吗?”
我点点头,也的确如此。我爱北京,我爱天安门,一遍遍深情地歌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果真感动了上苍,为我带来了天大的福分,使我与北京有了不解之缘。
儿子大学毕业到北京工作,并在北京安家立业,我年年国庆节到北京,一到北京,就要去天安门,就要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凝望着毛主席像,唱一遍《我爱北京天安门》,拍一张与天安门的合影。
六年前,我带着八十二岁的婆婆来到北京,婆婆是第一次来。这个老布尔什维克,一走进天安门广场,就激动的老泪纵横,还一个劲地说:“像做梦一样,像做梦一样。”老一辈对天安门的热爱,那是深入骨髓的,当我凝望着毛主席像,轻轻地唱起:“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时,婆婆也蠕动着嘴唇,跟着唱了起来。我们一唱完,婆婆就说:“我最喜欢听这首歌了,几十年来,一听到这首歌,就心情激动,就想去北京天安门,今天终于如愿了。”婆婆说完,捋捋头发,拽拽衣襟,让我给她拍照留念。
婆婆回到西安后,把她与天安门的合影随身带着,一碰到老同事、老姐妹就拿出来让他们看,述说着她与天安门的邂逅,分享着她的幸福与快乐。
这次来北京,恰好与老同学相遇,那天下午我们来到天安门时,已是黄昏,还没拍照天就黑了,就约今天清晨再来。
我们是有备而来的,带着自拍杆,带着充电宝,都化了淡妆,准备在天安门广场拍个够。
晨曦中,两个年过半百的女人,撑起自拍杆,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转换着各种角度与天安门合影,一会儿是单照,一会儿是合影,一会穿着裙子,一会儿穿上外套,还不断变化着姿势。我兴奋地像个小孩子,一边拍,一边又蹦又跳。拍完照片,还不尽兴,我们又拍起了视频。
这时候,一位头发梳的溜光,穿着白衬衣,戴着毛主席像章的五十多岁的男士走了过来,他走到我们面前说:“大姐,帮忙怕张照片吧!”
老同学接过手机,帮他选好位置,他系上领口的扣子,神色凝重地站在天安门前,十分动情地说:“我一年来一次,来一次拍一张照片,这是第十八次。”他这么执着,也是对天安门爱之入骨的人。我俩都被感动了,我负责指挥,老同学负责按快门,为他了拍了十几张照片。那天清晨,我们帮五六个人拍了照片。
等我们拍完视频,天气也热了,这才收拾东西,一步三回头地走出了天安门广场。
回到家,我把照片整理好,配上《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在抖音上分享了出去。一会儿,就引来不少人的赞誉。
一打开抖音,就能看到我与天安门的合影,还有《我爱北京天安门》的童音伴唱。看着听着,我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年前,回到了小时候。
我举起右手,敬一个少先队队礼,也跟着唱了起来:“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
作者的情感文字,也把我的思维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读作者的这篇散文,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这流淌在心底的歌:《我爱北京天安门》竟然出自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之手,作词作曲竟然是一对同胞姐弟。可见真诚纯洁的情感迸发出来的激情多么温暖人心。
感谢玫瑰分享。佳作阅读。真好。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