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闻一多先生《新台鸿字说》之我见及其他(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闻一多先生《新台鸿字说》之我见及其他(随笔)


作者:刘家忠 秀才,2542.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67发表时间:2022-10-06 18:17:44
摘要:关于《诗经》第43篇《国风·邶风·新台》中“鸿”字的注解,闻一多先生的结论,似有欠妥。并希望编教材的老师能够看到这篇文章,以免贻误小孩。

闻一多先生新台鸿字说之我见及其他关于《诗经》第43篇《国风·邶风·新台》中“鸿”字的注解,闻一多先生的结论,似有欠妥。如果是闻先生一个人这样理解,倒还没有什么,但问题是,现在很多人都跟着他的思路在走,这就形成一种误导。我所看到的几个版本,全都是采用的闻说,并且还都是权威版的,比如中华书局版王秀梅老师(以下简称中华版王老师或王老师)译注的、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史靖妍老师(以下简称漓江版史老师或史老师)主编的以及百度教育和百度百科的,都是采用的闻说。王老师译注的和史老师主编的明确注明是采用的闻说,百度教育和百度百科虽然没有明确标明,但结果也是用的闻说,都把“鸿”注解为蛤蟆,因为在闻先生之前,都是把“鸿”注解为大雁一类的鸟。所以,我也憋不住要把我的想法说出来,尤其是教材之中,我不知道有没有这篇《新台》以及我后面要说到的其他篇章,如果有,我就更要说一说,并希望编教材的老师能够看到这篇文章,以免贻误小孩。并且,不只是这一篇,还有不少字词的注解,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不只是闻先生一个人的问题。下面,我就先从闻先生的这篇《新台鸿字说》谈起,再谈一谈我对解读《诗经》的一点个人见解。如有不妥,也请大家不吝赐教,以开我茅塞,同时也请闻先生的在天之灵及其他前辈宽宥在下的冒昧之举,拜谢。闻先生把“鸿”解释为蛤蟆的理由主要有二。其一,如果鸿是鸟,闻先生在文中说道:“取鸿当以矰缴,不闻以网罗也。”意思是说捕鸿应该用箭一类的东西去射,没听说过用网去网。这一点,首先说明闻先生对生活缺乏一定的了解。鸟禽一类的,也可以用网去网,我就曾经看到过有人用网捕过鸟。他们先把网布在鸟儿经常出没的地方,比如树林、河边,在网里撒一些谷物一类的东西,网口开得较大,便于鸟儿进去,然后把收网的绳吊在树上,树上安有一个滑轮,一旦有鸟儿钻进网里,便将绳猛力一拉,就把鸟儿网住了。其次,《诗经》中就有描写用网捕鸟的诗,《诗经》第70篇《国风·王风·兔爰》就有这样的描述,“雉离于罗”、“雉离于罦”、“雉离于罿”,罗、罦、罿,都是一种网,这首诗说的是用网去捕野鸡。《诗经》第216篇《小雅·甫田之什·鸳鸯》中也有这样的描述,“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前面说到,罗是一种网,毕,也是一种网,这首诗说的是用网去捕鸳鸯。闻先生在写“取鸿当以矰缴,不闻以网罗也”一语的时候,可能忘记了《诗经》中这两首用网去捕鸟禽的诗。闻先生又在文中说道:“夫鸿,高飞之大鸟”,言外之意,好像是说鸿永远都在天上飞一样,但事实肯定不是这样,鸿鸟肯定也有栖息的时候,而且《诗经》中也有两首诗谈到鸿栖息于地的诗,一首是《诗经》第159篇《国风·豳风·九罭》中,有“鸿飞遵渚”“鸿飞遵陆”之语,意思是鸿雁有时会停留在水边和水中的陆地上,另一首是《诗经》第180篇《小雅·鸿雁之什·鸿雁》中,有“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语,意思是鸿雁有时会停留在沼泽之中。只要鸿雁有在地上停留,就会有办法用网去捕它。有的网,我们可以想象,不一定只是捕鱼,也不一定只是捕鸟,有时可以一网两用,甚至一网多用,既能捕鱼,又能捕鸟,还可以有其他用途,比如网兔,等等。