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母亲的吻(散文)
今年,卫辉一中120周年华诞,悠悠岁月,历史长河,从这所学校走出来和正在就读的莘莘学子,一如群星璀璨,又像小草绿茵,天上地下,相得益彰。从1902年创始古城卫辉的淇泉书院到2022年落成的现代新校区,卫辉一中伴随着卫河汤汤,牧野泱泱的殷殷血火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红旗飘扬、改革春风,校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嬗变,然而,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朗朗书声,声声依旧。
校庆之际,卫辉一中积极筹划把校友回忆录,汇编成书,冠名《回望》出版,以这样的形式,让历届历代的校友,书里书外相聚,共同讲述校园故事,共同铭记母校,地势坤,厚德载物,师恩浩荡;激励校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良苦用心,感人至深。
据有关信息,书尚未付梓,但目录已经完成杀青,泰斗圭臬国宝级的人物:王锡彤、嵇文甫、李敏修、刘知侠、朱光亚、王绶青……赫然在列,不由万分感慨。其中,著名诗人王绶青先生说:“我们永远是卫辉一中的学生”,居庙堂之高的老一辈校友,殷殷母校情,日月苍天可鉴。
目录里更多的是陌生姓名,那些名人校友,给我以骄傲自豪,泰斗仰之的敬畏感,而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校友,让我倏然产生出情同手足的亲切。收录文章,最近的一位校友是2021届才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忘年之交的一代代校友,徐徐展开的校园画卷,涵盖了学校120年的历史风光,涵盖了120年学子的倩影足印和美好记忆。
其实,我在卫辉一中仅有三个月的求学经历,但我依然视之母校,我不是辍学也非肄业,家国情怀是卫辉一中的殷殷教诲和崇高校旨。1964年激情燃烧的年代,国家号召教育改革,兴办半工半读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们七名校友,包括一位副校长兼教导主任的女儿,毅然放弃了高中生的大学梦,转学到了工读技术学校,有点类似投笔从戎的壮烈吧?
虽然告别了母校,但我们感觉,母校慈爱与期望的目光永远关注着我们。况且,那座罗马式教学楼里的孜孜不倦,虬枝苍劲千年老桧树前的惊愕,城河边响遏行云的跑步号子:“一、二、三,——四!”还有,回荡半个县城的校园钟声……给我们留下的是偎依在母亲怀抱里的温暖、温馨和温情。
文章敲击于此,耳边禁不住飘荡起谷建芬谱曲的歌《妈妈的吻》的旋律,委婉、动听、深情,那么契合我此时此刻的心境,我轻声吟唱,音符与屏上文字,如鸣佩环淙淙流淌。信马由缰,悠然自得。和着乐曲,吟唱的歌词剑走偏锋,是笔者即兴改填的,你听——
在那美丽的卫河滨,卫呀卫河滨
我那亲爱的母校,已白发鬓鬓
过去的时光难忘怀,难忘怀
母校曾给我多少吻,多少吻
留在我脸颊的唇印
温暖我那校园的心
母校的吻,甜蜜的吻
叫我思念到如今
母校的吻,甜蜜的吻
叫我思念到如今
春风吹拂的卫河滨,卫呀卫河滨
我那百年的母校,又焕发了青春
儿女有个小小心愿,小小心愿
生日还她一个吻,一个吻
吻干她那思念的泪花
欣慰她那期望的心
儿女的吻,纯洁的吻
愿母校得欢欣
儿女的吻,纯洁的吻
愿母校得欢欣……
《回望》,这本卫辉一中校友回忆录呼之欲出,我已经感觉到,很快当散发着馥郁书香的书捧到我们手中时,每位校友都会或亲身、或梦中,重返校园,重返青葱岁月,再度享受母亲的吻,甜蜜的吻,思念的吻。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期待!
自从离开故乡,卫辉一中成为我的魂牵梦绕,每次返乡探望父母,只要得暇都会到母校看看,不经意间,发现当年那座写着“河南省汲县中学”的民国时期大门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门前的花团锦簇、曲径通幽的游园,著名作家知侠校友的铜像立在其中,熠熠生辉;不经意间,发现当年低矮破旧的平房全部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厦,校园的变化,令我由衷地振奋。但是,不经意间,发现那座1903年建造的罗马式教学楼不翼而飞了。当年,是学校最高的唯一两层楼,是学校的标识,与学校同龄,那一刻,失落和遗憾感却蓦然然而生,学校大概有学校的苦衷,不过,千年古桧树依旧翠绿,生机盎然,卫辉一中老校园,承载着我此生此世都无法解开的母校情结。
1964年我们支援半工半读的七名同学:张俊田、王世烈、吴敬勋、宋培恩、杨孟成、张福玲(女)、雍丽华(女)现已步入耄耋,但是,一中校友情、卫辉老乡情,凝聚着我们,心心相印,灵犀相通,我们中有两位先后去世后,愈发感到校友、老乡内涵的厚重和珍贵,我们不曾衣锦还乡,为母校增光添彩,我们众生一介,沧海一粟,但把人生脚步都走得稳健扎实,值此喜庆之际,心地坦荡,祝愿卫辉一中,敬爱的母校:寿比校园古桧树;福荫天下桃李香。
日前,从故乡媒体了解到卫辉一中已经喜迁新校区,欣闻新校面积达688亩,于是,立即查阅河南第一学校郑州大学的有关资料,郑大面积是800亩,如今寸土寸金,且愈演愈烈,母校拥有这样雄厚的面积资源,我认为,仅此一项,完全有理由相信,卫辉一中鲲鹏展翅,未来可期。图片中,卫辉一中新校区,教学、实验、宿舍、办公楼、文化体育场馆布局有序,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诗画校园,洋溢着现代学校和高端学府的新气息新气象,让人叹为观止,无比欣慰,将来我的母校一定更加美好!
本文中倒数二段,应为19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