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大哥是调解员(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大哥是调解员(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4091.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09发表时间:2022-10-01 19:14:36
摘要:原创首发

【丹枫】大哥是调解员(散文)
   一
   在农村的“两级”委员会干部成员中,调解员这个职务实在普通的不算什么,既不是官,又没有权,动不动还得罪人,尽干些吃力不讨好的事,但这个工作又必不可少,非常重要,所有的民事纠纷案件都要由调解员来处理。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人们刚刚从大集体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思想活跃,不再受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迅速抬头,这时候的调解员工作,就像行走在满目荆棘的山石小路上,稍不留神便会停滞不前,望而却步;又像面对一堆需要理顺的没有头绪的乱麻,稍不认真,或方法不当,就会晕头转向,不知西东。
   因此,一个优秀的调解员,不但需要有丰富的法律法规知识,遇事不慌、镇定自若的处理能力,还必须具备品德优良的人格魅力和公正无私的仁爱之心。
   而我的大哥,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在这个谁都不愿意干、谁都不一定能干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一年。不但干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还曾获得过省级“优秀调解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尤其是群众的交口称赞,更让这一荣誉绚丽多彩。
  
   二
   也许是我长期在外的缘故吧,对大哥这二十一年的调解工作并不清楚,要不是上次回家,从他的一个笔记本里,看到记着各种调解过的案例和感想,至今还不一定知道,他竟有过如此丰富的阅历和骄人的成绩。
   记忆里,大哥只是个没有上完初中的辍学生,尽管非常优秀,有睿智的头脑,有创新的精神,有远大的志向,但在那个饱受贫困和委屈的年代,纵使他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怀才不得志,只恐满头丝”。
   而他所经历过的历历往事,更让我唏嘘不止、泪水涟涟……
   一九六五年初秋的一天,对我家来说,是一个大喜的日子,也是一个为之骄傲的日子,更是一个令父老乡亲羡慕的日子。这一年,在全村十多个小学毕业生中,大哥是唯一一个考上远在二十里外的槐芽初中。
   为了供大哥上学,那段时间,全家人省吃俭用,节衣缩食,能不买菜的,撒把盐调着吃;有时怕费盐,就干脆啥调料都不放,凑合着吃。要知道,那时的我家,已经是一个有着八张嘴吃饭的大家庭,不但母亲需要充足的奶水,来喂养刚刚蹒跚走路的弟弟;父亲需要一定的体力劳动来养活全家人;我上面的三个哥哥,一个个都还是五六七八岁的孩子,正需要一定的饭菜来滋长身体;就连我这个刚离开母亲怀抱没几天的老四,也要借助一些柔软的流食来摆脱稚嫩。但为了从牙缝里挤点钱供大哥上学,我们只能勒紧裤腰带,艰难度日。
   一个星期天下午,回来休息的大哥又要准备回校,可是,当他背起半袋子玉米榛子和一布包母亲蒸好的粗面馍馍后,却怎么也迈不出大门。
   他知道,给学校灶上交一斤面粉或玉米榛子要五分钱,没有钱交灶上,即便到了学校,也没法吃饭。
   他一边来回在院子里踱步,一边想着如何给父亲开口要钱。眼看着日头一点点向西边的房顶降落,他脑子里就是乱的想不出办法。最后,实在挨不过去了,只好硬着头皮去找父亲。
   他知道父亲在给村里的一户人家干木工活,就径直走到父亲跟前,直直地看着父亲,却一句话不说。
   父亲知道他是来要钱的,可家里实在拿不出一分钱来,父亲为难的眼里闪着泪花,嘴巴一翕一合地看着大哥,半天也是一句话卡在嗓子眼,怎么也说不出来,那表情和神态,看上去是多么的无助和愧疚。
   他们就这样一言不发地相互对视着,僵持着,直到一起干活的一个伯伯突然问父亲:“娃这是来干啥,咋不说话呢?”还没等父亲回答,大哥便“哇”的一声哭了。那位伯伯赶紧又问:“咋了?有话好好说,别哭。”
   “去学校,没钱交粮钱。”说完,大哥又哭着看父亲。只见父亲赶紧背过身去抹眼泪。
   “我当是啥事,你等着,伯给你去取。”说着,那位伯伯放下手中的活,从家里拿来两元钱交给大哥,笑着说:“赶紧上学去吧,太阳都快下山了。”
   大哥流着泪接过钱,感激地破涕为笑,赶紧背起玉米榛子和干粮,快速向学校走去。
   那时候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二十多里的砂石路全是步行,尽管裤子的两个膝盖和屁股上都缝有两个大补丁,但他并不在意,让他最担心的,就是鞋子烂了没法走路。
   自他考上初中以后,脚上的布鞋没有一处是完好的,不是大拇脚趾露出鞋外,就是鞋底磨破露出了脚后跟,土和砂子一灌进去,硌得脚十分难受。
   有一次上学,刚走到一段铺满荆棘的河滩砂石路上,鞋底就磨出个洞,锋利的荆棘直往脚掌里扎,锥刺般疼痛,他只好蹦蹦跳跳、躲躲闪闪地走到学校。
   第二天恰巧有体育课,老师带同学们踢足球。他知道自己的鞋烂着,踢的时候一直小心谨慎,就这,情急中一个球向他滚来,他只轻轻一脚,球和鞋子就一起飞了出去。他急忙跑去捡鞋,结果,鞋帮和鞋底几乎分家,根本无法再穿。正在他左右为难时,女班主任看见了,急忙拿来自己的鞋让他穿上,才解决了他一时的困难,让他一直坚持到星期六回家。
   后来,也就是四十年后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那位班主任老师。他流着泪,和老师一起回忆了那段心酸的往事。
   本来,大哥是完全可以通过努力学习,上完初中,考上高中,再上大学,以此来跳出农门,改变命运。
   可谁知,世间的事就是那么难以预测。
   就在他满怀信心,把每一天的忍饥挨饿当成刻苦学习、磨练意志的不懈动力时,一场运动席卷祖国大地。这下,不要说升学考试,实现梦想,就连最基本的上学机会也失去了,因为,所有的初中生、高中生全部回家。
   而且,这一回家,就再也没有踏进学校的大门。
   这,对一个内心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十四岁少年来说,是一种怎样的不忍和打击。
   非但如此,成分的帽子,如一顶沉重而坚硬的铁塔,无情地扣压在我们全家人头上。
   从此,我们失去了普通老百姓的公平待遇,曾满腔热血的大哥,更是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压力。推荐考学无门,招工进城无门,光荣参军无门,就连生产队的队长、会计、出纳也是想都别想。那个时候的大哥,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去一些没人去的石头河、东干渠、宝鸡峡水库,干最繁重的体力劳动。
   就这样,一个当时全村最优秀的初中生,成为社会最底层和最被人瞧不起的普通老百姓。
  