其二,联系上下文,对“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的整体理解产生了歧误。这首诗很短,我就把原文全文录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原文: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蘧篨不鲜。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闻先生说道:“上文曰:‘燕婉之求,籧篠不鲜’,‘燕婉之求,籧篠不珍’,下文曰:‘燕婉之求,得此戚施’,籧篠戚施皆喻丑恶,详下则此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者,当亦以鱼喻美,鸿喻丑,故《传》释之曰‘言所得非所求也。’”闻先生又进一步推断,如果说这里的“鸿”是丑的,那就不是鸿本身,鸿本身不丑,并且又进一步考证说,以前的所有文献中,也没有说鸿丑的记载。既然“鸿”本身不丑,这里又说“鸿”很丑,闻先生于是得出结论,这里说的“鸿”就应该不是“鸿”本身。闻先生又说道:“鸿之为鸟,既不可以网取,又无由误入于鱼网之中,而以为丑恶之喻,尤大乖于情理,则《诗》之‘鸿’,其必别为一物,而非鸿鹊之鸿,尚可疑哉?”前面我已说到,鸿,不是如闻先生说的“不可以网取”,而是可以“网取”的。那么,闻先生所说的“其必别为一物”又是什么呢?他在后文中推断得出结论,说就是癞蛤蟆。他这种的这种推断,也是源于他的理解的歧误。细究“鱼网之设,鸿则离之”一语,并没有说“鸿”丑的意思,《传》所说的“言所得非所求也”,也并不是说的“鸿”,是说的下文的“戚施”,也就是癞蛤蟆。闻先生把这一句理解为是在说“鸿”丑之后,又顺着这个思路,把“鸿则离之”的“离”理解为一个假借字,即“罹”,遭遇、遭受的意思,也就是鸿雁被网住了被捕获了。但我认为,这里的这个“离”字,不是假借字,就是“离”的本意,离开的意思,是说鸿雁飞走了。并且,前面我已说到,有的网可以多用,不仅可以捕鱼,还可以捕鸟,因此,对“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一语,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我辛辛苦苦布设好鱼网,却没有捕到我想要的鸿雁。我的美好愿望落空了,得到的却是丑陋不堪的癞蛤蟆。”我这样解释,也应该说得通吧?癞蛤蟆,是水陆两栖动物,不仅在水里可以网到,在陆地上也可以网到。并且,癞蛤蟆与鸿雁,正好形成鲜明对比,不是有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说吗?鸿雁,也就类似于天鹅一类的鸟,是一种美的象征。并且,闻先生还把“蘧篨”也理解为癞蛤蟆,理由是“蘧篨”与“蟾蜍”近音,是“蟾蜍”的假借,而蟾蜍也就是癞蛤蟆,似也欠妥。什么都地癞蛤蟆,岂不是太单一了?而且也不一定符合事实和原诗本意,既然诗中用不同文字表达,我想一定是另有所指,一定不是简单的一个蛤蟆了事。中华版王老师译注的也是采用的闻说,百度百科在注解中先释为“古代钟鼓架下兽形的柎,其兽似豕,蹲其后足,以前足据持其身,仰首不能俯视”,随后又提到闻说“一说是蛤蟆”,并且在翻译时也是采用的闻说。百度教育把“蘧篨”释为“鸡胸”,漓江版的史老师的释为“古代指用竹或苇编的粗席,比喻粗陋、丑恶之人。”对这个“蘧篨”的注解,我不知道哪一种更合理,不敢乱说,但一定是一种丑陋的东西或象征,这是毫无疑问的。为了方便理解《新台》一诗,我把几个版本和我的译文附录于下:百度教育的译文为:新台倒影好鲜明,河水洋洋流不停。本想嫁个美少年,鸡胸老公太不行。 新台倒影长又长,河水不停汪洋洋。本想嫁个美少年,鸡胸老公真不祥。 撒下鱼网落了空,一个虾蟆掉网中。本想嫁个美少年,换得驼背丑老公。百度百科的译文为:新台明丽又辉煌,河水洋洋东流淌。本想嫁个如意郎,却是丑得蛤蟆样。新台高大又壮丽,河水漫漫东流去。本想嫁个如意郎,却是丑得不成样。设好鱼网把鱼捕,没想蛤蟆网中游。本想嫁个如意郎,得到却是如此丑。中华版王老师的译文为:新台明丽又辉煌,河水洋洋东流淌。本想嫁个如意郎,却是丑得蛤蟆样。新台高大又壮丽,河水漫漫东流去。