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书香•情】闲说林黛玉的爱情(随笔)

精品 【书香•情】闲说林黛玉的爱情(随笔)


作者:桃李人家 秀才,2973.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36发表时间:2022-09-25 12:47:30
摘要:你想想,一位父母双亡的小姐姐,寄人篱下,每每遇到不开心的事惜,她怎能不伤心流泪呢?即便换作我这个大男人,我也会扛不住心中的悲伤,同样会以泪洗脸,无法快乐起来。

《红楼梦》是一部悲情小说。说它悲,因为它揭示了荣国府大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其中描写了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读后令人扼腕。
   在这部小说中,最令人寄以无限同情的莫过于林黛玉。林黛玉小小年纪,雪肤花貌,聪明过人,却因陷入爱情的陷井,最后伤心情绝,抱恨而终。曹雪芹是一个高明的作家。他写林黛玉的命运,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时的情景及林黛玉病逝时的结局,前后对比,形象鲜明,手法高超。
   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便受到隆重礼遇,单是轿夫便换了两拨人马,一拨在外接送,一拨负责送进荣国府,还有众多的婆子丫环紧紧簇拥相随。林黛玉上下轿时,婆子们和丫环们笑脸相迎,亲自给她掀开轿帘,小心翼翼地把她扶下轿。代表荣国府最高权力的人物——她的外祖母贾母亲自出场,率领女眷们亲自迎接。当她见到贾母时,正要行拜礼时,却被贾母一把搂入怀中,然后心肝儿肉地叫着,大哭起来。这个“搂”字用得传神,写出了外祖母对外孙女的疼爱之情。其他女眷及丫环们贾母如此疼爱林黛玉,莫不笑脸相迎,唯恐落后。
   就连荣国府的主事管家王熙凤也表现得毕恭毕敬。王熙凤是稍后赶到迎接现场的。她还没见到林黛玉,便远远地嚷道:“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单是这一句话,便妙不可言。有人评价说,未见其人,先使闻声,形象地刻画了王熙凤的鲜明的个性。一者,她在贾母面前要表现出亲昵态度,迎合贾母,讨得贾母欢心;二者,她要显示出她在荣国府非一般的地位,可谓一箭双雕,很是精妙,也只有王熙凤这样的女汉子,才会有这种表现,很符合她的身份和个性。不仅如此,当王熙凤见了林黛玉时,一个劲儿地夸她漂亮:“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你想想,王熙凤如此拍贾母的马屁,我想贾母心里肯定乐开花,就是林黛玉听见了,心里也会暗自欢喜。因为在这个世上,几乎没有不爱听甜言蜜语的,特别是年轻女孩更加喜欢听到别人对她的赞美声和恭维声。如果赞美声说得恰到好处,不露痕迹,那就更妙。王熙凤在关键的时间、关键的地点,说了一番恰到好处的话,显示了她的聪明才智。紧接着,王熙凤还要进一步表现自己,她笑容满面,除了亲自为林黛玉捧茶捧果外,还补充说,当她得知林黛玉要来,早已叫人准备好了林黛玉的新衣裳。这样呢,既显得她对黛玉的尊重宠爱,也显得她办事周到和精明。
   连王熙凤都如此厚待林黛玉,那些手下办事的婆子和丫环哪敢怠慢林黛玉呢?林黛玉到了荣国府,也确实得到了隆重的礼遇,让她受宠若惊。可是,花无百日红,时间久了,林黛玉似乎始终难于融进大观园里的生活,这自然跟她的脾性有关,她很有个性,自尊心极强,不会看别人的脸色行事,更不会迎合别人,有时难免令人不爽。当然,这也跟她寄人篱下的经历有关。林黛玉是个单亲家庭,她的母亲贾敏早亡,他的父亲林如海又不肯续弦,忙于仕途,只好把她送到外祖母家寄养。不幸的是,她的父亲后来也病故,离她而去。外祖母家虽然有权有势,长辈们也算疼爱她,但荣国府家大业大,要处理的事情多如牛毛,不能事事都能罩着她。古语有云: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话很有道理。因为寄人篱下,身份尴尬,你遇事不能作主,还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唯恐惹人不高兴,故须得处处小心,时时在意。林黛玉正当花季,跟如今的初中生年龄相仿,自己没有父母可以依靠,无论遇到大小事情,只能藏在心底,连找个说话的人儿都难,更不要说倾诉心中的委屈了。所以,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她往往只能暗自垂泪。这也是别人评论她多愁善感的原因。这一点也不奇怪,不难理解。你想想,一位父母双亡的小姐姐,念及自己如此悲苦的家世和身世,只能依附亲戚栖身时,她怎么能开心起来呢?将心比心,如果换作像我这样的大男人,我也一样会郁郁寡欢的,一样会暗自垂泪的。特别是关于她与宝玉的终生大事,因为遭到了以贾母为首等长辈的反对,这种打击对她这样的弱女子来说是致命的。
   小说的后半部分,提到宝玉又得了痴狂病,有时清醒,有时糊涂。为了给宝玉冲喜,贾母决定把宝钗娶给宝玉。贾府上上下下被告知,不准将宝玉与宝钗成亲的事走漏风声,否则严惩。可事有凑巧,偏偏有个叫傻大姐的丫环遇上黛玉,无意把宝玉宝钗成亲的事说漏了嘴。黛玉闻言,如遭雷轰,整个人呆若木鸡,连走路也走不动了。她一时急怒攻心,口吐鲜血,卧床不起,加上她从小体弱多病,经受不住如此严重的打击,生命垂危。最可怜的是,黛玉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只有丫环紫娟和雪雁及几个老婆子在场,其他人统统参加宝玉与宝钗的大婚去了。黛玉见世情如此冷薄,更加伤心欲绝。临终之前,她悲愤交加,焚烧了题诗的绢子和诗稿。幸好,长辈李纨因是寡妇身份,她没有被邀请参加宝玉宝钗的婚礼。当她闻知黛玉病危的消息后,匆匆赶到潇湘馆,见黛玉已经命悬一线,她命丫环们给黛玉擦拭身体,换上衣服,为黛玉送行,让她干干净净地上路。黛玉咽下最后一口气前,拼尽全力叫喊道:“宝玉,宝玉,你好——”从她的临终遗言中,我们可知,她还是深恨宝玉的绝情无义。可她哪里知道,宝玉心中也是被逼无奈,一直被众人蒙在鼓里,他傻乎乎的,还真以为要跟黛玉成亲呢?黛玉临终时,异常悲惨,她的最后一句话还没有说完,便气绝身亡,含恨而终。当时,黛玉的卧室里,众人哭声一片。院子外,“惟见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曹雪芹用这样的景色来烘托黛玉临终的凄凉,更加增添了小说的凄惨悲凉的气氛。
   令人心痛的是,黛玉因为得不到真爱而早亡,宝玉也因为得不到真爱而离家出走。黛玉与宝玉的爱情经历表明,在封建礼教制度下,哪怕再相爱再痴情的青年男女也无法挣脱那副沉重的枷锁,他们没有选择爱与被爱的权利,只能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古往今来,这方面的例子不可胜数。比如,刘兰芝与焦仲卿、陆游与唐婉、梁山泊与祝英台,尽管他们爱得死去活来,但也同样以悲剧收场,他们的爱情故事同样让人泪流满面。“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这句名诗,道出了古今千千万万青年男女的心声,这也是世间爱情的真实写照。确实如此,爱情是千古不变的话题,最能够打动人心,最容易引起共鸣,因为每个人都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情,不管是甜蜜的,还是苦涩的,或是绝望的,心中都有不同的真切感受。这正是《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深受读者喜爱的主要原因。
   有时候,残缺的美更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和欣赏欲望,失去的东西往往觉得更加可贵。也许,这正是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我想,曹老先生如此安排人物命运,正是他的用心所在。