   三
   在大哥的心里,本想着这辈子一点希望都没有了,老老实实地当好自己的农民,像一颗很不起眼的小草,默默地生长和老去。
   没想到风雨过后竟出现了彩虹,改革开放的横流如滔滔江水,势不可挡,瞬间席卷了神州大地,那顶扣压在千千万万个家庭头上的地富反坏右帽子,也被这股浪潮荡涤得无影无踪。我的家庭也和所有普通家庭一样,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先是父亲当上了生产队长,后是弟弟当兵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不几年,大哥接替了父亲的班,也当上了生产队长。不过,此时已不叫生产队长,而改叫成村小组长。
   也就在这时,大哥被调到村委会当调解员。
   虽然他已经是四十好几的人了,但干起工作来,丝毫不减年轻小伙,既充满热情,又成熟老练;既精力充沛,又耐心细致,从不因案件繁杂而敷衍了事,也不因案件棘手而退缩不前。更重要的是,在对任何一件民事纠纷案件上,他都能做到深入其中,详细调查,准确判断,公正解决,其对人之热情、方法之得当、效果之明显,深得群众好评。
   有一年七月的一天下午,他正在地里干活,二组的一个年轻人找上门来,说是三组的于某和他的玉米地连畔,于某打除草剂时把他的一行玉米苗烧死了,要求于某陪他玉米苗,并折成钱给他。
   当时大哥就问:“这事你找过于某没有?”小伙子说:“我找过他妈,他妈说烧死多少玉米,将来赔你多少玉米。”
   大哥一听这话,就笑着说:“这不就对了,人家伤你的是玉米,答应陪你玉米,很在理呀,你咋能要让人家给你折成钱?”看小伙不说话,大哥又说:“再说了,这是误伤,又不是故意的,你何必没事找事?”几句话说得小伙子支支吾吾,大哥赶紧劝道:“啥都别说了,就按照人家赔你玉米的办法来。”
   小伙子想了想,也觉得在理,就啥也不说地走了。
   还有一次,正好是夏天的一个晚上,四组和七组的两个家庭,因婚事吵架,一家人把另一家人打伤了,被打的一家为了报仇,专门叫来一汽车亲戚朋友前来闹事。打人的一家闻风后也急忙找来许多人帮忙。
   两个家庭近五十多人聚集在我们村口,摩拳擦掌,剑拔弩张,大有不打倒对方誓不罢休之势。大哥得知这一消息,急忙跑到现场,对着步步逼近的人群大喝一声:“你们这是想干啥,都给我退回去。”说着,威严地站在两家人群中间,继续喝道:“现在是法治社会,咱们村咋能有这等事发生,把车开到村委会院子去。”
   一听说村里要扣车,前来帮忙的双方亲戚都开始溜走。只剩下个别人仍在僵持,大哥及时叫出双方的主事人,让他们作为代表出来说事。
   通过听取双方主事人的说辞,大哥紧紧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严厉批评了开车叫人闹事的一方,说他们目无法纪,胆大妄为,想制造一起流血事件,让悲剧在一个或更多的家庭发生。同时,对另一方家庭不能理性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进行了批评教育,说他们不应该找人帮忙,这样只能让矛盾激化,火上浇油。说得两家主事人支吾了半天,不再辩解,并一再表示:这事到此为止,以后绝不鲁莽行事。
   就这样,一场可能造成可怕后果的打群架事件,被大哥的威慑和从中调解制止了。
   在农村,尤其是在有着七个组、前后距离至少有五公里的我们村,几乎天天都有民事纠纷案件发生。有时是一件,有时是二三件,最多的一天能发生四五件,但不管事大事小,路途远近,大哥都能赶到现场,及时调解。而在这众多的案件调解中,占比例最大、也最烦琐的就是家庭纠纷案件。
   人们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在大哥这里,确实深有体会,但对大哥来说,件件都被他断得分明,断得公平,断得合理。