本想嫁个如意郎,却是丑得不成样。布好鱼网把鱼捕,没想蛤蟆网中游。本想嫁个如意郎,得到这人却是这样丑。漓江版的史老师的译文为:黄河呀,水漫漫,河上的新台空自灿烂。只说嫁个美少年,谁知嫁得粗陋鄙俗之人!黄河呀,泪滔滔,河上的新台空自光耀。只说嫁个美少年,谁知嫁得肤浅乏善之辈!架起渔网想打鱼,谁知打得一个癞蛤蟆!只说嫁个美少年,谁知嫁得一个驼背爷!我也用七字译文如下:新台金碧辉煌兮,河水滚滚东流兮。美好愿望落空兮,遭遇如此不堪兮。新台富丽堂皇兮,河水滔滔不息兮。美好愿望落空兮,遭遇如此荒唐兮。满怀希望布网兮,本想捉到鸿雁兮。美好愿望落空兮,却只抓到蛤蟆兮。上面的译文中,百度百科的和中华版王老师的,除了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有一字之差和末句有几个字不同以外,其他的全都一样,他们谁仿谁的,我就不知道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两个不是一个人,我查对了一下其他一些篇章,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上述译文效果如何,相信各位老师和朋友自己会有个判断。我在将《诗经》整本背完又在每天滚动温习的基础上,对于《诗经》的解读,我总结出两点规律。第一,先从字词的本意去求解,也就是清人方润玉先生所说的《诗经》的原始意义。第二,如果字词的本意解释不通,我们就要去找它的假借字词。就像上述《新台》中的“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的“鸿”与“离”两个字,如果从本意上能够解释得通了,何须还要去考虑它的假借字呢?这样反而会把原诗搞得面目全非,就像“鸿”与“离”两个字,把它理解为假借字,反而偏离了诗的本意。所谓的假借字,其实就是错别字。《诗经》以及其他一些古文可以有错别字,可以假借,因为要保留它们的原始面貌,所以不说它是错别字,而说它是假借字,今天的我们就不能乱去借字了,那肯定是不行的,是要扣分的。假借有三个方面,一是字形相近相像假借,二是字音相近相同假借,三是音形完全相异假借。字形,就是看字的形状,跟它长得很像又能够解释得通的那个字,就是被假借的字。字音,就是听字的语音,跟它相同或相近又能解释得通的那个字,就是被假借的字。完全相异,就是指字音字形既不相近又不相像,更不相同,这种情况比较少。离开字词本意求解的现象,在《诗经》的解读中还真的不少,有的虽然也解释得通,但偏离和弱化了诗意,最为典型的,除了上述《新台》中的“鸿”字和“离”字以外,还有两处,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经》的第一篇《国风·周南·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流”字,二是第191篇《小雅·节南山之什·节南山》中,“节彼南山,有实其猗”的“实”字。“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流”字,百度教育与百度百科的注解是完全相同的:“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漓江版的史老师的注解是:“流:求,捋取。”中华版王老师的注解是:“流:顺着水流采取。”摘取、捋取、采取,意思大同小异。也解释得通,但偏离了诗意,也弱化了诗意,后面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也都是采呀采呀采、摘呀摘呀摘,总是同一个动作,总是同一个镜头,看得眼睛有点疲倦。尤其是王老师在采取前面还加了个状语,变成“顺着水流采取”后,反而违背了生活常识。难道只能顺着水流采荇菜吗?不可以从任何一个更为方便的角度去采吗?“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流”字,我的理解是,不须舍近求远,不须借助它字求解,就是流字的本意,流水的意思,意思是说荇菜周围都是清清流水,暗喻有很多男子追求窈窕淑女。