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时光】家在苍溪(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时光】家在苍溪(征文·散文)


作者:足行两行泪 举人,3807.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33发表时间:2022-10-08 15:49:01


   一九九三年金秋时节的某天上午,我在西南边陲的蒙自军分区机关大院,偶遇到了一个带四川口音的“老乡”。从他的言谈举止上判断,他很可能像我一样,也是个刚入伍的“新兵蛋子”,我便有意与他攀谈了起来。几句话下来,我们都喜出望外,居然在这陌生的军营,遇到了土色土香的苍溪人。他姓樊,我称他为“樊老乡”,他则称我为“王老乡”。
   这也是我从新兵连经过两个月的集训,分到了老兵连,再从老兵连调到这举目无亲的机关后,所遇到的第一个苍溪人。匆匆分别时,他只知道我来自绿春独立营,而我也仅知道他来自河口边防十三团,其他就一概不知了。我们都期待着能在下次见面时,把彼此的情况打听得更详尽些。
   我们期待着再次聚首的机会,是相信凭着同在一个师机关的朝夕相处,经常见面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儿。
   但我们还是在十多天以后,才得以见了第二次面——地点是在战士食堂门口的草坪上。由于食堂正在装修改造,战友们便利用这难得的自由散漫机会,蹲在食堂门口的树下用餐。树上是叽叽喳喳的鸟儿们,在自由地飞行,我们完全没在乎它们的存在,只顾边吃边聊。我们都深知,一旦吃完了午饭,就要各回各的工作岗位了。所以我们的聊天,更多地带有打探对方信息的嫌疑。
   他先主动告诉了我,他跟随首长跑连队、去了十多天才回来,这也一下子打消了我对他消失了十多天的担心。那次餐叙,算是时间有点儿宽裕的“长谈”吧,我得知了他是从驻守山头的“阵地”上下来的。由于“会写作”的缘故,借调到《边防文学》杂志社来帮助工作,可能以后还会回到河口的原单位去。从他流露给我的眼神看,他是羡慕我的。我能从绿春的边防连队,直接调入司令部打字室。工作不但轻松,而且还不参与队列与战术训练。更主要的是,脱离了战区险恶的环境,这些无疑都是他羡慕我的原因。要知道,一九七九年自卫反击战虽然结束了,但云南方向的河口、文山等地依然战云密布,两国边境随时都有重开战端的可能——这在八四年的“两山”战役也得到了验证。
   这之后,他的工作总算以不再出差而稳定了下来。我的工作一直就被束缚在机关了,外出几乎不大可能,所以我们的见面次数增多了,但也仅局限于一日三餐的食堂见面。见面之后,我们也仅利用边吃边聊的短暂时间拉拉家常、叙叙旧而已。
  
