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小清(散文)
人世间的某个角落,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卑微地活着。他们无力更不愿与命运对抗,只想同命运和解,于柴米油盐中同家人一起细数流年。可命运却用玩笑的方式消耗着他们的希望,哪怕是用力地活,对他们来讲也是一种奢望。
母亲来电话说小清走了,一家四口前后不到四天。母亲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我听着不停地惋惜,四条鲜活的生命转眼间就消失不见了。沉默之中我在想,他们可能只是从一个空间去了另一个空间吧,先行的妻儿,也许正在奈何桥上翘首以盼,小清只是遵守约定前去赴约而已。他是在践行自己的承诺,一家人生生死死永不分离。
小清和我同岁,小学一直在一个班,他性格木讷,不怎么合群。在家长眼中他是个老实的孩子,在老师们眼中他是个学习用功遵守纪律的乖学生。然而成绩总是不尽人意,父母没读过什么书,对他没什么特别的期望,一切顺其自然,当我们小升初那会儿,村里的学校已开始呈现破败的迹象,我们都拼了命的往乡中挤。小清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在了家,当了一个地地道道本分的农民。人生的第一个岔口,我和小清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从此开辟了不一样的人生。
我去乡里读书,原本是打算投奔外爷的,可我小气的外爷直接一个大碗就把我打发到了学校的饭堂,那时学校的伙食很差,我倒没觉得怎样,因为我的心在学习上,学习对我来讲是一种乐趣,这样的态度,成绩自然差不到哪儿去,就这样凭着初心,我一路走来,从农村走到了人人向往的大城市。
小清也在坚持着他的初心,守着他那几亩田地,生活就在温饱线上摇摆着,撑不住也饿不死,他倒也知足,就在这知足常乐中过了一年又一年。除了每年增加的年岁外,其它没看出有什么变化。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农村人开始蠢蠢欲动,出现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紧接着一批批的农民开始往城市里去,特别是年轻的女孩子,出去几天后再回到村子,说话的口气都变了,那稀奇古怪的南腔北调,让你一时半会儿很难猜到她们究竟来自哪里。见过了世面,农村自然就装不下她们,很快她们又一个个淹没于城市的洪流之中。对于一心守着土地的小清来讲,这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少了女孩子也就少了要谈的对象,转眼过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三十而立还是孑然一身。在农村光棍汉就是二流子,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无牵无挂就没了进取之心,用混日子来形容他们是再恰当不过,小清自然列在其中。直到有一天,别人给他介绍了一个离过婚又拖着一个孩子的女人,小清才从混沌中醒来,这时的他已进入不惑之年。家让他对生活燃起了希望,随着他们孩子的出生,小清开始重新思考并规划他们的人生。
农村的现状是年富力强的人都去了城市,用力气去挣城里人的钱,这条路比种地来的直接,而且收入比种地强很多,这样一来,农村大批的土地撂荒在那里,甚至出现了谁帮我种地我给谁钱的怪现象。小清盘算来盘算去觉得划算,就一下子揽了几十亩土地,希望能从地里种出真金白银来。农民是不惜力气的,他们知道种地是要真枪实弹,偷不得一点懒。小清凭着对生活的一腔热情,努力地为家人创造着幸福。
一年又一年,生活有了起色,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如今国家提倡农民进城买房,在外打工挣到的钱都回来在县城买了房,孩子被接到城市去上学,原本就不景气的镇上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再加上农村教师的待遇不怎么样,很多老师停薪留职去了城里的私立学校。面对这种现象学校也是无奈。
小清同样要面对这样的问题,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避免再走父辈的老路,他决定省吃俭用,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送去县里读书。有了这个目标,小清就更加卖命的种地,把省下的钱一分分的攒着,一心想给家人在城市里安个家。人常说夫妻一心,其利断金,在小清夫妻两人共同努力下,终于在城里买了套房,尽管不大,可对他们一家人来说很是知足,城里人的身份让小清对这个家倍加的珍惜,他知道这是夫妻两人用血汗换来的,真的很是不易。房子装修好,一家人高高兴兴地从农村搬了进来,孩子们上学的事情都有了着落,小清又多了份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然而命运向他伸出了黑手,不是图财而是害命。
