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韵】棒棰岛,山海相逢的浅唱(散文)
一
蜿蜒的滨海路,沿着山脚延展,一侧是海,一侧是山。大海卷起浪花扑向山峦,山峦敞开怀抱拥抱大海,山与海弯成一个个海湾,湛蓝如宝石串连在绵延的山峦之下。在这串宝石链中,没人会错过一颗品质独特的宝石——棒棰岛。
驱车沿滨海路北段前行,无论向东,还是向西,在一个弯角处便会瞥见“棒棰岛宾馆”的大门。不要有任何疑心,怀疑自己走错了路,从大门走进去就是了。走在幽静的小路上,穿过茂密的树林,和林木掩映下的精致别墅,一抹碧波映入眼帘。寻路而下,站在弯月一般的海滩上,便可以与蓝天白云挥手,与湿润海风相逢,与碧浪波涛相拥。
抬头朝海面望去,一座小岛卧在碧波浅浪之中。这是一座无人小岛,距离海岸约六百多米,高出海面约五十米,地势呈西高东低,远远看去极像旧时妇女洗衣用的棒槌,人们据此称之为“棒棰岛”。
这么多年来,“棒棰岛”略显孤寂地横卧碧海之中,听风听涛,静看世事变幻。说其孤寂,因为小岛之上无名人墨宝、题诗写词,没有什么传奇故事、神话传说,甚至旅游部门或者好事者都懒得编一段故事,吸引眼球。所以,“棒棰岛”既不是某位神仙歇脚处,也不是某位仙女浣纱处。想想也是,仙女即便浣纱,也是不屑于用棒槌的,用棒槌的大多是劳动妇女。人们常说人如其名,棒槌一样的岛,何尝不是如此,朴实地存在于山海之间,天空之下,不悲不喜。
然而,站在海滩上,会发现“棒棰岛”是这片山海之间最核心的景致。一千二百多米的沙滩向东西两边延伸,弯成一湾黄沙铺地的沙滩。沙滩两端是隆起的山头,钳式扼守这片海湾,与海中的“棒棰岛”形成一个三角形。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绝对是美学大师手笔,岛、山头、海岸相距的比例和谐舒适。如果把小岛向海里南移,则岛与岸相距太远,三角形会被拉得长长的,失去美感。反之,如果将小岛向岸边北移,则与海滩两端的山头平行重叠,三角形不复存在,失去了产生美的距离。山头之间碧绿的大海,由海滩扇形向南徐徐延展,愈远愈广阔,直至烟波浩渺,海天一色。“棒棰岛”独处在海中,以“黄金分割”比例,携起山、海、滩的神韵,构成一幅水清滩长、岸绿湾美、山岛呼应的胜景。
春花烂漫的季节,海滩之上的山坳里,高大的树木肆意张扬着盎然绿意,郁郁葱葱,而两端山头上则是野花点缀其上,不繁茂却是错落有致,星星点点,随海风摇曳;盛夏之时,灿烂的夏花热情地吐露芬芳,山坳树林里夏蝉鼓噪起热闹,金色的海滩迎来如织的游人,碧海情意深深,浅浪拍岸,呼唤旅人畅游清凉;秋天到来的时候,山峦披上金色盛装,与金色的沙滩遥相呼应,烟波浩渺,薄雾笼罩,清凉的海风拂面而来,吹过沙滩和林间小路,仿佛有人吟唱“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待到冬季,朔风卷起海浪扑向岸滩和黑色的礁石,铿锵有力,像一首雄壮的歌,两边山头褐色的层岩听得入神,便袒露出层层坚硬的痕迹,把几亿年来被大陆板块强烈挤压形成的地质风貌展示于天海之间,倘若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岛、岸、层岩、树木又尽显雍容端庄的气质。
棒棰岛,四时不同,四季如歌,吟唱山海相逢的情愫。
二
把目光从岛上收回,便会被海岸上立着的一块大岩石所吸引,“棒棰岛”三个大字镌刻其上,这是毛泽东主席的手书。看到这块黄褐色的岩石,许多人会想到前几年朝鲜领导人在此散步的情景。实际上,棒棰岛不单是一处山海相逢的风景,还是棒棰岛国宾馆的所在,有着许多荣光时刻,也披上一层神秘色彩。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大连开会、休养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友人日益增多,当时大连并不具备高规格的接待能力,遂选址棒棰岛兴建国宾馆。1960年8月宾馆落成,开始运营。但当时称之为滨海宾馆,后又改称东山宾馆、第三招待所。1965年叶剑英元帅下榻宾馆,临海远眺,心潮澎湃,挥笔写就七律《远望》,并在诗末留字“在大连,棒棰岛”。1977年4月,毛泽东手书《远望》一诗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宾馆工作人员见此,激动万分,提出建议,经市委研究决定,将宾馆更名为大连棒棰岛宾馆。