   二
   我的打字任务,别说每星期以六天上班制来算是不够的,即便给七天也不见得多。我们的多数时间,在别人早已熄灯就寝,甚至大院里鸦雀无声了,在别人周末散步于花前月下时,打字室里也依然灯火通明,“叭嚓、叭嚓”的打字声,不绝于耳。
   终于在一个冬天下雪的上午,我刚好在头天将所有要打印的文件,清空打印完了,并一一送出,就想奖赏一下自己睡个懒觉。不料星期六一大早,就有人来敲我的房门了。
   门一开,站着的是樊老乡,他做了个鬼脸,开门见山地问我今天有事没有,得到了我“终于解脱了”的肯定后,邀我去他帮助工作的杂志社玩耍。他借调到杂志社工作,在住房紧张的机关,就在办公室随便凑合凑合了。晚上被子沙发上一铺,第二天东西再一收,谁也看不出有“床铺”的痕迹。
   看到堆得高高的文稿,以及那纸张凌乱的办公桌,这不由得使我羡慕起“作家”自由的生活来。我们就这样,在这无拘无束的办公室里、在无人打扰的空间里,话题奔放而自由。
   “以前在家读书的时候,就听人说起漓江很美,尤其是它的水很清,它的山很有特色,没想到你居然就是来自那个好地方的……”话题是我先引出的。尽管是老乡,心里有种暖暖的感觉,但一开始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拘谨,我用这样的话题,是想拉近我们之间的心理距离。的确,我对“漓江”的概念很模糊,想从他嘴里得到验证。
   “你说的是桂林那个漓江吧?我们那个‘漓江’没有桂林那个‘漓江’出名。不过,在我心中它是最美的。你是元坝的,你离我们漓江不算远呢!”
   在家的时候,处于读书的年龄,没出过远门,很多都是道听途说来的。因为没有去过,感觉“漓江”遥不可及。
   说得正起劲的时候,樊老乡给我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他迅速出了门,等很快回来的时候,手上增加了一个不怎么沉重的手提袋。
   “这是前天未婚妻把自家种的雪梨寄来了,还剩这最后一个”。说话间,他从手提袋里就把那个大而“麻”的雪梨取了出来。
   一听说是家乡的“雪梨”,我眼前一亮,立即迎了上去。这是我的最爱,可惜我们家那棵老的雪梨树死了以后,就没再栽种新苗了。“我没未婚妻,自然就吃不到雪梨了”。我诙谐地望着他,立即又更正道,“哈哈,虽然我没未婚妻,但父母说给我买了寄来。想到买回的雪梨可能没那么纯正,就拒绝了”。
   “还是在连队的时候,守在山头上枯燥,大家就以讲家乡的‘好’为乐子。有天,我们班长提议大家以‘谁不说咱家乡好’为题,讲家乡的美食,逗得个个馋涎欲滴……我就承诺,一定要让他们尝尝我们家乡的雪梨。当他们还在翘首以盼的时候,我就被杂志社借调走了。来机关后,有次我不小心把雪梨说了出来,有人知道它的名气,就希望我能满足一下他们的心愿。这不,我就只有去求未婚妻了。你没看到,寄的雪梨一到,他们比我在山头上见到的那些馋涎欲滴的战友们还要馋。我削好的一大盘雪梨,很快就给扫光了。有人根本不要牙签,直接用手……”
   那个中午,我们聊得很久,竟然把他给我煮腊肉吃的锅烧坏了。
   也就是在那天,我才从樊老乡这里了解到了苍溪的很多民俗文化,听得我这个“本地人”都有些脸红。他说没事的,我是初中一毕业,利用赶街的机会,跑了很多地方,靠修手表挣钱。不然,我也不会知道得这么多。像岳东手工挂面、石磨豆腐,苍溪的土酸菜、肉和尚、米豆腐,这些都是我们那儿有名的小吃;又比如唤马剪纸、元坝狮舞、石门山歌、中土牛灯、永宁火龙图等等,也都是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还有好多我已忘记了,这些都是构成苍溪独特民间文化的根基。
  
   三
   “青山绿水话苍溪”,署名为“游子”的这篇散文,发表在一九八四年冬季一、二月《边防文学》的合刊上。据我所知,这期合刊在《边防文学》创刊五六年以来尚属首次。其原因应该与“老山、者阴山”的战事有关。自七九年自卫反击战以来,八四年的这场“两山”战役更具现实意义。而蒙自军分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将不惜一战。《边防文学》正是在这种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出了仅有的一期“双月”刊。
   在刊发的所有作品中,“游子”这篇闲情逸致的散文,与其他都是写军旅题材的文章相比,显得无比另类。在苍溪藉战友们中间,它很快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大家纷纷猜测,作者到底是谁,又为何要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出现在这本难得的合刊中。
   更令我感兴趣的是,文章对家乡自然风光的描述,都达到了相当熟悉的程度。我胸有成竹地拿着杂志,去找樊老乡核实,这才知道他已于五六天前,主动申请去了战火硝烟的前线。一切也就好解释了,《边防文学》专门推出的这期以前线官兵于战斗间隙、凭着对文学满腔热情的心血之作,而樊老乡却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时间在忙忙碌碌之中,大约又过了两三个月,我突然收到了从前线执行任务归来的战友的一个信封,打开一看正是那本《边防文学》的合刊,书的中间夹带了一张有简短留言的信纸:王老乡,请原谅我的不告而别。遇到这次难得的机会,我便想去锻炼一下自己,也算是积累一点创作的素材吧!遇回昆的战友,我便请他给你捎来了一本有我文章的《边防文学》。请多提建议,可不能白看啊!
   本来想写个回信,考虑到他可能难以收到,便自觉放弃了。遗憾的是,我们再无见面的机会了。直到他退伍时,我们都没再见上一面。有的只是偶尔的书信交往与一两次的电话交谈。
   我拿到他送给我的《边防文学》杂志,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读到他所写的关于家乡的文字,更觉有股暖流在体内流淌。想到“作家”就在身边,就把杂志拿给其他战友们传看,让他们也分享分享从中的喜悦。几个外省藉的战友在读完文章、还我书的时候说道:“青山绿水”的苍溪太诱惑人了,弄得我们这些不是苍溪的人,都心痒痒的想去看看了。以后一有时间,得亲自去看看才行!
  
