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守艺”人的痴情梦(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守艺”人的痴情梦(散文)


作者:春里醉客 秀才,1522.9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92发表时间:2022-09-30 11:51:57
摘要:乡音乡韵,一辈子的守护,一辈子的梦。

【菊韵】“守艺”人的痴情梦(散文) 一鼓、一板、一弦,是他的缘,也是他的命。
   1959年的夏天,乐亭县城南苏各庄西来了一位撂场说书(大鼓书)的先生,自小就喜爱说说唱唱的他挤在了头排,从第一个小段开始就专注地跟了鼓点一板一眼地随着哼哼。一阵阵的哄嚷、叫好声中,说书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他的不一样和不一般。演出结束,说书先生观察着跃跃欲试的他,故意打趣地问:“小子,还中啊,想学不?”那时的他未满十六岁,正读初中,被说书先生突如其来地一问,显得有些惊讶和局促,不过只一瞬间就回过了神,迅速地给出了答复:“想,想学。”
   “你要想学可就念不了书了。”说书先生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但更看重他随唱时那股投入的劲儿。
   “那,那也想学—”
   看似直白的一问一答,没有丝毫文学、戏曲里的那些关于拜师故事所赘述的某种考验、悬念或者曲折离奇,也没有当下的某些“团体”为了争红、圈粉和造噱头而动用了非常手段的大肆炒作。他们之间是坦诚真率,有一见钟情的相见恨晚。
   说书先生曾有过显赫的家世,他是满清正黄旗人,属世袭皇家恩惠的贵族。到民国后,虽取消了世袭特权,却因其父经营有方,仍算当地的名门大户。说书先生因自幼酷爱说唱,一直梦想成为一名乐亭大鼓的艺人。但旧时代的艺人们被划入“下九流”行列,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他的家庭怎能任由自家大少爷如此沦落?在多次抗争无果的无奈之下,他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这可能是他最好的人生归宿。他不能辜负自己的一番苦心,拜名艺人齐真为师,学“陈活埋”、王恩鸿的拿手绝技,他遍访东北、北京的大鼓名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可谓功德圆满,不但在乐亭大鼓的圈里声名鹊起,还系统地整理出关于乐亭大鼓的“九腔十八调”,创立了炉火纯青的韩派艺术,为建国初期演新戏说新书的群众运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的酷爱,同样的忘情,看到他的样子,说书先生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影子,看见了自己的身后,这门乡韵乡音的艺术火堆旁又多了一个和他一样的“抱薪人”,焉能不心动?
   缘,有时就是不经意地产生魔力。
   一代乐亭大鼓宗师韩香圃,在苏各庄和他一次照面即慧眼识珠。一场恩遇,没有任何预设场景,没有任何情绪烘托地等待,师徒两人朝着缘分的同一个方向行走,直到走进了彼此的心。
   从此,他像当年的师傅一样,放下了初中的学业,离开父母,去追逐铿锵的鼓点、叮当响脆的铧翅和铮铮作响的弦声。
   九腔十八调,是他的苦,也是他的乐。
   “九腔十八调”是乐亭大鼓的固定唱腔,其实并不仅限九个腔、十八个调。乐亭大鼓从明末清初的说书人以乐亭本地流行的“清平歌”为蓝本,逐渐吸纳融合了乡谣俚曲和特色小调,经“弦子李”等前辈艺人们编配革新形成了乐亭地域特色的板腔雏形。清道光三十年,著名说书艺人温荣受邀进京到恭亲王府献艺演出,获得轰动后,“乐亭大鼓”才算正式得以命名。漫长的发展过程,涌现了无数的艺术名家,也产生了无数独树一帜、风格炯异的腔调,除了时间时代的证明以外,又被业内所推崇认可的基本有九家十八种腔调,当然这里面也包包涵着众多大师艺人们创新的各种腔调。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艺的路从来都是艰辛的。
