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土地情结(散文)

精品 【东篱】土地情结(散文)


作者:天方夜谭 秀才,122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29发表时间:2022-09-18 04:40:32
摘要:偶尔父亲也会哀叹,这身体怎么就不给力了呢?是不是我也像这花生一样快落秧了?说着把目光投向我,像是开玩笑,又像是认真地对我说:“我要是死了能埋在这地里就好了,就能和我的常年留下的脚印,滚过的汗珠融为一体了。哎,也不知道我死后这地还有没有人种。”我无言以对,扭过头去,不敢看父亲的眼神,眼泪在我的眼眶里打转。

小时候,跟在父母的身后春种秋收,泥里土里,总觉得很辛苦。每当我喊累的时候,他们总是笑眯眯地说,“种地是农民的本分,要想长大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就得好好学习,等将来考上大学,分配了工作就端上‘铁饭碗’,变成了城里人,就再不用受这份罪。不过,干什么都要付出辛劳,这也是做人的本分。”
   不只是父母这么说,从小学到中学,几乎所有老师也都是苦口婆心这样教育我们的。
   摆脱土地的束缚,跳出农门,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学习的最大动力。
   土地啊,能不能收住逃离的脚步?我父亲一辈对土地千系万扣的情结,被我这一代人解开了?
  
   一
   我的家乡属于燕山山脉向南延展区,华北平原东北角。地块儿疙疙瘩瘩,很少连成片,这里却人口很稠密。上世纪80年代初,种地还全靠人力,畜力,化肥、薄膜技术刚刚投入农业生产,还没有除草剂,更没有完善的水利工程,农业生产基本靠老天爷赏饭和各家的辛勤付出。
   在我心里,最苦最累的农活儿不是顶着烈日在麦田里割麦子,也不是去拉肉皮的玉米田里掰棒子,而是在花生地里无休无止地拔草。
   我的家乡把花生叫做落(lao)生,我想应该是“落花生”的另外一种简称吧。落花生原产南美,我国最早的记载在明孝宗弘治15年(1502年)的《常熟县志》中有“三月栽引蔓不起长,俗云:花落在地,而生长土中,故名”等叙述。据光绪二年《永平府志》(滦县当时属于永平府管辖)记载“落花生昔无今有……”还记得小学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就叫做《落花生》,所以我的猜想也不是空穴来风。
   家乡多是丘陵地区,有一条很有名的河,流经此地,她的名字叫滦河。滦河流域大多是沙土地,因为透气性好,所以最适宜种植花生。这里所产出的花生果大、皮薄、色白、饱满、出油率高、有光泽,早在清朝末年就蜚声海外,被誉为“东路花生”。
   种植花生的前期辛劳与种植其他作物相比区别不大,只是后期除草是个大大的麻烦。
   自第一声蝉鸣起,北方正式进入雨季,野草迎着阳光疯狂地生长着。高大些的作物如玉米高粱,锄上几遍草,便长起来,叶子一遮,即使下面有草,也会因为失去了光合作用,也形不成多大气候,不用农人再费心去管。花生却不一样了,秧苗不高,野草顺着秧苗间隙窜出,很快就能在秧苗上面铺展开来,夺取着阳光和养分。拔草时,人只能猫着腰或半蹲在秧苗上,捋着草茎找到野草根部,慢慢拔出,这时还要小心,不要伤到花生秧。拔出的野草要放到秧苗上曝晒,防止它落地再生根。
   到了这个季节,家家户户老少全都出动,一字排开,每人负责三根垄,人骑在中间垄上,一点点往前挪着走。烈日当空,虽然有草帽遮阳,怎奈蜷着腿,猫着腰,窝着肚,加上潮气蒸腾,蚊虫萦绕,一会儿便苦不堪言。我们这些小孩子是没耐心的,一会儿去喝水,一会儿去撒尿,一会儿又去捉蚂蚱,刚蹲下干一会儿就喊腰疼。这时候爷爷总是跟我打趣:“小孩子哪有腰,那叫半截!”
