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作品赏析 >> 【书香·情】包法利夫人:她追求的其实并非爱情(赏析)

编辑推荐 【书香·情】包法利夫人:她追求的其实并非爱情(赏析) ——读《包法利夫人》所感


作者:茫然的蒲公英 秀才,1743.4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82发表时间:2022-10-08 10:14:56

有这样一部小说,发表时就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它的作者被司法当局提起了公诉,被传唤到庭受审,到最后才被“宣判无罪”,但这位原本隐居乡间,毫无名气的作者却因此声名大振,并由此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声誉和文学地位。
   这部小说就是《包法利夫人》,它的作者就是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发表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打开《包法利夫人》,读了不多会儿就想到了前不久阅读的《安娜·卡列尼娜》。于是,在阅读时,沉浸其中的同时,也一直在关注着二者的同与不同。读到最后,我发现最大的不同,就是安娜是一心追求爱情,而包法利夫人,她追求的其实并非爱情!
   《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两部小说有明显的相同之处。都是女主人公婚内出轨,并且最终导致悲剧;作者都在批判女主人公的同时,也对女主人公给予了极大的同情,都没有把她们写成纯粹的坏女人,而是一个血肉丰满,充满矛盾的人物。作者都通过女主人公的悲剧,揭示了社会与时代中的矛盾,对现实进行了批判。
   但它们之间也有许多明显的不同,大体可分为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形式方面的不同,其实是福楼拜和托尔斯泰的不同
   两部小说的标题就不同:直接用了女主人公的名字,《包法利夫人》则用了夫人称呼,没有直接用女主人公爱玛的名字,其实书中有多个包法利夫人,老夫人,还有包法利的前妻。
   两部小说的结构也不同。都属于传统小说范畴,《安娜·卡列尼娜》除了安娜与丈夫及渥伦斯基这条主线外,还有列文和吉蒂及列文的思考一条主线,二者几乎份量相当,《包法利夫人》则只有爱玛这条主线。这让前者表现人生和社会的面更加宽广,思想也更加深刻,也让作品的受众面大大增加,有人爱看安娜的故事,有人则爱列文的深邃。
   两部小说的铺垫也不同。虽然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都并没有在开篇就出场,但《安娜·卡列尼娜》开头的狗血出轨故事很快就引出了安娜,这个故事的当事人是她的哥哥嫂嫂,安娜特地赶来调解,并成功劝和,然而她在为哥嫂调解矛盾的路上就遇到了渥伦斯基,遇到了那个让她深陷出轨泥潭而最终走向悲剧之路的男人。
   《包法利夫人》的开头则是包法利的少年求学往事,接着是他当上医生娶了妻子,直到他的前妻去世后,爱玛才开始出现,而且一开始其实是幸福至少是平和的,一次偶然参加了上流社会的宴会,让她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加剧,但并没有让她付出行动,直到迁到永安镇后才有了真正的改变,铺垫较长。
   最后是小说中插入主观议论的不同:这可能是托尔斯泰与福楼拜的最大不同。
   两人虽然都为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对福楼拜评价也很高,他曾说法国只有三个小说家: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还可以加上一个莫泊桑。托尔斯泰喜欢在小说中插入大段议论,《安娜·卡列尼娜》比起《战争与和平》来说还要好很多,游离于情节人物之外的直接议论较少,但在心理描写中加入了许多作者的思想和议论。福楼拜则是崇尚客观主义艺术并以此著称的作家,《包法利夫人》中自然很少作者的思想议论,当然心理描写也同样丰富细腻,其中其实也包含有作者的感情,如对爱玛就既有批判嘲讽又有同情赞赏的一面,这和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感情是一样的,只不过托尔斯泰表现得更加明显,绝对的客观主义其实是不存在的。