共 26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紧紧贴着文本来分析。对黛玉生世、入府、爱、不得、死,以及与宝玉、王、贾母关系,作了有依有据的引用、分析。二、有自己的立场、角度和方法。对黛玉以高度的同情。从黛玉生身和正常感情需要感受来分析,把黛玉当人,不无限拔高、理论化。同时比较辩证。事观两面。如:古语有云: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话很有道理。因为寄人篱下,身份尴尬,你遇事不能作主,还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唯恐惹人不高兴,故须得处处小心,时时在意。林黛玉正当花季,跟如今的初中生年龄相仿,自己没有父母可以依靠,无论遇到大小事情,只能藏在心底,连找个说话的人儿都难,更不要说倾诉心中的委屈了。所以,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她往往只能暗自垂泪。这也是别人评论她多愁善感的原因。这一点也不奇怪,不难理解。三、既从事实,也有理性。如:元好问的这句名诗,道出了古今千千万万青年男女的心声,这也是世间爱情的真实写照。确实如此,爱情是千古不变的话题,最能够打动人心,最容易引起共鸣,因为每个人都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情,不管是甜蜜的,还是苦涩的,或是绝望的,心中都有不同的真切感受。这正是《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深受读者喜爱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篇认真深入原作,深入人物,做了功夫的精品之作。推荐。共赏。希望老师多多来书香。【编辑:归来的少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930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归来的少年        2022-09-25 12:48:38
  很实际,又深入,好读,又理性的作品。希望老师多多支持书香。
2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2-09-25 15:40:05
  黛玉确实是悲情的,主观上她自己身体差,性格也有原因,客观上,在当时注重门当户对的时代,她没有任何背景,甚至连娘家父母都没有了,孤苦伶仃,所以不会被贾府接纳的,毕竟贾府里千金小姐多的是,宝钗宝琴都是精品。
   可惜了一堆苦命鸳鸯。这也是社会现实,说大点,就是缘分。
   拜读老师佳作,问候!感谢致稿书香。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3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2-09-25 18:36:40
  闲说红楼花月事,一世悲怀不了情。焚诗葬花绝尘去,空留遗恨付秋。欣赏老师佳作,谢谢支持书香,欢迎继续赐稿。祝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