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时光】勤工俭学(征文·散文)
一
我用勤工俭学挣来的分币,靠积少成多凑起来的块块钱,不但在关键时刻,用在了购买家里临时急需的火柴、盐巴、煤油等小开支上。更主要的是,父母还有点儿“过分”地要求我,把历尽千辛万苦挣来的钱,拿出来去交自己读书的学费。这可是谁人一时怎么想也想不开的问题。我读书的学费干嘛不是他们帮着交,而是要靠我自己去挣呢?
父母的解释是,家里娃娃多,我们能够解决你们的吃饭穿衣大问题,就算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哪还有钱交那学费去?再说,你是家里的长子,六七岁的年龄是能够去力所能及地挣些钱的,总得要给下面的弟妹们树个榜样吧。不然什么都靠我们,难道要把我们累死不成?
我在父母一次不行、第二次又来,很是执着的催要下,终于听信了他们的话……反正是一家人嘛,父母有困难,我这个做儿子的理应出手相帮。心里也就给自个儿安慰说,先垫上吧,等家里有钱了,他们才看不上我那点小钱呢!其实,后来的后来哪有还钱的时候哟!
我也不知道一共拿了多少钱出来,反正自己辛苦弄来的那些碎银子,口袋还没捂热就没了。本来我比别人勤奋,弄得却比任何人都囊中羞涩了——我敢说,绝对不是我身上的那口袋有什么问题。相反,虽然我身上的衣服破洞连连,但揣碎银子的衣服包补的那是个相当得结实,防的就是被它漏掉。为此,母亲常常说,我那儿啊,就是把钱看得太紧了。没得几天的工夫,是难把他的钱给“磨”出来的。
我就在这时而有时而没之间反复折腾着。既然口袋里又空得不踏实了,那就赶紧另想办法吧——也只得这样了。于是乎,我又开始钻头觅缝地“神”操作了——去广开弄钱的门路呗!
父亲看到我又去“刨”钱时,表现出来的那一个个可怜兮兮的狼狈相,就宽慰地说,他在小时候也是这个样子的。只要是正大光明地通过自己劳动搞钱,累点怕啥嘛!还说,他所了解的爷爷,连一天学校的门都没进过,却一生都在搞着“勤工俭学”。只不过他搞的那个“勤工俭学”,完全不像我们这种私底下的小打小闹,他是在为全家人寻找一条更好的活路,为的是斩断穷根。
二
父亲是在歧坪中学就读的初中。从家到歧坪中学,有二三十公里的路程。那个时候的路可不像今天这样四通八达,即便有路的地段,也多是些羊肠小道。那个时候读书的学堂,也不像而今这么方便。歧坪区公所所在的位置,是水运码头与全区唯有一条公路的交会处,而歧坪中学是这方圆一两百公里之内唯一的学校。对于要读书的学生来说,它是不二选择。
不凑巧的是,体弱多病的爷爷耗尽了本来就不多的家财后,还是一命归了西,留下的是个家徒四壁的穷家。作为独子的父亲,唯一的亲人就是他的母亲了。奶奶想靠摘桑叶养蚕,供父亲读书,却从树上掉下来摔断了腿。据父亲讲,他从歧坪中学回来看奶奶时,到两三公里外的村办大食堂,帮奶奶端回的饭菜,是苞谷叶粉碎后用淀粉做的馍——每人也只有小碗口那么大、薄薄的一块。
她躺在床上,连那仅有的一块馍也舍不得吃,硬要让与父亲,说是儿子正是长身体的年龄需要,她那一把老骨头吃不吃无所谓了。那时粮食紧张,家里煮饭吃的锅碗瓢盆全收走了,不允许各家另开“小灶”。而父亲的口粮已迁到了读书的歧坪中学,家里已没有他吃饭的地方了。
见此情景,父亲泪流满面,这难忘的一幕成为日后激励他向上的动力。本来爷爷的死,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他即便心里再想读书,现实也不允许了。他主动向奶奶提出,无心再去学堂读书了,想要回家挣工分养家。
可明白事理的奶奶死活不答应,即便她从桑树上摔下来折断了腿、暂时不能劳动了,也依然要坚持送父亲读书。
父亲意识到要想继续读书,是不忍心再让奶奶来供养他了。而唯一的办法,就是靠勤工俭学才能维持。
他靠勤工俭学挣钱首选的项目,就是凭自己的力气挣钱。据父亲回忆,他利用假期,从家里背三四根青冈树棒,拿到歧坪的水运码头去卖。累得浑身难受,需大半天时间,走十多二十公里的山路,一次也仅能卖出几毛钱。在学校时的午饭,多数时候是啃生红苕充饥,本来计划着把红苕拿到厨房的柴火里去烤了吃,但煮饭的师傅觉得影响到了他,一瓢水就把火泼熄……生红苕都没多的,还要节约着吃;冬天,脚冷得不行,就扯山坡上的梭草,等风干了后拿来捂脚。
他勤工俭学的第二个项目,就是通过打草鞋来卖钱。爷爷教会了他打草鞋的技能就离世了,后来他对这项技能还有所发扬光大。奶奶在谷收时节,就帮父亲把可用的稻草挑选出来——那是打草鞋的专用材料。无论他怎样下功夫,把草鞋可能磨脚的几个“耳朵”,还用烂布条缠起来,尽管他熬更守夜打出来的草鞋,明显好于别人的,但还是不好卖,主要是挣这钱的人很多。后来,他又琢磨出来了用捂脚的梭草去打草鞋,但干透的梭草,不但硬度比谷草要硬,而且还滑得很,双手磨起了血泡,好在这别出心裁打出的草鞋,还能卖出去,但付出与收入简直成不了正比。每次打这种梭草做的草鞋时,他的心头总要先发怵,却还是硬着头皮上,是那种求学的欲望,让他藐视了一切困难。
三
我搞勤工俭学的时间是在70年代。在还没上学之前的幼小年龄就喜欢上了钱,知道钱的作用可以买这买那。尤其是可以通过分币,去买自己最爱吃的水果糖和柿饼糖。