   内容方面的不同,其实就是爱玛和安娜的不同
   女主人公的婚姻不同。
   两位女主人公都是对现有生活不满,直白地说就是对婚姻不满意,对丈夫不满意,但两人的婚姻情况也有不同。
   安娜的婚姻基本属于父母做主包办,由姑妈做主让她嫁给一个比她大许多的高级官僚,根本没有感情基础。爱玛的婚姻则不同,她是因为包法利治好了她父亲的病而与之相识,并有交往,包法利向她父亲提出求婚要求时,她父亲征求了她的意见才同意的,两人的婚姻是有一定感情基础的。
   女主人公对孩子的态度也不同。
   安娜虽然与丈夫感情淡漠,但与孩子感情却很深,这也是让她与伏伦斯基私奔后痛苦的一个重要原因,卡列宁还以此来要胁她不要离婚,他告诉孩子母亲已经死了更令她的痛苦加剧。
   爱玛则似乎与孩子感情很淡薄,按理她的家庭条件远不如安娜的,更应该自己带孩子,书中说她本来要亲手参与准备生孩子的一些事务,但后来因为不能由着性子花钱,一气之下索性全给了奶妈,引发母爱的许多准备工作的乐趣她都体会不到了,让她和孩子的感情一开始就淡漠。这样看来又与花钱有关?另外,俄罗斯当时的贵族家庭,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孩子虽有保姆照顾,母亲仍要全心照顾孩子,法国已经是资产阶级社会了,包法利这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产或者说小资产阶级、市民阶层,母亲不用外出挣钱,也可以不用带孩子,只要少花些钱就好?
   女主人公所处的阶层不同,反映的生活阶层也不同。
   托尔斯泰本身出身贵族(虽然他对此很憎恶,晚年甚至完全放下身份与农人一样干活),因此他小说中的人物也大多数出身贵族,安娜也不例外,她出身贵族社会,丈夫卡列宁是个大官,她的生活圈基本都是上流社会。
   爱玛则出身农家,只是家境较殷实,父母怜惜她,不让她干什么活,还送她去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结婚后嫁给了一名医生,也只是生活在市民阶层,这也导致了她的悲剧,她生在乡村,却对城市贵族生活想入非非,嫁给了包法利,本以为离城市近一点,但也只是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圈,离城市贵族生活相差太多,偶然的机会到一个子爵家庭里过了几天梦想的生活,回来后对眼前生活更是不满,甚至抑郁成疾,包法利把家搬迁到永安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她,希望换个环境有利于她的身体疗愈。
   女主人公与读书的关系也不同。
   《安娜·卡列尼娜》中写到读书的不多,尤其与安娜有关系的不多,虽然安娜的魅力远远超过爱玛(至少我感觉,托尔斯泰对她的魅力刻画不只在外表上,爱玛则似乎更多的是这个,还有对浪漫的追求),但没写到安娜爱读书,反倒是那个“官僚机器”丈夫卡列宁还爱看书,当然书中写到与读书有关最多的是列文,列文是个读书思考者。
   《包法利夫人》中则在不少地方写到读书,且都与女主人公爱玛有关,爱玛本身爱读书,她与莱昂的交往也多次谈到读书,莱昂有满架的书籍,其中有不少当时的名著,这是吸引爱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这似乎是导致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她最喜欢的是浪漫小说,而且把小说与现实不分,把小说中所描写的种种当成了现实,当成了自己的追求,以此对照现实,而把真正的现实当成恶梦,逃避厌恶,成天生活在幻想中。
   这里的书籍似乎成了某种祸根,包法利的母亲就曾要求儿子禁止儿媳再看小说,这当然是只有现实生活的庸俗小市民的目光,但也反映了某种合理性,就像现在看多了偶像剧的青年男女尤其是年轻女孩在幻想中沉湎甚至上当受骗。看来,选择读什么书,和如何读书也是个问题,开卷并非一定有益!