关于这一点,我以前在我的一篇叫《<关雎>中“流”字的注解有待商榷》的短文中有谈到过,这里顺便提几句,其他的这里就不再啰嗦。“节彼南山,有实其猗”的“实”字,漓江版史老师的解释是:“实:满,广大。”百度教育、百度百科及中华版王老师的注解是完全相同的,即:“有实: 实实,广大的样子。”百度教育和百度百科还特别注明了这样解释的理由,即:“《诗经》中形容词、副词以‘有’作词头者,相当于该词之重叠词。”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看到“实”字前面的“有”字,便把“实”理解为形容词,“实”变成形容后,怎么来解释呢?既然是形容终南山,那就只能用大来解释,我猜测他们大概就是这个逻辑。这样也偏离了词的本意,同样也弱化了诗意。“有实其猗”的“猗”字,百度教育和百度百科的解释完全一样,即“猗:同阿,山阿,大的丘陵。”中华版王老师的注解是:“猗:通阿,指山坡。”漓江版史老师的解释是:“猗,通阿,从五引之说,山陵迤逶弯曲处。”按照他们的解释,那么“节彼南山,有实其猗”的意思就是:“在那高高的终南山上,有很大的山坡(或者有弯弯的山谷)”。山上有山谷,山上有山坡,总觉得有点别扭。再看看这几个版本对“节彼南山,有实其猗”的译文。百度百科的:“巍巍的终南山高耸入云端,山谷幽深草密林木可参天。”百度教育的:“那嵯峨终南山上,丘陵地多么广阔。”中华版王老师的:“高耸峻峭终南山,山上斜坡广又宽。”漓江版史老师的:“那高峻的南山,斜坡委实宽广。”不难看出,这几个版本的译文,与他们的注解也有点走样。“节彼南山,有实其猗”的“实”字,按照我的理解,还是要从“实”的本意去求解,就是果实的实,不是什么形容词,而是名词,“有”字,在《诗经》中也不全是贯在形容词前面起重叠作用的,比如第261篇《大雅·荡之什·韩矣》中就有“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的用法,难道你也把它重叠成“熊熊罴罴,猫猫虎虎”吗?显然是不对的。“节彼南山,有实其猗”的“有”的用法,跟“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的“有”是一样的,不是在形容词或副词前面起重叠作用的,而是在名词前面起肯定作用的。而这里的“猗”字,也不是什么假借字,它的用法,跟《诗经》第55篇《国风·卫风·淇奥》的用法是一样的,也应该取它的本意。它的本意是什么呢?百度词库中对“猗”字的解释,其中一义就有美好盛大的意思。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节彼南山,有实其猗”理解为在那高高的终南山上,有很多又大又美的果实。用七字句可译成:“在那高高终南山,累累果实大又美。”这样,既没有偏离诗的本意,又丰富了诗的内涵。以上谈了三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一是对《新台》中的“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的“鸿”字与“离”字的理解,二是对《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流”字的理解,三是对《节南山》中的“节彼南山,有实其猗”的“实”字及“猗”和“有”字的理解。这一类似的例子,诗经里还有不少,大家按照我上面说的方法去解读,会少走一些弯路,也不会感到那么累,即先从字词的本意去求解,如果解释不通,再去考虑假借字的问题。下面,我再对一些争议或歧义也相对较大的词句或对题意的理解谈谈我的看法。第一、对《诗经》第21篇《国风·召南·小星》的题意及其中的“抱”字的理解。因为这首诗也很短,我就全文录下来,如下: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这首诗的题意,《毛诗序》根据“抱衾与裯”一语,解为“夫人无妒忌之行惠及贱妾,进御于君。”意思是夫人高风亮节,施恩于小妾,让小妾也能及时沾到夫君雨露的润泽,而无忌妒之心。按照毛的理解,就把衾与裯比喻为夫人与小妾,夫君可以左边一个夫人,右边一个小妾。