常常向父母要,哪知他们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也正在为没钱犯愁呢。钱是肯定无法要到的,于是就急得哭了,哪知这哭声竟招来了打骂。被逼急了,父亲就随口指引出一条路来,“自己去挣嘛”。
只有五六岁的年龄,能去挣什么钱呢?但见大点的娃娃们,在捡那些很难遇到的破铜烂铁、橡胶之类的东西,便也跟着去捡。终因只是一时兴起,加之数量太少,没带来多大兴趣就放弃了。
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这种用捡来的东西去换钱的行为,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义——勤工俭学,还加以大力提倡。我们这才有所恍然大悟了。
我记得在小学三年级开学不久,老师眼见很多学生在她所规定的最后期限内、仍无法缴清学费的实际,在全班发火道,你们就只知道向家长要钱,怎么就不知道去靠勤工俭学自己挣呢?还说她都替我们脸红。她告诉我们,在她还没读书前,就通过自己的劳动挣够了自己的学费。她每期读书的学费,都是自己勤工俭学挣来的。
寂静的全班,在老师的一席话后,立即引起了小小的轰动。有的很快就附和说,他的爹妈也喊自己去找钱,有的则开始愁眉苦脸起来,一言不发。
我们的教室旁边就有个小卖部,平时只要一有时间,那里总会集结不少的人。有时也能见到有大人把东西拿到那儿去卖,但我们根本不关心,倒是那里面散发出来的烟酒糖茶混合的香味儿,是我们最爱闻的味道。
我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老师鼓捣起来了。父亲烟瘾很大,一旦烟瘾发了,就遍地找烟头来过瘾。我那时寻找可卖钱的东西也上了瘾,就与父亲烟瘾发作了一样。
我记得,在老师勤工俭学的倡导下,先后靠那些不起眼的小东西攒过钱。烈日炎炎的夏季,我去山中挖过麦米冬——麦米冬长在陡峭的悬崖上,甜甜的味儿,嚼在口里有种清香味,流着口水就想吃,但还是把它给晒干了,成了我勤工俭学挣钱的一个方面;石头缝里、菜地里,看见有麻芋子的苗,把它们弄起来,却只有豌豆米大的颗粒,就算你开足了马力去挖它,也还是凑不了多少;蓖麻子躲在一个厚厚的壳里,我们家周围只野生了一棵树,有时为了增加它的“产量”,就冒着被狗咬的风险,去邻居家的树上偷摘……到了严寒冒进的冬日,我的勤工俭学项目,又“开发”出了新的品种——捡桐子、收集猪骨头、牛骨头、烂胶鞋底,以及破铜烂铁——有年春节,我在河边居住的舅舅们家玩耍,返家时裤包里揣了两包铁钉。他们那儿的河滩上,正好有人在修木船,我从沙里便捡到了很多废弃的铁钉,这可把我高兴坏了——它给我带来财运了。
我勤工俭学得钱的大项目,就是卖桐子的收入。桐子成熟时,我利用放学与周末时间,在大人们对桐麻树上的桐子广而收之以后,又去到那些桐麻树下,从树上桐麻叶的叶片间,从地下的草丛与刺藤里,以及寒冷的冬水田里,反复搜寻着它们的踪影。尽管捡漏的数量不多,毕竟总有积少成多的收获。而捡回的桐子,经过去壳、晒干等多道工序的劳作后,再以人力背到七八公里外的乡镇上按等级卖出,一斤也仅能卖到二三毛钱。
可以说,通过这勤工俭学,虽然挣到的钱不多,却让我过早地体验到了挣钱的艰难。今天我近乎吝啬的节约,也是拜那时所赐。
四
如同父亲给我讲的那样,我也把自己搞勤工俭学的事讲给儿子听,过惯了幸福日子的他像听天书一样。从他的眼神里,我完全读出了他连勤工俭学是啥意思都还没搞懂。也难为他了,本来现实就是这样美好,他还有什么可愁的呢?平时吃穿都不必操心,过个年就能收到成百上千的过年钱,他还干嘛要去搞什么勤工俭学呢?
还有再去搞勤工俭学的环境吗?
所幸的是,小学毕业前夕,儿子的任课老师要求他的学生们,以“我与勤工俭学”写一篇同题作文。老师还特别强调,一定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可憋坏了儿子。
那几天,回家来的他,先是要我解释这个“古怪”的新名词的意思,然后再让我帮他设计出一个勤工俭学的环境,使他能从中“挣”到钱来。
这个是老师布置给你的任务,我哪能帮呢?我直言不讳地回绝了他。
他琢磨来琢磨去,眼看离交作文的时间不远了,也没想到一个可利用勤工俭学挣钱的办法来。最后憋急了,就把自己早期玩过的一台游戏机,拿到公园门口去卖。想以此检验自己能不能从“勤工俭学”中挣到什么钱。
他显然失败了。
没想到的是,他的作文却是真实地写到了自己搞勤工俭学失败的事,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勤工俭学”不一定非要有什么好的结果,“失败”却是你最大的收获。
我从心底里感谢这位老师。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在老师的笔下,勤工俭学成为一个家庭的传承,由父亲到自己再到儿子。到了儿子这一代,勤工俭学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观念,一种人生体验。为文中的老师点赞。好文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