当时,尽管棒棰岛宾馆赫赫大名,但在当地百姓中能一睹其真容的不多。一来棒棰岛宾馆处在偏僻之地,不通公交车,道路也是战备路,很少有人能到这里。二来又因经常接待重量级人物,布岗设哨,也给宾馆抹上一层神秘色彩。宾馆初建时,有一座大楼,七座小楼,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默默掩在山坳里,静立树林之间,面朝大海,见证时代变迁、社会发展。
在七栋别墅小楼中,五号楼原先设想作为接待毛主席所用,但毛主席始终未能成行,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其他的小楼先后用于接待周恩来、邓小平、华国锋、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金日成、胡志明、西哈努克亲王、李光耀、叶利钦、基辛格、萨马兰奇、金正日等国外政要贵宾,也曾下榻这里。郭沫若、傅抱石、关山月、刘海粟、叶浅予、华君武、丁玲、汪曾祺等一大批文人墨客曾驻足这里,凭海临风,畅游滨海。他们给棒棰岛留下许多文化符号,八号楼中的名画“五棵松”就是刘海粟的遗作。傅抱石也欣然命笔,创作一幅作品《棒棰岛景象》。
2016年,宾馆在周恩来总理下榻的三号楼东侧,建立了一个纪念展室。《周恩来在大连》用大量图片和实物讲述周总理八次来大连的故事,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的伟大人格和精神风貌。小小的纪念展室成为党史教育基地,一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育课堂。
红色印记,在山海相逢的浅唱中,奏响一段高亢的和声,岁月不居,历久弥新。
三
改革开放如春风化雨,揭开了棒棰岛宾馆神秘的面纱,像一个传奇人物重出江湖,与众多宾馆一样坦诚欢迎八方来客。棒棰岛开始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变得热闹起来。
最先参与这种热闹的是影视剧剧组,棒棰岛自然美的精致成为影视作品中的镜头。电影《东港谍影》《生死抉择》都有棒棰岛的镜头,电视剧《最熟悉的陌生人》也是在棒棰岛七号楼里拍摄的。除了影视剧组,婚庆公司也把棒棰岛作为拍摄婚纱照的必选之地。褪去神秘色彩的棒棰岛,很快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情结,陆陆续续市面上出现了“棒棰岛”啤酒,老百姓昵称为“大棒”。还出现了一家名为“大连棒棰岛集团”的食品公司,该公司生产的月饼、酱油、醋,甚至辣酱,都以“棒棰岛”为注册商标。中国邮政出品的特种邮票《大连海滨风光》中,有一枚正是棒棰岛的倩影。棒棰岛成了城市的名片,老百姓心中的女神。
我第一次走进棒棰岛是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住在九号楼。这是一栋大楼,设施略显老旧,但非常整洁干净,特别是周边环境格外清净。会议间隙,穿过茂密的树林,走过一幢幢精致的小楼,到海边散步,或者到海中游泳。
大连是一座三面环海的城市,一边是黄海,一边渤海。棒棰岛海域属于黄海,海水清澈明净,是夏季避暑的好去处。每次游泳都是游到小岛附近,这样往返就是游一千二百米左右,恰好符合自己的体能。游到小岛附近会抓着海上的浮阀,近距离打量这座无人小岛。岛上没有高大的树木,只有灌木和草丛,印象中从没有见过鲜花盛开的景色。小岛裸露着黄褐色的岩石,像一位壮汉隆起的肌肉。虽然大家公认小岛像一个棒槌,但我看它更像一条自由自在的大鱼,无拘无束,任凭风吹雨打,跃出水面,遨游大海。
本地人管海边避暑消夏叫做“上海”,也叫“洗海澡”,每到夏天呼朋唤友,或者“拖家带口”,纷纷涌向海边。棒棰岛撤掉警卫哨卡之后,老百姓“上海”“洗海澡”多了一个网红打卡地。周日休息,或者下班以后,在碧绿清凉的海水中游泳、嬉戏,洗去一天的炎热,洗去一身的疲惫。
也有人“上海”不是“洗海澡”,而是晒太阳。俄罗斯一些地区因为昼短夜长,少见阳光,所以他们来棒棰岛就是晒太阳。大客车一停稳,俄罗斯人鱼贯下车,一人抱着一卷席子,海滩上一铺,开晒。正面晒完,翻过身晒背面,像煎锅里正煎着的鱼,直到晒出浅黄色,也叫麦色。据说,这肤色回到俄罗斯老牛了,说明你去海边度假了,你的日子过得挺滋润。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友人,这个时候金色沙滩上,碧波荡漾的海中,都是一片祥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外在表现,成为山海相逢浅唱中一段欢快的乐章。
棒槌一样的小岛,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注视眼见的快乐,见证时代的变迁,情不自禁演绎着山海相逢的浅唱。