   关于这段话,我们这里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祖孙两个下地干活儿,孙子老是喊腰痛,爷爷就说,小孩子哪有腰?孙子用手敲了敲后腰,说这是啥?爷爷说,这叫半截。孙子不言语,却自有主意。过一会儿,趁着爷爷不留神,他悄悄把爷爷的烟袋藏在腰间。爷爷干会活儿犯烟瘾到处找不到烟袋,就问孙子见没见着,孙子说在“半截”上呢!爷爷以为落在地半截上,走过去,遍寻不到。孙子乐不可支,后来撩开衣襟露出烟袋,对爷爷说,这不是在半截上吗?爷爷一时语塞。
   花生地里的草,像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粉笔字,抹掉一茬儿又一茬儿。只要农人有那么一点儿闲工夫,就得搭在它的上面。每一块地是农人的脸皮,拾掇得好与赖,过路人一目了然。谁家的地里草比秧苗高,一准被村民嘲笑懒惰。这种人力除草,几乎要延续到收花生前才会停止,一遍又一遍,循环往复,现在想起来还打怵。
   收割时候男人抡起锄头用力刨,妇女、孩子则负责跟着抖落秧子上的土,码放整齐,晒秧,捡拾掉落的花生蛋。这种活儿需要猫腰,蹲着甚至在地上跪着、爬着干,累不说,身上、头上、嘴里、鼻孔里弄得都是土和草屑。花生秧子一般都要在地里晒几天才能拉回家,期间要安排人夜间看护。到家还要摘果,扬场,晾晒,折腾好长时间才能装袋入仓。
   干完自家活儿后,往往父母还要带上我和妹妹,去地里捡拾落在地里的花生蛋。这个时候地里的庄稼早已收完,旷野里猫腰捡拾花生的人很多。家里花生交了公粮就没多少剩余,一年全家吃油,就靠上冻前去田地多拾些花生。我们喊累,母亲总是许诺,回家给我们炒花生吃,或者烙大饼可以给多放些油。期间,最有趣也是最丰硕的收获要数打劫老鼠洞里的盗粮。挖开老鼠洞,往往能得到一整篮子个大饱满的花生角,又能活捉大小老鼠,惊险刺激,孩子们乐此不疲。
   在那个缺油少肉的年代,花生油尤其珍贵。母亲虽然许了愿,但炒花生没见吃上几次,烙出的大饼还是干巴巴的。可是家里每每来了客人,母亲却总是大方地对人家说“你家不种花生,来来来,这一袋带回家给孩子们尝尝鲜”。为这事,我没少跟母亲噘嘴生气。母亲总是对我笑笑说:“亲戚之间就应该相互帮衬,长大了你就懂了。”
  
   二
   好好学习,摆脱土地,不再受种地之苦,始终激励着我努力学习。终于高考成绩揭晓,虽然不太理想,但是足以让我拿着一纸调令,把户口迁出农村,迁入了大学集体户口。随着毕业后分配后,又落在了单位集体户。我和土地的关系开始变得若即若离,再跟父母下地大有下乡体验生活的感觉。
   此时农村实行土地政策三十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妹妹嫁人后,土地照样留在家里,加上父母还是三口人的地。摆脱了户口薄上的农民,我还是农民的儿子,家里的农活儿照样也没少出力。虽然论个子,力气我都胜父亲一筹,可是干活儿我始终是父亲的小跟班,常常还是忍不住喊累。
   没过几年舒坦日子,随着席卷全国的下岗潮,我的“铁饭碗”也被打破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筹莫展。一次下地干活儿,我和父亲坐在土坎儿上休息,我吞吞吐吐地把想外出打工的想法和父亲说。父亲神情肃穆,嘴里不停地吧唧着烟袋,烟袋锅里冒着闪闪的火星。他鼻孔慢慢喷出长长的两股浓烟,然后在鞋底上轻轻磕了磕烟袋锅,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你放心去吧,家里你不用惦记,‘人勤地不懒’,爸爸没什么本事,不过这泥饭碗还是端的牢的,也是你最后的靠山。”他犹豫了一下又说,“实在不行就回来,千万不要硬扛着……”