胡适也是根据“抱衾与裯”一语,把这首诗理解为是“写妓女生活的最早记载”。针对胡适这句话,记不得是哪个说过这样一样话,“仁者见仁,淫者见淫”,好像是鲁迅说的,但不确定,但不管是谁说的,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有点类似于佛印与苏东坡戏谑时说的一句话,你自己是一堆牛屎,你看谁都是牛屎,你自己是佛,你看谁都是佛,以后的注解也是不赞同胡说的,有的甚至说胡说真的是胡说。前面的胡说是指胡适说的话,后面的胡说是指胡适打胡乱说。百度百科和百度教育也不同意他们的说法,都认为这是一首描述征夫情感的诗,是在为征夫日夜奔波而感叹。但是,他们为了烘托征夫的苦累,却把“抱”字理解为“抛”的假借字,认为这些士兵是抛弃了温暖的被窝而日夜兼程,肃肃宵征,这好像又失去了诗的本意,似乎又让人觉得有点遗憾。中华版王老师对“抱衾与裯”的理解,我认为是比较合理的,她就是从字的本意去理解的,而且也是解释得通的,更关键的,也是符合实事的,她把“抱衾与裯”一语,直接译为“抱着被子和床帐”。抱就是抱,不是抛,是抱本身的意思,不需要用别的假借字来解释。试想,行军的时候,不是要带上一些相应的东西吗?只是各个时期各个队伍要求有所差异而已。并且,这里说的“抱”,我们不能理解为是抱着被子和床帐行军。抱,只是其中的一个过程,一个环节,即使是最后背在背上,也可能有一小会儿是要抱在怀里的,难道不是这样吗?而且,这里用一个抱字,是不是给人印象更深?第二,对《诗经》第154篇《国风·豳风·七月》中第五段末句的“嗟我父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一语的理解。对于这句话,要结合前面的文字才能完整理解,先看看这一整段原文: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再看看几个版本对“嗟我父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的译文:中华版王老师的:干完活儿喊妻儿,眼看新年就要到,我们就住这间房。漓江版史老师的:叫唤儿子和老伴,如今快过年,才往屋里搬。百度百科的: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这篇《七月》百度教育的我没搜到,上面的几个版本的译文,在我看来,只有百度的最接近原文文意,但还没有充分的把原文的感情色彩表现出来,史老师的和王老师的更是几乎没有感情色彩,更没有把原文文意充分表现出来,他们的译文就代表他们对原文的理解。“嗟我父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一语的感情色彩,重点在一个“嗟”字,从前面的“穹窒熏鼠,塞向墐户”一语可以看出,他们的住房很简陋,因此,我觉得百度百科的译文稍微作点改动,就能把原文的感情色彩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改一下试试看:“叹我妻儿可怜兮,虽说新年要到兮,住房却很简陋兮。”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种修改方案。第三,对《诗经》第193篇《小雅·节南山之什·十月之交》中的“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一语的理解。要完整理解,也要结合整段来看,全段原文如下: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我们再来看看几个版本对“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一语的译文:百度百科的:平时月食也曾有,习以为常心不扰。现在日食又出现,叹息此事为凶耗。中华版王老师的:上次出现了月蚀,没有见国家有异常。现在出现了日食,预示坏事要空降。漓江版史老师的:那虽有不好的月食,它比日食算平常。这日食,更不好,奈何坏事突然降。这篇《十月之交》,百度教育的,我依然没有搜到。上面几个版本的译文,我以为全都偏离了文意,而且逻辑也显得有点紊乱,反而让人更不好理解。