   四
   樊老乡退伍的时候,退伍专列途经昆明,但我们也没能见上一面。一方面,所有的退伍老兵都是车来车往的集体行动,另一方面,那段时间打字室的工作异常繁忙,各科室需打的文件催得很急,常常要加班加点地赶工,但我们还是在电话上做了个难舍难分的告别。
   大约过了四五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彼此都断了联系,直到有一天收发室给我送来一张包裹单,我这才知道了他利用这几年的时间“憋”了个大招。之所以一退伍就音信全无,是想等这个“大招”有了结果,才好给我个意外的惊喜!
   包裹里寄来的,是他自己这几年亲自种出来的猕猴桃。
   他在信中说,从前线回来后,他就直接回到了原来的连队,但战友们都把他当“作家”看待,连队还因此掀起了一股“文学热”。等到了退伍的时候,他自然退了伍。
   回到老家后,他一门心思在实施部队时就有过的人生规划。一开始,他把自家的老雪梨树全部换成了猕猴桃,又利用村里的偏坡瘦地,栽种了上百亩的猕猴桃……等它们都挂了果,村里其他人都用他的技术,也栽种上了大片的猕猴桃。当初急功近利对猕猴桃施了不少的化肥,催出来的猕猴桃果子不好吃,卖不出去。后来,才又下定决心改用施农家肥的办法,果子一下子就好吃多了。
   现在,他们成立了生态种植、养殖合作社,他被选为社长。依托林地又养起了鸡和兔……势头良好。
   信的末尾,问我明年能不能帮他销售一点猕猴桃果子。他明年猕猴桃的收入将创纪录地翻番……
   复信中,我愉快地答应了!

共 38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远远的苍溪,有连绵的乡情。近近的老乡,捎来故乡的讯息。冯骥才老师曾这样评述散文:“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滋味,一点情境罢了。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过目不忘。读完作者的这篇散文《家在苍溪》,对冯老师的这段见解有了更深的感触。这篇散文主题明朗,不仅表达浓郁的乡愁,还将在军营里结下的兄弟情跃然纸上,质朴的叙事中,作者刻画了一个待人热情,会写作,并与自己聊得来的战友“樊老乡”。作者与樊老乡在陌生的军营相识,感觉到在异乡的土地上能遇到老乡是一件多么欣喜的事。这篇散文的书写,可以明显感受作者独特的构思,将故乡苍溪的景致、特产,民俗风物自然插入且融合到散文的描写中,比如故乡美丽的“漓江”,比如故乡好吃的“雪梨”,比如苍溪有名的小吃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样的注入,将这篇散文的好多个“一点”显得滋味悠长。散文的结尾,作者写道樊老乡退伍回到老家后,成立了养殖合作社,栽种猕猴桃,散养各种家禽,这段描写更加凸显了樊老乡的淳朴本性,贴近大地,与自然为伴。散文笔法老道,叙述流畅,抒发言之有物,篇章韵味悠长,佳作,倾情推荐!【编辑:纷飞的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008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10-08 16:06:42
  年少时,在父亲所在的军营,生活过一段时间,喜欢那里的气息。足行兄的这篇散文读来好亲切。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10-08 19:13:46
  苍溪,这样的名字有着天生的美感和韵味,我也喜欢吃雪梨,但现在好吃的雪梨越来越少了,一不小心,吃到的便是萝卜般口感的雪梨。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10-08 19:14:15
  感谢兄,支持流年社团征文!顺祝秋安。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4 楼        文友:清鸟        2022-10-09 08:40:05
  足行老师是一本书,阅历丰富,读您的每一篇文章都能从中感悟人生,启迪智慧,在悠长的人生岁月里,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在旧时光中遐想回味,期待老师更多佳作。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回复4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0-10 19:22:33
  承蒙清鸟老师夸赞!我只在发出我心中的声音!
5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10-09 11:26:2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6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0-10 19:20:56
  谢谢雪社编文。祝秋安!
7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2-10-12 11:44:52
  战友加老乡,这种感情牢不可破。将家乡的风物人情夹在两位战友的交往之中表现出来,自然而然,令读者对苍溪的美丽和厚重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老师阅历丰富,文字摇曳生姿,学习了。
闲云落雪
回复7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0-12 21:57:30
  苍溪是个小地方,可能很多人不怎么了解,但她是我的家乡,我因她而长大,感谢老师在文中感知她的存在。
8 楼        文友:康心        2022-10-12 21:04:19
  老师佳作不断,我喜欢军人。敬佩军人。
用文字记录人生的轨迹,修一条心心相通的小径
回复8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0-12 21:59:02
  康心老师,晚上好!谢谢您对女人的认知!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