   我到北京后几经挫折,一年之后终于有了些起色,日子慢慢好起来。如愿和爱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常年吃药的母亲身体也渐渐有了好转。期间我多次劝慰父母把地承包出去,不要太辛劳,他们总是摇头说“土地是根本,这是农民的本分”。
   又过了几年,一个天大好消息传来,国家正式立项,司家营铁矿投产,我所在的村庄整体占地拆迁,上楼。土地没有了,失业农民一夜之间捧上了“铁饭碗”,到矿上当上了工人。父母当时快60的人,早过了矿上招聘年限,但是每年必要的失地补偿金是必不可少的,虽然不多,也总比辛苦种地来得实在。我也长长出了一口气,想的是我再也不用辛苦跟着他们下地干活儿,这个家庭算是彻底摆脱土地的束缚了。父母也可以悠闲地安度晚年,像城里人一样侍弄一下花草,跳一跳广场舞,哪怕是靠墙根和其他老人聊聊天,也是很好,我也不用太担心他们身体。
   可是我高兴得太早了,我还是低估了他们对土地的热爱。父母和其他老头老太太先是在和物业反复拉锯中,取得了全面胜利,把楼下草坪彻底改造成自家菜园。这倒也没什么,只当是娱乐身心,活动腿脚了。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父亲居然在矿山废墟边边角角的地方,硬是开发出一块块的田地,种上了他侍弄了一辈子的玉米,红薯,大葱,花生等等。虽说有了灭草剂,不用再辛苦除草,可是地块太小太散,根本不适合机械生产,家里又没有大牲口,只能全靠锄头镰刀,春种秋收。我抱怨他们不听话,说,地里这些庄稼一年到头能出息几个钱,我加倍给你们,好好休息不会吗?父亲总是嘿嘿笑着说,人不能闲着,闲着就容易身体出问题,就当是锻炼身体了,这也是农民的本分。
   我想起,拆迁前,父亲就经常在山上拓展自己土地的边界,美其名曰“农业学大寨,青石板上创高产”。平整土地,码起梯田,挑来黄土,像祖祖辈辈的先民一样,年复一年改造着脚下的土地。
   现在,拆迁上楼10多年过去了,父母也已过了古稀之年,他们开荒的土地却每年都在向外延展着,零零星星加在一起至今不下二亩了。有那么几年,即使放假赶上农忙时节,我也借故不参加地里劳动,一是我觉得我现在有不错的收入,是个体面人了,不屑于干脏活儿累活儿了。还有一点是我狠下心不帮他们,让父母累一点,他们就可能知难而退,不再种地了。可事实上我败下阵来,没我参加,父母照样对土地热情不减。没办法,近几年来我还是尽量扮好农民儿子的角色。
  
   三
   很多时候,父母总是把最累的活儿和我回家的时间巧妙地避开。往往节假日回家只剩下些剥玉米皮、摘花生的零散活儿。而每次回城,父母总是把这些土特产给我塞满后备箱。
   今年的中秋似乎来得早了一些。正好赶上收花生,我和父亲一人一把锄头,开始刨花生。
   矿沙地很软,虽然我久疏阵仗,但身体还好,抡起锄头倒不觉得十分吃力。纵是如此,一口气能刨上一根垄,还是有些汗流浃背。直起腰,用衣角擦一下脸上的汗水,身上却觉得无比通透和久违的舒畅。我干脆脱掉鞋袜,挽起裤管,赤足踩在沙地上。沙地软软的,温温的,翻开的泥土里,几只张皇失措的千足虫在狼狈逃命,地蜘蛛背着它的卵囊也加入了逃跑队伍,白白的蜷着身子的蛴螬一动不动地在装死,一切似乎都是小时候的样子,是那样的熟悉。只是这会的主角是我,父亲刨上一段,就会大口喘气,坐在地头慢慢抽上一袋烟,望着父亲佝偻瘦削的身体,花白的头发,我发现他是真的老了。
   矿沙地很薄,花生长得并不太好,父亲却总喜欢用手仔细地数数秧子上的花生角,嘿,立勇你看,这撮秧子结了30个角啊,都照这撮长,一亩地要多打100斤,诶,可惜地太少了!
