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鲁迅是一面直照灵魂的镜子(随笔) ——读孔庆东先生《正说鲁迅》有感
一
百家讲坛有一句广告词说: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但以我看来并非如此。所谓“好酒”,其味首先要纯正、清香,饮之,当余味无穷而耐人回味。文化“好酒”,更应当味正醇香,给人以拨乱反正、引人入胜的美感享受。
近读孔庆东先生的《正说鲁迅》就感觉这是一坛好酒!正因为是好酒便不得不放慢了阅读的速度,细嚼慢品起来,此所谓:酒愈醇,宜慢饮,酒愈香,需细品才能喝出味道来一样。
说这是一坛真正的好酒,原因就在“正说”二字上。因为是“正说”,所以,才把一个真实的鲁迅和真实的鲁迅精神还给了读者,也才扫去了一个时期以来飘落在鲁迅身上的浮尘,擦净了鲁迅这面直照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灵魂的镜子!
二
说鲁迅是一面直照人类灵魂的镜子,是我在细品孔先生的这坛“好酒”中感觉出来的。我对鲁迅的“接触”是在文革后期和“拨乱反正”初期的中学时期,印象最深的自然是杂文《“友邦惊诧”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和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以及《祝福》等几篇经典。然而,对于这几篇被选入中学课本中的经典著作,我始终难以弄懂,对于老师的讲解我也始终感到迷惑。只记得老师反复强调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章是匕首、是投枪,揭露了中国人的“劣根性”和国民党统治的黑暗,是和资产阶级反动文人梁实秋等御用文人斗争的勇士等等,可他为什么会如此的伟大,我却实在没有搞清楚,只觉得老师在用非常嘲笑的口吻给我们分析阿Q的形象,只觉得同学们往往以嘲笑别人是“阿Q”来证明自己不“阿Q”十分的可笑和不解。尤其是对老师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残酷剥削、迫害死的感到不解。我从《祝福》中读不出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地主残酷剥削、压榨、虐待祥林嫂的情节,反倒觉得鲁四老爷在庄重、威严的面孔下隐藏着怜悯、善良之情,甚至叫人觉得可爱。祥林嫂在每次守寡,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鲁家,鲁四老爷对这个“不详之人”一再收留,并让她一天天的白胖起来、活泼起来,难道说就是为了剥削她、压迫她?我反而觉得同为长工、同为受苦阶级的刘妈看不起祥林嫂并把“鬼”引进祥林嫂的心里让她不安,使她受到折磨而可恶。可刘妈干吗要“迫害”祥林嫂呢?说祥林嫂是鲁四老爷逼死的,我不能认同。可祥林嫂却分明是被逼死的,谁为她的死负责呢?在孔庆东先生的《正说鲁迅》中我找到了答案。也是在这本著作中,我读懂了鲁迅为什么在话剧《安娜》上演之后,在“安娜”成为青年反封建、追求爱情与婚姻自由的偶像之后要发出《安娜出走后怎么办?》的呐喊并进而写下著名的《伤逝》,理解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的那个“乏”字和《“友邦惊诧”论》中那句“国将不国了”的确切含义,也因此坚定了“鲁迅是一面直照人类灵魂的镜子”的理念——他揭露和批判的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劣根”及人在长期的不合理社会制度下所形成“劣根”,因此,他没有明显的所谓“阶级立场”,他是站在追求人类最合理、最美好的社会愿望的立场上揭露和鞭打社会的劣根性、揭露和鞭打人性中的劣根性,所以,他批判的对象是无形而不确定的。但他的爱憎是分明的,那就是对一切摧残人性的制度、观念给予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对一切为维护腐朽制度并借以压榨人民的人“横眉冷对”,而对革命内部的同志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毛病乃至“劣根性”是“恨铁不成钢”般而惋惜的,因此,他是一个智者、悟者,是一个用及其冷峻而锐利的眼睛看穿一切社会现象的本质和人性本质弱点(包括他自己)并勇敢作斗争的人。因此,他才有《伪自由书》、《自嘲自解》等敢于解剖自己的著作,并不是过去和现在一个时期有些人所说的那样,鲁迅是嗜好“骂人”的,鲁迅的文字,是“骂人的文字”,算不得“文学”,鲁迅如果活到现在,就是与社会不入流的“刺头”等等。
三
我们目前是最需要鲁迅这面镜子的,作为一切与文艺有关的人,更应该发扬鲁迅精神。我们这个社会需要鲁迅精神,离不开鲁迅精神。这是我读孔先生的这本书所得到的又一个感受。《狂人日记》中那个出生于封建士大夫之家被封建礼教残酷逼疯的“疯子”在其神经不正常的时候看清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并采取各种方式反抗、斗争,其形象是那么的可爱,但当他的“病”被他周围关心他的人医好后怎么样了呢?他以正常人的姿态回到了那个“正常的社会秩序”中了,回去做什么?去当官了,去“吃”别人了,这是一种什么情态?我的理解是,在那样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下,他不得不如此,否则,他没有出路,别人更不允许他有出路。他逃不出“先被人吃再去吃人”的这个看似正常的怪圈。联想目前的官场腐败问题,我们试想一下,大凡腐败官员,不见得天生就是一块“腐败的料”,能够跨入仕途,大凡都有这样那样的本事,在他们尚未当官之时,或者说是在他们未想当官之时,或许一定是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受人尊敬的人。但为什么当他们一旦想当官了,或者当官之后就会腐败起来呢?为什么一旦迈入仕途就会与腐败结下“难解之缘”?这不是“先被人吃再去吃人”的怪圈是什么?倘如不下决心粉碎这个“先被人吃再去吃人”的怪圈,仅仅用打杀几个腐败分子是难以从根本上医治这一社会顽疾的。鲁迅的这面镜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现代史上所出现的一个灿烂的“瑰宝”,用他,我们不仅可以照出我们自身灵魂深处的浮尘和污垢,而且可以照出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宏伟道路上的各种各样的不和谐现象和问题,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因此,鲁迅的精神是不会过时的,我们实现“中国梦”更需要鲁迅精神,发扬鲁迅精神,是当代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使命,是担当。
感谢孔庆东先生的这坛“好酒”!
阅读此文,让我看到:作者逻辑性强,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极富独立的思想,敢爱敢恨敢言。可贵的品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