   一次,一组有位82岁的老母亲,因前年老伴去世,便和三儿子生活在一起,没想到三儿媳非常任性,动不动就和婆婆吵架,闹得四方邻居没有一个不指责的。
   一天,不知为什么又吵了起来,而且发展到不给婆婆吃饭,让婆婆滚出家门的严重程度。二儿子闻听后,找上门理论,还被老三两口子打了一顿,气得老二怒从心起,将老三告到了村委会。
   大哥针对此事,先是做了详细调查,确认情况属实后,和分管支部副书记一起,将一组组长和老人的三个儿子及三媳妇叫到村委会,轮番对三媳妇进行批评。
   开始,三媳妇并不认错,一个劲地和大哥理论,说什么婆婆三个儿子,为啥只让她一人赡养。
   对此,大哥事先早已了解清楚,一五一十将原因说给她听,并用自己熟记的《老年法》条款,逐条逐句加以解释。听得三媳妇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很快承认了错误。之后,大哥又对大儿子和二儿子狠狠地批评一番。说他们“你们父亲的地、房、养老金,还有志愿军补贴金,虽在老三处,但你们也不能盯着不放呀?总以为老三管你妈是应该的。你妈这次住院,就是因为这事给气的,你们谁去医院看过。像你们这样的不孝做法,不感到脸红也就罢了,还闹到了村里,你们不觉得丢人吗?你妈都80多岁了,还能活几年,天天尽孝都没有多少日子了。”听大哥这得句句在理,在场的人又一阵轮番批评,使得兄弟三人痛哭流涕,连连认错,答应一定要好好孝敬母亲。
   半月后,大哥专门走访了这位老人,老人亲切地拉着他的手,眼含泪花地说:“多亏你来调解,帮了我大忙,现在我三个儿子、媳妇,一个比一个对我好,我的病也好了,精神头也有了,真不知道咋谢谢你才好。”
   看到这位饱经风霜的老母亲那灿烂的如菊花绽放般的笑脸,大哥的心里也涌起了一股暖流。
   他为自己的又一次成功调解而心满意足。
   像这样的例子在大哥这二十一年的调解工作中到底遇到过多少,他没有数过,得到过多少被调解过的群众的感谢,他也没有数过,但他却清楚的记得,县人民法院特聘过他为陪审员,相邻的乡镇邀请过他做司法调解演讲,镇上年年评他为“优秀调解员”,更让他骄傲的是,还获得过一次省级“优秀调解工作者”光荣称号,村里也因他的出色表现多次获得“调解工作先进集体”。
   此时,我忽然想起俄国著名作家普希金的一段话: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这一点大哥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很优秀,很让人敬佩!
  
   二零二二年九月三十日

共 49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大哥今年70岁了,在记忆里,大哥只是个没有上完初中的辍学生,尽管非常优秀,有睿智的头脑,有创新的精神,有远大的志向,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吃尽了苦头,受尽了心灵的摧残,只能“怀才不得志,只恐满头丝”。但自从改革开放后,他当上了村里的调解员,而且一当就是二十一年。在对任何一件民事纠纷案件上,他都能做到深入其中,详细调查,准确判断,公正解决,其对人之热情、方法之得当、效果之明显,深得群众好评。也成了作者一家人的骄傲,成为让作者最敬佩的人!全篇文字精炼,语言流畅,优秀调解,方法得当,令人敬仰!极力推荐欣赏!【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22-10-01 19:27:01
  大哥是位调解员,为作者的骄傲!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安子川        2022-10-02 09:29:53
  谢谢社长老师的编辑和点评推荐。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