   偶尔父亲也会哀叹,这身体怎么就不给力了呢?是不是我也像这花生一样快落秧了?说着把目光投向我,像是开玩笑,又像是认真地对我说:“我要是死了能埋在这地里就好了,就能和我的常年留下的脚印,滚过的汗珠融为一体了。哎,也不知道我死后这地还有没有人种。”我无言以对,扭过头去,不敢看父亲的眼神,眼泪在我的眼眶里打转。
  
   四
   回城的时候,父亲照例往我的后备箱塞各种农产品。其中一捆大葱不小心从袋子里滑落出来,断掉的叶子、根须和泥土弄得后备箱一片狼藉。父亲忙用衣袖去胡撸,土顺着缝隙掉进了下面备胎周围。我儿子不懂事,在一边嘟囔,洗一次车外面还要五十呢,这几根葱才值几个钱?父亲脸上更加窘迫了,我急忙说,没事儿,回头拿吸尘器,自己吸一下就好了。
   可是我心里想的是掉就掉吧,就让父亲侍弄过的一抔土随着我行走江湖吧,就像父亲时时刻刻陪在我身边一样,我心里会更踏实。
   一生落下的土地情结,已经是身体上的一个疤疖,痛早就过去了,只留下一种痒。一旦离开土地,奇痒难耐,这就是我父亲的土地情结,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给剜掉的。
  

共 44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以土地为线索、以亲情为主导的叙事抒情散文。作者通过父亲与“我”对土地的各自看法而展开记述。从小,父亲一面激励“我”好好读书积极进取,才有可能摆脱土地的束缚;另一面又告诫“我”,土地是农民的靠山,是农人最后的退路。“我”始终不忘是农民的儿子,无论走多远,飞多高,总是有父亲在泥土中的牵绊。种地是非常辛苦的,在没有机械化、没有除草剂的年代,单说种几亩地的花生就把一家人累得够呛,播种、除草、挖花生、捡花生、晒花生等等,哪个环节都不可马虎,哪个环节都累人。村庄拆迁,土地征收,本想父亲也可以不再侍弄土地,舒服过晚年,可父亲愣是在矿山的边边角角,开出东一块西一块的地,种上玉米、花生、红薯、大葱等。父亲总是担心他走后,这些地还有不有人种,且经常唠叨希望他死后能埋在他经常种的地里,作者将父亲对土地的深爱跃然纸上。每次见到父亲如此闲不住,“我”却无可奈何,只能尽可能常回家帮着父亲,父亲却是每次避开重活高峰期,留下轻松的活让我体验打土挖地的过程。每次“我”回城,后备箱塞满了农产品,塞满了父亲厚重的爱,空隙间到处散落些泥土,“就让父亲侍弄过的一抔土随我行走江湖吧,就像父亲陪在我身边一样”升华主题,动情感人之句。一篇真情流露、感人至深的美文,文章思路清晰,画面感强,描写生动细腻,人物形象突出有特色,感染力强,让读者深感父爱如山的同时,又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恭敬与孝顺。感谢老师投稿东篱,希望精彩继续,祝老师创编愉快!【东篱编辑:红花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918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2-09-18 04:53:34
  一篇真情流露感人肺腑的亲情美文,文章思路清晰,画面感强,人物形象突出,让读者深感父爱如山的同时又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恭敬与孝顺。好文章,希望老师精彩继续,祝秋日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9-18 08:00:47
  感谢红花老师倾情编辑、推介,给小文增色。这篇文章源于中秋回家干活,和同父亲的聊天,我对土地的感情是也是随着岁月更替而变化的,小时候厌恶无休无止的劳动,甚至想尽快逃离土地;生活富足了些,不屑于下地劳动,几次三番阻止父亲种地;现在,我只要有功夫,也想和父亲一样侍弄一块土地,只为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恪守做人的本分!
2 楼        文友:静虚散人        2022-09-18 05:18:22
  “留恋土地情深处,亲情流露行文中。”好文,散人拜读!谨祝秋安!
冰川飞鸿,身体力行!
回复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9-18 08:05:56
  感谢散人老师到访留墨,父亲总说,土地是根本,教导我们要恪守本分,像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一样,辛苦了一辈子,也不愿意拖累儿女,谨以此文致敬全天下辛劳耕作的农民父亲!
3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09-18 05:25:21
  这篇文章非常感人。文章细节描写非常生动,一个勤劳质朴,热爱土地的父亲的鲜活形象跃然纸上。父亲栽种的花生和大葱是带着情感的,也是无价的,父亲对土地的深厚情感让人为之动容。拜读老师佳作,大赞!问好天方老师,遥祝秋琪!吉祥如意!
回复3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9-18 08:13:01
  感谢琳达老师到访留墨,确实父亲像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一样,有着优秀的品质,四季无休,不计成本的对土地投入热情,直到干不动为止。有时候我都感到我自己有点精神分裂,和客户出入饭店,点菜,喝酒,花上大几百也不眨眼;家里剩菜剩饭,生虫的米面都舍不得扔。祝老师秋琪!