   练基本功,发声、吐字、行腔、归韵要做到字正、腔圆、韵满、味足,哪一天不得练到声粗气短,咽干舌燥?练唱腔既要做到吞吐、撒放、巧俏、蹦跳自如,还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有声似无声,无声胜有声,这里面的哪一声不把嗓子练出耐性韧性能过得了关?哪一曲不用心用情能唱出味道?练起调毕曲既要遵循黑、红、撇、碰、抢、闪、堆、垛的原则,也要紧跟板式唱腔的变化随机应变,哪一个结点出了问题都是大事故,哪一句达不到标准能对得起观众、先辈?练鼓、板、弦是唱好乐亭大鼓的必修课,也是了解大鼓这门艺术的渊源,触摸这门古老艺术的经络门径,因为那里面氤氲着唐朝“俗讲”的风尘、宋金“鼓子词”的烟云,联结着明清民间词话的血缘。学着这门艺术穿越一千多年的历程,他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加入乐亭县曲艺社,那个时候小,脑子好使,师傅一教就会。还有师傅教别人的时候,我也偷着学,慢慢地就有了路数。”别看他现在讲起来云淡风轻,其实走上了这条路就没有一刻的轻闲。
   他年青的时代,正赶上新中国建设的初期,乐亭大鼓和被压迫的艺人们一道“翻身做了主人”。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时不我待,他怎能心无旁骛无动于衷?既然脱去了旧时代茶馆、堂会、撂地摊低三下四取悦于人的卑微,就要积极投身到滚滚的历史洪流中去,要走到人民群众的中间,用大鼓的声音歌颂美好的新时代,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翻身做主摇旗呐喊。
   那时候,他把舞台摆在广阔的农村。背上家什,和失明的苗文路搭档,靠着步行走到马头营一带,从刘家林到新庄子、西王庄、铁庄子、赵庄子,刘母庄、徐各庄、黄湾等村庄,每到一地就在村头、田边、地角、林中摆开鼓,弹起弦。乡亲们准会一窝蜂地把他俩围住,那情景和师傅当年在苏各庄表演时一样。他们表演的曲目可短可长,短的就演几个小时的小段,长的即使一部书要说上个十几天也毫不惜力,只要乡亲们喜欢,他们就乐于奉献。那个时代的农村,哪有什么文化娱乐?他们的到来不啻寒冬里吹来煦暖的风,添补了乡亲们羸弱的精神肠胃,也为枯燥单调的农村生活增加了一抹亮色。他们的鼓点、弦音响起的地方,就有热闹、有掌声、有喝彩。脚上沾着泥,身上浮着土,一路演下来可能历时几个月,但从乡亲们的眼里,他们看到了期望和欢乐,他们也明白了民间艺术就应该返回民间的现实意义。那一时期,他虽很辛苦,内心却无比充实。
   动乱的年代,当乐亭大鼓被当成“四旧”破掉,别说师傅花费几十年心血搜集整理的资料未能幸免,就连正常的演出都成了问题。怎么办?遭此大劫,乐亭大鼓难道会就此销声匿迹?他有些搞不懂,传承了两百多年,老百姓那么喜欢听的东西怎么就成了“四旧”?他又想弄懂,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守住乐亭大鼓的血脉传承?就在他如坐针毡的当口,县里要组建曲艺队下乡演出,让他组织起来写小段,这机会犹如阴霾里闪出的一米阳光。抓住这样的时机乐亭大鼓就能唱起来,就不至于失传,哪怕唱的是改编的样板戏,也要恢复九腔十八调的味正腔圆,这么想就得这么做,哪怕前面有千难万险,毕竟大鼓里埋藏了他的心和愿。
   一辈子,一团火,是他的情,也是他的梦。
   转眼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本以为满天乌云散尽,乐亭大鼓可以涅槃重生,哪成想竟遇到了更大的危机。首先,随着经济的繁荣,物质、信息和科技的高度发达,人们的精神追求进入到开放、多元、碎片、个性和虚拟交汇的高度,乐亭大鼓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对大鼓的娱乐需求没有过去那么强烈了。其次,演出市场被超现代、通俗、新媒体、快餐式娱乐所代替,乐亭大鼓的活动阵地已小到可以被忽略,空间少了也更小了。再次,推陈出新慢,后续人才出现了断代,人们时下热衷的东西距离传统越来越远。这样的情形让一批老艺术家火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就是其中的那一个。