“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这一整段的意思,我的理解是:太阳月亮出现凶相,它们的运行也显得异常,都是因为各国失政乱政引起的,不用贤良引起的。(因为失政乱政,不用贤良,)出现月食,那是极其正常的事,日食出现,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愿那些坏人遭到应有的惩罚。)理解顺当了,译文也就顺当了,“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一语就可译成:“以前月蚀出现兮,那是极其正常兮。现在日食出现兮,又有哪里不好兮。”当然,同样也还有其他很多种翻译方案。第四,对《诗经》第194篇《小雅·节南山之什·雨无正》中最后一段“无言不疾”一词的理解。也要结合全段来看,全段文字如下: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鼠思泣血,无言不疾。昔尔出居,谁从作尔室?我们又来看看各个版本对“无言不疾”一词的译文:漓江版史老师的:对我切齿又咬牙。百度教育的:没有话不遭到恨妒。百度百科的:没有一句不痛彻我的肺腑。中华版王老师的:没有一言不愤怒。“无言不疾”一词,百度词库里我没查到。上面的译文中,史老师和百度教育的,把对象都弄颠倒了,是说“我”的话没有一句不遭到对方忌恨,对方对“我”切齿又咬牙。文中的“无言不疾”,显然是指的对方,而不是指的“我”。百度百科的和王老师的比较接近,是说对方的话,没有一句不让我愤怒,没有一句不痛切我肺腑。不过,他们的译文虽然符合文意,但不完整,让我愤怒,痛切我肺腑,只是果,而不是因,因是什么呢?还是要从“疾”字的本意去求解,百度词库里对“疾”的解释,既含因,又含果,“疾”字的第一个释义是病,是因,第二个释义是疼痛,是果,第三个释义是痛恨,也是果,痛恨与愤怒相近,愤怒当然也是果。因此,完整理解“无言不疾”一词,那就是,他没有一句话没有毛病,没有一句话不让我痛恨,没有一句话不让我愤怒。如果用七字句一句话表达,也应该是译因而不是译果,应该译成:没有一句没毛病。因为你的话有毛病,所以才让我痛恨,让我愤怒。第五,对《诗经》第200篇《小雅·节南山之什·巷伯》中的“慎尔言也,谓尔不信”和“岂不尔受?既其女迁”两句话的理解。这两句话分别在相邻的两段中,都要结合段中前文,两段原文如下:缉缉翩翩,谋欲谮人。慎尔言也,谓尔不信。捷捷幡幡,谋欲谮言。岂不尔受?既其女迁。先看看各版对“慎尔言也,谓尔不信”的译文:百度百科与百度教育的完全一样:劝你说话负点责,不然往后没人听。中华版王老师的:劝你说话要当心,否则没人再相信。漓江版史老师的:说话劝你加小心,有一天不会再有人相信。几个版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意思都比较接近。但是,他们把言语的对象搞错了,搞成“谮人”了,是“我”在对“谮人”说这句话。对“谮人”说这样的话,“慎尔言也,谓尔不信”,有用吗?苍白无力!他不需要你相信,他只要能够整倒你搞倒你就可以了。仔细斟酌,“慎尔言也,谓尔不信”这句话,应该是“我”对“我”的亲人或“我”的朋友说的,意思是说,“我”一再提醒你说话要谨慎,你就是不听不信,现在那些“谮人”缉缉翩翩的,要整你害你了。理解到了“慎尔言也,谓尔不信”,“岂不尔受?既其女迁”也就好理解了,这也是“我”对“我”的亲人或“我”的朋友说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以为你现在还没遭受到什么祸害,终有一天你会知道厉害尝到滋味的。但他们几个版本依然把对象搞错了,搞成“谮人”了,而且译文逻辑也有点紊乱。看看他们对“岂不尔受?既其女迁”一语的译文:百度百科和百度教育的也是一样的:并非没人来上当,总有一天要现相。漓江版史老师的:并不是人不上当,只怕你自己要遭殃。中华版王老师的:也许一时受你骗,终会恨你太阴险。百度百科和百度教育及王老师的,言外之意,好像还希望有人上当似的。王老师的,对“谮人”说这样的话,也是毫无意义的,他既然要整你,还怕你恨他吗?