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擂茶(散文)
一
一直以来,我只听说过有擂茶,却无缘与它真正接触、了解,自今年开始我与擂茶有了缘分。
我们湖南常德临沅水这一块,有前河和后河之分,常德沅江河流以南的一些乡镇,统称为前河;沅江以北的一些乡镇,统称为后河。擂茶,在常德前河一带比较盛名,家家都有,户户会做。我家住在后河,后河的百姓没有做擂茶的习惯,也没有那些工具,要吃也只有去买,或者前河有亲戚的,可以解馋。
我第一次喝擂茶,是在今年的正月间。我们这里有个习俗,初出嫁的女孩,在婆家生第一胎小孩后,娘家人都要去贺喜——称为“送粥米”。尽管不同姓,只要是她娘家的左邻右舍,也去凑凑人数,助助气势,讨个福,以此来证明她有非常多的娘家人宠着,婆家不可造次。我组里一女孩嫁到前河,去年腊月生了小孩,过完年,正月送粥米,我也前往凑了个人数去贺喜。据说她那里有用擂茶招待客人的习俗,因此未去之先我便有所期望。
“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哪怕只隔一条河,风俗习惯、人文情怀也不一样。我们刚到,便见禾场里,摆着好几张大大的圆桌,圆桌上摆满了碗盘,每个碗盘上的食物不同样。主人随即将我们一个个请来入座,首先每人就是一碗褐色的面糊一样的烫汁摆在面前,难道这就是擂茶?是的,这就是擂茶。我问了一下旁边的大姐,碗里香喷喷的汤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她说,是用老茶叶或泡茶叶、芝麻、花生、黄豆、大米、花生油、盐等按比例准备好,先要将黄豆、芝麻、花生、大米等炒熟,茶叶用开水泡30分钟捞起来,把炒熟的材料压成片,将泡好的茶叶加上盐和花生油,与上面的食物放在一起在擂钵里研磨,磨成茶膏泥,再用开水冲泡搅散,擂茶就成了。她见我们愣愣的,还说,擂钵擂棒,市场上都有卖,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大小就行,你们回家也可以学着做。
做客嘛,比平时会矜持一点,斯文一些,我轻喝了一口擂茶,啧啧,真香,细细软软的,杂粮的混合味道掺杂其中,入口,滑而不腻,舒服。桌子上有鸡蛋、红枣、发糕、馒头、饼干、瓜子、花生、蚕豆、辣箩卜、酸腌菜、榨菜、红薯片、酸芋头等等,不下二十个品种。每样尝了一点,真好喝,真好吃,吃喝的速度渐渐加快,好似是要快速吃尽人间美味的节奏。三下两下,肚子已装不下,主人客气地说着话,说正餐时间还没到,大家先慢慢享用,这些是当点心吃的,千万别饿着肚子。啊!居然不是正餐?待会,还能吃得下?不少人都是和我一样,不知道此时的擂茶是当点心的,大呼“上当了”。
帮忙的人时刻观察着谁的碗里擂茶喝完,便端起一个长把瓢瓜从一个大桶里舀来给客人加,有个情商高、爱开玩笑的客人一本正经地对她说:“你好像拿的是猪食瓢吧,这是给在坐的猪加食?”顿时,所有宾客捧腹大笑,有的直接笑喷。大都是农民,对这种玩笑话也是见怪不怪,再说这种喜庆场合也不会有人生气。众人你一句我一句,将餐桌上的气氛直接推向高潮,帮忙的女子满脸通红,也掩面而笑,便说:“这大哥真会开玩笑,你们是新生儿的舅舅舅妈外公外婆,是最尊贵的客人,享受的我们这里最高的礼遇,我们这里平时家里待客的擂茶也不过三五个小吃,我只希望你们吃好喝好玩好,我们会尽可能满足大家,有什么不周之处还各位多担待。”一席话迎来大家热烈的掌声。
这次,让我对擂茶有了初步认识,回到家很长一段时间,我还念念不忘,与他人谈起,仍兴致盎然,当时心血来潮,还写了两首诗来感怀。
其一:杂粮五谷慢熬汤,盘碟堆桌色味芳。炒米花生包子巧,卤鱼酱肉薯条长。锅巴松脆萝卜辣,鸡蛋油光酸芋香。传统擂茶品四季,健康文化世人尝。
其二:一碗擂茶四季鲜,村姑巧手笑声贤。杂粮熟炒匀和料,房舍雷惊味美全。沸水淋钵钵不动,美汤转运运连连。甘醇享用心脾爽,荤素粗精走上前。
二
我第二次喝擂茶,是前不久,在常德桃花源景区。这次的擂茶更让我欲罢不能,因此以文记之。因为这次不单是喝擂茶,而且还吃擂茶饭。
我这个正儿八百的土包子,估计前世还是做过一些善事、积过一些德的,不然也不会让长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我,近几年结识一些比我高许多档次的人。他们都是有文化、有地位、有素质的高品味的人,多年来他们为祖国繁荣昌盛、为地方的经济发展,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他们是县一级乡镇一级的离退休干部和家属。这也要感谢网络,不然我也无缘与他们相识,他们其中有人还经常邀约我采风游玩,只是我平时农事多,家里脱不开身,参加的次数少之又少。说实话,与他们在一起,我很自卑,眼神漂浮,说话小心,走路靠边。我虽然时刻告诫自己,他们都是三观很正的人,在他们面前要不卑不亢,有自信心。其实他们并没有嫌弃我地位低、身上泥土味浓,且还无时无刻不在关心我、帮助我、鼓励我,可我就是觉得与他们距离太远。要知道,这么多年来,我很少与干部打交道的。镇里的、村里的干部都不大认识,县一级的更不用说了!他们说话,我当听众就好。他们有人时刻考虑到我的感受,总是有意无意与我说话,其实我根本就不认识,但他们却说知道我,说读过我的文章看过我写的诗,对我很是佩服,也感到好奇,说我这个农村妇女不简单,了不起,农作之余还有此爱好,真是难能可贵。他们如此说,我更是自惭形秽,在这些隐藏很深的文化大咖,我哪敢有丝毫的造次,对他们只有更多的钦佩。我感动之余,又觉得无以为报。