怎么办?他陷入忧虑,乐亭大鼓难道就这样断了香火?他深度思虑,如何让乐亭大鼓的这团火再熊熊燃烧?就在他愁肠百结的时候,乐亭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无疑成了乐亭大鼓的新机遇、新生机。机不可失,他必须采取断然的行动,不然真的悔之晚矣。收徒弟继承衣钵是紧迫的事。近八十高龄,他没有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心思,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并大张旗鼓地招收徒弟。他清楚,乐亭大鼓要聚柴成火缺了抱薪人可不行。整理乐亭大鼓的曲目资料是关键的事。师傅花了几十年功夫费尽心血整理出的乐亭大鼓资料被一把火焚毁,心痛得昼夜哭泣至双目失明,临到病危还心心念念地给儿子口述不止,那是一种怎样的提醒?他要吸取师傅的教训。他知道,趁早整理出那些资料才好推陈出新,没有了“陈”的土壤,“新”怎能发芽?扩大影响面儿是重要的事。不是人民不喜欢乐亭大鼓了,而是现在的乐亭大鼓走不到人民中间。他懂得,面对新形势、新媒体、数字化的挑战,退缩和逃避没有出路。老江湖有老江湖的办法,拿出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担当,他硬是学会了电脑,买了十几块硬盘储存手头的音频、视频和相关资料。学会新媒体应用上平台直播,不用描眉打鬓插科打诨,也不怕人家笑话他老,他就宣传乐亭大鼓。《没啥事闲聊会儿乐亭大鼓》完全素颜出镜,花白的头发仿佛与岁月抗争的战利品,脸上的皱纹每一道都回响着鼓声、板声和弦子声,那口标准的乐亭腔一听就是戏。
   “……我把珍藏的大鼓曲目书藉都送给了县文化馆,放到我手里是死的,放到那里供学员们学习就活了。从2021年起,我就往网上传各种资料,我得把这些资料传给后人,要对得起乐亭这块土地,对得起九泉之下恩师,对得起荣养了我一辈子的乐亭大鼓,即使我死了,乐亭大鼓也有人保护,有人传承……”
   从助燃乐亭大鼓的这团火开始,他就没有停止过抱薪加柴,直到最后要把自己也变成了一块奉献的薪柴。地域乡音构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灭绝断根了哪一枝都将是巨大的缺憾。乐亭大鼓的这枝血脉、这团火正是因为他,因为和他一样的守艺人们飞蛾扑火般的坚守,才一直保持了香火的不断延续。
   一腔一调是他的痴情,一鼓一板是他一辈子的梦。
   他就是徐德恩,乐亭大鼓的东路(韩派)二代传人。
   (原创首发

共 37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非常欣赏签约作家春里醉客老师的散文 《“守艺”人的痴情梦》,文章开篇简洁,用老辣的笔法勾画出一个技艺娴熟,目光犀利的一位撂场说书(大鼓书)乐亭大鼓宗师韩香圃先生与后生徐德恩彼此有缘,一场恩遇,互相一见钟情格外坦诚真率,结为师徒,乡韵乡音的艺术火堆旁又多了一个“抱薪人”,师徒两人朝着缘分的同一个方向行走,还走进了彼此的心中。徒弟在老师的教导下去追逐铿锵的鼓点、叮当响脆的铧翅和铮铮作响的弦声。徒弟勤学苦练基本功,发声、吐字、行腔、归韵都做到字正、腔圆、韵满、味足,九腔十八调里都饱含他的苦乐。练唱腔也做到吞吐、撒放、巧俏、蹦跳自如,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有声似无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有了自己的路数。酷爱曲艺艺术,热心为民众演出。后来历经动乱,但是艺术之火总在心里燃烧,写段子,保留艺术火种。又历经磨练和考验,抓住机遇,乐亭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乐亭大鼓韩派的二代传人徐德恩“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无疑成了乐亭大鼓的新机遇、新生机。机不可失,八十高龄的老师傅拿出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担当精神,采取断然的行动,收徒弟、继承衣钵,学习电脑科技,让曲艺仍然活跃在舞台上。乐亭大鼓的乡音乡韵,被徐德恩师傅一辈子守护,圆了一辈子的梦。读着此文,深深被这位老艺人的精神感动。文章主题突出,结构完美,语言老道精炼,人物形象烙印在读着心里。好文推出大家欣赏!【编辑:黄金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2-09-30 11:53:32