第六,对《诗经》第202篇《小雅·谷风之什·蓼莪》中的“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和“蓼蓼者莪,匪莪伊蔚”的理解。这两句也是分布在相邻的两段文字之中,原文如下: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我们又来看看几个版本对“蓼蓼者莪,匪莪伊蒿”的译文:百度百科与百度教育的又是一样的: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中华版王老师的:丛丛高大抱娘蒿,不是莪蒿是艾蒿。漓江版史老师的:莪蒿生得长又高,不是莪蒿是青蒿。几个版本的译文,大同小异。其中的问题,不用我说,应该都看出来了。第一是自相矛盾,去掉一些枝叶字词后,剩下的,就是:莪蒿不是莪蒿。第二是随意划等号,既然莪蒿不是莪蒿,莪蒿又是什么蒿呢,按照他们的说法,就有三种,莪蒿是散蒿,莪蒿是艾蒿,莪蒿是青蒿。“匪莪伊蒿”这句话中,只有一个“蒿”字,他们又凭什么说莪蒿是散蒿莪蒿是艾蒿莪蒿是青蒿?况且,我查了一下,没有散蒿这个东西,散,应该只是一个形容词。我想,他们可能首先是把那个“匪”字理解错了,理解成不的意思了,然后一错全错。这里的“匪”字,是一个假借字,是“彼”字的假借,是那、那个的意思,或者是第三人称他或它的意思。而蒿,有很多种,莪蒿、青蒿、艾蒿都是其中之一,莪蒿又叫抱娘莪。明白了这些,“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就比较好理解了,意思是说,那些高高长长的莪,是蒿的一种,用七字句可译成:高高长长的莪啊,那是蒿的一种啊。或者译成:高高长长之莪兮,那是蒿之一种兮。同样可以有很多种译法,只要不违背文意就行。“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弄清楚了,“蓼蓼者莪,匪莪伊蔚”也就好理解了,不过,其中的这个“蔚”字,我们先要弄清楚。蔚,百度词库里解释是有很多种含义,其中之一是形容草木茂盛,另外就是一种植物的名称,也是蒿的一种,又叫杜蒿,其它一些含义,与本文无关,就不列举了。蔚出现在这里,那就不能理解为杜蒿了,不可能既是莪蒿又是杜蒿,所以就只能是茂盛的意思了。好了,“蓼蓼者莪,匪莪伊蒿”的意思,已经呼之欲出了,那就是,那些高高长长的莪,长得又密又多,用七字句可译成:高高长长的莪啊,长得又密又多啊。第七,对《诗经》第230篇《大雅·鱼藻之什·绵蛮》的注译,百度百科、百度教育和漓江版史老师的,都比较符合文意。只有中华版王老师的,把车主和乘车的弄反了,把“我”弄成乘车的了,“我”,应该是车主,而不是乘车的,看看原文就知道了。原文如下: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岂敢惮行,畏不能极。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另外,后二段中,“饮之食之,教之诲之”与“岂敢惮行,畏不能趋”和“岂敢惮行,畏不能极”好像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这就不是译注者的问题了,这是原诗的问题。第八,对《诗经》第255篇《大雅·荡之什·荡》中的“无背无侧”一词的理解。这个词在《荡》第四段里,全段原文如下: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对“无背无测”各家的注解及译文如下:百度百科和百度教育的注解和译文都是一样的。注解是:无背无侧:不知有人背叛、反侧。译文是:不知叛臣结朋党。百度词库的注解是:汉语成语,拼音是wú bèi wú cè,意思是不能辨清背叛倾仄之人。出自《诗·大雅·荡》。漓江版史老师的注解是:背,后;侧,旁边。背侧指君主左右的近侍。译文是:左右亲近已无德之人。中华版王老师的注解是:《毛传》,背无臣,侧无人也。译文是:你的身旁无贤人。很显然,百度百科、百度教育以及百度词库的注解欠妥,王老师和史老师的是比较合理的,而且是依照词的本意去求解的,背,靠背,侧,左右两侧,指无依无靠。但无背无侧不只用在君主身上,我以为普通人也是可以用的。