其实,我心中还满是沾沾自喜,起码喝擂茶才有了见识,算是擂茶的前奏吧。
这次,我又有幸被邀,与一群离退休干部和干部家属一道游玩举世闻名的桃花源,他们应该都去过好多次,我虽然离桃花源只有几十公里,却是第一次去。秋天的桃花源虽然没有春天的繁花簇锦、妖娆灿烂,但多了几分成熟和稳重。阳光让桃花源大地多了几分绚丽,红叶醉人、银杏璀璨的山林争芳斗艳,周围尽被漫天黄金包围。内部景界幽奥秀美,外部景界雄浑壮阔,秋天特有的韵味尽收眼底,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我们的晚饭就是当地的贵宾待遇——“擂茶饭”,我随着这些老领导,享受这等特殊的美味大餐,真是沾大光了。景区的领导实在是太客气,我们每十人一桌坐好后,边吃还在边加菜,菜上齐后,我大致数了一下,桌上有近四十样不同品种的食物。擂茶和米饭并桌,见识短的我是头一次见,四个炉子炖钵,炖的鸡、鱼、海鲜、豆腐等;有十多个菜肴,分别是桃源本土腊肉、猪脚、青菜、玉米、土鸡蛋、龙虾、茄子、瘦肉小炒、清蒸玉米、酸豆角等,还有二十多个点心之类的,比如瓜子、花生、发糕、馒头、饼干、暑条、辣箩卜等等,实在太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我看着一满桌的美食,捧着手中的擂茶碗,拿着筷子,不知道该从何吃起。嗨!还是首先别动筷子,先屏住呼吸看一看、闻一闻这诱人的擂茶,感受一下氛围吧。
瞧,热乎乎的擂茶在碗里平平静静,没有激烈、没有动感、没有炫耀,那浓稠的茶分子显得平淡无奇,可它的生命里却散发出清雅的幽香,我用勺子轻轻搅动一下,它们依顺序上下翻腾、舞蹈,更是溢出扑鼻的清香。我此时有种不想喝它吃它、只想静静欣赏的想法,就这么看着它,不破坏它们的美好,不破坏它们的完整,多好。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我的心情也格外美好。桌上有人惊叹:“擂茶的温度刚好,快趁热喝!”“哇!太美太爽了!我喝过不少的擂茶,独有这里的擂茶最好喝,味道最纯,应该是得到了陶渊明笔下秦人的真传,简直是美到了五脏六腑,快,都开始,别磨叽了!”我收回思绪,递了一小勺到嘴里,细细品味起来,这擂茶入口即进,似水豆腐般的滑嫩,又似果汁般的清爽,还有五谷杂粮纯正无邪的香味,令全身清爽。此时虽无酒,却也真醉了。
我们个个吃得份外高兴,农家正宗五花腊肉,肥而不腻;河沟里的黄骨鱼,细软鲜美,汤汁浓稠;会飞的鸡炖在钵里上下躁动,跃跃欲试,散发出的香味,诱人入腹;炒小米落口即融,满嘴留香;黄橙橙的锅巴看似邦硬,实则松脆;红白相间的酸辣藠果,强烈刺激着味蕾;自制的大米发糕,软软糯糯,还带有大米的纯香……一钵米饭立在大圆桌中央无人问津,擂茶却时刻有人要求服务员添加。所有人都是敞开肚子,高兴地吃、尽情地喝,尽管擂茶的香味继续引诱、桌子上的菜肴继续引诱、服务员的话语继续引诱,桌上的食物实在太多,还是有很多不曾吃完。别看这些人都是退休干部,家庭很是富裕,大家都议论着将桌子上没吃完的尽皆分别打包,实行光盘行动。我被他们这种“粒粒皆辛苦”的行动深深打动——他们虽然吃着皇粮,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作风,不浪费丁点粮食,在当今富裕的人生,真是难能可贵,我被他们感动、被他们折服。我必须为他们点赞,也为咱农民骄傲!
三
擂茶,是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古茶,是秦人发明的神秘食物。常德前河、常德桃花源一带的人经常用此来招待尊贵的客人。
擂茶,是沅水河畔一种极其特色的饮食文化——擂茶文化。我这两次亲身体验,让我了解了沅江以南的常德人民热情好客的特性,他们是每当客人来临,酒饭可以从简,但热气腾腾的擂茶不可慢待。人们边喝边吃边拉家常,增进友谊,据说饮用擂茶还可以防病保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哦。
擂茶,经过多少代人的坚持,并不断革新,已经成为精彩的民间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仅是饮食上的,而且是一种精神的载体,人们在擂茶的过程中,互相结识,彼此互动,有了交流,增进了情感。当然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断加入了崭新的形式,而且擂茶的频繁,也表示出人们生活的富裕,富裕之后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擂茶就成了不能放弃的载体。
嘻嘻,亲们,心动了没,好客的擂茶每时每刻都欢迎你来品尝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