   这是个小细节,可能一般人不太会注意,我可能是作为一个读书爱好者和文学爱好者对此比较敏感,也颇有些感叹。
   最主要的是,女主人公的向往或者说追求不同:
   安娜可以说是追求爱情,与丈夫没什么交流,遇到伏伦斯基产生感情后一直在一起,而且无法容忍同时保持与丈夫体面的婚姻,与情人暗中苟且状态的虚伪,想与其结婚,由于孩子,卡列宁报复等原因无法如愿,处处受岐视,但仍不在乎仍要公然和伏伦斯基在一起,最后因感到伏斯基对她的感情变淡甚至消亡而自杀,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受到上流社会的歧视),但最直接的原因是这个。
   爱玛则很难说是追求真正的爱情,她与丈夫是有一定感情基础的,但婚后平淡的生活和丈夫的平庸很快让她厌倦,与她从浪漫小说中读到的种种差距很大,很快落入风月老手乡绅罗道耳弗手中,不久就发现对方生了厌倦,她却想私奔,直接吓跑了这位玩弄妇女的高手,空虚苦闷之余,曾经产生过幻想的年轻文书赖昂重新回来,并且不再怯懦而发起攻击,她又再次陷入其中,再次很快发现对方对她产生了厌倦,其实她发现自己也对对方产生了厌倦,但她还是不想放弃。如此追求浪漫自然需要物质基础,对了,她不只在感情上不断追求浪漫,在物质上也总幻想着上流社会的种种奢侈,为此被不法商人盯上,债台高筑,最后服毒自杀。
   爱玛追求的其实并非爱情本身,而是一种浪漫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其实是虚幻的,注定是不可持久的,她当时也隐约从中意识到了婚姻中的类似问题,但她没有去深入想如何解决,而是抱着虚幻的念头不放,最终只能酿成悲剧。这部小说其实是有原型的,我读的是李健吾的译本,译本艾珉的前言中就提到了小说的原型,福楼拜父亲的一个学生名叫德拉马尔的医生,他的续弦夫人爱读小说,气质浪漫,生活奢侈,先后被两个情夫抛弃,最后因负债而自杀。
   也因此,安娜更令人同情,她是追求真正的爱情而不得,爱玛则会让人感到她是一个任由欲望牵引、虚荣、不断出轨和喜新厌旧的人。
   有人说爱玛不明白,那些她梦想的生活是需要物质基础的,脱离了物质基础的追求自然是个悲剧。如果这样说,安娜生活的上流社会就是爱玛一直向往的生活,但其实上流社会一样有烦恼,如爱玛这样的性格与思想,烦恼会更多。
   从隐喻的角度来说,两人的追求也不同。
   两人的追求都有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不过浪漫主义思潮在法国发生得更早更强烈,福楼拜(1821-1880)少年时就经历了浪漫主义的风靡时期,托尔斯泰(1828-1910)比他晚出生几年,《安娜·卡列尼娜》创作时间也比《包法利夫人》稍晚,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但受到欧洲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强烈冲击。两人的追求也有明显的不同。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可以看成是一种信仰,如列文对信仰的追求一样,因为她只追求爱情,即使没有现实的阻碍,也会是个悲剧。
   某种程度上来说,似乎爱玛的追求更强烈,更像是一种信仰,但她的信仰并不是爱情,而是一种新鲜的刺激的超越现实的浪漫的感觉,并无一个固定对象。有人说包法利夫人追求的是浪漫主义,她的悲剧反映了浪漫主义追求与庸俗鄙陋现实生活的矛盾,对此我也赞同,但我觉得从隐喻的角度来说,包法利夫人的追求更像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的隐秘的希望,希望生活不断有变化,充满激情,我们需要超脱现实的追求,但一味地超脱是不可能的,总是飘浮在云上的生活,注定是个悲剧。
   而且她的追求流于表面,没有对现实的反省,也没有真正的精神内涵,这使得她的追求既不能真正地超脱现实,自身也不具有可持久性,而只能受幻想和欲望支配,跌入悲剧的泥坑而无法自拔。
   据说曾有人问福楼拜,谁是包法利夫人的原型,他答道:“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自己。”这自然是从隐喻的角度说的,福楼拜确实要让读者从爱玛身上领悟到,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追求只能是个悲剧。