我们都知道,每个城市都有它的活动中心,这个中心总离不开个水字,有沿江的,邻海的,若水源不丰富的话,开发商为了吸引人们买房,会想尽一切办法造出个人工湖来。小清他们所在的城市就是把途经县城几乎断流的河拦腰截断,围了一个橡胶坝,这里成了城市里一道所谓最亮丽的风景,自然成了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小清一家人刚到城里,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这里的风景自当不会错过。
吃过晚饭后,小清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广场这儿玩,小清一人在家看电视。河坝周围装有彩灯,在灯光的映衬下,坝里的景色显得格外的诱人,两个孩子一时兴起,就来到了坝边玩耍,老二不小心滑到坝里,老大急忙下水去拉,两人双双沉了下去,母亲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她想都没想跳了下去,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她一心想着救自己的两个孩子,会不会游泳她不想,水深不深她不去考虑,就这样一家三口转眼间从水面消失,当人们边救边通知小清时,匆匆赶来的小清看到的是三具没了生命体征的尸体。小清,一个大男人跪在母子身旁嚎啕大哭,那种撕心裂肺常人怎能体会一二,短短的几个小时竟成了生死离别,几条鲜活的生命瞬间变成了冰冷的尸体。
在人们的帮忙助下,妻儿的尸体被抬回了家中,哭过痛过,小清开始为他们母子张罗棺材,谁也看不到他的忧伤,只见他沉默地做着这一切,漠然的脸上没有了喜怒哀乐,大家也都用同情的眼光看着他,替他惋惜。也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去告开发商,因为坝四周没有设立安全警示牌,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找他们索赔。小清还是沉默着,他一刻不闲地忙了三天,把买来的棺材整齐地摆放在屋里,他给妻儿换上了干净的衣服,又把孩子们上学用的书放在孩子们的身边。第二天人们来家里帮忙时,看到小清已吊在了卧室的门上,而且早已没了呼吸。
写到这里,痛心的我么希望人间少些类似的悲剧,让善良的他们活出人该有的样子。
有时想一想,当我们在享受岁月静好的时候,又岂知背后有多少人是在负重前行啊。
一个人万念俱灰的时候,死亡就没有那么的可怕,如果痛心的折磨让人生不如死时,死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人世间有多少人不是活在卑微之中,他们只求三餐的温饱与三冬的温暖,在轮回的四季里同家人一起在田间地头或街头巷尾,微不足道地活着,不给社会添乱,不给政府麻烦,任劳任怨,自食其力,恪守着做人的本分。命运有时就是这样,把苦留给了不缺苦的人,却把爱留给了不缺爱的人。
小清走了,他怕太慢会追不上妻儿的脚步,他还想用他男人的担当为他们撑起一片天。我知道他的牵挂已不在这个世间,他依旧有他美好的愿景,犹如他的初心一样朴实无华。愿小清一家在我们未知的那个世界里开心快乐,我想一定会的,因为他们还是一个完整的家,更何况夫妻一心,其利断金呢。
相信他们一定能活出人该有的样子!在另一个世界!
(原创首发)
2019年4月18日我终于回去过一次。文中坚决不让女儿上学的"陈永丰"身体仍很结实好好的,那女儿嫁了人,而那儿子么,如鲁迅《故乡》中闰土那样,呆呆的,在一边,一声不吭,似乎没有结婚。他们还在守着那里一亩三分地,三间砖房,家中空空的。
您文中的"小清"等故事惰节,勾起了我许多情感,浮想联翩。
知青文学,只写他们的不幸,只写他们怨天尤人,然而有哪位知青去写贫下中农们的不幸与怨天尤人呢?尤其去公社化后,去集体化后,去理想化后,贫下中农在农村是怎样生活生存的呢?是怎样与时俱进摆脱自然灾害,天灾人祸发展生产发展自己维护自己实现自己利益的呢?
而您的作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他们发声为他们哹吁,您的情为民所系哦。
谢谢您的赐教。秋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