《诗经》里还有一些词句,几个版本的注译,也不很妥当,感觉不是很符合文意,有的不符合实际,有的前后文不相衔接,但我自己也没找到解决方案,现把几个主要的列举如下:《诗经》第215篇《大雅·甫田之什·桑扈》中第三段的“不戢不难”。第220篇《大雅·甫田之什·宾之初筵》中第二段末句“以奏尔时”。第222篇《大雅·鱼藻之什·采菽》中第三段里的“彼交匪纾”。第235篇《大雅·文王之什·文王》中最末一段里的“有虞殷自天”。第237篇《大雅·文王之什·绵》中第七段里的“戎丑攸行”和第八段里的“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第240篇《大雅·文王之什·思齐》中第四段里的“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不闻亦式,不谏亦入。”第241篇《大雅·文王之什·皇矣》中第五段里的“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第245篇《大雅·生民之什·生民》中第一段中的“攸介攸止,载震载夙。”第252篇《大雅·生民之什·卷阿》中第三第四第五段里的“俾尔弥尔性”。10、第254篇《大雅·生民之什·板》中第六段里的“如取如携,携无曰益。”以上10篇中的词句,希望有志于此的老师和朋友留意一下,如有妥善的解决方案,望能告诉我一声,谢谢!以上有不妥之处,再次拜请各位前辈和老师宽宥雅正。

共 10916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学术讨论文章,刘家忠先生的见解与众不同,文学创作也有争鸣,这是不以为奇怪的。年代久远,远古文明,我们只有争议中接近甚至获得真相。只要能自圆其说,合情合理,就是正确的方向。作者援引大量《诗经》原文,说明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可信度很高。闻一多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学者、战士,其文学研讨水平足以影响几代人。能够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的也是很不简单的。“鸿”字本义是大雁,注解成蛤蟆有点不易被接受,癞蛤蟆更是困难了~。其他几个字的见解也很有说服力。治学严谨,与文坛有利,社会需要严谨治学的学者战士。【编辑:远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22-10-06 18:25:10
  《诗经》是远古时代百姓在劳作之余的歌曲创作。其音调已无从查考,但内容用文字传承了下来。期间的字义早已发生了很多变化,所以我们只有在争议中求得接近甚至还原其文学原貌。这篇文章很好地诠释了字义在《诗经》中的用法。推荐欣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1 楼        文友:刘家忠        2022-10-06 23:03:22
  老师辛苦了!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2-10-07 09:58:15
  写得好,有见识,超过老闻了。大赏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2 楼        文友:刘家忠        2022-10-07 10:52:24
  黄老过奖了。
3 楼        文友:鲁芒        2022-10-08 19:53:57
  学术讨论就应该敢于质疑,哪怕是名人已有的结论。刘老师文章功夫下了不少,写的不错。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回复3 楼        文友:刘家忠        2022-10-10 10:56:20
  鲁老过奖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