   事实上,他一生都在批判浪漫主义,但这也同时反映了福楼拜对现实的厌恶与绝望。
   小说结尾很简短,却把这一切都包含了。
   包法利夫人死后,包法利也死了,把所有物品卖了抵债后,只余下一点点钱给年幼的女儿当投奔祖母的路费,祖母当年去世,外公也瘫痪,一个远房姨母收留了她,但家境贫寒,把送进了一家纱厂做童工。
   这是盲目追求浪漫主义的悲惨结局,本来可以就止结束了,福楼拜却在这后面还写了一段:
   “自从包法利死后,一连有三个医生在永镇开业,但是经不起郝麦拼命排挤,没有一个站住了脚。他的主顾多得不得了。官方宽容他,舆论保护他。他新近得到十字勋章。”
   这个郝麦先生是个没有医生执照的药剂师,在前面的描写叙述中他是个看似好学热情的人,这也许因为福楼拜不动声色的客观表现手法之功力,最后写到了他的成功,但终于用了“拼命排挤”这个略带贬义的词(这是译文,不知原文是否有贬义)。
   看到这个结尾时我颇惊讶,甚至随手写了句感想:“到结尾才知道这个药剂师才是最坏的,这似乎预示着包法利一家的悲惨命运可能也与他有关。”
   我甚至猜测包法利夫人被不法商贩盯上都与他有关,还有她自杀的毒药也来自这位药剂师绝密”实验室“,我也觉得可能并非无意——这显然是愤怒之下的偏激之语,并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包法利一家的悲惨命运与他直接相关,但至少与他间接有关。
   很显然,郝麦是个完完全全的现实主义者,福楼拜对这位现实主义者的厌恶和愤怒在这最后终于爆发了。但福楼拜仍然冷静地书写了他的成功,连医生执照都没有,却生意兴隆,名利双收——这个现实多么让人绝望!
   福楼拜其实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批判浪漫主义,另一方面他又厌恶和蔑视平庸市侩的现实主义,对这样的现实他感到绝望。
   因此,福楼拜对朋友说:“爱玛,就是我!”
   只是,福楼拜有艺术这个象牙塔让他躲藏,而爱玛,只能在幻想与现实的冲突中走向毁灭。

共 506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部《包法利夫人》让其作者福楼拜遭遇官司,甚至受审,但也因此让他从此名声大振,作品《包法利夫人》也从此成名,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本赏析作品借用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与《包法利夫人》做对比,借用两者里面的主人公做对比,从人物命运,形式,结构铺垫,内容,以及两者的人生态度,爱情观等全方位做了明确,清晰的对比与分析,比较详实且有理有据地阐述出了作者的认识与观点,所以对于读过这两部作品的人而言,这篇作品未尝不是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向,而对于还没读过这两部作品的人来说,通过这篇作品,基本可以从大体上对《包法利夫人》有一个概略性的了解,甚至由此而产生阅读一次名作的极大兴趣。一篇非常有见底的好赏析作品,极力推荐大家。问候作者!【编辑:雪凌文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2-10-08 10:34:30
  相比之下,我还是蛮喜欢《安娜·卡列尼娜》,可能是一种先入观的原因,最早读的外国文学就是《安娜·卡列尼娜》,所以一直很喜欢。老师作品厚重,看得出对外国文学有不凡的理解和认识。感谢致稿书香文学,问候!期待更多佳作!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2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2-10-08 17:56:05
  《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可以算作是上世纪的世界名著,两篇作品,我虽然没细读过,但有所了解。其中还有一点不一样,即两位作者的国度、民族。尽管他们同属欧洲,一个是法国一个是苏俄,两人处于的社会、风俗、民族和教育不同,作品表现的现实意义有些不一样。赞同老师的赏析观点,赏析客观透彻,拜读,感谢支持书香,祝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