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09-18 07:54:58
  农民对土地的感情那是骨肉相连,我在农村长大,所以,作者父亲的一举一动我非常理解。有两个情节描写的非常真切感人,一是作者故意不帮忙干活,想累累父母,叫他们知难而退;另一个是一捆大葱的滚落,弄脏后备箱,这两个情节深化和拔升了文章主题。感动我了,好文,拜读学习,祝秋安!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9-18 08:21:26
  感谢韩老师到访留墨,说道打着“让父母知难而退”的旗号,不下地,不干活,拿钱找平衡,是绝大多数,像我这样回家能帮父母下地干活真的为数不多,我现在和父亲下地干活很亲切,很充实,但愿父母身体健康!祝老师秋琪!
5 楼        文友:郑德友        2022-09-18 08:27:44
  祝贺天方老师,给我们奉上了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徐徐读来,似打开少时的生活画卷。本是潜于记忆深处,一下被激活了。一切都是那么熟悉的场景!我的家乡和天方老师的家仅相隔不到二百里,所以才有如此强烈的共鸣。文章情感真挚,一股浓浓的乡情·父子情力透全篇。点赞!拜读佳作!
回复5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9-18 09:25:05
  的确种花生单独拔草一项就最为辛苦,您那里叫花生还是落生?老父亲一生钟爱土地,就像对待我们一样。中国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农民,现在种地的都是60-70岁的老者,父亲的担忧也是全体农民的担忧,社会问题。祝老师秋琪安好!
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9-18 08:49:50
  这篇散文,抓住了父亲对土地的眷恋,写出父亲对土地特有的情感。以自己对土地的情感亲疏来和父亲的对比,见出差距。文章感悟深刻,表达细腻,富有感情。问候天方夜谭老师秋好,期待佳作连连!
怀才抱器
回复6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9-18 09:39:49
  感谢怀才老师百忙中到访留墨。父亲只是中国千千万万普通农民中的一员,现在农村种地的多是60-70岁的老人,他永远觉得土地闲置就是犯罪,父亲的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对土地的态度几经转变,现在年近半百,感觉越来越亲切了!
7 楼        文友:岚亮        2022-09-18 09:48:34
  这篇充满花生香的文字,写得很接地气,形象生动,写出了父亲及作者自己深深的土地情结。这篇泥土气息、地域风情浓郁的散文,让人读后有一股精神力量。学习点赞了!
回复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9-18 12:34:02
  感谢亮哥神情留言,接地气就对了,要不花生不结果,哈哈!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像父亲一样朴实的农民,也是中国力量源泉。祝老师秋琪!
8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09-18 13:17:25
  此文写得很深情很感人,有朱自清的《背影》之风,将父亲的高大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父爱感人至深。文中特别注重细节描写,拔草、收花生等画面似电影镜头纷至沓来,让人过目不忘。作者的父亲舍不下土地,折迁后仍开垦零星的土地,种花生、玉米、红薯、大葱等,其勤劳的美德令人敬仰。该文忆苦思甜,情感浓郁,表达淋漓。感佩文思,问候天方老师!
回复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9-18 22:34:12
  罗老师过誉了,岂敢与大师相比。这篇文章出自真情实感,父亲只是千千万万中国农民的普通一员,他一直恪守着着他的本分,他们的血脉早已和土地连在一起,要是强行分开,可能到对身心造成伤害哩!这大概和现在职场的996 007一个样子,无法自拔了!再次感谢罗老师到访留墨,祝秋琪快乐!
9 楼        文友:枫桦        2022-09-18 14:09:27
  读这篇文的时候,脑子里便想到了那篇著名的古诗《悯农》,农人苦,农人累,名副其实啊!天方老师的笔下的农人苦累,绝非一般,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9-18 22:40:06
  其实站在农民自己的角度上,这些都是分内的,他们觉得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应该的,千千万万中国农民都这样想,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稳定的基础,力量的源泉!感谢留墨,稽首!
10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09-18 14:37:22
  这篇文章写得好,紧扣主题,写出了父亲对土地的深爱与眷恋。同时也写出了自己从厌倦土地到不屑土地劳作,最后也同父亲一样想去土地劳作。这是一种情感变化,也可以说是一种成长,一种人格的升华吧。文章也深刻地体现了老师对土地的认识与对父亲的孝顺。好文,语言质朴灵动,情感真挚饱满。点赞!遥握问候,谨祝秋祺精彩纷呈!
回复10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9-18 22:44:31
  湘莉老师一下子就抓住了文脉,当初有了写作的冲动就是想到了这几个关键点,有反差,有对比,一串一联就是一篇文章,此文写作之前和妻交流还提到提纲,就是这样的。感谢老师到访留墨,顺祝秋琪!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