  文章开篇简洁,用老辣的笔法勾画出一个技艺娴熟,目光犀利的一位撂场说书(大鼓书)乐亭大鼓宗师韩香圃先生与后生徐德恩彼此有缘,一场恩遇,互相一见钟情格外坦诚真率,结为师徒,乡韵乡音的艺术火堆旁又多了一个“抱薪人”,师徒两人朝着缘分的同一个方向行走,还走进了彼此的心中。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1 楼        文友:春里醉客        2022-10-08 09:14:30
  谢谢黄老的精彩编按和支持,假期很心,回复来迟请见谅。
2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2-09-30 18:54:08
  老艺人痴迷执着乐亭大鼓艺术,可亲可敬,可佩可颂!好文!
回复2 楼        文友:春里醉客        2022-10-08 09:15:09
  欢迎闲客老师的光临,敬请指导。
3 楼        文友:叶雨        2022-10-01 19:12:22
  这是我接的一篇散文任务,结果快一年了我也没写出来,只好交给了唐老弟,唐老弟不负众望,写的挺好,感谢啊,你辛苦了!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3 楼        文友:春里醉客        2022-10-08 09:16:53
  大姐客气了,谢谢你给锻炼的机会,下次有这样的机会别忘了叫老唐就行。
4 楼        文友:一窗清寒        2022-10-01 22:45:59
  这年月,很难再寻到那些走街串巷的艺人们。各种新的娱乐形式是发展不可抗力之下的必然,但一种文化的衰落总让人觉得有些不安。还好,这篇文章竟然让我们看到了两代大鼓人为信念而坚守的故事,是他们,使得传统的匠艺得以传承,是他们,让我们知道,无论娱乐快餐怎样光怪陆离地席卷而来,但总有几点传统的文化星火在人间闪耀。唐哥能用文字留住两位匠艺人的真情与风采,让那一腔一调一鼓一板在时代的洪流中清音袅袅,多么好啊。很欣赏这不疾不徐稳妥妥的运笔方式,美与力都在,其间意味深长,值得好个品!
回复4 楼        文友:春里醉客        2022-10-08 09:24:23
  过了一个忙碌的假期,才看到清寒的回复,请见谅。
   这是我写得相当艰难的一篇文字,一是不认识这位老艺术家,二是对这门民间艺术知之更少,三是不了解这门艺术的发展渊源和成长历史。只能在网上搜集一些资料和叶社提供的一些文字。
   不过,通过这次的搜集、学习,算对这门艺术及传承有了初步的了解,自觉是补上了一门课。同时,亦为这门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比如,民间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受众群体,国家保护和自我发展的关系,如何让民间艺术回到民间,不甘落能用阳春白雪的办法来保护民间艺术等等一些个人想法。
   是民族的就要保护,就要有人来传承,那是一条血脉。
5 楼        文友:一窗清寒        2022-10-10 16:51:52
  说到不认识,不了解,知之少。我想到了你的一篇文章《安于静处》,印象中那片“草海”对唐哥而言也是陌生的吧,但你笔下生花,竟让我们如临其境。这也许就是你,以著文之能力,呈文学之魅力吧
回复5 楼        文友:春里醉客        2022-10-12 08:51:10
  这样的夸奖哥心领了,不过并没有你说的那么好。
   缘于陌生,所以感兴趣,我就是一个对陌生感兴趣的人。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